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6591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docx

自然辩证法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

第一节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新阶段

⏹一、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

⏹1、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

⏹科学革命:

人类认识世界上的飞跃,引起思想观念的变革

⏹技术革命:

人类改造世界上的飞跃,带来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

⏹产业革命:

人类物质生产方式上的飞跃,引起社会生产方式上的改变

⏹社会革命:

社会制度的飞跃,引起社会经济形态的飞跃(狭义)

⏹包括社会制度变革在内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全面和深刻的变革(广义)

⏹四种革命之间的关系是网络式的、反馈式的关系。

⏹技术革命是核心,科学革命是它的理论前提;产业革命是它的直接结果;社会革命是它的深化和发展

2、现代科技革命和高技术产业群的兴起

⏹基础:

物理学革命、信息论、基因理论、电子计算机和原子能的利用

⏹先导:

电子信息技术

⏹基础:

新材料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

⏹支柱:

新能源技术

⏹其他:

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环境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

二、新的社会思潮

⏹1、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概念

⏹知识产业:

教育、研究与开发、传播业、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

⏹1947-1958年间知识产业以平均每年10.6%速度递增。

⏹1959年知识产业的从业者占劳动者总量的31.6%

⏹1958年美国国民生产(GNP)总值的29%来自知识产业

2、贝尔的“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点:

⏹ⅰ产品生产经济——→服务性经济

⏹ⅱ在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

⏹ⅲ“中轴原理”:

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依据

⏹ⅳ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主要地位

⏹ⅴ各种决策的都通过“智能技术”

3、阿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

农业社会

⏹第二次浪潮:

工业社会:

群体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和大型化

⏹第三次浪潮:

信息社会:

知识化、多样化、小型化、个人化和分散化

⏹★趋同论与“知识即权力”

4、美国社会学家奈斯比特“大趋势”

⏹归纳了美国未来的十大趋势。

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工业社会已经转变成信息社会。

5、评述:

⏹ⅰ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忽略了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作用,得到了“趋同论”的观点。

⏹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划分有着积极意义。

⏹ⅲ所提出的问题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走向知识社会

⏹知识社会:

⏹ⅰ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新型关系是知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ⅱ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与知识领域的进步。

⏹在上述意义上我们说这个社会是知识社会,它的经济基础是知识经济。

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是各种生产要素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

知识差距与发展瓶颈

⏹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知识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验研究,例如世界银行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差异分析发现,物质资本只能解释这些差异的不到30%,其余的70%以上要直接或间接归因于构成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无形因素(Easterly,Levine,Prichehett,1999)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差距首先表现为知识的差距。

⏹有关学者关于“中国不同地区知识差距与经济实力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一个例证

⏹知识与经济增长

图1.中国各地区知识发展水平

图2.中国各地区资源与知识资源状况

图3.中国各地区科技、经济实力分布

知识与创新:

从传统观点到现代认识

⏹1知识流的传统观点

⏹研究与发展、技术创新之间的线性模式,即知识从研究流向应用、再流向开发(三阶段):

⏹新设想、新发明产生的过程。

此间最主要的是R&D。

⏹从设想变成产品。

其间仍有大量研发、发明创造活动,还包括工程设计、生产制造、金融、市场销售等。

是科技与经济结合得以最大实现的过程.

⏹技术走向市场的过程.技术对经济的实现,归根结底是通过市场实现的。

涉及到市场的调研,销售活动。

2.知识流的现代认识

⏹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是一个交互作用的复杂网络。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

⏹知识的生产与知识产品化、市场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

3知识与知识经济

(1)知识分类与知识网络

⏹KNOW-WHAT,关于事实

⏹KNOW-WHY,关于原理、规律

⏹KNOW-HOW,技艺、能力(诀窍)

⏹KNOW-WHO,谁,谁能做什么

⏹可编码知识(Codifiedknowledge)

⏹隐会知识(Tacitknowledge)

2、作为经济资源的知识

⏹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

⏹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知识资本而不是金融资本。

⏹信息通信技术是知识经济的中心,

⏹服务业是经济重心,

⏹人才的素质和技能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

⏹知识资本:

其核心是人才和技术组合之后的创造能力和这种能力的持久性。

⏹①知识的类型:

⏹事实性知识

⏹原理性知识

⏹技能性知识

⏹人力资源知识。

⏹②知识作为经济资源的特性:

⏹ⅰ不可替代性

⏹ⅱ不可相加性

⏹ⅲ不可逆性

⏹ⅳ非磨损性

⏹ⅴ不可分性

⏹ⅵ可共享性

⏹ⅶ无限增殖性

⏹③知识作为经济资源对经济的影响:

⏹ⅰ改变了经济的增长方式,知识作为关键性的资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

⏹ⅱ体现了智力劳动的资产(专利、商标和版权等)

⏹ⅲ体现企业内在发展动力的资产,贯彻在企业的管理、经营方法、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知识信息系统之中。

⏹ⅳ体现人力资源的资产,不仅是个人素质,而且整个企业员工的知识能力、工作技能、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对企业都非常重要

知识网络

⏹网络组织,在研究→开发→市场各个环节上都有反馈,都可能导致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利用。

⏹不仅在研究→开发→市场的各个环节都有反馈,而且更一般地,还包括更广泛的相互作用。

从国家层面的宏观上讲,就是“产业—学术—政府”之间以及种种互相作用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合作)网络。

(2)知识经济

⏹认识过程:

⏹1990‘s,国家创新系统与知识经济同时成为关注的焦点。

知识与发展的关系受到高度重视。

⏹OECD,1994,国家创新系统项目(NISProject),对多国创新体系开展研究,一系列报告,包括《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可把它们分别看作是国家创新系统及知识经济概念得到公认的基本标志。

⏹江泽民:

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OECD的观点:

⏹它表明对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更充分认识。

知识作为蕴含在人(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向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但是,只是到了最近几年,知识的重要性在增长,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在深化。

成员国的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例如计算机、电子和航天等高技术产业中,产业和就业增长最快。

……主要成员国的GDP的50%以上现在已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3)知识经济及其特征

●知识经济的概念: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这种经济直接依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

知识经济建立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上。

●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工业经济以物质、资本为基础;

●知识经济的支撑技术是传播和应用知识的技术;工业经济的支撑技术是利用物质和资本的技术;

●工业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体是工人阶层;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体是知识阶层;

●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重点是生产;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重点是研究与开发、销售和职工培训;

●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世界一体化的经济(新的国际分工:

“头脑国家”与“肢体国家”)

⏹知识经济是学习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与知识的生产同样重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系统是重要的经济决定因素。

国家创新系统的结构由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之间在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所构成。

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增长方式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

⏹1、科学技术、知识成为经济增长中的最重要的要素

⏹①亚当•斯密:

⏹影响财富的因素:

土地、劳动、社会经济制度和技术进步(劳动分工)

⏹②大卫•李嘉图:

⏹经济增长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于技术进步更强调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变革

⏹③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索洛模型指出技术进步成为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第一重要的要素。

⏹20世纪初:

10~15%;中叶:

40%以上;70年代:

60%以上80年代:

60~80%

⏹④新经济增长模型(保罗•罗默):

四要素的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变量)

⏹四要素为:

资本、非技术劳动力、人力资本(按接受教育的时间的长短度量)和新思想(按专利数量度量)

2、理论分析:

科学技术的

生产力功能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根据

(1)科学技术渗透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之中,可以物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着生产力诸要素的变革,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内涵性增长。

⏹观念的生产力→潜在的生产力→现实的生产力

(2)科学技术影响着生产要素的组合,构成生产过程的整合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着生产要素组合的不断创新,导致社会生产体系的结构性调整。

⏹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与生产要素内部的组合

⏹(3)科学技术影响着社会基础结构的状况,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着经济环境的改善,导致经济系统运行状态的改变。

2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的必要条件

⏹“第一”的涵义:

主导的、决定性的。

⏹条件:

⏹1)科学、技术与生产相互作用方式的根本性变化

⏹科学的明显超前性,由被动地为生产服务,转变到主动为生产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2)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机制的形成

⏹潜在的生产力能够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

⏹3)社会生产与社会生产者的广泛知识化

⏹知识社会,智力资源的突出重要性.

