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8851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x

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7课赵世家讲义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赵世家

             

胡服骑射的倡导者——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约前340—前295),嬴姓,赵氏,名雍,赵肃侯之子,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是战国时期杰出的人物之一。

公元前325-前299年在位期间,他推行“胡服骑射”政策,对赵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赵国的实力大幅提升,成为最后与秦国逐鹿天下最大的竞争者。

伟大的改革——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均在发愤图强,以图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吞并诸国,称霸华夏。

当时,赵都邯郸,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形势险恶。

在他即位前,赵的国势很弱,往往无力抗击各国的侵扰。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赵武灵王决心发愤图强,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

在施行之初,阻力很大,百姓接受困难,朝廷内以公子成、赵文、赵造、周绍等人为代表的贵族官僚的抵触情绪也很大。

在巨大的阻力面前,赵武灵王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耐心说服教育,以理服人。

最终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随着改革的发展,赵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得到加强,多年来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之一变:

灭了“心腹之患”中山国,打败了林胡、楼烦。

赵国一跃而成为北方的军事强国,其军事力量影响到武灵王死后的若干年,以致在大国“纵约”瓦解,各国献地事秦之时,赵国尚能屡败秦军,威慑匈奴。

文章通过写赵氏孤儿和胡服骑射两件事情,歌颂了正义,鞭笞了邪恶,并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真理,表达了对有远见卓识、有勇有谋、有魄力的武灵王这位改革家的肯定。

             

一、通假字

1.是为灵公,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

             同“拒”,译为“阻拦”

2.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同“腰”,译为“腰部”

3.韩厥告赵朔趣亡同“促”,译为“急速,

赶快”

4.居无何,而朔妇免身同“娩”,译为“分娩”

5.夫人置儿绔中同“裤”,译为“裤子”

6.衣以文葆,匿山中同“纹”,译为“花纹”

同“褓”,译为“襁褓”

7.故见龟策        同“现”,译为“显现”

8.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同“傲”,译为“傲慢”

9.而怫学者,离中国同“悖”,译为“背离,违背”

同“罹”,译为“遭受”

10.夫翦发文身同“剪”,译为“剪掉”

11.却冠秫绌,同“钅术”,译为“长针”

二、古今异义

1.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

古义:

到了……的时候

今义: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忘诛

古义:

这不是     今义:

事理的正确或错误

3.于是肥义侍

古义:

这时,当时今义:

连词,表承接

4.夫服者,所以便用也

古义:

用来……的今义: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5.古今之公行也

古义:

公认的行为准则今义:

公然这样做

三、一词多义

1.即

2.孰

3.微

4.胡

5.请

6.卒

7.略

8.以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衣以文葆         衣:

包裹

②赵武服齐衰三年服:

穿

③春秋祠之祠:

祭祀

④以长南藩之地长:

执掌

⑤吾欲胡服胡服:

穿胡服

⑥及赵武冠冠:

行冠礼

(2)名词作状语

王北略中山之地北:

向北

(3)名词意动用法

赵盾患之患:

以……为患

2.动词活用

(1)动词使动用法

①子必不绝赵祀绝:

使……断绝

②赵氏孤儿何罪?

请活之活:

使……活下去

③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乐:

使……愉悦

(2)动词为动用法

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哀:

为……而哀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丑:

羞耻

(2)形容词使动用法

①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苦:

使……劳苦

②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利:

使……得到好处

厚:

使……强大

(3)形容词意动用法

先王丑之丑:

认为……是耻辱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

(“乃”表判断)

②盾虽不知,犹为贼首。

(“为”表判断)

③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

(“……也”表判断)

④夫服者,所以便用也。

(“……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

①朔为晋将下军救郑,与楚庄王战(于)河上。

(省略介词)

②程婴卒与(之)俱匿山中。

(省略宾语)

3.倒装句

(1)主谓倒装

小人哉程婴!

(正常语序:

程婴小人哉)

(2)宾语前置

子孙在朝,何以惩罪?

