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生产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4157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猪生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猪生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猪生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猪生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猪生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猪生产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猪生产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猪生产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猪生产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猪生产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猪生产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猪生产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猪生产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猪生产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猪生产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猪生产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猪生产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猪生产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猪生产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猪生产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猪生产学.docx

《猪生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猪生产学.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猪生产学.docx

猪生产学

课程名称:

畜牧学概论任课教师:

胡院军

第九章:

养猪生产计划学时:

5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猪的品种及外貌特征;

2.了解猪的生物学特征;

3.掌握各类猪的饲养管理方法。

重点:

各类猪的饲养管理方法

难点:

幼猪培育的关键技术、猪的肥育方法

思考题:

1.猪的生物学特性有哪些?

2.幼猪培育的关键是什么?

3.猪的肥育方法有哪些?

举例说明。

辉县市一职专教案首页

第九章养猪生产

第一节猪的类型与品种

一、猪的经济类型

由于自然生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们对肉食的不同要求,因此,对猪的培育方法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多种经济类型。

一般可分为脂肪型、瘦肉型和兼用型三种类型的猪。

(一)脂肪型猪体脂肪含量较高,背膘厚在6cm以上,外形特征表现为体躯深、宽,全身肥胖,细致疏松,四肢较短,头颈较粗重,体长与胸围大致相等或相差不超过2~3cm。

脂肪型猪利用饲料转化成体脂肪的能力强,而转化饲料蛋白质为瘦肉的能力较差,胴体脂肪多,瘦肉率一般在45%以下。

陆川猪、宁乡猪、内江猪等都属于脂肪型,国外巴克夏猪也属于此型。

(二)瘦肉型外形特征表现为背稍呈弓形,身腰窄而长,体长大于胸围15~20cm,四肢较高,腿臀丰满,肌肉发达。

瘦肉型猪能有效地利用饲料中的蛋白质转化为瘦肉,生长快,饲料报酬高。

一般6月龄体重可达90~100kg,料肉比3.0左右,胴体瘦肉率55~60%以上。

国外引进的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杜洛g猪、汉普夏猪以及我国培育的三江白猪都属于瘦肉型品种。

(三)鲜肉型(兼用型猪)其体型、外貌特点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肉和脂肪的生产能力都较强。

猪的体格较大,体躯长短适中,结构匀称,体质结实,体长比胸围大5cm以上。

我国大多数猪种都属于这一类型,苏联大白猪也属于这一类型。

二、猪的品种

(一)我国地方猪种

我国国土面积大,南北跨度大,气候条件复杂,各种生物品种资源丰富,每个地区都有其代表的地方猪种。

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精心选择,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和各具特点的猪种,这些优良猪种的培育成功,对我国和世界养猪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的猪种大都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高度适应性、耐粗饲放养管理、繁殖力高和肉质好等优良生产性能。

根据已有的地方猪种调查报告和考察资料,按照猪种的体质外形、生产性能和饲养管理方法的不同,结合生活习性和环境条件等将我国猪种划分为华北型、华中型、西南型、江海型、华南型和高原型等六个类型。

