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卷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卷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卷岳麓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卷岳麓版
第三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单元检测卷岳麓版
(时间:
45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17·山东日照模拟)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
“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因此,《南京条约》( )
A.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解析 由材料“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分析得知,英国是主张在中国贸易自由化,反对中国政府的干预,故A项正确;由材料“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分析得知,当时中国并没有完全失去关税自主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有关司法主权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缺乏当时中英贸易情况的数据对比,不能断定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6·江西八校联考)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
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
A.开放五口通商B.割香港岛给英国
C.赔款2100万银元D.中英协定关税
解析 开放通商口岸打破了中国传统“闭关锁国”政策,冲击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故A项正确;此时大部分中国人主权意识并未觉醒,故B项错误;赔款主要增强人们的经济负担,而非精神负担,故C项错误;此时大部分中国人未认识到关税自主权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6·山西运城模拟)1842年的《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这一规定( )
A.反映了中英两国不平等的外交地位
B.加快了英国资本输出的步伐
C.体现了中国开始接受近代贸易规则
D.使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解析 题干中这一条款,并未能表明地位的不平等,故A项错误;1895年《马关条约》后,列强开始资本输出,之前是商品输出,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秉公议定则例”“颁发晓示”“按例交纳”,表明由“皇帝专制”,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6·天津滨海新区六校联考)1847年英国议会的一个报告说:
“我们应当承认,近来同这个国家(中国)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扩大我们的交往的结果并没有证实我们的合理的期望,自然,这种期望是以自由进入这个蔚为壮观的市场为依据的。
”为改变此贸易状况,英国政府决定( )
A.迫使清廷接受关税协议
B.伙同其它列强瓜分中国
C.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
D.拓展对华资本输出途径
解析 1847年,《南京条约》已经运作5年,英国早已迫使清廷接受关税协议,故A项错误;瓜分中国发生在19世纪末期,故B项错误;英国不满足于《南京条约》的条款,决定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故C项正确;资本输出发生在1895年《马关条约》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7·安徽皖南八校联考)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
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
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
”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C.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
D.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
解析 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在洋务运动期间,早于甲午战争,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可知,“加快”即指“维新运动早产”,实行制度变革,故B项正确;提出学习西式民主,属于早期维新派,早于甲午战争,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早在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就开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了,故D项错误。
答案 B
6.(2017·安徽合肥模拟)《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
这一变化( )
A.说明了媒体引导国人反思和图变
B.反映了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监控
C.证明了国人开始关注日本的文化
D.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申报》对日本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增多是对日本明治维新成果的肯定,也是引导国人反思和革新图强,故A项正确;材料与清政府放宽对舆论监控无关,故B项错误;国人早就已经关注日本文化,而不是开始,故C项错误;单纯《申报》对日本一国报道增多无法折射出中国报刊等传媒迅猛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7·四川宜宾一诊)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廷不少大吏提出了“订一中外公例”的修律思路。
20世纪初,光绪帝颁布了“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此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列强凭条约建立的畸形法律关系。
“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产生的背景是( )
A.条约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B.中国近代外交法体系确立
C.维新变法的推广与深化
D.洋务运动增强了中国国力
解析 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后”“20世纪初……此方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列强凭条约建立的畸形法律关系”可推知该方针产生的背景是条约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 A
8.(2017·湖南永州调研)《庚子西狩丛谈》记述:
“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
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齐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
”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
