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7160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学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语文试题解析版

涡阳县王元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竞赛试卷

九年级语文

一、语文积累和综合运用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灼炎天光。

(白居易(观刈麦》)

⑤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做》)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牵黄,右擎甚。

(苏轼(江城子)

⑦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2)默写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亲戚畔之

(2).②贤者能勿丧耳(3).③陟罚臧否(4).④足蒸暑土气(5).⑤长烟落日孤城闭(6).⑥老夫聊发少年狂(7).⑦嬴得生前身后名(8).⑧元可奈何花落去(9).

(2)黑云压城城欲摧,(10).甲光向日金鳞开。

(11).角声满天秋色里,(12).塞上燕脂凝夜紫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默写时,要注意“畔、陟、臧否、赢、凝”几个易错的字形。

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

一种精神,辉映表来。

如果说,mián延雄伟的长城,亘立为中华氏族历史厚度的地理座标;蜿蜓浩荡的长江,描绘出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圈谱;那么,zhǎn转两万五千里的红军长征,则直抵人类极限,成为引领中国人民走向复兴之路的精神图腾。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亘(________)立miǎn(________)延zhǎn(_______)转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图腾”的原意是:

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用作本氏族的标志。

根据文段内容,下列可以用来替换句子中“图腾”一词的是(__________)

A.画卷B.高地C.图景

(4)缩写文中画线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gen

(2).绵(3).辗(4).

(2)座标(5).坐标(6).(3)B(7).(4)长江描绘图谱

............

3.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

(1)-

(2)题。

(1)《红岩》中有个九岁多的孩子,大头细身、面黄肌瘦,个头却只有五六岁孩子那么高,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________”:

另一个牺牲了的革命者遗留下的女婴,被人们称为有“______________”。

(2)《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_》,是鲁迅创作的一部_______(体裁)集。

【答案】

(1).

(1)“小萝卜头”

(2).“监狱之花”(3).

(2)《旧事重提》(4).散文

【解析】本题此题考查文学及名著一般考查经典篇目的出处及重要作家的资料和作品有关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篇目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可按朝代和国籍编序,列出每一篇目的出处、作者、文章内容要点以及相关的资料等。

这里学生应根据《红岩》《朝花夕拾》作答。

4.九

(2)班以“走进民俗,传承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面是同学们对家乡民风民俗了解程度调查表,你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找到一段有关“年文化”的文字,请把其中的一些句子放回到相应位置上,使上下文连贯。

(只填序号)A:

B:

C:

D: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

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

A;B;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

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

C;D。

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

②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

③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

④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

A:

________B:

_______C:

__________D:

_________

(3)一位同学为本次活动写了一则校园新闻报道,其中有些错误,请你修改。

12月20日下午,九

(2)班开展了“走进民俗,传承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A】不仅本次活动的会场布置富有文化特色,而且环节设计也紧扣主题。

……【B】本次适动增长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①【A】句有语序不当的毛病,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句有搭配不当的毛病,应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中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文化内涵了解较少,认可度较低

(2).

(2)A:

(3).②B(4).④C(5).③D(6).(3)①本次活动不但会场布置富有文化特色,而且环节设计也紧扣主题(7).②“增长”(8).“增加”

【解析】

(1)图文转换试题,要对表格中的文字、数字都要仔细阅读观察,特别是通过数字的比对,看出问题,得出结论。

这里“认可节日习俗”这组数字是三项中最低的,因此答案是“中学生对家乡民风民俗文化内涵了解较少,认可度较低”。

(2)“②年在农闲时”承接“农业”,“④年又在四季之始”中的“又在”承接②句,③“生活”与①“这生活”有先后之分。

(3)“增长”与“了解”不搭配。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母亲的XX

①小时候,遇到什么不知道的事情,他就去问父亲。

但父亲很少回答他,让他自己去翻《十万个为什么》。

他知道父亲是想培养他的求知欲,以及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他懒得去翻书,都是去问母亲。

②“妈妈,小蝌蚪为什么会变成青蛙呀?

”“妈妈,议论文怎么写啊,我觉得好难写啊……。

③一直到大学,生活中碰到什么问题,他都会习惯性地打电话问母亲,觉得她什么懂什么都知道,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

④工作后不久,他交往了一个喜欢的女孩。

女孩喜欢吃红烧肉,他便兴冲冲地说要给她做。

晚上下了班,他按照网上的提示买了各种材料。

但进了厨房,他一下子蒙了,这道菜他可从来没做过呀。

掏出手机上网搜索,复杂的步骤让他犯愁。

他突然想起,红烧肉不正是母亲最擅长的莱之一吗?