1.华北型猪分布地区主要在淮河、秦岭以北,包括东北、华北、内蒙、新疆、宁夏以及陕西、湖北、安徽、江苏四省的北部地区和青海的西宁市、四川省广元县附近的小部分地区。

   华北型猪的体躯高大,骨骼发达,背狭长而直,四肢粗长,腹部不太下垂,肌肉较发达,精肉多,脂肪较少,臀倾斜,腿较单薄。

头较平直,嘴筒长,耳大下垂,额间皱纹纵行,皮厚多皱褶,毛粗密,鬃毛发达,冬季生有一层棕红色的绒毛。

毛色几乎全为黑色。

耐粗饲,表现在以青粗饲料为主搭配少量精饲料的饲养方式下,不仅表现出生长发育良好,而且能保持较高的繁殖力。

与我国其他地方品种相比,华北型母猪的性成熟较晚,繁殖性能很强,每胎产仔12头以上,母性强,泌乳性能好,乳头亦多,一般有14~16个,仔猪育成率较高。

增重稍慢,肥育能力中等,屠宰率(胴体重占空体重的比例)较低,一般为60~70%。

   由于长期采取放牧和吊架子的饲养方法,华北型猪前期增重缓慢,后期增重快,脂肪在后期积累,故一般猪的背膘不厚,但板油较多。

如民猪在体重90kg时屠宰,肾脏脂肪和肠系脂肪的重量分别为长白猪的1.84和1.76倍。

这一类型的猪有民猪、八眉猪、黄淮海黑猪、沂蒙黑猪。

2.华南型猪分布在云南省西南和南部边缘,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的偏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福建省东南角和台湾省。

华南型猪种的体型比华北型小,外型表现为“矮、短、宽、圆、肥”。

背腰宽阔滚圆,背部凹陷明显,曲肋弯,胸较深。

腹部疏松,下垂拖地。

后腿丰满,臀部丰圆。

四肢开阔粗短,骨骼细致,卧系。

头相对较短宽,嘴短,耳小直立或向两侧平伸。

皮薄毛稀,毛色多为黑白花。

华南型猪早熟易肥,皮薄肉嫩。

繁殖性能较华北型猪稍差,一般每胎产仔8~9头。

性成熟较早,母猪多在3~4月龄开始发情。

母性良好,护仔性强。

仔猪初生重小,多在1kg以下。

肥育猪屠宰率约70~80%,背膘厚约4~6cm。

这一类型猪有两广小耳花猪、粤东黑猪、海南猪、滇南小耳猪、蓝塘猪、香猪、隆林猪、槐猪和五指山猪。

3.华中型猪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和珠江之间的广大地区。

西南型分布地区以东,华南型分布地区以北的地方猪种,均属华中型。

华中型猪的外形和生产性能与华南型猪基本相似,但体型较华南型猪大,耳亦稍大而下垂,乳头一般为6~7对,额间皱纹多横行。

被毛稀疏,毛色多为黑白花和两头乌,也有少量黑猪。

华中两头乌猪、浙江金华猪等,都是躯干,四肢为白色,头颈,殿尾为黑色,黑白交界处有2~3cm宽的黑皮白毛的“晕带”。

故当地有“黑头墨尾”、“两头乌”等俗称。

四肢较短,头较小,背较宽,骨骼也较细致,背腰的凹陷程度较华南猪型轻。

华中型猪性成熟早,母猪每胎产仔数10~14头,较华南型的多。

肥育猪生长发育较快,屠宰率达67~75%,肉质细嫩。

这一类型猪有宁乡猪、金华猪、华中两头乌猪、湘西黑猪,大围子猪,大花白猪,龙游乌猪,闽北花猪,嵊县花猪,乐平猪,杭猪,赣中南花猪,玉江猪,武夷黑猪,清平猪,南阳黑猪,皖浙花猪,莆田猪和福州黑猪。

4.江海型猪分布于华北型和华中型两大类型分布区之间,地处汉水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在我国气候区域上,属于北亚热带,气候温和。

江海型猪种体形、生产性能等方面的变化较复杂,属于过渡型。

体格大小不一,毛色自北向南由全黑逐渐向黑白花过渡,极少猪种(如浦东白猪)全为白色。

外形介于华北型和华中型之间。

头大小适中,额较宽,皱纹深且多呈菱形。

耳大,长而下垂,头部侧线有不同程度的凹陷。

背腰较宽,平直或微凹。

腹较大,骨骼粗壮,皮厚而松,且多皱褶。

体脂肪沉积能力强,增重较快。

江海型猪以繁殖力高而闻名于世。

母猪性成熟早,发情明显,受胎率高。

成年母猪窝产仔数在13头以上。

乳头在8对以上。

经济成熟早,小型种6月龄达60kg以上,大型种1岁达100kg以上,屠宰率约70%左右。

江海型猪的肉质较为优良。

这一类型猪有太湖猪,姜曲海猪,东串猪,虹桥猪,圩猪,阳新猪和台湾猪等等。

5.西南型猪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包括湖北省的西南部、湖南省沅江以北的西北部,以及四川省的东部、贵州省的西北部和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

