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3564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docx

如皋市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

如皋市2014—2015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试题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学者认为,清明节成型于大唐盛世,是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三者       而成的节日。

②有关领导谈及市政工程建设及城市管理工作问题时着重指出,城市管理要标本兼治,       ,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③有的地方以山色取胜,有的地方以水色撩人,唯独在这里,水与山       :

水是岷江的水,山是青城的山,而我们就是这岷江水畔的山水人家。

A.融汇    持之以恒    相得益彰

B.融汇    锲而不舍    相映成趣

C.融合    锲而不舍    相得益彰

D.融合    持之以恒    相映成趣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发改委日前发出通知,要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组织好成品油生产和调运,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确保市场稳定供应。

B.曾帮助发现埃博拉病毒的科学家彼德·皮奥特(PeterPiot)表示,此次在西非暴发的埃博拉危机很可能要持续到2015年年底才能结束。

C.早在1979年,中方就提出共同开发钓鱼岛附近资源的设想,首次公开表明了中方愿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同周边邻国间领土争端的立场。

D.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了大气中化学污染物的光化学反应,增加了大气中的光化学氧化剂,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明显增多。

3.提称语位于称谓之后,有的表明请收信人察阅此信之意,有的还含有对收信人表示敬重之意。

下列各项中提称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李蟠写信给韩愈,使用“知悉”。

B.苏辙写信给苏洵,使用“膝下”。

C.司马迁写信给任安,使用“足下”。

D.王安石写信给司马光,使用“某启”。

4.依次填入下边一段话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舟是中国士人人生政治失意后身心的疗养所,是功成后全身远祸的避难所和保全天性的理想境地。

被尘世种种外物所扰的文人墨客们乘着它       。

因此,具有舟居情结的中国文人都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把大自然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在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        。

只有身居五湖的扁舟之中,士子们那颗飘泊不定的心才能得到暂时的安顿与止泊,进而          。

①寻找心灵的寄托  ②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③进入了一种与世无争的“高蹈世界”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3分)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

“如果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

如何理解“拆屋效应”?

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不超过25个字。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独乐园记

司马光

孟子曰:

“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

孔子曰: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

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

若夫“鹪鹩①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②”,各尽其分而安之。

此乃迂叟③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④,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

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

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

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

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

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

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

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

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相掩以为屋。

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

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

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

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

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

吾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

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⑤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

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

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

“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

”迂叟谢曰:

“叟愚,何得比君子?

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

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注】①鹪鹩(jiāoliáo):

一种鸟。

②“若夫”四句:

语出《庄子•逍遥游》。

③迂叟:

作者自称。

④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

⑤纴(rèn):

纺织。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厚其墉茨,以御烈日          厚:

巩固

B.南北轩牖,以延凉飔          延:

迎接

C.事物之理,举集目前          举:

借取

D.操斧伐竹,濯热盥手          盥:

洗涤

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曲肱而枕之                         吾尝跂而望矣

 B.皆以蔓药覆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吾病者、学之未至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D.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⑴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

(4分)

 

⑵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5分)

 

9.文章第二段从哪些方面记述独乐园?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吴文英

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

①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

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⑦。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

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注】①红情、绿意:

剪彩为红花绿叶,即春幡,可以戴在头上。

花信:

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

②幽素:

幽情素心。

(1)古人作词讲究切题,请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4分)

(2)反衬手法是本词的最大的特色,请作具体说明。

(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

⑵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

⑶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⑷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⑸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⑹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周书》)

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

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

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

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

”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

”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

”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

”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

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

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

“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

”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

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

”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

”我问。

“是啊。

怕那些大炮呀。

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

”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

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

”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

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

”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

不用为它担心。

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

”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

”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

可是山羊呢?

唉,不想也罢。

”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

”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

”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

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注】①埃布罗河:

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

②托尔托萨:

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

12.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13.小说中画线句子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4分)

14.小说中老人反复念叨自己的小动物,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

(4分)

15.海明威曾提出“冰山”创作原则:

“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

”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国学的焦灼

①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

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

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

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

从1840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1840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

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

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

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

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

②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

“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

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③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

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

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

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

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

④而事实证明,1840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很多2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子。

但是,《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爱弥儿》相比,《尝试集》与《神曲》相比,《庶民的胜利》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相比,在精神内核和社会效果上,真的能一致?

⑤就像黑格尔说的,“你走吧,你走不出你的皮肤!

”吸收了西方的观念之后,那些中国文化、思 想巨人的创造仍然植根于中国,属于中国。

自此以后的中国人恐怕也只能随之前进,因为中华文明独立、自然演进的历史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被打破了。

⑥往者不可谏,学习西方也没什么丢脸的。

日本从1865年就一心一意地跟着西方闹革命,到头来,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张嘴都能从一堆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里冒出来。

⑦其实只要中国这个人口基数还存在,民族和民族特色是不会消亡的,只是其消极面和积极面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相互替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中国人的聪明成了投机取巧,家庭观念重成了任人唯亲,这并非西方导致的民族特色的“消亡”,而恰恰是消极面在社会转型和制度缺失之下的爆发。

⑧以日本为鉴,以中国现代思想史为鉴,担心成为西方的精神殖民地这样虚弱的焦灼心态,不仅是一部分“国学家”对自我民族不自信的体现,也是缺乏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节选自《现代交际·说事》2007.9)

16.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6分)

17.第③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18.作者认为,当下的“国学热”折射了一种“焦灼”心态。

这种“焦灼”心态具体指什么?