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1、生产要素构成的变化

⏹①农业经济:

土地资源和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要素

⏹②工业经济:

资本和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要素,依靠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占有来积累财富

⏹③知识经济:

知识为第一位的生产要素;它的资源形式为:

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知识创新和智力开发

2、产业结构的变化

⏹①农业经济:

主导产业为种植业,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②工业经济:

主导产业为制造业,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③知识经济:

主导产业为高技术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高技术产业与制造业的一体化,服务业的知识化)

3、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比例的变化:

知识型人员数量增加。

⏹美国学者预计的数字:

⏹蓝领:

20%——→10%

⏹非专业白领:

40%——20~30%

⏹知识型人员:

60~70%

三、全球化问题

⏹1、一个客观世界的历史进程——全球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性扩张:

⏹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产品输出

⏹ⅱ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输出

⏹②当代经济全球化:

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

⏹特点:

技术输出成为重要因素

⏹影响是全球性的,在资源的全球性的配置的影响下,国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受到强大的影响。

(利弊兼有)

⏹是污染问题、资源问题等全球化问题推动的结果

⏹科学技术的全球化:

科技问题的全球化(主要的驱动力)、科技活动的全球化、科技体制的全球化和科技影响的全球化

⏹2、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

⏹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第三节现代科技革命和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现代科技革命与发展模式

⏹1、科学技术与发展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性力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1科学中心的转移

⏹意大利(1504-1610)

⏹英国(1660-1830)

⏹法国(1770-1830)

⏹德国(1875-1920)

⏹美国(1920-)

⏹存在世界科学中心;科学中心是变化的。

2经济中心的转移

⏹英国→德国→美国

英国的产业革命

⏹16世纪中叶欧洲大陆先进。

战争、分裂等,给英国以赶超的机会。

专利制度的作用。

⏹1662,“皇家学会”。

群众团体的学术与科普活动引发了英国的科学革命。

⏹1687,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

实现了近代科学的第一次重大综合。

英国的产业革命

⏹前奏:

18世纪上半叶飞梭,1764年珍妮纺车,1790年推广,成了工业革命火种,1768年“水力纺纱机”,工厂制度诞生。

⏹蒸汽机:

瓦特18世纪80年代成功改进,企业家支持下1785年开始生产。

改变了整个工业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面貌。

⏹传播:

19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达高潮。

以后法、德、美、日等国,陆续发生。

德国的产业革命

⏹科技与教育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使得德国成为世界的科技和经济的中心。

⏹靠培育人才与科学研究事业启动。

⏹1830年,英国产业革命达到高潮时期,德国还是个落后的农业国。

一批科学家学成回国,开创了德国科学繁荣的历史新时期。

如数学家雅各比、高斯,物理学家欧姆,化学家李比希。

李比希与德国的化学

⏹学成回国,发展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和有机化学,首创肥料业,通过煤化学的研究建立了德国的煤化学工业。

他获得“德国化学之父”的光荣称号。

他还是著名的教育家,培养了很多优秀化学家,其中有凯库勒、霍夫曼等。

合成染料

⏹英国从殖民地获天然染料,德国只好搞合成染料;大力发展煤焦油工业,靠创新打开突破口。

1871德国煤化工技术世界之首;1873年德国产量、质量都超过英国;1900年仅合成染料就创汇一亿多马克;1913年,德国的染料占世界80%。

带动了纺织(合成纤维)、制药、油漆和合成橡胶,迅速形成几十亿马克的煤化学工业。

带动了酸碱、造纸等。

⏹1830年德国出现科学革命高潮,1875年科技中心转移到德国,1895年世界经济重心由英国转移到德国。

德国用了40多年的时间(1860—1900)完成了英国100多年事业,实现了工业化。

科研走在生产前面的客观规律,得到充分体现。

美国的产业革命

⏹南北结束,美国发动了产业革命,继承英、德经验,发展了一批先导产业:

⏹①铁路电讯先行。

⏹②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赠地大学(1862年--MorillAct)。

⏹③托拉斯,整体上提高了效益、竞争力。

⏹④重视信息利用。

走上工业创新之路(1850)