其北缘与江海型和华北型猪相连,其东缘与华中型猪相连,其西则与高原型猪相连。

这一类猪的特点是头大,腿较粗短,额部多有旋毛或横行皱纹,毛以全黑或“六白”(嘴、四肢和尾的端部为白色)或不完全“六白”为多,也有黑白花和红毛猪。

背腰宽而凹,腹大略下垂。

产仔数不多,一般每胎8~10头,乳头12~14个。

四川盆地平原型的成华猪属早熟中型品种,肥育期短,肉质好。

丘陵型的荣昌猪和内江猪在较好的饲养条件下,6~7月龄体重可达90kg左右,腹脂沉积能力中等。

产于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带的乌金猪是属于山地放牧型,头嘴长直,便于拱地觅食,背腰平直,四肢强壮,肌肉发达,后腿瘦肉比例高,肉质坚实,宜于制火腿。

产于黔桂接壤地带的香猪是属于小型猪,成熟早,6月龄体重叠20kg时即可屠宰,8月龄体重不超过40kg;肉质细嫩而味美,哺乳期仔猪无腥味,适宜作试验动物和烤乳猪生产。

属于这一类型的猪有荣昌猪,内江猪,成华猪,雅南猪,湖川山地猪,乌金猪和关岭猪。

6.高原型猪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此类型属于小型晚熟种,长期放牧奔走,因而体型紧凑,四肢发达,系短而有力,蹄小结实,嘴尖长而直,耳小而直立,背窄而微弓,腹紧,臀倾斜。

毛密长并有绒毛。

产仔数多为5~6头,乳头一般5对。

属于这一类型的猪有藏猪、合作猪。

附:

地方猪种简介(有48个)