(6分)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秋日,你没有理由沮丧;春天,你也没有理由骄矜。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①融合:

若干种事物互相渗透,合为一体。

融汇:

融合汇集。

②持之以恒,谓有恒心,持续不间断。

锲而不舍,锲:

镂刻;舍:

停止。

即不断地镂刻。

意为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而不舍”和“持之以恒”都可形容有“恒心”,但是“锲而不舍”是带有比喻性,更加形象;而“持之以恒”是直陈性的。

③相映成趣:

互相衬托,显得很有趣味。

相得益彰:

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

2.A(B.句式杂糅,“持续到2015年年底才能结束”C.成分残缺。

当为“愿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模式解决” D.搭配不当。

“发病率增多”搭配不当)

3.A(“知悉”用于长辈对晚辈)

【附录】常用书信套语

1.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

父母:

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长辈:

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师长:

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平辈:

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同学:

砚右、文几、台鉴

晚辈:

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女性:

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2.祝愿语

父母:

恭请福安叩请金安

长辈:

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

师长:

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海安

平辈:

顺祝

3.署名

对尊长:

叩 叩上 叩禀 敬禀 敬叩拜上

对平辈:

上 敬上 谨启 鞠启 顿首 亲笔 手肃

对晚辈:

 字 示 白 谕 手白 手谕

【常见的提称语释义】

足下:

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

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

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钧,古以钧陶喻国政,后称官宦多冠以“钧”字。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劭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平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

对身居高位、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

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

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朴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

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

席,席位。

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

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撰,即著述。

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览  阅  知悉:

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如: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跪禀者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同上。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

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

用于同辈。

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拜,表敬词。

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恳启者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兹,这里,现在。

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

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

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4.B

【附录】

生命本体的诗意接近

——论中国文人的舟居情结

丁国强

我国制舟造船的历史悠久,传说在黄帝时代就已发明和制作舟船。

《太平御览》中晋棘的《据船赋》这样概括舟船的品性:

“虽载沉而心浮”,“似君子之淑清”,“外质朴而无饰”,“以空虚以受盈”,“不辞劳而恶动”,“不偷安以自宁”,(注:

李昉:

《太平御览》,北京:

中华书局,1960年,第3414、3415页。

)所以它能深入历代文人的心灵世界。

舟不仅启迪了人类的思想,也丰富了人类的诗情。

历代文人名士,对舟船情有独钟。

他们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作逍遥优游,多半是买舟而往。

孔子在《论语·公治长》中说: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也是缘溪乘舟才到达桃花源的。

唐代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作《渔歌子》五首,其中那位身披蓑衣,头戴箬帽,斜风细雨中的垂钓者和柳宗元《江雪》诗中的寒江独钓者,堪称千古一绝,逐渐凝化成中国文学中舟居渔父形象的一种定格。

明朝张岱更有一部《夜航船》传世,令文人墨客深深感到“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

(注:

张岱:

《夜航船·序》,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5页。

)可以说,历代文人士大夫对山水林泉的怀恋,对仕途的担心,对社会的不满,往往化作对舟居渔父生活的憧憬。

舟承载着人生的欢乐与快意、痛苦与无奈、失落与遇合朝我们缓缓驶来,它是历代文人止泊心灵的场所。

舟船的独特品性使它成了负载人类情感与理想的心灵之舟,从世俗走向艺术,从实用走向审美。

一、现实层面上的保身全生——人向自然的回归

文人舟居情结代表了一种隐逸,一种退居。

当中国文人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政治争夺,伤痕累累之后,他们往往会选择江湖泛舟、山林隐逸,以此来抚平心灵的创痛。

舟是中国士人人生政治失意后身心的疗养所,是功成后全身远祸的避难所和保全天性的理想境地。

被尘世种种外物所扰的文人墨客们乘着它进入了与世无争的“高蹈世界”。

这个“高蹈的世界,是由浮世的纷扰、个人的失意而生的苦闷的救济场。

这无须乎说,是因为在那里——个人的自由——绝对地被容许的缘故。

”(注:

青木正儿:

《中国文学概说》,重庆:

重庆出版社,1982年,第39页。

)因此,具有舟居情结的中国文人都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把大自然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以寻找心灵的寄托。

人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当大自然最奥秘的生命充盈人的心灵时,足以令我们心旷神怡。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温庭筠《利州南渡》)“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李煜《渔父》)大自然的一切:

新鲜的空气、纯净的蓝天、迷蒙的烟雨、柔和的月光、连绵的青山、潺潺的流水……这一切就在我们的周围。

大自然的美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愈是自然的东西,就愈是接近我们生命的本质。

中国文人们认识到自然中有真和美,认识到繁华短暂,自然永存,人生有限,江山长在,在这人世与自然、有限与永恒的鲜明对比中,选择和皈依了后者。

范蠡助勾践雪会稽之耻后,“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自与其私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注:

司马迁:

《史记》,长沙:

岳麓书社,1988年,第350页。

)李白理想的人生模式也是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泛舟江湖。

只有在五湖的扁舟之中,士子们那颗飘泊不定的心才能得到暂时的安顿与止泊。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