他便给母亲打了电话。

以前在家他可从来过菜,母亲在那头听他说想做红烧肉,扑哧笑了,然后一步步细致地指导他做出了一份香喷喷的红烧肉。

女孩尝了一块,开心地竖起了大拇指。

⑤有一次他打电话问母亲怎么挑选蜂蜜,她在那头详细地讲解了很多有关蜂蜜的知识。

挂了电话,同事笑了,他疑惑地问怎么了。

同事指着电脑说,以后有事你问XX呀,多方便,何况你打长途电话,电话费多贵。

他想了想,也对。

而且之前有一次问母亲的东西,她记错了,给了他一个错误的答案,差点儿误了他的事。

于是在这以后,在这样一个“XX一下,你就知道”的网络时代,有什么不知道的,他就问XX了。

轻轻敲击键盘和鼠标,答案便出来了,方便快捷。

⑥后来有一次回家,母亲在厨房忙着做饭,他在客厅看电视。

茶几上一本黑色的笔记本闯入眼帘。

他拿起来看,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很多东西。

是母亲的字迹,写的都是各种生活常识,其中一些还用红笔圈了起来。

他问父亲这是什么。

父亲说,你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啊,就喜欢把书上、电视上看到的各种知识抄下来,还专门归了类,没事的候就读啊记啊,为的只是在你碰到问题问她的时候,能够准确快速地给你回答。

每次回答上你的问题,你妈都会很开心。

他仔细一读,被红笔圈起来的,都是以前问过母亲的。

笔记本捧在手里,沉沉的,就像一部微型的“XX百科”。

⑦“工作以后,你打电话回家的次数没以前多了,问你妈的东西也少了,但这个习惯,她一直保持了下来。

⑧他有些羞愧,垂下头来,心里感慨万千。

看着笔记本上密密匝匝的字,他似乎看到了母亲埋着头,微笑着往上面沙写东西的情景。

这么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要用多少的时间和爱,才能把它一页页写满……想到这,他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眼睛也一下子湿润了。

⑨过了一会儿,他似乎想到了什么。

他吐了口气,放下笔记本,起身走进厨房。

母亲正在切豆腐。

他走了过去,微笑着说:

“妈,我想吃麻婆豆腐,你教我做好吗?

5.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小时候无论什么问题都习惯性地问母亲→①_______→不再事事问母亲,而是从XX上搜索→②____________

6.题目“母亲的XX”有何含义?

好在哪里?

7.文中有两处写父亲的文字能否删去?

为什么?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8.联系上下文,谈谈第⑧段画线句“他有些羞愧,垂下头来,心里感慨万千”一句中“他”因何羞愧?

9.文章结尾处写“他似乎想到了什么”。

请结合全文及现实生活,说说“他”此刻想到什么?

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案】5.

(1).工作后打电话请教母亲如何做红绕肉

(2).明白了母亲的笔记本就是为孩子准备的“XX百科”,体会到深深的母爱。

6.“母亲的XX”是指母亲为了能够准确快速地回答孩子的问题,而准备的各种知识的笔记本,更是浓浓的母爱。

以此为题,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7.不能删去。

第①段写父亲,内容上是为了衬托母亲对孩子有问必答,结构上是为了引起下文:

第⑥段写父亲,是由父亲揭开母亲笔记本的秘密,给孩子以触动,结构上点题,承上启下。

8.“他”从父亲的话里明白了“母亲的XX”是专门为自己准备的,而自己长大后忽略了与母亲的联系与交流,因此感到羞愧。

9.“他”想到了今后要常打电话给父母,常回家看看,多与父母交流联系,不要再让网络XX代替亲情等。

这样的结尾自然委婉,留给人想象的空间,同时也暗示了“他”将以实际行动回报亲情

【解析】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

阅读文章知道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先写小时候,一直到大学无论什么问题都习惯性地问母亲,工作后,他就问XX了。

轻轻敲击键盘和鼠标,答案便出来了,方便快捷。

后来有一次回家,听到母亲的话,着笔记本上密密匝匝的字,明白了母亲的笔记本就是为孩子准备的“XX百科”。

7.解答此题找到两处写父亲的句子,结合所在的位置和段落内容,就是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8.联系上文,上文写的是父亲说母亲一直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很多东西,为“我”时刻准备着,而自己为了方便快捷,就问XX了,不再去问母亲,因此感到羞愧。

