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4466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docx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教案

第六单元 年、月、日

宁武实验小学市教学能手贺晋粉

【设计理念】

精心选取和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正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一点一滴地积累起对年、月、日的初步印象,一些特殊的月份,日子更是孩子们心中积淀了特殊的情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时间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让学生有亲切感,并对本单元的学习起到有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认识年、月、日,平年和闰年,24时计时法,解决问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较短时间观念的基础上学习的。

年、月、日这几个时间单位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在理解这些较大时间单位时是有一定困难的。

不过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也具有常识性,学生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系统学过,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现行历法中年、月、日的制定还不够了解,对平年、闰年的相关知识也比较陌生。

因此,本单元要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年历卡、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现代信息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丰富的时间活动中系统地掌握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2.会用24时计时的方法表示时刻。

能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制作年历,培养初步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体验数学知识是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

“年、月、日”教学设计

宁武实验小学市教学能手贺晋粉

【设计理念】

对于年、月、日,尽管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于每月的天数(包括规律)还是相对模糊的。

对这一知识的梳理,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整理、讨论和辨析等进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6~78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例1呈现了比较直观的年历,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年历,并回答问题。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每个月有多少天,教材介绍了拳头点数法和记大月的歌曲,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

低年级的小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他们生活较远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认识,有关年、月、日方面的适应,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一年有365天或366天,一年有12个月,包括大月、小月;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份的天数。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各年份的年历一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

播放视频。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我国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成功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2.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①这些时刻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②哪些是我们学过的?

(时、分、秒)

③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月、日。

板书课题:

年、月、日

【设计意图:

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入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观察画面,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很自然地引入新课,点明学习的方向。

二、新课讲授

1.初步认识年、月、日。

还有许多有意思的时刻(课件出示)

①介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是个伟大的日子,请大家读一读这个时间。

②展示申奥成功的图片。

这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同学们知道是哪年的7月13日吗?

(2001年)

③还有很多有意义的日子,来看看。

出示植树节图片(3月12日)、六一儿童节(6月1日)。

2.学生介绍有意义的日子。

一年中还有哪些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日子?

大家一起在年历上标出来。

(人手一张年历,各种不同的年份)学生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能会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生2可能会说五月一日劳动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月一日国庆节。

【设计意图:

让学生描述这些特别的日子;以便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起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3.自主探索,发现年历的知识。

年历上有这么多有意义的日子呀,其实年历上还可以找到很多信息和知识!

请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下,看看哪组获得的信息多。

课件出示:

(1)观察2013年、2014年的年历,记录每月的天数。

(2)一年有(  )个月。

有31天的月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月份是大月。

有30天的月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月份是小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填表等活动,进一步感知年、月、日的含义及关系,自主归纳得出大小月、2月的天数和规律。

4.学生汇报探索到的有关年历的知识。

【学情预设:

学生可能会说①一年有12个月;②每月有31天的是: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大月);③每月有30天的是:

四、六、九、十一月。

(小月);④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⑤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5.学习大月小月的记忆法。

师:

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那么同学们如何才能记住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呢?

用什么方法记忆?

(让学生说说,让知道的学生来介绍)

①拳头记忆法。

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去的地方每月是30天(二月除外)。

一边指一边读:

一月大,二月少,三月大,四月小……(二月不是小月,我们为了方便记住它比别的月份都少几天,我们读二月少),七月大,八月大(七月完是八月,这2个连着的月份都是大月)……

②用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日永不差。

(腊是十二月)

这么多记忆的方法,现在考考大家,老师说一个月,看看你们能不能很快说出这个月的天数?

(最后问到二月,有人说28有人说29)

6.学生质疑,引导解决。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拳头和歌诀记大小月的方法,目的是借助形象帮助学生记住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78页做一做。

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1、2、3题。

(1)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1题。

①儿童画展从星期日开始,到下周六结束,一共展出7天。

②妈妈回来那天是星期日,共出差11天。

(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

①不能,超过了保质期2天。

②不能,超过了保修期。

③2016年9月27日必须进行检验。

(3)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

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1×7+30×4+28=365(天)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掌握有关年、月、日、星期等相关知识,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能说出来吗?

