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本性教学走进新课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3738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人本性教学走进新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让人本性教学走进新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让人本性教学走进新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让人本性教学走进新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让人本性教学走进新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让人本性教学走进新课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让人本性教学走进新课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让人本性教学走进新课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让人本性教学走进新课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让人本性教学走进新课程.docx

《让人本性教学走进新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人本性教学走进新课程.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让人本性教学走进新课程.docx

让人本性教学走进新课程

让人本性教学走进新课程

丘北教育廖俊 

课程改革必然带来教学观的根本改变。

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将从重知识的接受性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

然而,课程改革首先是一种观念的改革,传统的教育是以学科为主,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和“任老师加工的材料”。

而现代教育以人为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

一、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教育是培养人和塑造人的活动。

然而,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传统的教育教学不是培养人和塑造人,而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它割裂了知识与智慧、知识与情感以及教学与个性的内在联系。

在应试教育的历史背景下,教师往往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进行扼杀人性的填压式的教学和机械性训练,学生被教师和频繁的考试逼得“自觉”地接受、接受、再接受,整天死记硬背,背得晕头转向,到头来高分数低修养,学生违反纪律、违背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现象屡见不鲜。

原因何在?

我们陈旧的教育观念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二、以人为本转变教师角色,改进教学方式

 曾听到过这么一个真实发生在课堂的故事:

“雪融化了是什么?

”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水”,而有些学生的答案是“春天”,老师却宣布这个答案是错误的。

体现的是一个旧的教师角色观,即教师知道的总比学生多,师生接触的目的只是进行知识的转移,当学生知道的东西与教师“不对应”时,就应征服学生、维持秩序。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成了管孩子,教师就是权威,就是课堂上的绝对统治者。

这种角色观是与新课程相抵触的,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教师应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对话,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

    今天,当我们走进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时,教师已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授之以鱼,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授之以渔,应更多地培养他们充满想象地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特征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们更多的自由思考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能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间。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认识到: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现代科学知识的数量越来越大,发展越来越快,教师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中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而且,当今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也多种多样,在这种条件下,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能够可持续地发展。

    其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社会是复杂的多面体,它对每个人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对于处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未成年学生来说,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所以,作为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高辨别是非、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能力。

    三、以人为本改变学生观念,转变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积累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探究过程。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积极投入课程改革,改变以往被动的纯粹接受性学习方式,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习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积累知识,增长才智。

就思想品德课而言,学生要首先明白思想品德课是帮助我们增长才智、修身养性、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课程,对我们健康成长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现实意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积极配合教师观察、感知、思考、分析和创新,实现自己内在的德智融合发展。

    四、以人为本,创建和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建和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在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面向新时代,以人为本,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师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师生心灵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真诚、温馨的教学氛围。

    作为教师,首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具有敬业精神,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展现教学魅力,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读这个故事,然后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吗?

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学生那轻灵善飞的想像翅膀展开了,通过讨论他们商量出了许多好主意,有的还很现实、很实用。

如边砍树边栽树,过几年砍一次,让小树长大些再砍等等。

其次,要真情对待和关爱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那些“暂差生”要多一些关爱和鼓励,引导和帮助他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心理品质和道德水平。

教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关爱必然会使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温馨,这种师生关系反过来又会促进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地顺利进行,使师生双方在相互交往、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积极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思想,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雪融化了是什么?

”在这里我要大声说:

是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转变学生观念,转变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和谐、真诚、温馨的教学氛围中走进新课程,才能使课程改革真正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浅议新课程中数学教师的素质

双龙营中心小学朱莉鹃

 面向新课程,什么样的数学教师才是合格的?

对理想的、合格的数学教师,M.尼斯提出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想象,认为:

“理想的数学教师是一个美好的事物。

这样的教师,应是一位纯粹数学家,应用数学家;一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社会学家;一位教育家,数学教育家,数学哲学家;一位心理学家,政治家,有魅力的演讲家和领导者。

”如此高的要求,虽属“乌托邦”,但在一定程度上点明了数学教师的素质。

那么,新课程下,数学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一、应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数学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的师德言行、敬业精神,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

数学教师不仅要把教学看成一种职业,而且还要把它看成是为之奋斗、献身的一种高尚追求。

教师人格的感召力在教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无论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上来说,还是态度的形成和兴趣的培养上来说,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立志成为……柜梁之材。

”具体而言,数学教师要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枯燥的学科,数学教师要耐得住寂寞,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数学不是一门大众化的学科,数学教师要有职业道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

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当一个教师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倾注到其职业中时,便会在其举手投足之间充满着深厚真诚的“师爱”。

这样的教师就会让学生对其产生超乎寻常的向心力和信赖感,就会让学生在其灵魂深处生发一种高度自觉的内驱力和自策力。

新世纪的教师面临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种种不适,尤其是在师生角色的转换等方面,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强烈的冲动和愿望,去完成教学任务。