9.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

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

结构:

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内容:

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

但是具体作用还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才行。

退

①《古今谭概》中记载:

有一对父子,他们性格都非常刚直,生活中从来不对人低头,且不后退半步,一天,儿子去集贸市场买肉,在回来的路上,迎面碰上一-个人双方寸步不让,坚决不避开,彼此僵持着,后来,父亲来替换了儿子的位置,继续跟对方“对峙”下去,这惹得众多围观者大笑不上。

显然,这两个人都不懂得退的道理退一步,让对方过去,自己也解放了,各忙各的事情,皆大欢喜。

而如此计较,反误了各自前程,同时也彰显了各自竹狭隘和自私。

②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无聊的人和毫无价值的事情、麻烦,你如果不懂得从中抽身抽心,那么就可能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乃至葬身其中。

所以,退,不是溃败、懦弱、消极,相反,

它是一种胜利、勇敢、积极。

这样的人,就是古人说的“识时务”的“俊杰”。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憧憬和理想,为了实现它们,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而且,这种付出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生的责无旁贷。

如果你因为别的事情分了心,时间也被杂念瓜分得支离破碎,那么你这憧憬、理想的主业就会受到摧残、伤害,甚至可能由累累顽果转化为颗粒无收。

这都是因为自己不懂得退的缘故,如果早一点从中退出来,那么就不会受此损伤了。

③因为这样的退,那些刀光剑影就不会闪现在我们面前,那些阴谋诡计就会变得销声匿迹,那些失意、失败就能打个漂亮的翻身仗,那些虎视眈就的敌意其至会改写为美好的友情,化敌为友……

④不仅这些外在的人、事、物会分割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内在的一些东西也会损伤自己,比如做气、自大等。

⑤当年,韩愈自恃才高,连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

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他的夫人卢氏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也缘由才是。

”他听后,频频点头,接着说道:

“夫人讲的甚是有理,请夫人赐教。

”夫人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他捧赠言,恍然大悟:

骄兵必败,自己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

于是,他立即选用夫人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之后,他一改那种傲气,变得兼逊起来,仕途上也一帆风顺了,最后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首家。

⑥从外界中容易退出来,可是从内在的世界里就不那么容易退了,因为这种退,在一定外力的提醒下,主要靠自己说服、战胜自己,而这样的过程是世上最艰难的过程,因为,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⑦这样的退,就像一个人的战争,战争的双方都是自己,自己跟自己较量,而结果无非是那个懂得谦虚、忍耐、豁达、宽容等美好内容的自己获胜了。

⑧李白诗云:

儿自古贤达人,成功不退皆殒身。

”古今中外,那些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功臣,他们之所以没有从那种荣耀中退出来,是因为他们贪恋荣华富贵,缺少淡泊之心。

结果往往都是因为其“进”而惹祸上身,进而身败名裂。

⑨《老学庵笔记》中所云:

“唐有一种色,谓之退红。

又谓之不肯红。

”他们如果有这样的心态,那么其结局该是另一种情形。

⑩很多时候,我们要懂得适时而退,这退是缓冲、准备、等待、反省、调整、蓄势……

时机一旦成熟,我们还是要前进的,只是前进的目标,跟真、善、美相关,而且,这样的前进,往往具有爆发力,就像那弹簧,退得越低,弹得就越高——你曾经一米二的退,换来的可能是几十米甚至上百里的进。

10.针对“退”,本文提出什么观点?

请用一句话概括。

11.第①段用《古今谭概》的故事开头,有什么作用?

12.从全文看,第③段加点的词组“这样的退”指什么?

13.第⑤段韩愈取名“退之”是为了阐释什么观点?

这个故事有什么作用?

14.从全文看,应该怎样做到正确的“退”?

