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0070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docx

普外科专科护理常规

普通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专科评估

(一)术前评估

1.病人的心理状态,包括精神、情绪、应对能力、对手术有无心理准备、有无顾虑和思想负担。

2.社会情况如环境影响,家庭态度及经济承受能力。

3.年龄、性别、病史、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和临床表现。

4.既往健康史如患病史、过敏史、家族史。

5.对手术的耐受力如营养状况,重要脏器功能及各种检查结果。

(二)术后评估

1.手术名称、方式、过程、病变组织是否切除,出血部位是否妥善处理,术中出血、输液、输血情况,手术是否顺利,安置了什么引流管。

2.病人是否苏醒,麻醉过程是否平稳,术中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3.评估病人术后心理状况,身体有何不适。

4.术后生命体征的改变、伤口情况、引流物的性状、颜色、量。

5.出院前的心理反应。

二、护理问题

(一)术前护理问题

1.知识缺乏与对有关疾病知识认识不足有关。

2.焦虑、恐惧、绝望与对所患疾病不了解和对手术必要性认识不足有关。

(二)术后护理问题

1.舒适的改变与疼痛、胃管、各种引流管剌激、恶心、呕吐、腹胀有关。

2.潜在并发症出血、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脏器功能不全等。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的需要量与禁食、呕吐、进食困难、机体代谢率增高有关。

4.自我形象紊乱与失去身体某部分,如乳腺缺如、人工肛门等有关。

5.知识缺乏与缺乏术后康复知识有关。

三、护理措施

(一)常规措施

1.心理护理了解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活动,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减轻他们不良的心理反应,使其保持最佳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协助病人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及准备工作,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择期手术。

3.根据不同的疾病,手术种类及病人的情况,对其进行卫生宣教、术后注意事项及与医护配合等方面的指导。

4.做好卫生处置工作(洗澡、更衣、理发、剪指甲等),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做好手术区的皮肤准备,根据医嘱给病人做交叉配血的准备。

5.根据手术种类、方式、部位、范围的不同,应给予不同饮食。

术前12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

6.肠道准备除未明确诊断病人严禁灌肠外,根据手术情况给予肥皂水灌肠以清洁肠道。

肠道手术病人术前2~3天给予少渣流食,口服肠道抑菌剂,术前晚清洁灌肠。

必要时给予甘露醇进行全肠道灌洗。

7.术前晚根据病人情况酌情使用镇静剂,保证其充分休息。

(二)手术日晨护理

1.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有异常报告医生,决定是否延期手术。

2.嘱病人排尿,但是腹部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者应留置尿管,并妥善固定。

3.检查手术区皮肤准备是否符合要求。

4.胃肠道手术及腹部大手术,应留置胃管。

5.取下假牙、发夹、贵重物品交于家属或护士长保管。

6.准备手术室所需的物品如病例、X片、CT片、药品等一起带入手术室。

7.病人进入手术室后根据手术麻醉情况准备病床及物品,停止执行术前医嘱。

(三)术后护理

1.了解病人术中情况,当病人回房后,通过了解病人的手术方式和术中病情变化,做了哪些相应的处理,以便制定相应的术后护理措施。

2.体位根据病情及病种改变体位。

3.生命体征的监测根据手术的大小及病情定时监测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做好记录。

4.伤口、引流物的观察、术后应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敷料脱落及感染的征象。

肢体手术应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并观察患肢色泽、温度。

引流管应保持通畅,防止阻塞、扭曲、折叠、脱落,严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色及性状。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5.疼痛护理,麻醉作用消失后,病人会感到伤口疼痛,24小时内较明显,遵医嘱使用止疼药物,并观察止疼药应用后的效果。