⏹宪法鼓励创新。

⏹电力技术,使美后来居上;1882年爱迪生第一个发电厂。

1886年交流发电厂。

电气化热潮,第二次技术革命。

⏹大规模生产方式,元部件标准化、系列化生产。

管理科学。

福特生产线。

⏹完成和完善了欧洲的钢铁、(石油)化工、电力三大技术,完成和发展了汽车、飞机和无线电三大技术。

⏹1860年以前,美国还处在殖民地的经济萧条状态。

1860—1890年,通过工业技术革命、创新,使产值上升了9倍。

1880年,它已是西方的第二经济大国;1900年,人均收入超过欧洲,1913年黄金储量到达70%,成为世界经济的霸主。

⏹日本——科教兴国是其发展的基本轨迹:

“教育立国”(明治维新);贸易立国、技术立国(二战之后);科学技术立国(80年代之后)

2、发展模式的新变化

⏹发展模式:

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活动(由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与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过程和方面组成)的一种抽象和概括。

是对真实历史过程或有意识活动的一种近似概括。

⏹①美国的发展模式:

以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为中心,不断变革和调整发展模式

⏹②日本的发展模式:

“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知识产权战略立国”

⏹③欧盟:

“将知识化放在优先地位”、面向知识经济、全面推进科研、创新、教育、培训,建设知识化社会

⏹④中国:

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基础,以人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手段发展。

二、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竞争力

⏹1、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

⏹①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世界竞争力年鉴》

⏹国家竞争力认为:

国家创造一个使企业有竞争力的环境的能力。

一个有竞争力的环境由本地化和全球化、吸引力与渗透力、资源与工艺过程、个人冒险精神与社会协调发展这四对基本力量塑造的。

四者通过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政策和运行、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反映出来。

②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

⏹国家竞争力:

一个国家或地区保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增长的能力。

⏹国家竞争力指数:

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经济增长排名、市场增长指数、经济创造力指数、环境体制指数。

③美国学者波特《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力最恰当的定义应当是生产率。

⏹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四阶段理论:

⏹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四阶段:

生产要素驱动竞争、投资驱动竞争、创新驱动竞争、财富驱动竞争。

⏹一个国家如果从创新驱动竞争过渡到财富驱动竞争,就进入了经济衰退期。

2、国家竞争力的新变化

⏹①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成为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中坚,成为经济能否发展的关键(生产:

以物品为基础——→以高技能高技术、服务为基础;高产量——→高价值化)

⏹②从注重比较优势到注重系统优势:

创立国家创新系统,多层次、全方位开发和培育国家竞争优

三、科学技术、知识与创新发展

⏹1、科学技术、知识与发展

⏹世界银行1998/1999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

⏹①“知识对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依赖于知识”

⏹“穷国与富国以及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与穷国与穷人所获得的资本较少,而且也在于他们获得的知识较少”

⏹②“以知识促发展”战略

⏹强调知识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指出加速知识的创新、吸收、传播、应用的发展,是发展中经济体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缩小知识差距”和经济追赶的关键。

2、知识促发展战略

⏹①我国的知识促发展战略:

强调投资于科学技术和教育、投资于人力资本,改革机构体制以提高吸收和利用知识的能力,旨在缩小中国和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同时促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知识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2、知识促发展战略

⏹★缩小知识差距的主要途径:

⏹获取全球他国知识

⏹提高本国和本地知识创新能力

⏹提高公民吸收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和加强公民交流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②实施知识促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创新发展

⏹在知识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科学技术知识必须经过知识创新过程、知识的技术应用转化过程、知识的商品化过程,其中需要:

工业水平、人才政策、产业政策、科技资源、教育投入、资金投入和中介环境、市场的共同作用。

还需要市场需求导向、市场需求拉动的反馈机制的作用。

⏹③在实施知识促发展战略中,技术创新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ⅰ速度、规模和方向:

由资本决定——→由知识的存量、发展速度与方向

⏹ⅱ创新主体:

大企业——→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

⏹ⅲ形式:

线性模式(单个企业影响消费者需求的结果)——→网络化(企业合作公关;国家规划)

⏹ⅳ从民族性到全球化(是在政府、企业、个人等多层次进行协调的技术创新、是多方面的知识和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④实施知识促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具有着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是要实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之间的整合与互动,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有机结合。

⏹江泽民:

“中国将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