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解析 “亟愿齐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义和团发展壮大得到民众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西方国家的侵略,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错误。
答案 A
9.(2017·新疆乌鲁木齐调研)下图为《法国彩色画报记录的中国》的一幅漫画,名为《官方的礼物》,并写道:
“为纪念中国的这次运动,将要给端郡王载漪送上漂亮的首饰(项链、锁链和手链)”据此判断,“这场运动”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解析 义和团运动中,端郡王载漪与庄亲王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力主慈禧对外宣战。
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与漫画《官方的礼物》内容相符,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0.(2017·四川德阳诊断)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
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
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
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
据此可知( )
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
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
解析 据材料“1899年……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
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知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故B项正确。
答案 B
11.(2017·陕西安康调研)有历史学家曾对中国近代某历史事件作了如下评价:
“他的激进主义使温和主义者、传统主义者和担心失去财产者——当然不仅是富人,对它敬而远之;领导人无法信守他们自己制定的教义标准;领导内部很快分裂,而且愈演愈烈。
”其评价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D.义和团运动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代表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追求绝对平均主义,其指导思想是拜上帝教,天京变乱暴露了领导集团的争权夺利,故B项正确。
答案 B
12.(2016·江西九江三模)有学者认为:
“在种族观念上,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挑战中国的儒佛道三家,却又是颠倒了‘我者’与‘他者’的相对地位。
”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 )
A.新文化运动B.辛亥革命
C.太平天国运动D.洋务运动
解析 太平天国以基督教为基础,创立拜上帝教,以反满为主要目标,与“以汉族的‘我者’打起驱除满族的‘他者’,可是又以西方宗教为口号”内容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 C
13.(2017·湖南衡阳调研)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遵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这说明( )
A.孙中山对民主执着追求B.袁世凯得到人民的认可
C.中国社会发展出现倒退D.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解析 根据材料“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可知,孙中山是真正为中国民主谋福利,故A项正确;袁世凯是篡夺革命果实,没有得到人民的认可,故B项错误;“中国社会发展出现倒退”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民主革命任务任重道远,此时没有完成,故D项错误。
答案 A
14.(2017·北京东城模拟)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系列新闻报道和人物专访。
下列报道中对中国的预测,符合民国初年历史的是( )
A.“各国列强直在等待寻找借口进行干涉,瓜分中国”
B.“革命的结果必然是一个永久性代议制政府的诞生”
C.“采取君主宪政,实行渐进性民主或许能够成功”
D.“以民主选举的方式,将行政权力集中十位强权人物身上”
解析 瓜分中国是在甲午战争后引起的,故A项错误;永久性与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并复辟帝制,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民国是民主共和政体,故C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是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的产生,被北洋政府控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
15.(2017·福建龙岩模拟)开始于1901年的清末新政,又称“庚子后新政”。
就其内容而言,大体与戊戌变法相似。
可是掌权的慈禧太后在推行新政的同时,却再三强调新政不得偏重西法。
这说明慈禧太后( )
A.接受列强建议实行革新的真实动机
B.不愿为戊戌政变翻案的矛盾心态
C.因发动戊戌政变而产生的悔恨心理
D.固守传统反对进步的顽固态度
解析 据题意,“就其内容而言,大体与戊戌变法相似……慈禧太后……却再三强调新政不得偏重西法”得出慈禧太后即想借助新政维护统治,同时不想为戊戌变法翻案的矛盾心态,故B项正确。
答案 B
16.(2017·福建龙岩模拟)张謇是晚清民国初年最有影响的商界人物。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力主清廷予以镇压,不久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他转而支持共和,通电要求清帝退位。
由此可知其政治态度属于( )
A.洋务派B.立宪派C.革命派D.保皇派
解析 立宪派是在清末新政时期形成的,主张政治民主化和工业近代化,其政治立场不坚定,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也是因为立宪派的摇摆不定的立场,故B项正确。
答案 B
17.(2016·山东潍坊统考)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告诫同盟会会员说:
“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
”这反映了孙中山( )
A.对民主政治的担忧B.对太平天国的惋惜
C.对革命思想的反思D.对革命前途的憧憬
解析 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是借“太平天国”来告诫革命同志,不要认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革命就完成了,而应从制度和实践上实现真正的民主,答案为A。
答案 A
18.(2017·北京昌平调研)1906年,章炳麟说:
“老子是胆怯的,主张自然进化,但社会必然是弱肉强食的。
”1913年,他却说:
“老子洞见专制之真相,使愚民之术不得施。
”章炳麟对老子的看法前后不同是由于( )
A.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剧
B.老子思想对近代中国影响的扩大
C.当时的统治者推行“尊孔复古”
D.他从主张革命到反对袁世凯独裁
解析 材料中1906年章炳麟主张社会发展是弱肉强食主张进行革命,而1913年“老子洞见专制之真相,使愚民之术不得施”则体现了对袁世凯称帝的反对,故D项正确。
答案 D
19.(2016·江西赣州适应性考试)方汉奇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新创报纸《民生报》、《民立报》、《民强报》,共和党一进步党《民声日报》、《共和民报》,自由党《民权报》,国家学会《国权报》,国民联合会《中华日报》,中华民国工党《觉民报》。
