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85189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docx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提纲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科学xx

测量内容

仪器

单位

换算关系

长度

刻度尺(米尺)

米(m)

1千米=1000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米=106微米=109纳米

体积

刻度尺(米尺)、

量筒、量杯

立方米(m3)

1立方米=1000升

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温度

温度计

摄氏度(℃)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2.在实验时我们要逐步学会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仔细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所测数据,并进行分析,作出结论。

3.单凭人体感官对事物做出的判断是有局限性的。

4.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5.xx的单位是米,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升和毫升。

6.常用的xx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7.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前要估计被测物体的xx,选用合适的工具)

1.放正确:

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

2.看正确:

读数时视线要跟尺面垂直,不可斜视,若斜视就会偏大或者偏小

3.读正确:

先读被测物体xx的准确值,再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

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后面要注明所用的单位。

8.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实验室测量液体体积用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应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9.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

(排水法)

10.在使用一把刻度尺前先要找到它的a零刻度线、b量程、c最小刻度

11.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12.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13.温度的结构有哪些?

(玻璃泡、玻璃管、刻度)

1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1.先要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2.再选用合适的温度计(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测量范围)

3.把温度计放入被测物体里(玻璃泡要和被测物体充分接触,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部或者侧壁)

4.读数.(读数时不能把温度计拿出来读;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15.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

16.常用的温度计有液体温度计(水银或酒精),-80C的读法:

零下8摄氏度(或负8摄氏度),

80C读法:

8摄氏度。

体温计的测量范围:

350C—420C,最小刻度0.10C。

17.体温计的特点:

内径很细,玻璃泡上方有段极细而且弯曲的玻璃管,xx可在此处断开。

作用①这样使得其可以拿出来读数

②如果一个人温度测过之后一定要甩一下才能用.如果不甩温度只会升不会降。

如:

1.某体温计的读数是38.5℃,没甩过就给正常的人测量体温则测量后读数是38.5℃;但给39.0℃的人测时读数就是39.0℃

2.体温计为什么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或体温计在结构上与一般温度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内径很细,玻璃泡上方有段极细而且弯曲的玻璃管)

3.体温计为什么比一般温度计精确?

(玻璃泡容积较大,且内径很细。

18.时间间隔:

上一节课45分钟。

回家走了30分钟(是表示一段时间)

时刻:

现在是12:

20,我中午11:

45吃饭(表示某一点的时间)

19.科学探究的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研究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

 

第二章观察生物

1、我们根据物体是否具有新陈代谢现象将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

能呼吸、能生长、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繁殖后代、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有严整的细胞结构(除病毒以外)。

2、植物与动物的主要区别:

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动物——直接摄取食物;

植物——利用xx、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3、蜗牛头部有2对触角,期中长触角上端有一对眼,在触角下方有一张口_,壳具有保护、防止水分散失_的作用,腹足在爬行时能分泌粘液。

4、蜗牛具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四种感觉,但没有听觉。

5、xxxx提出了细胞学说,主要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6、xx科学家xx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7、三位科学家的发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细胞学说的内容:

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8、xx。

xx发现细胞,他发现的其实是细胞的细胞壁,它的大小一般是一到几十微米。

9、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细胞质:

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膜:

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物质交换,保持细胞的相对独立性

细胞核:

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10、植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液泡、xx

细胞壁:

由纤维素组成,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

液泡:

内含有细胞液

xx:

内含xx,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11、

(1)握xx应握xx的哪一部分结构?

镜臂

(2)载物台是用来放置装片的地方,中间有通光孔

(3)在做实验时要用_压片夹固定载玻片。

(4)遮光器上大小不等的圆孔称为光圈

(5)转动粗准焦螺旋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大,转动时细准焦螺旋镜筒升降范围较小。

粗准焦螺旋向前调镜筒下降(“上升”或“下降”)。

(6)xx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目镜中长的放大倍数高,物镜则刚好相反。

12、xx的使用过程

第一步安放:

将xx放在接近光源、靠体前略偏左的地方,镜筒在前,镜臂在后。

取放xx时,左手xx,右手握镜臂;轻拿轻放。

第二步对光:

(1)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xx

(2)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光圈对准xx

(3)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必须xx,同时调节反光镜,直到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

反光镜的使用:

光线强的时候用平面镜,光线暗的时候用凹面镜

第三步放片:

将“上”字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使被观察的物体正对xx。

第四步调焦:

(1)眼睛盯住物镜镜头,向外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但是不要碰到载玻片。

(2)左眼xx目镜内注视,同时右眼xx,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当看到“上”字物像时,停止调节粗准焦螺旋,轻微转动粗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为止。

第五步观察:

慢慢将载玻片向上移动,所看到物像往下方向移动。

慢慢将载玻片向左移动,所看到物像往右方向移动。

可发现目镜中的物像移动方向跟载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相同、相反),这说明xx中看到的物像是原物的倒像。

(正像、倒像)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步骤:

1、擦:

用干净的纱布将载玻片擦拭干净。

2、滴:

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目的:

防止细胞干涸,或者产生气泡

3、撕:

用解剖刀把洋葱鳞片内表xx小块,用镊子撕下一小块洋葱鳞片内表皮,约0.5cm*0.5cm,要求薄而透明。

4、展:

把撕下来的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的清水中,并用镊子xx。

5、盖:

用镊子夹取盖玻片,使盖玻片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与水平面成45度夹角,待清水顺盖玻片xx后,慢慢放平。

这样做的目的:

以防止产生气泡。

6、染:

在盖玻片一侧,加1-2滴xx(或碘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使染液浸润全部标本。

被染色最深的结构是细胞的细胞核。

染色的目的是:

便于观察细胞的结构。

7、用xx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14、在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时现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

起目的是:

保持口腔上皮细胞原有的形态。

而染色所用的液体是xx甲基xx溶液

15、洋葱表皮细胞所具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液泡,没有xx

人体口腔细胞所具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

16、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则视野会变暗,观察到的细胞数目会变少

17、观察临时装片的问题及对策(课本45、46页表)非常重要!

18、细胞分裂时,最显著的特点是母细胞核内会出现染色体(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最后它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19、细胞分裂的意义是使单细胞生物个体数目增多。

使多细胞生物细数目增多。

20、细胞分化是指形成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

21、细胞生长:

刚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xx的过程。

意义:

细胞体积增大

22、组织是指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群。

23、植物的五大基本组织(重点)

组织名称

功能

结构特点

分布

保护组织

保护

透明、无叶绿体,排列紧密整齐

叶表皮、种皮、果皮、根冠

营养组织

制造、储存营养物质

细胞壁薄、排列分散不紧密

叶肉细胞、果肉细胞

机械组织

支撑、保护

细长型、细胞壁增厚

根茎中的木纤维、韧皮纤维

分生组织

持续或周期性分裂能力,分裂产生新细胞

排列紧密,无细胞间隙

生长部位(根尖分生区、芽生长点、茎形成层)

输导组织

输送物质

管状、上下连接、中间有孔

输送根吸收的水分、无机盐和叶制造的有机物

叶脉(筛管、导管),根、茎

24、人体四大基本组织(重点)

组织名称

功能

特点

分布

上皮组织

保护,其次是吸收和分泌物质

密集的上皮细胞构成

皮肤、内脏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壁的内表面

结缔组织

运输、支持

细胞间隙较大、细胞间质较多,分布广,形态多

血液、软骨、肌腱等

肌肉组织

收缩和舒张,产生运动

肌细胞组成(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人体四肢、躯干,体内心脏、胃、肠

神经组织

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神经细胞

脑、脊髓、神经

25、皮肤中有感受触摸的触觉小体,反应冷感的xx小体,反应热感的热敏小体,反应痛感的痛觉神经末梢。

以上感受器都在真皮层里。

26、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

27、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有根、茎、xx,生殖器官有花、果实、种子。

28、消化体统的功能是对食物的消化和对营养的吸收,其中消化和吸收主要在小肠内进行。

消化器官分成两大类,分别是消化管和消化腺(分别有哪些?

P54页)

29、讲述食物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各个消化器官是如何工作的?