(正常语序:

以何惩罪)

(3)状语后置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正常语序:

于宫中索)

4.被动句

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

(“于”表被动)

5.固定句式

已而笑,拊手且歌。

(“已而”译为“不久,一会儿”)

             

1.试简要分析“赵氏孤儿”这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明确:

人物

品质

形象

表现

程婴

公孙杵臼

高尚

伟大

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不贪念富贵的忠义之士

二人在赵氏最危难时挺身而出。

为保赵氏孤儿,公孙杵臼不惜生命,程婴忍辱负重历尽艰辛。

功成而不贪,自杀而亡

屠岸贾

奸邪

残暴

独断专行目无国君、奸邪残暴的权臣

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赵氏全家,为斩草除根又搜查王宫,目无国君

2.在刻画公孙杵臼与程婴两个人物时司马迁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请简要分析。

明确:

(1)把人物置于矛盾斗争的焦点上,通过“搜孤救孤”这一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可贵品质。

(2)在对人物具体刻画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对话和反衬的手法。

如:

描写公孙杵臼与程婴的对话,通过对话,表现两人的见义勇为和为义不屈的高尚品格。

又如:

通过写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来反衬两个人的智慧与谋略。

3.《赵世家》是在怎样的矛盾冲突中塑造赵武灵王这一人物形象的?

明确: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

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成功塑造是将其置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完成的。

首先,“胡服骑射”的改革主张是在内忧外患的复杂背景下提出的。

“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由此,我们不难想见当时赵国面临的敌军压境、危如累卵的生死存亡的严峻形势。

其次,赵武灵王“大朝信宫”,提出改革会议时,会议“五日而毕”,“群臣皆不欲”,只有楼缓、肥义支持改革,由此我们足可想见会议上争议之激烈,更可想见改革面临的阻力之大,而赵武灵王清醒的形势分析又让我们看到了他立志改革的决心,“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最后,当“胡服骑射”最大的反对者竟是自己的叔叔、德高望重的公子成时,就将赵武灵王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两人的冲突便成了改革派和保守势力之间最尖锐、最激烈也最直接的正面交锋。

经过反复的激烈论辩,公子成心悦诚服地脱下了那套象征着贵族身份的汉服,“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胡服骑射的命令得以迅速发出。

“胡服骑射”改革的不单是服饰和作战方式,更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因而改革阻力重重,举步维艰,而改革越艰难,冲突越激烈,就越能显示出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勇气。

4.《赵世家》中的两个故事,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

明确:

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程婴、公孙杵臼所代表的正义一方,虽屡遭毁灭性打击,历尽艰难,但最终报仇雪恨,扬眉吐气;屠岸贾所代表的邪恶势力,虽猖狂一时,得意一时,但终逃脱不了覆亡的下场,从而使作品显示出歌颂正义、鞭挞邪恶的光芒。

进步必将战胜落后。

赵武灵王根据赵国国情,大胆提出了“胡服骑射”的主张,实行这一主张,就是改变传统习俗,因而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强烈反对,但赵武灵王毫不妥协,力排众议,最终经过论辩,终于使反对者同意了改革的主张。

“胡服骑射”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司马迁给以充分肯定,正体现了这位伟大史学家的卓越之处。

忍辱负重、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精神。

公孙杵臼、程婴身上体现出的忠勇精神,司马迁给予了热情的歌颂,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价值取向。

不怕艰难、立志图强的革新精神。

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何其艰难,而改变一种习惯势力更是难乎其难,而惟其艰难,则更显示出改革者的可贵。

司马迁称颂赵武灵王就是称颂这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大无畏的精神。

《史记》中体现的种种人文精神,对当今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使《史记》更具思想性、现实性,成为一部具有哲学意义的著作,具有永久的魅力。

             