东北民猪

  系由移民将河北与山东的小型和中型黑猪引入东北,经长期选育而面,属华北型猪。

头大小适中,面直长,耳大下垂,背腰平直,四肢粗壮结实,后躯倾斜,乳头7对以上,全身被毛黑色。

产他数多而稳定,高者平均可达15头左右,初生重0。

98kg,2月龄断奶重12kg左右。

300日龄的肥育猪体重达136kg,活重90kg时屠宰率达69%。

成年公猪体重87kg,母猪150kg左右。

金华猪

  原产于浙江省金华,义乌,东阳。

亦称为“两头乌“,即头及臀尾为黑争,体躯和四肢为白色。

这种猪体形较小,耳大下垂,颈短,背腰宽而略凹,腹部圆而微下垂,四肢较短,臀倾斜,奶头多在8对以上。

产于金华,义乌的猪体形较大,嘴筒长而直,额部无皱纹,四肢较高,生长慢。

金华猪繁殖力强产仔数平均12头左右,初生重0。

73kg,2月龄断奶重9。

5kg左右,肥育猪8月龄体重达76kg,屠宰率72%左右。

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成年公猪体重140kg,成年母猪体重110kg左右。

肉脂品质好,著名的金华火腿就是以金华猪为原料所制。

宁乡猪

  主产于湖南省宁乡县,属华中型猪种。

全身丰满呈圆桶形,头大小适中,额有深浅不一的横行皱纹,耳小下垂,颈较短宽,有垂肉,背腰宽而凹陷,腹大下垂,四肢粗短多卧系,乳头6~7对。

产仔数平均11头,初生重1。

0kg,2月龄断奶重12kg。

适宜屠宰体重为70kg左右,屠宰率达70%。

成年公猪体重100kg,母猪95kg左右。

太湖猪

  产于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沿江沿海地带,属华北,华中过渡型猪种。

分布较广,类型较多,包括上海嘉定的梅山猪,松江,金山的枫泾猪,浙江嘉,平湖的嘉兴黑猪,江苏武进的焦溪猪,靖江的礼士桥猪,启东海门的沙虎闲猪等。

太湖猪体型较大,体质疏松,头大额宽,面部微凹,额部有皱纹。

如焦溪猪按皱纹多少,深浅可分为大花脸和二花脸。

耳大皮厚,耳根软而下垂。

背腰宽而微凹,胸较深,腹大下垂,臀宽而倾斜,大腿欠丰满,后躯皮肤有皱褶,全身被毛稀松,毛色全黑或表灰色,或六白不全。

奶头一般为8~9对。

繁殖能力强,一般初产母猪每猪每窝产活仔10头以上;经产母猪产活仔14头以上,断奶育成12头以上,初生重0。

7kg,仔猪45日龄断奶窝重在100kg左右,2月龄断奶重9kg左右。

6月龄体重约为65kg~70kg。

适宜屠宰体重为75kg左右,屠宰率为67%。

成年公猪体重140kg,母猪110kg左右。

内江猪

  内江猪原产于四川省内江县,属西南型猪种,全身被毛黑色,体形较大,体躯宽而深,前躯尤为发达。

头短宽多皱褶,耳大下垂,颈中等长,胸宽而深,背腰宽广,腹大下垂,臀宽而平,四肢坚实。

内江猪可分为早熟种饲养12个月体重可达125kg,中熟种饲养12个月体重可达150kg~180kg,晚熟种饲养2年体重可长到250kg。

母猪繁殖力较强,每胎产仔10~20头。

初生重0。

78kg,2月龄断奶重13kg,肥育猪7月龄体重可达90kg,屠宰率68%左右。

成年公猪体重175kg,母猪179kg。

(二)我国培育猪种培育培猪是指将我国具有特点的优良地方猪种通过与外来猪种杂交选育,经过长时间的培育而形成的新品种。

目前,已通过国家鉴定验收的培育品种(系)有几十个。

培育品种由于掺有国外引入品种的血液,既基本保持了本地品种猪母性强、发情明显、繁殖力高、肉质好、适应力强、能利用大量青粗饲料等优点,又使本地品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饲料利用率差,胴体瘦肉率低的缺点得到很大的改善。

培育品种个体大,成年公猪活重平均224kg,母猪178kg,平均窝产仔数9.73~11.4头,仔猪初生重1.13~1.25kg。

6个月龄活重达到75~90kg,屠宰率胴体瘦肉率平均52.78%。

我国地方猪种的类型

类型

分布

地区特点

外貌特征

生产性能

代表

品种

华北型

秦岭、淮河以北区、东北区、蒙新区

地多人少,气候干燥寒冷,作物以杂粮为主,有放牧养猪习惯,粗料多,精料少,农家一般采用吊架子肥育。

体躯较大,背腰狭而平直,四肢粗壮,腹下垂,臀部倾。

头较平直,咀筒较长,皮厚,毛长而密,黑色。

产仔数12头以上,乳头8对左右,护仔性好,肉猪养一年出栏,肉味鲜美,花板油比例高。

民猪

八眉猪

华南型

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南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气候湿热,雨量充沛,以山地丘陵为主,植物可终年生长,青饲料丰富,精料多为碳水化焐物饲料。

体躯短矮,背腰下陷,腹大多下垂,皮薄毛稀,头小微,骨细,膘厚脂肪多,肉细嫩,多黑白花。

产仔数多为8-11头,乳头多为5-6对,双月断奶重为7-8kg,成年体重不大。

两广小花猪

海南猪

华中型

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之间广大地区

气候温和,农业发达,以水稻为主,次为小麦、甘茨、玉米和豆类,养猪数量多,几乎全为舍饲。

体质疏松、骨腰、背腰较宽多下,腹大多下垂,毛色以黑白花为主,头尾多黑色。

产仔10-13头,乳头多6-8对,生长较快,肉质细嫩。

金华猪

大花白猪

江海型

长江中下游沿岸以及东南沿海地区

属中亚热带,自然条件较好,气候温和,人口稠密,农业发达,为我国农业高产稳产地区。

由华北和华中两大类型猪种杂交育成,所以猪种间差异较大。

毛色自北向南由全黑向黑白花过渡,体形也大小不一。

产仔数在13头以上,乳头多为8对。

太湖猪

西南型

四川盆地和云贵大部分地区

地形复杂,但以山地为主。

雨水、云雾多,湿度大,日照小,农家养猪以放牧为主。

个体较大,头大,额多皱纹。

毛色以全黑和六白较多,也有黑白花和红毛猪。

产仔不多,一般8-10壮举,乳头6-7支,饲养期长,屠宰率稍低。

内江猪

荣昌猪

高原型

青藏高原

气候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植被稀疏,作物生长期短,地广人稀,耕作粗放,农业不发达,长期放牧饲养。