【答案】10.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懂得适时面退的道理

1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出论题一退:

作为事实论据,从反面证明论点。

12.为了实现美好的憶憬和理想,就要从分割我们时间和精力的人、事、物中退出来。

(意思接近即可)

13.阐释了内在的一些东西也会损伤我们自己,要从中退出来的道理。

列举了韩愈的事例,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

14.我们要从外在无聊的人,事.物和内在的傲气、自大等中适时而退,为再次前进积蓄力量。

(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

10.试题分析:

“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

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从文章的结尾部分来概括的。

考点:

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试题分析:

议论文特殊语句和语段的作用的答题方法:

(1)引出(全)下文;

(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试题分析: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

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

此处运用引用论证。

引用李白的诗句有力地论证了“要懂得谦虚、忍耐、豁达、宽容”的观点,同时增加了文章的文学韵味,增强了语言表达的效果。

考点:

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试题分析:

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

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

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表述即可。

考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三】生干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雨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惑而死于安乐也。

15.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管夷吾举于士士:

_____________

②必先苦其心志苦:

_____________

③困于心衡于虑衡:

_____________

④国恒亡恒:

_____________

16.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7.从文中看,国家要长盛不衰,就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用文中四字词语回答);个人要担当大任,成就事业,就需要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18.面对困境和挫败,有人沉沦,有人却能成功,这是为什么?

请结合文章中的有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5.

(1).狱官

(2).使…感到痛苦(3).通“横”,梗塞,不顺(4).常常

16.

(1)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过去没有的才能。

(2)憔悴枯稿,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想明白。

17.

(1).法家拂士

(2).敌国外患(3).经历磨难

18.困境和挫败只是外部的环境和条件,关键是自己能否像文中所说的“因于心街于虑而后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那样,在固境中起,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成才,否则就会被困境所压倒。

(言之有理,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

15.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通假字,衡,通“横”,梗塞,不顺,词类活用,苦,使…感到痛苦。

16.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忍性”“曾”“喻”等字词的翻译,添加必要的句子成分。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7.解答此题注意结合题干中的词语“国家要长盛不衰”,找到第二段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摘录出符合的答案即可。

“个人要担当大任,成就事业”找到第一段,第一段举六个名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经历磨难,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

18.解此类开放性试题:

1、要紧扣文章的主旨;2、要紧密联系实际谈感想和认识,要真切,从生活中来;3、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态度要正确、鲜明;4、也可作出辨证的分析,但思想观念要健康向上。

注意结合文章中的有关语句来正面自己的观点。

三、写作

19.只要拥有,哪怕点点滴滴,用心珍惜,生活就常乐。

一段难忘的经历,一份温馨的情谊,一种独特的体验,一方自由的空间,乃至一本好书,一缕阳光,一个笑脸,份好心情…真的,拥有不在乎多少,而在乎用心呵护。

请以“我拥有,我快乐”为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与要求】

(1)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思考、感悟。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答案】我拥有,我快乐

拥有一颗糖是快乐的,拥有一份荣誉是快乐的,拥有一片天空也是快乐的…

拥有爱,所以我快乐。

爱,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美。

我的心中,飘着爱的种子。

很久以前,我迷路了,在繁华的街市手足无措,年幼的我号啕大哭。

一位哥哥走上前来,轻声说:

"你怎么了?

"我害怕,担心他是坏人,紧紧抿着双唇,不讲一句话。

他笑了,说:

"哥哥跟你打勾勾,是坏人就当小狗。

好不好?

"他的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让我放开了许多。

后来,我安全到家了。

那份让我拥有的爱,在阳光的沐浴下,变得如此温暖。

拥有遗憾,所以我快乐。

人们都渴望完美,但是,遗憾也是另一种感动。

一次世界性的乒乓球比赛,还有一球就分胜负了,观众与选手都在紧张的氛围中。

后来,一方赢了。

可是,他坚决地说,裁判判错了。

后来重播时,真的是裁判的失误。

有人说,他很傻。

完全可以不把真相说出来。

也有人说,他是真正的英雄!

可是,不管人们怎么说,他都无缘冠军。

但是,因为这种诚实拥有遗憾,不是另一种感动吗?

回忆至此,我释然了。

你的一个笑容,就是一份拥有;你的一个好心情,就是一种拥有;你的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种拥有……

【解析】“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感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在审题时,应注意对提示语进行研究。

一般来说,提示语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指出选材和立意的角度”。

提示语“难忘的经历,温馨的情意,独特的体验,一本好书,一缕阳光”等词语提示了选材和立意的角度,还要注意省略号(及从哪些方面构思或组织文章)。

点睛:

命题作文,首先要分析题目的中心。

然后分析修饰限定的词语。

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成长经历去立意行文。

注意要有创新意识;课下多积累写作素材;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合理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