6.恶心、呕吐、腹胀的护理、术后恶心、呕吐常为麻醉反应,待麻醉作用消失后症状自行消失。

若持续不止或反复发作,应根据病人的情况综合分析、对症处理。

防止水、电解质紊乱。

7.术后6~8小时未排尿者,观察膀胱充盈程度,先诱导排尿,必要时给予留导尿管。

8.饮食和输液手术后病人的营养和水的摄入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病人的代谢功能和术后的康复。

禁食期间,应经静脉补充水、电解质和营养。

9.基础护理、加强口腔、尿道、压疮护理,防止并发症发生。

10.活动、术后无禁忌,应早期活动,包括深呼吸、咳嗽、翻身和活动非手术部位的肢体,但对休克,极度衰弱或手术本身需要限制活动者,则不宜早期活动。

11.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疾病的转归及注意事项。

 

麻醉恢复期间的护理常规

一、全身麻醉患者

全麻苏醒期间易发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

护士应仔细观察病情,收集患者的主观和客观资料,正确判断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一)病房护士在患者返回病房前,应准备好麻醉床、心电监护仪、氧气及负压吸引器等设备,并保持病室温暖,防止患者发生寒战。

(二)了解患者所实施的麻醉方式及术中用药情况。

此外,还应了解术中及实行麻醉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并发症。

(三)交接患者时,立即吸氧、测血压、脉搏、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末梢循环的变化。

保证输液及各引流管道通常,做到妥善固定,防止脱管。

(四)患者苏醒前,除应观察其生命体征外,还应注意瞳孔、眼睑反射、对呼叫的反应程度;注意患者苏醒时的兴奋状态,防止坠床或造成管道滑脱,伤口敷料脱落等情况;注意变换体位,使患者肢体保持良好的位置。

(五)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胸廓运动、

呼吸音,注意有无气道梗阻和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同时应加强心电监护,以防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生。

(六)观察皮肤颜色及温度,有无发绀和末梢冰冷。

注意保暖,体温在35℃以下或38℃以上,应及时报告医生。

(七)保持引流管、尿管、深静脉管等管道的通畅。

(八)查输液部位有无外渗,保证管路畅通.合理控制输液量及速度,对于小儿、高龄、心脏病、肾功能不全等情况应慎重。

二、推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对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晌,术后需加强观察和护理。

(一)向护送人员了解术中情况,侧量血压、脉搏、呼吸,并注意其麻醉平面的消退及意识状况。

(二)若手术时用过静脉镇静剂,术后要注意监侧呼吸功能,必要时给予吸氧,鼓励息者咳嗽及深呼吸,直到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正常。

(三)术后去枕平卧4-6小时,以预防术后的头痛、不适。

(四)由于阻滞的残留作用,移动患者时必须小心,妥善安置患者,避免四肢关节的过度伸展、抬高。

如患者残留脊髓麻醉,搬运过程中避免造成严重的血压下降。

(五)连接并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准确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和量。

(六)观察切口处有无渗血、渗液,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七)麻醉恢复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肠蠕动恢复情况,在肠蠕动恢复前应禁食,避免发生腹胀。

(八)观察有无恶心、呕吐、尿潴留、头痛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九)注意观察肢体活动情况,观察有无脊神经损伤或受压的情况,如局部麻木、刺痛、麻痹、瘫痪等,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十)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多时,嘱患者将痰咳出,必要时吸痰以防肺部感染。

(十一)鼓励患者勤翻身,防止术后并发症。

三、局部麻醉

臂丛阻滞患者,注意防止肢体损伤,观察患者有无气胸的表现,在锁骨上途径和肌间沟途径进行臂丛阻滞时,可产生Homer综合征,如面部潮红、瞳孔缩小、上睑下垂及鼻部不通气等,在阻滞作用消失后,症状消失。

局麻患者术后一般不需要特殊护理.如术中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术后应继续观察相应症状,直至症状消失。

 

普通外科各种管道护理常规

1、胃肠减压的护理

一、目的

胃肠减压是利用负压吸引原理,通过胃管将积聚于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降低胃肠道内的压力,减轻胃肠道的张力,从而改善血液供应,有利于局限炎症,促进胃肠道蠕动功能恢复的一种治疗措施。