个体很小,形似野猪,四肢强健,善于奔跑,嘴尖长而直,耳小而直立,背窄而微弓,腹紧,鬃毛发达,毛色多黑色或黑灰色。

产仔数5-6头,乳头以5对居多,生长极慢,屠宰率不高,但胴体瘦肉较多。

藏猪

资料来源:

1.中国猪品种志,198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

          2.郑丕留:

中国家畜品种及其生态特征,1985年,农业出版社。

1.哈尔滨白猪

体型大,结构匀称,体质坚实,毛色全白,头中等大,嘴中等长,两耳直立。

乳头6~7对。

成年公猪体重可达230~250千克,成年母猪210~240千克。

平均每胎产仔11~12个月的肉猪体重达125~160千克,高的可达200千克以上。

育肥后屠宰率达72.06%,胴体品质好,肥瘦比例适当,肉质细嫩适口。

2.上海白猪

产于上海市郊区。

额宽面平或微凹,嘴长短适中,耳中等大,略向前倾,胸而深,背腰宽平,腹部较大,后腿肌肉丰满,被毛色白而细,乳头7对以上。

产仔数11.6头左右,初生重1.02千克。

2月龄断奶重14.9千克。

肥育猪196日龄体重达85千克。

胴全瘦肉率为51%左右。

成年公猪体重235千克,母猪180千克。

3.新金猪

原产于辽宁省新金县。

由巴克夏公猪与当地土种母猪杂交,经过长期自群选育而形成的。

体质健壮,发育匀称,结构良好,被毛黑色有“六白”。

头中等大小,嘴长中等,耳微向前,颈短而粗厚,胸宽深,背腰平宽,长短适度,臀部丰满,四肢健壮。

平均每胎产仔809头,初生重1.1千克,50天断奶猪重9.1千克。

这种猪早熟易肥,产肉多,饲养9~10个月体重楞达125千克,屠宰率高达80%。

(三)引进的国外猪种

我国自19世纪末期开始,从国外引入的外来猪种(现称引入品种)有十多个。

其中对我国猪种影响较大的有巴克夏猪、中约克夏猪、大约克夏猪、苏联大白猪、克米洛夫猪、长白猪等。

八十年代起,较多地引进了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最近又引入了皮特兰猪。

以上这些猪种在我国各地不断繁育和驯化,成为了我国种猪资源的一部分。

我国引入大约克夏猪最早是1936年,由当年南京的中央大学引入与其他国外品种进行观察比较。

50年代曾少量引入,1967年以后从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大量引种,经过长期的驯化,大约克夏猪已基本适应我国的条件。