赵氏孤儿

屠岸贾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赵盾的全家,赵盾的儿媳庄姬公主一人得免。

程婴和公孙杵臼计议,为救赵氏孤儿,程婴先将自家的婴儿交给公孙杵臼,然后去告发公孙杵臼匿藏了赵氏的孤儿。

结果,程婴的亲儿被害,公孙杵臼被杀。

在以后的十五年中,程婴忍着舍弃儿子的悲痛,背着卖友求荣的骂名,终于将赵氏孤儿养大成人,对他说明了真相,族灭屠岸贾,报了冤仇。

这个故事相当令人感动,程婴和公孙杵臼令人敬佩。

(注:

部分内容据元杂剧《赵氏孤儿》)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可以运用于与“情义”“忠义”“正义”“较量”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

[精彩片段]

我们都知道,情义是无价之宝,古代的人把这个当做一种良好的美德,程婴因为重情重义所以留下了千古美传。

在生活中,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这种故事,不知我们发现了没有、留心了没有,朋友的友情,家长的亲情,还有同学的仗义,使我们感受到了这种无价之宝。

不过,我认为,情义中,最值得我们去珍惜的就是亲情,大家想想,每次我们受伤,最着急的是谁?

每次我们生病,最担心我们的是谁?

心里最焦虑的又是谁?

当然是家长,爸爸妈妈们。

而友情与亲情相比,可能友情会让大家感到很亲切,但是,大家知道吗,友情慢慢地会变成亲情。

正如故事中,程婴为了救赵武而牺牲了自己的儿子,公孙杵臼为了救赵武牺牲了自己的性命,最后,赵武活了下来,程婴把他抚养成了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似乎一生下来就是为赵氏报仇而活。

不过,当我读到程婴的儿子被那个坏人哐当一下摔到地上的时候,我心中很惊讶,儿子被坏人摔到了地上他还要装成很高兴的样子,背后还要被人侮辱,被人骂,实在是让人感到心寒。

我终于知道,情谊是无价之宝,换句话说,我们应该珍惜这些情谊,无论是同学、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应该珍惜他们的情义。

钱花光了可以再赚,食物吃光了可以再买,但是失去了情义却再也补不回来了。

一狐之腋

从前,周舍侍奉赵简子。

有一次,他在赵简子的门口站了三天三夜。

赵简子派人问周舍:

“你有什么要教导我?

”周舍回答说:

“我很想做一个行事正直、敢于直谏的人,能够经常拿着笔墨和木牍跟随在您的左右,看到您犯了过错就把它记下来。

如果每天记录下来并且时刻提醒您改正,那么,一月下来就有所收获,一年下来成效就更大了。

”赵简子听了很高兴,便和周舍住在一起。

没过多久,周舍死了,赵简子隆重地埋葬了他。

三年之后,赵简子和诸位大夫饮酒,喝得兴致浓烈,赵简子流下了泪。

大夫们都站起离开座位说:

“我们犯了死罪,但不知道是什么罪?

”赵简子说:

“你们回来吧,都没有犯什么罪过。

从前我的朋友周舍有句话说:

‘一千只羊的皮加起来,抵不上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价值高;许多人俯首帖耳、唯唯诺诺,抵不上一个正直之人的直言相谏的益处大。

从前商纣王因昏聩无能而灭亡,周武王却因光明正大而昌盛起来。

’自从周舍死后,我就再也没有听到过有人当面指出我的过错。

所以人听不到自己的错误和听见了不改正而亡,我的国家也差不多要亡了,这就是我哭泣的原因。

“一狐之腋”原意是指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毛,现多用来比喻珍贵的事物。

——出自《史记·赵世家》

1.古代科举

隋朝以后各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故称科举。

到了明清,正式科举分为四级。

凡举业的读书人,未通过第一级考试前通称“童生”。

第一级考试叫院试,考取的入府、州、县学,称为生员、秀才,其中成绩好的享受国家的廪膳补助,称为廪生。

第二级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举行,凡本省秀才和监生均可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在乡试后一年的春天,各省举人可以参加,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第四级考试为殿试,由皇帝主持,取中者统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科考名列第一为元。