(P54页)

30、人体八大系统名称是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神经、运动、内分泌、消化系统。

31、人体(高等动物)内的各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使人体形成一个整体。

并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协同合作完成各项活动,及时对环境作出反应。

32、植物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动物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人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33、动物分类时,必须依据一定的形态特征进行;由于分类的依据不一样,分类结果也不一样。

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分类的,有小到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的等级。

这种分类方法在xx分类学家林耐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其中分类的最小单位是种,等级越高,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少,亲缘关系就越远,物种数量就越多。

34、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鱼、鸟、人等动物身体背部都有一条脊柱,它是有许多块脊椎骨组成,称为脊椎动物。

35、脊椎动物按从低等到高等分为: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6、鱼类的共同特点是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表面有鳞片。

卵生,体外受精。

37、青蛙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两栖类的共同特点是幼体生活在水中,有尾无四肢,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或水中,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

卵生,体外受精。

38、爬行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一般贴地爬行,用肺呼吸,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

卵生,体内受精,这也是“首次摆脱水的限制,成为真正的xx脊椎动物“的根本原因。

40、鸟类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纺锤形,前肢特化为翼,表面都有羽毛,体温恒定,胸肌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脑比较发达,能够飞翔。

卵生,体内受精。

41、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温恒定,哺乳动物特有的特点是全身被毛,生殖方式:

胎生、哺乳

42、脊椎动物五类动物的代表动物名称及分类标准和结果。

(P64页)

43、无脊椎动物各类动物的代表动物名称及分类标准和结果。

(P66页)

44、昆虫体外有保护作用的外骨骼,身体分成三部分是头、胸、腹,腹部有三对足,两对翅,头部有一对触角。

45、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的区别:

能否产生种子;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

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

46、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是被子植物,结构最简单的植物是藻类植物

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动物是哺乳动物,最低等的动物是原生动物

47、裸子植物分布很广,其中大多数种类植株高大,根系发达,抗寒能力强。

举例:

松、杉、xx、xx、铁树

48、无种子植物三大类:

蕨类植物的特点是有根、茎、xx,举例:

蕨、胎生狗脊、贯众、卷柏。

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

苔藓植物的特点是无根,有茎、xx分化,举例:

地钱、葫芦藓。

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

藻类植物的特点是无根,无茎,无叶,举例:

紫菜、海带、水绵。

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生殖方式:

大多数分裂生殖,少数孢子生殖。

49、衣藻是单细胞植物,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它们的各个结构名称、作用?

(P75页)

单细胞生物特点:

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

50、生物具有适应性和多样性,最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的方式:

建立自然保护区。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是6357千米(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公元前6世纪,xx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大地是球形的设想;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推断地球是个球体(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1519年,xx航海家xx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

3、证明地球形状的现象和方法:

①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海面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②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边缘是圆弧形的;③登高望远;④天涯海角走不到边;⑤不同地区看北极星在天空的高度不同;⑥人造地球xx拍摄地球图片

4、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地球内部结构具有xx的特点(与煮熟的鸡蛋相似),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地核风内地核(固态)与外地核(液态或熔融状态)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

1、地球仪是拜师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状况的模型

2、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

(1)地轴:

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

(2)两极:

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xx星附近的一点叫xx;与xx相反的一点叫xx。

(3)经线:

在地球仪上,连接xx两极的线,也叫xx。

(4)赤道:

在xx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5)纬线:

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90°纬线是个点)

3、经度和纬度:

经线(经度)

纬线(纬度0)

形状特征

半圆

位置关系

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相互平行

长短

等长

赤道最长

指示的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最大度数值

180°

90°

0°的确定

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天文台)

赤道

度数的变化规律

向西向东各180°

从赤道向两极递增至90°

分布规律

无数条,除0°和180°外,其余的都有2条

无数条,除0°外,其余度数的纬线有2条

从两极看的形状

辐射状

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划分半球的界线

20°W、160°E

赤道(0°纬线)

4、东半球包括:

0°~160°E和0°~20°W;西半球包括:

160°E~180°E和20°W~180°W

5、xxxx的划分:

赤道以北为(xx);赤道以xx为(xx)。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0°—30°

30°—60°

60°—90°

经纬网规律:

1向上变大是北纬,向下变大是xx(xx北下xx);

2向左变大是东经,向右变大是西经(xx右xx)

3经线xx相等,纬线xx向xx两极递减

6、地图:

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7、常见的地图:

政区图、旅游图和平面示意图

8、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标记

①比例尺:

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

即: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

线段式:

数字式:

1:

30000或

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000厘米(300米)

注:

若没有标注单位,则默认为厘米

(2)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在同样的图幅上:

A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B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

a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

如:

世界地图,xx政区图。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

如:

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

大比例尺

小比例尺

中比例尺

大于或等于10万分之一

小于或等于100万分之一

10万分之一至100万分之一

②方向:

常用的方向有,经纬网定向xx,指向标定向xx,一般定向xx。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

经线指示xx方向,纬线指示xx方向。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

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的图上判读:

遵循“xx下南,左xx”

(4)常用的8个方向:

xx、xx、西、xx、xx、xx、xx、xx。

③图例和注记

图例:

用图例符号表示各种地理事物

注记:

用来说明的文字以及山高、水深的数字等

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1、岩石的成因及常见岩石

岩石种类

形成原因

特征

常见类型

岩浆岩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壳冷却凝固而成

明显矿物晶体颗粒、气

孔或柱状结构

玄武岩

侵入岩

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沉积岩

地表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

固化而成

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

化石。

石灰岩、砂岩

页岩、砾岩

变质岩

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

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

化而形成的新岩石

片状的结构

大理岩、板岩

片麻岩

2、岩石的应用:

建筑材料(大理石、xx),工艺品材料(xx、xx)等;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科院形成各种矿产资源(铁矿、铜矿)。

第四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

1、地壳变动:

岩石的变形、海路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悬崖峭壁上岩层断裂的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xx上的海洋生物化石、xx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说明发生了海陆变迁)、火山和地震。

褶皱:

地壳受力挤压而发生的弯曲变化。

形成xx

断层:

岩层受力断裂,断块位置发生错动。

形成谷地

2.火山:

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

(1)火山喷发物:

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硫)、液体(熔岩流)、固体(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

(2)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

活火山(xx)、死火山、休眠火山。

(3)分布:

环xx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xx——喜马拉雅山带

3.地震:

(1)成因是:

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震动。

(2)地震结构包括:

震源(发源地)、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处,受影响最大)、震源xx(震源到震中的距离)、震中距(地表某处到震中的距离)。

(3)分布:

环xx陆地和周围海域,以及xx——喜马拉雅山一带

(4)防震自救的措施:

跑到xx的地方,或躲到面积较小的房间里或桌子下等。

(5)地震预兆:

马不进圈、鸡飞狗叫、猪不吃食、xx喷涌、出现地光、蜜蜂群迁等。

第五节泥石流

1.泥石流是指在xx因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2.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自然原因:

①xx(特别是陡峭地形)有利于水流汇集,水流的流速较大,冲刷力强;

②xx或沟谷表层堆积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土、石块等),容易被水流冲刷;

③有暴雨或持续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2)人为原因:

滥砍滥伐,不合理地开挖和堆积,改变了地表形态和土层结构。

3.泥石流的爆发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xx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4.危害:

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房屋建筑。

5.防御措施:

(1)应急措施:

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xx跑到开阔地带,并迅速转移到高处,不

要xx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xx上面逃生。

(2)防御措施:

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植树造林;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

泥石流;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1,大陆漂移说:

xx依据xx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据提出。

2,海底扩张说:

由哈里xx和迪茨基提出,在xx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的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3.板快构造学说:

(1)全球由xx板块、xx板块、xx板块、xx板块、xx板块、xx板块六大板块组成,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板块的碰撞形成了xx(xx、岛屿),板块xx形成了裂谷和xx(东非大裂谷和xx)

第七节地形和地形图

1,地形的类型

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并且相对高度超过200米

xx——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顶面平坦宽广,相对高度较小(和山地的区别)

xx——海拔一般在200~500米,地面起伏和坡度都较缓,相对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

xx——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对高度较小

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1)等高线:

把海拔相同的各点xx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高值。

(2)等高线地形图:

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用来表示起伏的地形

(3)等高线的数值可以表示海拔和地势起伏的状况:

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3)地形和等高线分布的关系。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A)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部(E)

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应

峭壁(B)

等高线重叠处

山脊(F)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山谷(C)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

陡坡(乙)

等高线较密处

缓坡(甲)

等高线较疏处

 

3,地形的变化

(1)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主有:

风力、流水、xx、海浪、生物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外力作用:

削低xx,填平xx,使地表趋于平坦

①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流水对地表形态影响最大:

流水冲刷使黄土高原变得沟壑从xx,使石灰岩溶蚀形成溶洞,xx携带的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和xx沉积会形成xx和xx

②较少的地区,风的吹蚀和沙的沉积会形成风蚀xx和xx

③高寒地区,xx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x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