1.约克夏猪(Yorkshire)原产于英国约克郡及其临近地区。

该品种是以当地的猪种为母本,引入我国广东猪种和莱塞斯特猪杂交育成,1852年正式确定为新品种。

约克夏猪分为大中小三型。

目前在世界分布最广的是大约克夏猪,又名大白猪。

由于大约克夏猪的繁殖性能很强,而且具有较好的生长肥育性能和胴体瘦肉率(将剥离板油和肾脏的新鲜胴体剖为瘦肉、脂肪、皮和骨四部分。

瘦肉重量占这四部分总重量的比例即为瘦肉率),故其他国家引入该猪种的数量也很多,并在世界各地经过长期原选育,形成了不同的品系类型。

我国近年引入原大约克夏猪有英系、美系、法系、德系、日系等不同的品系。

大约克夏猪的体型较大,毛色全白。

头颈较长,颜面宽而呈立中等凹陷,部分品系嘴筒稍向上翘。

耳薄而大,直立。

体躯较长、胸深广,肋开张。

背平直稍呈弓形,腹线稍向下弯但不疏松下垂。

后躯宽长,但大腿欠充实。

在标准饲养条件下,生长发育迅速,6月龄体重达100kg。

成年公猪体重达300~370kg,成年母猪体重250~330kg。

胴体瘦肉率达58~60%。

繁殖性能很强,经产母猪窝仔数为11头左右,是瘦肉型杂交商品猪生产体系中常用的母本品种或第一父本。

我国于1964年开始从瑞典引入第一批长白猪,以后又从英国、法国、日本引入。

经过长期的驯化长白猪已适应我国的环境条件,现在我国的分布较广。

我国近年来又相继从国外引入了丹系、荷系、美系、英系等品系的长白猪。

2.长白猪(Landrace)又名兰德瑞斯猪,原产于丹麦。

与大约克夏猪一样,在世界上的分布也很广,并在不同的国家中培育成为不同的品系类型,是目前世界分布最广的腌肉型品种。

长白猪的体型大,毛色白,后躯偶有钱币大小的黑斑。

头狭长,颜面直,耳大向前下垂。

头肩轻盈,体躯长,呈流线型,体躯丰满,后腿肌肉发达。

背腰特长,背线直,腹线稍下弯但不疏松下垂。

某些品系的骨骼过于细致而使四肢不够健壮。

生长发育迅速,饲料利用率(整个肥育期内每kg增重所消耗的饲料量)高,6月龄体重可达100kg,胴体瘦肉率达60%。

母猪繁殖性能较好,窝产仔数为11头左右,乳头数有7-8对。

由于长白猪具有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母猪产仔多,泌乳性能好等优点,在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体系中常用作第一父本或母本品种。

我国于1978年从英国引入首批杜洛克猪,以后陆续从美国、匈牙利、日本引入。

引入后的杜洛克猪能较好地适应我国的环境条件。

以杜洛克猪为父本与我国地方品种猪杂交后代比地方品种猪显著的提高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及瘦肉率。

3.杜洛克猪(Duroc)产于美国东北部,其主要亲本是纽约州的杜洛克和新泽西州的泽西红,故原名为杜洛克泽西,为世界著名的瘦肉型品种。

我国在建国前已有引入,但影响不大。

建国后第一次输入杜洛克猪是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送给我国纯种杜洛克猪一对,饲养在河南省息县外贸饲养场。

杜洛克猪的毛色为红色(从金黄色至褐红色)。

头较小而清秀,脸部微凹,耳中等大向前下垂。

背腰较长,背部呈轻度弓形弯曲,腹线紧收,后腿丰满,体质结实,四肢粗壮。

生长发育快,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优于其他引入品种。

胴体瘦肉率高(60~62%),母猪的繁殖性能也较好。

经产母猪窝产仔数为9~10头。

杜洛克猪具有生长快,饲料报酬高,抗逆性强等优点,但它又是具有产仔少,泌乳力稍差的缺点,所以在二元杂交中一般作为父本,在三元杂交中作为终端父本。

4.汉普夏猪(Hampshire)原产于美国肯塔基州的布奥尼地区,是由薄皮猪和白肩猪杂交选育而成的,为世界著名的瘦肉型品种之一。

我国于是1934年首次引入少量的汉普夏猪,并与江北猪(淮猪)进行杂交试验。

汉普夏猪的毛色特点是全身被毛黑色,有一条约10cm宽的白带环绕前肩和两前肢,故又称“银带猪”。

嘴较长而直,耳中等大小而直立。

体躯较长,背微弓,腹线紧缩,肌肉发达,体格健壮。

后腿丰满。

汉普夏猪具有瘦肉率高(高达62%以上),眼肌面积大,胴体品质好等优点,但比其它的瘦肉型猪的生长速度慢,饲料报酬稍差。

5.皮特兰猪产于比利时的布拉邦特省,是由法国的贝叶杂交猪与英国的巴克夏猪进行回交,然后再与英国大白猪杂交育成的。

主要特点是瘦肉率高,后躯和双肩肌肉丰满。

毛色灰白,夹有黑白斑点,有的杂有红毛。

耳直立,体躯宽短,背宽,前后肩丰满,后躯发达,呈双肌臀,有“健美运动员”的美称。

四肢较粗壮,但因其肌肉发达,常使四肢承负过大而受伤。

产仔数较低,平均产仔8头。

瘦肉率特别高,高达78%。

膘薄至1cm以下。

6月龄体重可达90~100千克。

日增重750g左右,每千克增重消耗配合饲料2.5~2.6千克,屠宰率76%,瘦肉率可高达70%。

应激反应是所有猪种中最大的一个。

杂交配套生产体系中只用做终端父本。

 