二、胃肠减压的应用

(一)解除或缓解机械性肠梗阻所致急性肠梗阻的症状。

(二)减轻由于肠麻痹引起的腹胀。

(三)术中减少胃肠胀气,利于手术操作。

(四)术后降低胃肠道内压力,减少缝线张力和切口疼痛,减轻腹胀有利于切口愈合。

(五)有利于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状。

三、护理

(一)向病人解释操作目的,以取得合作。

(二)检查胃管是否通畅,减压装置是否有效,各管道连接是否正确。

(三)清洁鼻腔,自病人鼻咽部插入胃内50~60cm,妥善固定。

(四)行胃肠减压时必须保持有效的负压,负压维持在-6.6kPa(50mmHg)并且要保持引流通畅,防止扭曲、堵塞,若有堵塞现象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

(五)减压期间应禁食、禁水,如须口服药时,需将药物碾碎调水后注入,并用温水冲洗胃管,夹管0.5-1小时。

(六)使用胃肠减压者,每日应给予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记录引流液的量及性状并及时倾倒减压器。

(七)做好口腔护理,可用雾化吸入以减少对咽喉部的剌激,鼓励病人作深呼吸,预防肺部并发症。

(八)拔管指征:

病情好转、腹胀消失、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

(九)拔管时先将减压装置与胃管分离,捏紧胃管末端,嘱病人屏气,先缓慢向外拉,估计胃管接近咽喉部时,迅速将胃管拔出,然后清洁鼻腔。

2、“T”型管引流护理

一、目的

病人施行胆道手术后,由于手术创伤引起胆道水肿,缝合口胆汁外漏可引起胆汁性腹膜炎、膈下脓肿等并发症;肿瘤或外伤造成的胆道狭窄需支持或置管排石,术后常规放置“T”型管引流。

二、护理

(一)妥善固定“T”型管一端通向肝管,一端通向十二指肠,自腹壁穿出后用缝线固定于腹壁,下垫纱布,用胶布固定,“T”型管不宜太短,要尽可能不固定在床上,严防因翻身、搬动、起床活动时牵拉而脱落。

(二)引流通畅,鼓励病人下床活动。

活动时引流袋的位置应低于腹部切口的高度,平卧时不能高于腋中线,防止胆汁反流引起逆行感染。

应随时检查“T”型管是否通畅,避免受压、折叠、扭曲,应经常挤捏,术后5~7天内禁止冲洗引流管,如发生阻塞,术后一周可用生理盐水低压冲洗。

(三)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更换无菌引流袋。

(四)评估记录

1.胆汁引流液颜色、性质、量,有无鲜血或混浊、碎石、蛔虫及沉淀,必要时送检和细菌培养。

2.术后24小时胆汁引流量300~500ml,色清亮,呈黄色或黄绿色,以后渐减至每天200ml左右。

3.黄疸逐渐消退。

若加重应疑胆汁引流不畅回流至肝或入血致胆红素上升。

4.观察大小便颜色,送检胆红素含量,了解胆汁是否引流入十二指肠。

5.如有发热和严重腹痛,可能是胆汁渗漏致胆汁性腹膜炎,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6.拔管“T”型管放置10~14天,如体温正常、黄疸消失、胆汁减少为200~300ml/天,无残留结石可考虑拔管。

拔管前应试行夹管,第一天夹管2小时,然后4小时、8小时,依次递增至全日夹管,夹管期间细心观察有无腹胀、腹痛、发热、黄疸出现,无不良反应,行“T”型管逆行胆道造影,造影后立即开放引流24小时以减少造影后反应和继发感染。

