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3787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专题二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语句2阅读训练

阅读训练

训练54

桓公知士

齐桓①深知宁戚②,将任之以政③,

齐桓公很了解宁戚,准备委任他管理国家的任务,

群臣争谗之,曰:

“宁戚

朝中的大臣们却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诋毁宁戚说:

“宁戚

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

是卫国人,卫国离秦国不远,可以派人去调查一下吧。

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

”公

如果他真是一个有才有德的人,再重用他也不迟啊!

”齐

曰:

“不然,患其有小恶④者,民人

桓公说:

“不能这样做,我担心他有小小的过失,而一般

知小恶亡其大美⑤,

人常常只看到那小小的过失,而忽视他本质的好的一面,

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土也⑥。

”乃夜举

这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有德的人的原因啊。

”于是连夜点

火而爵之⑦,以为卿相⑧;

灯,大排筵席,亲自宴请宁戚,并请他担任齐国的相国。

九合诸侯,一匡

宁戚担任相国之后,协助齐桓公九次联合诸侯,成就霸

天下⑨。

桓公可谓善

业,促进了天下的安定统一。

像齐桓公这样可算是善于

求士矣。

发人才和使用人才了。

(《刘子·妄瑕》)

 

【词句注释】

①齐桓: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宁戚:

齐桓公的大臣,卫国人。

③政:

指国家的统治管理。

④小恶:

小的过失,小的缺点。

⑤大美:

大的优点,主要优点。

⑥整句说:

这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原因啊!

⑦举火而爵之:

点灯烛拜封官职(爵)。

⑧卿相:

即相国。

⑨九合诸侯:

九次联合诸侯国。

⑩一匡天下:

使天下安定统一。

匡,匡正,引申为安定。

阅读感悟:

齐桓公之所以能在春秋时期称霸于天下,这与他知人善任,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是分不开的。

选文中宁戚曾有小过,但齐桓公不以小过而埋没人才就是最好的明证。

 

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齐桓深知宁戚(知,了解)

B.去齐不远(去,离开)

C.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所以,……的原因)

D.以为卿相(为,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民人知小恶而忘其大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卿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是位怎样的国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齐桓公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5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吏民皆来

孙叔敖当上楚国令尹,全国的官吏和老百姓都来祝

贺。

有一老父②衣粗衣③,冠白冠,后来

贺。

有一位老人身穿粗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

吊。

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

吊唁。

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老人,并对这位老

父曰:

“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

人说:

“楚王不知道我没有才能,派我承受官吏百姓的辱

垢④,人尽来贺,予独后吊,岂有

骂,大家都来祝贺我,唯独你来吊唁我,难道这其中有

说乎?

”父曰:

“有说。

身已贵而骄

什么说法吗?

”老人说:

“有,身份显贵以后就对别人傲

人者民去⑤之;位已高而擅权者

慢的人,老百姓就会离开他;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

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

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以后却不知满足的人,祸害

患处之⑥。

”孙叔敖再拜曰:

“敬受

就会落在他的头上。

”孙叔敖拜了又拜说:

“恭敬地接受

命,愿闻馀教。

”父曰:

“位已高

你的指教,愿意聆听更多的教导。

”老人说:

“地位越高

而意益下⑦;官益大而心益小⑧;禄

而心志越要谦卑;官职越大而心思越要谨慎小心;俸禄

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

越优厚要越加慎重,不去索取,你谨慎地坚持这三条原

足以治楚矣!

则,就完全能够治理好楚国。

(高向《说苑·敬慎》)

【词句注释】

①孙叔敖:

春秋时楚人,曾三度为楚相,有贤名。

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老父:

与下文的父均指老人。

③衣粗衣:

穿着麻制的丧衣。

第一个“衣”与下文的第一个“冠”字,都是名词作动词用,分别是“穿”和“戴”。

④受吏民之垢:

谦虚的说法,意即担任楚国的宰相。

⑤去:

离开。

⑥患处之:

祸患隐伏在那里。

⑦意益下:

意思是越把自己看得低。

⑧心益小:

意思是处事越要小心谨慎。

阅读感悟:

古代的孙叔敖做了宰相那么大的官,尚能虚心地听取百姓的意思,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今天我们的领导干部更应该比孙叔敖做得更好,要做到平易近人,虚怀若谷。

这样我们的工作就能不断推向前进,就能深得民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一老父,衣粗衣______________

(2)楚王不知臣之不肖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父认为能够治理好国家的三条意见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位居楚相的孙叔敖对不来祝贺反而来吊唁他的老人是什么态度?