【板书设计】

认识年、月、日

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365天,366天。

(31天)大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30天)小月:

四、六、九、十一月

28天、29天(特殊月):

二月

 

 “认识平年、闰年”教学设计

宁武实验小学市教学能手贺晋粉

【设计理念】

平年、闰年的知识,虽是常识性知识,但若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等过程来习得,那就更能图凸显学习的价值,同时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闰年和平年,知道闰年二月份有29天,全年有366天;平年二月份有28天,全年有365天。

知道判断闰年和平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学情与教材分析】

例2分别给出了2011和2012年的二月分日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二月份的天数并不一样多,然后说明:

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

一年叫闰年。

然后让学生探讨闰年全年有多少天。

“做一做”给出了1997---2008年各年的二月月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了解平年和闰年的判定方法。

学生已经认识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掌握了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了各月的天数。

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掌握判定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

会判断平年、闰年以及计算平年、闰年的天数。

【教学准备】课件、日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指名学生回答。

师:

请大月出生的同学举起左手,小月出生的同学举起右手。

为什么有的同学不举手?

指名学生回答,因为他们是二月份出生的。

师:

观察你们手中的二月份天数表,为什么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8天,而有的年份的二月是29天?

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板书课题:

认识平年、闰年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间有趣的谈话,直接引出新课。

二、新课讲授

1.师:

大小月的天数是固定的,我们可以用口诀和拳头来帮助记忆,可是2月看起来不够听话,有时候28天,有时候29天,谁知道为什么?

师:

我们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说的。

(课件:

平年、闰年和2月)

(1)学生探究2月的变化规律。

师: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2月的奥秘。

课件出示:

2011年2月和2012年2月,这两个月的天数一样吗?

学生观察后,出示填空题。

2月,有28天的是平年,有29天的是闰年。

平年全年有(  )天,闰年全年有( )天。

【学情预设:

生1:

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生2:

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师:

你是怎么计算的呢?

【学情预设:

生3因为一年中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平年2月有28天,闰年2月有29天。

30×4+31×7+28=365(天);生4:

30×4+31×7+29=366(天)。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2011年、2012年2月份的月历,发现2月的天数并不都是一样的,从而引出2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2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2.认识并判断平年和闰年。

(1)出示教材第79页“做一做”。

思考:

观察1997—2008年2月的天数,你发现了什么?

①把上面日历中的闰年圈出来。

②2008年是闰年,4年后,即( )年又是闰年。

③今年是( )年,上一个闰年是(  )年,下一个闰年是(  )年。

(2)小组交流(四年一闰)。

【学情预设:

生1:

1997年2月有28天;1998年2月有28天;1999年2月有28天;2000年2月有29天;2001年2月有28天;2002年2月有28天;2003年2月有28天;2004年2月有29天;2005年2月有28天;2006年2月有28天;2007年2月有28天;2008年2月有29天;生2:

简单说就是:

2月有29天是2000年、2004年、2008年。

2月有28天是1997年、1998年、1999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师小结:

明确判断闰年、平年的方法: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都是闰年。

“4年一闰”指的是4年中有一个闰年,可以用是否能被4整除的方式帮助判断闰年和平年。

(3)判断:

师:

我们已经发现了2月的奥秘,下面你能利用刚才的这些发现,判断平年和闰年吗?

(2009,1932,1983,1900)追问学生的判断依据。

(4)产生疑惑,解决疑惑:

1900年为什么是平年?

(教师操作万年历,证实1900年确实是平年)

师:

2月里还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让我们听听数学小博士的介绍吧!