第二节猪的生物学特性

1.性成熟早,繁殖力强猪4~5月龄就性成熟,6~8月龄为初配年龄,妊娠期为114天左右,经产母猪1年能分娩两胎。

若缩短哺乳期,可以达两年五胎或1年3胎。

经产母猪平均每胎可产仔10~12头,比其他家畜要高得多。

2.生长迅速,饲料报酬高猪的生长发育很快,生后6月龄,体重平均在80千克左右即可上市提供肉食。

一般每增重1千克需3~4千克精料。

3.屠宰率高,肉脂品质好猪的屠宰率因品种、体重、膘情、不同而有差别,一般达到65%~80%。

4.猪属杂食动物,饲料来源广泛猪虽属单胃动物,但具有杂食性,既能吃植物性饲料,又能吃动物性饲料。

因此饲料来源广泛,但对粗纤维饲料消化能力较差。

5.适应性广泛猪的适应能力很强,表现在地理分布广泛。

6.听、嗅觉灵敏,视力很弱猪的嗅觉、听觉敏感,对气味的识别能力过于狗1倍,比人高7~8倍。

仔猪出生后几小时便能依靠嗅觉寻找乳头,在三天内就能固定乳头吃奶。

因此,在生产上按强弱固定乳头或寄养时在三天内进行容易成功。

凭着灵敏的嗅觉,猪可识别自己的栏舍和卧位,保持群体间、母子间的密切关系;嗅觉在公母猪性联系中也起很大的作用。

猪的视觉很差,视距、视野范围小,不靠近物体就看不见东西。

猪不在吃睡的地方排粪尿,这是其祖先遗留下来的本性。

即所谓的“三角定位”生活方式,即吃一处,排粪一处,睡觉一处。

在转群,新猪入栏时,应设法让其在猪栏某一角落首次排泄粪便,其余场地清扫干净,稍加调教引导,猪就很快习惯“三角定位”方式,生活很有规律。

7.喜干燥、清洁、厌潮湿猪喜欢在清洁、干燥的环境中生活,不在吃睡地方排泄粪便,大多都能在墙角、潮湿蔽阴、有粪尿气味处排粪尿。

8.有定居、群居、喜欢睡眠的习惯猪有在固定地方居住的习惯,同窝、同群仔猪能过群居生活。

猪有吃饱就睡的习惯,猪吃好、睡好就长得快。

第三节种猪的饲养管理

一、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饲养公猪的目的是为了配种。

要使种公猪身体健壮、性欲旺盛和精液品质优良,搞好种公猪饲养管理是关键。

在本交(公猪和母猪直接交配)的情况下,公母比例一般为1:

25,可繁殖几百头仔猪。

如果采用人工授精,一头公猪可繁殖仔猪上万头。

种公猪的饲养管理工作,应当着重于营养、运动和配种利用三个方面保持平衡。

1.配种季节加强营养种公猪日粮中应有较多的精饲料,这有利于提高精液质量和公猪配种能力。

在种公猪配种繁忙季节,增加蛋白质饲料的比例,有利于提高精液的品质,根据不同猪种日粮粗蛋白质含量为12~17%。

维生素A、C、E是公猪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有条件的话,每天最好供给3~4kg左右的青饲料。

最好不要喂营养价值低的粗饲料,因其体积大,容易把公猪肚皮撑大,影响配种。

钙、磷对公猪精液的品质也有很大的影响,缺乏时会造成精子畸形和死亡。

在公猪的日粮中应含有0.6~0.75%的钙,0.5~0.6%的磷。

饲喂种公猪应定时定量。

配种期每天饲喂2~3次,非配种期每天饲喂2次,每次不要喂得太饱,最好采用生料干喂法。

2.保持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