  二、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素养

  教师作为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是我国《教师法》确认了的,也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

一般认为,作为专业人员,教师至少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的专业素养: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在新课程改革中,无论强调教师的角色如何变换,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都应摆在突出的位置。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专业性突出的学科,数学教师需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背景。

只有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数学教师才能在特殊的数学领域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浅出、触类旁通的学习;只有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缜密地运用数字、符号、图形等解决数学问题;只有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带领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同时,在新课程改革中,由于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开放、自由,教学过程充满了变数或不确定性,为此教师必须具有驾驭动态的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智慧,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适合学生学”而不是“适合教师教”的场所。

在新课程中,数学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学生的个人尊严。

能否建立起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将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师教育的现实绩效。

加之新课程改革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拓展了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空间,这给从事着前无古人的教育“革命”中的教师带来不可避免的困惑。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建立起专业自信,坚定适应新课改的教育信念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数学教师不仅专业知识不精、专业技能不强,而且专业情意贫乏,那他不仅不能胜任数学方面的教学,而且会在受教育者中降低威信。

其结果,新课改中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性、富有个性的学习”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不学无术。

三、数学教师应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反思实践者

在“知识爆炸”的背景里,信息时代的到来,摧毁了“教师是知识垄断者”的基石。

这样,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得以维持的基础,就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为“持续的学习”。

新课程的这些改革内容促使数学教师必须是一个学习者。

在当今的时代,教育再也不是“阶段性”的了,而演变成一种“终生教育”。

教师被自觉不自觉地放置在“终身教育”的体制里,不管愿不愿意,必须成为一个学习者,否则就将被历史所淘汰。

在新课程观下,数学教师除要学习一些新的数学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学习了解数学教学的相关问题,学习了解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去解决;同时数学教师也应该是研究者和反思实践者。

数学教师首先是研究者,这是因为在新课程观下,数学教师要研究在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沟通中研究学生的思考模式,同时,要研究当代数学的潮流,研究新的数学课题,要研究如何使由执行课程计划和依据教学大纲(新课程改革中称课程标准)讲授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课程研制者;说数学教师更是反思实践者是因为这里的反思不仅仅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深究处于课程设置、教学的决策和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学主体、教学目的、教学工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

同时,通过实施新课程改革,检查存在的不足,吸取别人的长处,接受他人的意见,从而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实践新的教学教法,使自己变得更成熟起来,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使教学过程更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数学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

”江泽民同志的这两段话精辟地指明了创新的意义及教师在创新中的作用。

教育创新是社会和时代的任务。

   

  五、数学教师应具有信息化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为此,数学教师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发挥现代教学手段在处理数学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地利用电子课件、电子讲稿、几何画板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数学理论,积极探索和构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和管理新模式。

另一方面数学教师更要重视信息技术在课程资源开发和探索方面的作用。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现代信息技术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学校的教学条件将得到不断的改善,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因此,数学教师要在教学的内容中积极渗透信息技术的思想,使这生能够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勤于探究、乐于思考,不断地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可能。

“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成败在于教师。

数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质,不负时代所赋予的使命。

 

浅议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课的趣味性

双龙营中心小学吴绍珍

《新课程标准》指出:

小学语文,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自然科学类、思想品德或别的什么课,而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

其次,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趣味横生”呢?

在这里,我想从如下的三个方面来考虑怎样提高语文课的趣味性。

  一、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

语文的基本特征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

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

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

因此,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

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宋-陆九渊)。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

  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遵循儿童认识规律,激发学习的自主性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

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

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

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

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

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如教学《王冕学画》,在学习大雨过后,湖里的荷花开得更鲜艳,荷叶是碧绿的,花瓣是粉红的之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荷叶清水滴滴,水珠在花瓣上滚来滚去,我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结果不少学生做闭眼沉思状,努力去想那幅美丽的荷花图。

一位学生冲出一句:

“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

”这是真实的。

此时,我并没有训斥那位学生,而是调整了一下教学,跟学生说:

“那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再去听听吧。

”然后播放有配乐的语文朗读,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

还是那位学生,他说:

“老师,现在我看到了,雨后的荷花真的很美,在阳光照耀下,碧绿的荷叶上水珠不但滚来滚去,还闪闪发亮!

”。

是啊,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

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突出语文教学的个性化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

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

无个人味的语文课,犹如作家笔下塑造的缺乏个性的人物形象,对读者来说总是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

一般来说,这样的语文课是不可能有趣味的。

  古人云:

文如其人。

今人说:

上课如作文。

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努力。

  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好他们呢?

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身为语文教师,要想上出不乏个人味的语文课,就要努力体现“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如有的教师个性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来,教出意来,让学生在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

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

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性化,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

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语文教学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让学生两节课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

”这样的语文课哪能没有个性呢?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趣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愉快地语文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