这些报纸的创办( )
A.表明中国民主政治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传播
C.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D.说明三民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解析 材料主要列举了一批政党和它们创办的报纸,作为各自的喉舌,报纸和党派名称中的“共和”、“民权”等关键词反映出它们存在并活动的立足点,故C项正确。
答案 C
20.(2017·北京海淀调研)山东巡抚孙宝琦致清廷责任内阁电:
“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
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
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
”孙宝琦此电文的背景是( )
A.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
B.洋务运动在各省陆续展开
C.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开展
D.武昌起义后各省反清独立
解析 根据材料“清廷责任内阁”可知,指皇族内阁,为1911年成立,太平天国运动1951~1964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1861~1894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兴起于1900年前后,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短短一个多月时间,清政府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与材料信息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20分,第22题10分,第23题10分,共计40分)
21.(2017·吉林长春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688年光荣革命至19世纪初期,英国地方行政机构始终保持着某种自治的特征。
1835年,《市镇法》颁布,取消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实际上是清除和排挤了教会及地方地主贵族势力,基本上实现了市民的自治。
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又被称为《郡议会法》。
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日常工作都是由议会下设的各个委员会负责处理。
1889年,颁布了《苏格兰地方政府法》,1894年又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把过去教区的一切行政职能均交给民选的议会管理。
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导致地方官员和地方行政开支的大量增长,这需要中央财政支持,增强了地方政府对中央的依赖性,减少了地方的独立性。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地方政府制度演变的特点。
(10分)
(2)根据以上材料,请结合英国与近代中国的有关史实阐述钱穆观点的合理性。
(10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自1688年光荣革命至19世纪初期,英国地方行政机构始终保持着某种自治的特征”归纳为地方政府有长期的自治传统;根据材料一“日常工作都是由议会下设的各个委员会负责处理……过去教区的一切行政职能均交给民选的议会管理“归纳为地方政府通过议会以法律的形式取得或扩大自己职权;根据材料一“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需要中央财政支持“归纳为中央以立法和财政手段控制地方;根据材料一“增强了地方政府对中央的依赖性,减少了地方的独立性”归纳为地方的独立性日益减少。
第
(2)问,按照题目要求,应该首先提炼出钱穆的观点“政治制度须根植于本国国情”;接着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论述,就英国来说,它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传统加创新,把《大宪章》、《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市镇法》、《地方政府法》等法律文件在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的作用梳理出来,强调它们保证社会安定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就中国来说,按照钱穆的观点,应先指出传统的专制型,然后指出近代以来,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学习西方,但是由于国情不同,照搬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最后作出小结。
答案
(1)特点:
地方政府有长期的自治传统;地主政府通过议会以法律的形式取得或扩大自己职权;中央以立法和财政手段控制地方;地方的独立性日益减少。
(2)观点:
政治制度须根植于本国国情。
英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基于国情,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
1688年光荣革命后,继承了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限制王权的传统,于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法在王上的原则,后来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等法律解决政治矛盾。
1835年,《市镇法》、1888年,《地方政府法》、1894年《区、教区、乡议会法》既保住了地方自治的传统,同时又用立法的形式不断地调整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有效地解决了,完善了政治制度,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持续繁荣。
中国自古以来建立的是专制制度,没有民主的传统。
1840年后,中国也没有出现如西方那样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专制制度服务的儒家思想仍占据主流地位。
宗法制仍是维持当时中国农村稳定的重要制度。
19世纪中期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向西方学习,力图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制度。
先后出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运动,希望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力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这说明任何国家在学习他国先进政治制度时必须植根于本国国情。
22.(2017·安徽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清末国歌歌词
民初国歌歌词
巩金瓯,承天恃,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
真熙雌(hào),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山河普照。
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注:
武昌起义后,清朝有一曲迟来的“国歌”,其歌词出自严复之手,乐曲则由清室溥伦之弟溥侗选自康熙、乾隆年间遗留下来的皇室颂歌。
注: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受命负责征求国歌。
同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国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撰写国歌的背景。
(4分)
(2)对比上述材料中的两首国歌歌词,从意境上看有什么不同?