(课件出示:

因为我们设置闰年时,把5时48分46秒看作6时来计算的,这样长年累月也要造成很大的误差,所以整百年一般不闰,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有一句话叫:

4年一闰,百年不闰,400年又闰)

(5)归纳:

判断闰年、平年的方法: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都是闰年,但是公历年份是100的倍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如:

2000年……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分析等过程来习得,总结出平年、闰年的规律,让学生扎实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81页第4题,(每个闰年有366天,366÷7=52(个)……2(天);52×7+2=366(天))。

2.教材第81页第5题。

(2月29日出生。

3.教材第81页第6题。

4.教材第81页第7题。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年、闰年的相关知识。

四、课堂小结

我们在不断的怀疑与探索中,对“年、月、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老师希望你们不仅能了解年、月、日,更要珍惜你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

【板书设计】

认识平年、闰年

1.闰年2月有29天,平年2月有28天。

2.判断闰年、平年的方法: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是公历年份是100的倍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如:

2000年……

 

“24时计时法”教学设计

宁武实验小学市教学能手贺晋粉

【设计理念】

教材编排了一个探究性的操作活动,通过组织学生拨钟,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时针的转动,发现在一日的时间里,可分为两个时间段(时针走两圈),每圈有12个小时,一日有24个小时。

通过有效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的计时法的欲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2页~83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知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关系,会进行

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2.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感受24时计时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生活能力。

3.在探索活动中,发展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材呈现的是日常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究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

【教学重点】

1.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2.掌握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化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画面,创编故事

师:

你们觉得这是怎么回事?

【学情预设:

灰太狼没说清楚是早上9时还是晚上9时。

师:

原来一天中有两个9时,一个是上午9时,一个是晚上9时,(随机

板书:

上午9时,晚上9时)像这样,在9时的前面加上上午或者晚上的词语,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

师:

谁能再举一个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学情预设:

凌晨3时、早上6时、中午12时、下午4时、晚上11时等】

同学们对普通计时法已经了解了。

【设计意图:

通过猜谜语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

1.认识24时计时法。

师:

老师知道大家很喜欢看电视,中央台今天有哪些精彩的节目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

中央台节目单。

师:

观察这个节目单,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获取信息,发言。

师:

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你们有问题要问吗?

【学情预设:

生1:

为什么这些时间的前面没有加“上午、下午、晚上”的词语?

生2:

16时是几时?

生3:

《美术星空》和《七巧板》间隔多长时间?

师: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先猜想一下16:

00是几时?

【学情预设:

4时。

师:

是4时吗?

生:

下午4时。

师追问:

16:

00为什么是下午4时?

【学情预设:

学生可能会说时针第一圈走了12个小时,再走4小时就是16时。

16时就是下午4时。

师:

真聪明,不愧是我们班的小数学家。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计时法。

(板书:

24时计时法)

【设计意图:

通过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产生探究新的计时法的欲望】

2.感知24时计时法。

师:

课件出示(晚上12时),这是几时?

 

【学情预设:

晚上12时】。

师:

对,当我们沉睡在梦乡时,新的一天开始了。

晚上12时它既是前一天

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可以说成是0时。

(课件演示:

0时)

师:

请把你钟面上的时刻调到0时,利用钟表学具,从0时开始,边拨边

数,研究一下从0时往后是几时?

然后把你的发现与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咱

们看哪个小组的研究最深入,发现最多!

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师:

每个小组的研究发现都非常了不起,现在我们来证实一下你们的想法。

开始一天的旅程吧!

(课件出示)

师:

可以跟着数。

一天结束了吗?

生:

没有。

师:

从0时到12时,时针走了几圈?

是几小时?

【学情预设:

生:

1圈,12小时。

师:

时针继续转动,现在是几时?

生:

13时。

追问:

为什么是13时?

【学情预设:

生:

时针已经走了12个小时,再加上1小时就是13时。

师:

说得真好,掌声送给他。

老师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一样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

师:

继续,现在是几时?

【学情预设:

生:

17时,我正在写作业。

师: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现在是几时?