请你对他的这种做法加以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6

问说①

君子之学必好问。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

教。

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

疑②,非问无以广识③。

好学而不

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

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④;识其

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

大矣,而或不知其细。

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枝末节。

那么除了

问⑤其奚⑥决⑦焉?

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贤于己者,问焉⑧以破其

对那些比自己贤能的人,向他们发问,借以解除那

疑,所谓就有道⑨而正⑩也。

些疑难,这就是所谓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判定是非。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发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意

所谓不能问于不能,以多

见,这就是所谓以高才能的向低才能的人发问;以德高

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

识广的向德低识窄的人发问。

对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

问焉以资切磋。

所谓

向他们发问,借以帮助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上所

交相问难,审问11而明辨之也。

说的互相诘问,详细考察,明确辨析啊。

(刘开《孟涂文集》)

【词句注释】

①问说:

关于求学应当勤问的学说。

②致:

致疑。

③文识:

增加知识。

④达于事:

(使道理)用于实行。

达,通达应用。

⑤舍问:

舍弃了发问。

⑥奚:

何,怎么样。

⑦决:

判断,解决。

⑧问焉:

向他们发问。

焉,兼词,于之,向他们。

⑨有道:

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⑩正:

判定是非。

11审问:

详细考察、探讨。

阅读感悟:

问说,即关于勤问的论说。

选文主要是针对当时读书文人不能虚心问人的陋习而发的,文章主张好学一定要勤问的观点,今天仍有其值得借鉴的意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非学无以致疑__________________

(2)而或不达于事__________________

(3)非问无以广识__________________

(4)问焉以资切磋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B.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C.人不知而不愠D.堕而折其髀

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断两处)。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

以广识。

4.用现代汉语翻译: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选文第二段看,作者对向他人请教(学习)持什么态度?

这强调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说: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

”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7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拯救邯郸①,破秦人②,存赵国,

信陵君杀死晋鄙,拯救邯郸,击破秦兵,保住赵国,

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

“臣

赵孝成王准备亲自到郊外迎接他。

唐雎对信陵君说:

“我

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

听人说‘事情有不可以让人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

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

“何

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以不忘记的。

’”信陵君说:

“你

谓也?

”对曰:

“人之憎我也,不可

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唐雎回答说:

“别人厌恨我,不可

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人有德于我

不知道;我厌恨人家,又不可让人知道。

别人对我有恩

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德,不可以忘记;我对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记。

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

今您杀了晋鄙,救了邯郸,破了秦兵,保住了赵国,这

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

对赵王是很大的恩德啊,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

卒然③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

”信陵

我们仓促拜见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救赵的事情。

”信陵

君曰:

“无忌谨受教。

君说:

“我遵循你的教诲。

(《战国策》)

【词句注释】

①邯郸:

时为赵国国都。

这里指赵国。

②破秦人:

打败了秦兵。

③卒然:

突然。

卒,通猝。

阅读感悟:

选文通过唐雎向信陵君的进言,说明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的主旨。

文章在表现这一主旨时,唐雎先从事情有不可知、不可不知,不可忘、不可不忘四种情况说起,再具体为人之憎我、我之憎人,人有德于我,我有德于人而应采取的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不可忘和不可不忘的四种态度,最后才落实到信陵君救赵一事上,说明这是有德于赵、不可不忘之事。

辩证说来,环环相扣,严谨有致;语句反复,却不刻板,回环有味,令人深思。

1.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破秦人(击败,击破)

B.唐雎谓信陵君曰(对……说)

C.吾有德于人也(在)

D.臣愿君之忘之也(代词,指救赵的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答问题

(1)在这篇文章中,唐雎向信陵君提出了怎样的意见?