(6分)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武昌起义后”结合所学得出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摇摇欲坠;据材料“帝国苍穹保”“溥侗选自康熙、乾隆年间遗留下来的皇室颂歌”得出维新派思想家严复借鉴西方国歌为行将就木的清王朝歌功颂德,祈祷其“金瓯永保”。
第
(2)问,据材料“巩金瓯,承天恃,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帝国苍穹保”得出,清末国歌显示出清王朝腐朽没落,又不甘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旧王朝的挽歌;据材料“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得出,民国国歌体现了中华民国缔造艰难,但新气勃发,同时体现了向西方学习、建立民主共和新国家的时代精神。
答案
(1)背景:
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摇摇欲坠;维新派思想家严复借鉴西方国歌为行将就木的清王朝歌功颂德,祈祷其“金瓯永保”。
(2)不同:
清末国歌显示出清王朝腐朽没落,又不甘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旧王朝的挽歌。
民国国歌体现了中华民国缔造艰难,但新气勃发;体现了向西方学习、建立民主共和新国家的时代精神。
23.(2016·四川广元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英重大改革
晚清政治改革
英国议会改革
1898年戊戌变法: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1898年戊戌政变后,政改措施均被废弃。
1901年1月29日,正式颁布新政上谕。
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仍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
1911年,清政府设立责任内阁,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
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对法案议席分配作了调整,取消了46个“衰败选区”,分给了52个大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
法案还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
1872年,通过投票法案。
1883年,公布《取缔选举舞弊法》。
1884年,颁布《人民代表法》,将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也获得了选举权。
选民总数增加了一倍,达到450万人。
1918年,法案授予年满30岁的妇女选举权。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综合比较中英两国政治改革,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
(要求:
所指不同之处要明确;原因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合理充分。
)(10分)
解析 材料展示清末社会改革和19中后期英国民主政治改革,可从改革目的、改革成果及改革的各项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论述。
以示例1为例,清末改革不论是主动改革还是被动改革都体现出新兴阶级的政治需求,可从主观(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客观(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等方面来分析原因;而英国改革是在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故其主要内容围绕着扩大民主范围的问题,可从经济(工业革命)、阶级(工人阶级)以及思想(民主思想的传播)等方面分析。
答案 评分说明:
不同之处:
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
分析原因:
从多角度分析合理充分。
示例1 内容:
中国政治改革的内容围绕扩大资产阶级参政权,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
英国议会改革的内容围绕调整议席分配,扩大选举权范围,推进政治民主化。
原因: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英国工业革命后阶级结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完善代议制,发展民主:
民众民主意识增强。
示例2 结果:
中国政治改革结果失败,英国议会改革结果成功。
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最薄弱;封建势力强大,清政府缺乏对政体变革的诚意;改革措施缺乏连续性;改革的外部环境恶劣。
英国:
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自由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改革措施、实施过程渐进有序;英国政治环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