【学情预设:

生:

24时(0时),我们正在睡觉。

师:

一天结束了吗?

(结束了)

师:

从12时到24时,时针走了几圈?

是几小时?

生:

1圈,12小时。

(课件出示:

一天的时间。

师:

小博士告诉大家,这种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师:

根据刚才的研究探索,(课件出示:

钟表)想一想,外圈数和内圈数

有什么关系?

【学情预设:

生1:

有2圈数;生2:

内圈的数是时针走第1圈表示的时刻,即0-12时;外圈的数是时针走第2圈对应的24时计时法的时刻,即13-24时。

生3:

外圈数比内圈数多12。

3.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

师:

同学们已经会用24时计时法计时了,想不想做小主持人预报节目?

好我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正在招聘小广播员,条件是要用24时计时法预报,你想试试吗?

老师相信你能行!

课件出示:

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

师:

谁第一个来应聘?

(指名播报)生生互评、学生自评、根据学生表现师小结。

师:

现在我们来思考一下:

普通计时法是怎样转化成24时计时法的?

你有什么好办法?

【学情预设:

生:

如果是第一圈的时间,直接把前面的词语去掉。

如果是第二圈的时间,把前面的词语去掉,还要在几时的基础上再加12。

师:

24时计时法又是怎样转化成普通计时法的?

【学情预设:

生:

如果是第一圈的时间,直接加上前面的词语。

如果是第二圈的时间,把前面的词语加上,还要用几时减掉12。

师: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转化。

24时计时法因为使用方便,被广泛的应用于交通、邮电、广播等许多部门。

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

【学情预设:

生:

电话、万年历、手机、电视……】

师: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

那赶紧来挑战一下!

【设计意图:

通过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关系,得出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83页“做一做”。

2.填空。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下午5时(  )上午8时15分(  )晚上9时(  )凌晨3时(  )中午12时(  )晚上11时(  )

(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7时(  )10时25分(  )18时(  )

15时40分(  )21时8分(  )22时(  )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一节课40分钟就在我们的研究、讨论、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过去

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采用

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从凌晨0:

00到中午12:

00,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相同,中午12:

00以后,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对应时刻相差12小时。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设计

宁武实验小学市教学能手贺晋粉

【设计理念】

教材所呈现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凸显了课程标准提出的“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的理念。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82页~8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

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

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解决坐火车去奶奶家要多长时间的情境,引出已知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来求经过时间的问题。

由于这两个时刻不是统一的计时法,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钟面数出经过时间,并通过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口算出经过的时间。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时间与时刻的含义以及两者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列时刻。

下午2时是(  )  上午8时是(  )

晚上10时是(  )  夜里2时是(  )

下午5时半是(   ) 凌晨4时20分是(  )

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列时刻。

19时是(  )  12时是(  )

24时是(  )   8时是(  )

22时40分是(  )   13:

50是(  )

3.上课5分钟后,老师的闹钟响了。

(事先设定好)观察钟面,此时的

时刻是多少?

(8:

15)。

师:

像8:

15,这些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的时间告诉我们一天当中某一特定时刻,还有我们平时手的早上6:

40起床,说的都是“时刻”,从刚上课8:

10到8:

15闹钟响,经过了5分钟时间,这叫“经过时间”。

今天我们将学习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板书课题: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设计意图:

复习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为学习新知铺垫。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情境图(见教材第84页例3图),问:

从图上说说你得到哪些信息?

①9:

00和下午6点是“时刻”还是“经过时间”?

(都是具体时刻)

②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是什么意思?

(就是求经过时间)

(2)你能在钟面上拨出出发时刻和到达的时刻吗?

用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读出这两个时刻。

(3)你有什么办法求出这个经过时间?

想想办法,试一试。

(4)指名汇报

【学情预设:

①用钟表拨一拨,数一数,从上午9时到下午6时经过了9

小时;②从上午9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3小时,再由中午12时到下午6时经过了6小时。

3小时+6小时=9小时;③下午6时用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