明清两代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得第一,连续考中解元、会元、状元者称连中三元。

2.六大古都

“六大古都”今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

北京古称“蓟”,又称“燕京”。

西安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久的古都,明时始称西安,古称长安。

洛阳为九朝名都。

南京,秦汉时称秣陵,孙吴时称建业,晋称建康,南唐时称金陵,朱元璋改称应天府,清代称江宁府,太平军称天京,另有“石头城”“白下”之称,为六朝古都。

开封古称大梁、汴梁、汴京,宋称东京。

杭州古称钱塘,南宋称临安。

              

(时间:

40分钟 满分:

56分)

一、基础知识(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赵氏先君遇子厚     遇:

相遇

B.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谬:

假装

C.程婴卒与俱匿山中卒:

最后,终于

D.居十五年,晋景公疾疾:

生病

解析:

选A A项,遇:

对待。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B.宠有孝弟长幼顺明之节

C.子不反亲,臣不逆君

D.而怫学者

解析:

选C A项,“见”同“现”;B项,“弟”同“悌”;D项,“怫”同“悖”。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选D A项,顺承关系连词,然后/修饰关系连词。

B项,放在词尾,可不译/助词,表疑问语气。

C项,助词,可不译/代词,他。

D项,代词,均为“……的事情”。

故选D项。

4.下列句子中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夫人置儿绔中B.子孙顺朝,何以惩罪

C.程婴卒与俱匿山中D.与楚庄王战河上

解析:

选B B项,宾语前置句。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屠岸贾杀死赵朔全家,而程婴隐忍不死,主要是因为赵朔的妻子有可能生下男孩,程婴要抚养他成人。

B.屠岸贾到赵朔家搜查时,赵朔妻子对儿子的祷告,儿子“竟无声”这件事,未必真实,但充满了传奇色彩,读来仍令人可信。

C.“搜孤救孤”的故事,作者热情地歌颂了程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慷慨牺牲,鞭挞了屠岸贾的奸邪残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爱憎情感。

D.在“搜孤救孤”这一故事中作者还写到了助纣为虐的诸将,他们与程婴、公孙杵臼的忠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解析:

选B B项,“到赵朔家搜查”错。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

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赵氏的先君待你不薄,你就勉为其难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让我先死吧。

(2)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隐藏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

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

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

平原君家楼临民家。

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

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

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门,请曰:

“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

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

”平原君笑应曰:

“诺。

”躄者去,平原君笑曰:

“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

”终不杀。

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

平原君怪之,曰:

“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

”门下一人前对曰:

“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

”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躄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

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急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

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

“君不忧赵亡邪?

”平原君曰:

“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

”李同曰:

“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馀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

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

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

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

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

”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

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

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平原君以赵孝成王十五年卒。

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

——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原君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  相:

辅助

B.自造门进躄者,因谢焉谢:

道歉

C.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矫:

假托

D.子孙代,后竟与赵俱亡竟:

竟然

解析:

选D D项,竟:

最终。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君之不杀笑躄者/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B.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磬自若/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

C.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

D.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

解析:

选C A项,因为;连词,表目的,“用来”。

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

C项,均为连词,“那么”。

D项,副词,“才”;副词,表判断。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原君从政期间,三次离开相职又三次复就此位,封地在东武城。

B.平原君没有按请求杀死讥笑跛足人的妾,是因为他觉得跛足人因一笑就要其妾的命太过分。

C.平原君杀死讥笑跛足人的妾,并亲自到门上致歉,是为了挽回爱色轻士的影响。

D.在邯郸危急的时刻,李同的建议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为国献身,因此,平原君封李同的父亲为李侯。

解析:

选D D项,“平原君封李同的父亲为李侯”有误。

原文并未提是平原君封的。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

平原君怪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过了一年多,他发现门下的宾客和侍役的人们渐渐走掉了一半以上。