是否合理?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雎劝说信陵君的方式与《唐雎不辱使命》中与秦王的对话方式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信陵君的回答“无忌谨受教”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章通过唐雎向信陵君的进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8

丰乐亭记

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

我来这里之后,喜欢这个地方偏僻而政事又少,又

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喜爱这里的风格宁静安闲。

在高山峡谷之间发现这股清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

泉之后,就每天和滁州人一起,仰头观望丰山,俯身倾

听泉,掇②幽芳而荫③乔木,风霜

听泉声,采摘幽香的鲜花,在高大的树下乘凉,刮风落

冰雪,刻露④清秀,四时

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季

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

的风景没有不可爱的。

又幸逢这里的百姓为他们庄稼的

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⑤为本⑥其

丰收而欢乐,并喜欢和我一起游赏。

于是为此根据这里

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

山脉河流,来叙说这里民俗风情的美好,让百姓知道能

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

安享这种丰收之年快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这没有战

之时也。

乱的年代啊。

夫宣上⑦恩德,以与民其乐,刺史之

宣扬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享欢乐,这是刺史的

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

本职责任啊。

于是就写了(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

焉。

名。

(欧阳修《丰乐亭记》)

【词句注释】

①此:

指滁州。

②掇:

拾取,采取。

③荫:

遮阴纳凉。

④刻露:

清晰地显露出来。

⑤因:

于是。

⑥本:

根据。

⑦上:

皇上。

⑧刺史:

代称知州。

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阅读感悟:

《丰乐亭记》的全文在于赞美赵宋王朝的功德和人民生活的安乐,表现了欧阳修对社会安定、人民享受丰乐的由衷喜悦。

节选的这段文字在于乐山水的优美宁静,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丰山峰高、谷深、泉清以及随四时变化的优美景物,表现了作者娱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致;百姓的丰乐正是自己政绩的体现,在字里行间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情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修之来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爱其俗之安闲________________

(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____________

(4)遂书以名其亭焉_________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用文中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训练541.C2.

(1)一般人只看到他的小过失,而忽视其本质上的优点。

(2)让他做了齐国的相国。

(3)这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有德人的原因啊。

3.齐桓公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国君。

4.示例一:

评价人或事物要看其主要的部分,不能因小过而掩大德。

示例二:

我们与朋友交往也应具有齐桓公任人唯贤的宽广胸怀,做到宽容、体谅别人的缺点。

训练551.

(1)动词,穿衣;名词,衣服

(2)不才,这里是谦虚的说法2.

(1)身份显贵以后就对别人傲慢的人,老百姓会离开他。

(2)奉禄优厚以后却不知满足的人,祸患就会落在他的头上。

3.

(1)位已高而意益下

(2)官益大而心益小(3)禄已厚而慎不敢取4.孙叔敖的态度是不恼怒,并向他虚心请教。

这说明孙叔敖居高官却能严格要求自己,能正确而清醒地把握自己,时刻为百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

训练561.

(1)提出疑难

(2)也许,或许(3)增加知识(4)研究,在学习方面互相研究勉励2.C3.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4.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5.好学尤当勤问。

6.广泛请教,各有所获;突出强调了“问”的重要性。

7.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孔子说的“不耻下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向不如己者发问,哪怕仅能求一点正确的意见,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训练571.C2.别人对我有恩,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对别人有恩,是不可以不忘记的。

3.

(1)唐雎向信陵君提出了“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的意见。

合理。

因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面对别人的憎恶不可表露出来。

(2)唐雎劝信陵君的方式:

温和谦虚尊敬。

唐雎劝说秦王的方式:

强硬坚决。

(3)可以看出他是个虚心学习,自己不足的地方,知错能改的明君。

4.说明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对人有恩德的不应放在心上。

训练581.

(1)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地方(3)这(4)命名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3.

(1)于是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水声。

(2)又幸逢这里的百姓为他们的庄稼丰收而欢乐。

4.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

5.与民共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