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4013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三一文库(XX)/初中三年级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原文: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

“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徒属皆曰:

“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译文: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

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

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

(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

“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

”同伴们笑着回答他:

“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

”陈胜长叹一声,说:

“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

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

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

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

“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

”陈胜说:

“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

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长子扶苏。

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

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

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

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二人)于是去算卦。

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

“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

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

”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终于悟出:

“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

”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

(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

“大楚复兴,陈胜为王。

”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

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

(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们发火,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

那军官果然鞭打了吴广。

(众士兵愤愤不平,)军官(刚)拔出剑来威吓(士兵),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

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军官。

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宣布号令,说:

“各位(在这里)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

过期就要杀头。

就算侥幸不杀头,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

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

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众戍卒齐声应道:

“一定听从您的号令。

”于是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顺从百姓的愿望。

大家露出右臂(作为义军的标志),打出大楚旗号。

又筑了一座高台,举行誓师仪式,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地。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

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占领该乡后接着进攻蕲县。

攻克蕲县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

(陈胜自率主力)攻打、、苦、柘、谯等县,都拿下来了。

一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马一千多匹,士卒几万人。

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谯门中应战。

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

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

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

“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

”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宣称要重建楚国。

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22、《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刘向)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

“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

何至于此!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

“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安陵君说: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秦王不高兴。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

“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

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唐雎回答说:

“不,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

“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回答说:

“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

“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

”唐雎说:

“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秦王说: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说: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

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

“先生请坐!

怎么会到这种(地步)!

我明白了: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23、《隆中对》(陈寿)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

“君与俱来。

”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亮答曰: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

“善!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

“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

”刘备说:

“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

“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

“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道:

“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豪杰同时兴起,跨州连郡称霸一方的多得数不清。

曹操同袁绍相比,名位低贱,兵力又少,然而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谋划得当。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控制着皇帝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能同他较量的。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而刘表却没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形势给您提供的机会,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

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着它建立了帝业。

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接纳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

如果能占据荆、益二州,守住险要的地方,与西边的各少数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内部革新政治;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中原进军,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打出秦川,百姓谁能不拿着饭食水酒来迎接您呢!

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

“好!

”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

“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

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

”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24、《出师表》(诸葛亮)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臣诸葛亮上表进言: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

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

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

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

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

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先帝不介意我的卑贱,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

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

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

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

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

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