平原君觉得这事奇怪。

(2)李同就加入了三千人的军队奔赴秦军(与秦军)决一死战,秦军被他们击退了三十里。

参考译文:

平原君赵胜是赵国的一位公子。

在诸多公子中赵胜最为贤德有才,好客养士,宾客投奔到他的门下的大约有几千人。

平原君担任过赵惠文王和孝成王的宰相,曾经三次离开宰相职位,又三次官复原职,封他在东武城。

平原君家有座高楼面对着下边的民宅。

民宅中有个跛子,总是一瘸一拐地出外打水。

平原君的一位美丽的妾住在楼上,有一天她往下看到跛子打水的样子,就哈哈大笑起来。

第二天,这位跛子找上平原君的家门来,请求道:

“我听说您喜爱士人,士人之所以不怕路途遥远千里迢迢归附您的门下,就是因为您看重士人而卑视姬妾啊。

我遭到不幸得病致残,可是您的姬妾却在高楼上耻笑我,我希望得到耻笑我的那个人的头。

”平原君笑着应答说:

“好吧。

”等那个跛子离开后,平原君又笑着说:

“看这小子,竟因一笑的缘故要杀我的爱妾,不也太过分了吗!

”终归没杀那个妾。

过了一年多,他发现门下的宾客和侍役的人们渐渐走掉了一半以上。

平原君觉得这事奇怪,说:

“我赵胜对待各位先生的方方面面不曾敢有失礼的地方,可是离开我的人为什么这么多呢?

”一个门客走上前去回答说:

“因为您不杀耻笑跛子的那个妾,大家认为您喜好美色而轻视士人,所以士人就纷纷离去了。

”于是平原君就斩下耻笑跛子的那个爱妾的头,亲自登门献给跛子,并借机向他道歉。

从此以后,原来门下的客人就又陆陆续续地回来。

当时,齐国有孟尝君,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他们都好客养士,因此争相超过别人来礼遇士人。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楚国派春申君带兵赶赴救援赵国,魏国的信陵君也假托君命夺了晋鄙军权带兵前去救援赵国,可是都还没有赶到,这时秦国急速地围攻邯郸,邯郸告急,将要投降,平原君极为焦虑。

邯郸驿站吏员的儿子李同劝说平原君道:

“您不担忧赵国灭亡吗?

”平原君说:

“赵国灭亡那我就要做俘虏,为什么不担忧呢?

”李同说:

“邯郸的百姓,拿人骨当柴烧,交换孩子当饭吃,可以说危急至极了,可是您的后宫姬妾侍女数以百计,侍女穿着丝绸绣衣,精美饭菜吃不了,而百姓却粗布短衣难以遮体,酒渣谷皮也吃不饱。

百姓困乏,兵器用尽,有的人削尖木头当长矛箭矢,而您的珍宝玩器铜钟玉磬照旧无损。

假使秦军攻破赵国,您怎么还能有这些东西?

假若赵国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没有这些东西?

现在您要是能把您夫人以下的全家人编到士兵队伍中,分别承担守城劳役,把家里所有的东西全都分发下去供士兵享用,士兵正当危急困苦的时候,是很容易感恩戴德的。

”于是平原君采纳了李同的意见,得到敢于冒死的士兵三千人。

李同就加入了三千人的军队奔赴秦军(与秦军)决一死战,秦军被他们击退了三十里。

这时也凑巧楚、魏两国的救兵到达,秦军便撤走了,邯郸得以保存下来。

李同在同秦军作战时阵亡,赐封他的父亲为李侯。

平原君在赵孝成王十五年去世。

平原君的子孙世代承袭他的封爵,他的后嗣最终在赵国灭亡的同时断绝了。

三、语言运用(12分)

1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A.“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今冬的第一场雪给家乡带来了这个季节特有的风景,落了雪的世界是恬淡的,是迷人的,是静谧的。

B.“鬓衰头似雪,行步急如风”,第二军医大学吴孟超院士从医近70年,现在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