造影后1~2日可拔管。

7.拔管后嘱病人平卧,观察伤口渗出情况并观察有无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状况。

“T”型管拔出后残余窦道在24~48小时可自行闭合。

3、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一、目的

(一)充分引流或吸出腹腔内残余积血、积液和术后渗液,防止腹腔内感染,观察内出血和并发症如肠瘘、胆瘘等。

(二)观察术后渗血、出血,如术后少量渗血,引流量可逐渐减少,有鲜红色出血应怀疑有内出血,便于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

(三)观察和治疗术后并发吻合口瘘、胆瘘、肠瘘。

(四)减压。

二、护理

(一)向病人解释置管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取得合作。

(二)引流管应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受压、折叠,在给病人做处置、翻身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引流管,避免导管脱出。

(三)注意观察并记录各种引流管的引流量及性状并做好记录。

(四)注意各种引流管正常时引流的血性液应由多到少,由浓变淡,如果引流液由淡变浓,突然增加应注意内出血的发生。

(五)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并每日更换引流袋,必要时做细菌培养。

(六)如有多条引流管应搞清每条管道在腹腔内放置的部位,写明标签,贴在管壁上便于观察。

(七)注意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如有渗出及时换药,必要时涂抹氧化锌软膏加以保护。

(八)置管期间还应观察患者的腹部、全身情况,症状是

否减轻、体温是否正常等。

4、深静脉置管患者护理常规

一、观察要点

(一)观察置管的长度、时间。

(二)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渗液、分泌物等感染征象。

(三)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寒战发热等全身感染征象。

二、护理要点

(一)保持穿刺点皮肤的清洁、干燥,每日清洁、消毒一次,疑有污染随时更换;若使用透明敷贴换药,观察穿刺点根据情况每周更换一到两次。

(二)妥善固定导管,导管各连接处用无菌纱布包裹,防止脱落。

(三)深静脉测压通道连接专用延长管和三通管,禁止连接头皮针、肝素帽。

输液通路连接处尽量少用头皮针和肝素帽,一个肝素帽最多插头皮针2~3根,肝素帽3~5天更换一次;每次输液完毕,不需维持通道者,用肝素液和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

(四)及时更换液体,测压后及时打开输液通道,以避免血液回流引起导管堵塞。

(五)血管活性药物应单通道泵入,专用微量泵延长管连接在深静脉管近端;防止速度过快或过慢,影响药物疗效;如需快速输液、输血应直接连接三通,静脉内营养液、血液制品、普通液体不能在同一静脉通道输入

(六)拔除导管后按压穿刺点5分钟,防止出现局部血肿,用消毒液消毒局部,并用无菌敷料覆盖24小时以上。

三、指导要点

若深静脉导管被血凝块堵塞不通或呈半通状态,立即用空针向外抽吸,切勿将血凝块冲入血管内,否则易导致血栓栓塞;若回抽不通,应拔除导管。

 

5、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常规

一、观察要点

(一)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二)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及水柱波动范围。

(三)观察引流管处伤口的情况。

(四)拔管后观察:

有无胸憋、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症状。

二、护理要点

(一)保持管道的密闭和无菌状态:

使用前注意引流装置是否密封,胸壁伤口引流管周围,用油纱布包盖严密,更换引流瓶时,必须先双重夹闭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胸膜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二)体位:

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常置患者于半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

鼓励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和深呼吸运动,利于积液排出,恢复胸膜腔负压,使肺扩张。

(三)维持引流通畅:

闭式引流主要靠重力引流,水封瓶液面应低于引流管胸腔出口平面60cm,任何情况下引流瓶不应高于患者胸腔,以免引流液逆流入胸膜腔造成感染;定时挤压引流管,每30~60分钟1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块堵塞;水柱波动的大小反应残腔的大小与胸腔内负压的大小,正常水柱上下波动4~6cm,如水柱无波动,患者出现胸闷气促,气管向健侧偏移等肺受压的症状,应疑为引流管被血块堵塞,需设法挤捏或使用负压间断抽吸引流瓶短玻璃管,促使其通畅,并通知医生。

1.挤压方法为:

用止血钳夹住排液管下端,两手同时挤压引流管然后打开止血钳,使引流液流出。

2.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最简单的方法:

观察引流管是否继续排出气体和液体,以及长玻璃管中的水柱是否随呼吸上下波动,必要时请患者深呼吸或咳嗽时观察。

(四)妥善固定:

运送患者时双钳夹管;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保持密封。

(五)准确记录:

每日更换水封瓶,作好标记,记录引流量,如是一次性引流瓶无需每日更换。

手术后一般情况下引流量应小于80ml/u,开始时为血性,以后颜色为浅红色,不易凝血。

若第一天的引流量>500ml或每小时引流量在100ml以上颜色为鲜红色或红色,性质较粘稠,易凝血,则疑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

(六)呼吸功能的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呼吸功能的锻炼,是防止肺部感染,促进肺复张的重要措施之一。

方法如下:

指导患者进行缓慢吸气直到扩张,然后缓慢呼气,重复10次/分钟左右,3~5次/日,每次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七)脱管处理 :

若引流管从胸腔滑脱,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做进一步处理。

如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损坏,立即双钳夹闭胸壁导管,按无菌操作更换整个装置。

(八)拔管指征 :

48~72小时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24h引流液小于50ml,脓液小于10ml,X线胸片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患者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

方法:

嘱患者先深吸一口气后屏气即可拔管,迅速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宽胶布密封,胸带包扎一天。

三、指导要点

(一)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缓解焦虑情绪。

(二)讲解戒烟、咳嗽、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

(三)告知患者如发生畏寒高热、切口剧痛、呼吸困难等要及时就诊。

(四)保证休息,合理活动及营养均衡。

6、留置尿管护理常规

一、护理

(一)妥善固定:

引流管要牢固地固定在床沿上,避免翻身时将尿管拉出。

病人翻身后应注意引流管有无移位,是否脱落。

(二)保持引流畅通:

经常检查引流管有无堵塞、扭曲或受压而影响尿液流出,发现引流不通畅,应及时检查并调整尿管位置,使尿管保持通畅。

(三)防止逆行感染:

每日更换集尿袋,记录尿量;每周更换导尿管1次。

严格无菌操作,引流管及尿袋不能高于耻骨联合,防止尿液逆流;每周查尿常规1次,如有尿路感染及时治疗;每日擦洗尿道口及会阴,保持清洁;对昏迷及危重病人每日用0.02%呋喃西林500ml冲洗膀胱;大便避免污染会阴部。

(四)观察引流尿液的颜色、性状、量,判断是否为血性。

(五)病人离床活动或作检查时,可携集尿袋前往。

其方法是:

将尿管固定于腹部;保持集尿袋低于耻骨联合。

亦可将导尿管与集尿袋分离,将导尿管末端用无菌纱布包裹或套入无菌试管内,固定于床单上。

病人回到病床时,再用0.5%碘伏棉球分别消毒导尿管和引流管的开口端后再接上。

(六)训练膀胱功能:

可采用间歇性阻断引流,使膀胱定时充盈、排空、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每日定时开放导尿管,训练膀胱的舒缩功能。

不可使尿管长期开放,避免长期留置尿管的病人,一旦拔除尿管,膀胱充盈缺如。

(七)拔尿管

1.拔管指征:

病人膀胱功能恢复,估计能自行排尿者,即可考虑拔除尿管。

2.拔管时机:

应在膀胱充盈时拔管,可以使排尿过程顺利,排尿量也不受影响,还能有效地保护膀胱功能。

3.拔管方法:

先用注射器将气囊内的气体或液体排出,反折尿管尾端,轻轻拔除尿管。

协助病人清洗阴部。

二、健康教育

(一)嘱病人多饮水,多排尿,以达到机械性“内冲洗”,预防尿路感染和尿管表面结晶形成。

(二)指导病人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特别是拔管前3天。

要进行尿管的夹闭训练,放尿时提醒病人有意识排尿,产生排尿感或排空感受,使排尿模式与正常排尿相似。

否则拔除尿管后会出现尿失禁、排尿困难,甚至再次发生尿潴留。

拔管后1-2周内,鼓励其多次饮水。

(三)对于带管出院甚至终身保留尿管的病人,应告之正确管理留置尿管的方法及尿管护理的注意事项。

 

7、三腔二囊管护理

一、目的:

利用气囊压力,压迫胃底和食道下段达到止血。

二、护理评估

(一)评估病人意识状态及呕血、黑便情况。

(二)病人及家属担心病情恶化。

(三)病人能较好配合操作。

(四)家属及亲友对病人给予足够的重视、关心、体贴。

(五)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六)病房温度较适宜。

三、护理计划

护士准备:

衣帽整齐,清洁大方,洗手、戴口罩,操作时态度和蔼、动作轻柔,操作准确、迅速。

物品准备:

检查用物,检查有无漏气,性能。

治疗车、治疗盘、血压计、听诊器、弯盘、三腔二囊管、治疗巾、50ml注射器,石蜡油、镊子、棉签、牵引绳,小纱绳、滑轮、重物、弹簧夹、特别护理记录单、药碗。

环境准备:

操作时,关闭门、窗,安置屏风,家属、陪客离开病室。

病人准备:

向病人解释操作目的、可能引起的不适,如三腔管插至咽部时会引起不适,病人要深呼吸,休息片刻,根据病人状况采取平卧位。

四、实施

(一)携用物至病人床旁,核对床号、姓名。

(二)向病人解释操作目的、过程及配合的方法(三腔管插至咽部时会引起不适,嘱病人深呼吸,休息片刻,做吞咽动作)。

(三)协助病人采取舒适平卧位。

(四)清洁鼻腔,打开三腔二囊管包,打手套包戴手套,垫治疗巾,检查三腔二囊管有无漏气:

1.向胃气囊内注150ml气体

2.向食管气囊内注100ml气体

3.向胃管内注气抽出

4.操作顺序正确:

滑润三腔二囊管,自清洁的鼻腔内插入三腔二囊管,插至10-15cm处嘱病人吞咽,插入深度为60-65cm,抽取胃液证实在胃内,向胃气囊注气150ml、牵拉,再次抽取胃液。

如无新鲜血证实已止血,不必向食管气囊内注气,否则向食管气囊内注100ml气体。

(五)胃管开口用弹簧夹夹紧,连接滑轮,正确牵引双气囊三腔管,按医嘱胃管内注药或抽液。

(六)安置病人,观察病人面色、生命体征,抽出液色、质、量。

(七)整理用物,洗手记录(观察内容)

五、评价

(一)收集信息准确

(二)解释耐心细致

(三)病人及家属紧张焦虑情绪消除

(四)抽出胃液呈咖啡渣样

(五)操作过程中病人无不良反应

(六)操作方法正确

(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

六、压迫止血期护理

(一)密切观察:

1.经常抽吸胃内容物,如见新鲜血液,应考虑是否因牵拉不紧或气囊充气不足,造成压迫止血失效,应该给予适当调整。

2.病人感胸骨下不适,出现恶心或频繁早搏,应考虑是否有胃气囊进入食管下段挤压心脏之可能,应该给予适当调整。

3.如提拉不慎,将胃气囊拉出而阻塞咽喉部引起窒息,此时应立即将气囊口放开,或剪除三腔管放出气体。

(二)注意口鼻清洁:

嘱病人不要将唾液、痰液咽下,以免误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每日两次向鼻腔滴入少量石蜡油,以免三腔管粘附于鼻粘膜。

(三)一般情况下三腔管放置24小时后,食管气囊应放气15-30ml,同时放松牵引,并将三腔管向胃内送入少许,以暂解除胃底贲门压力,然后再充气牵引,以免局部粘膜受压过久糜烂坏死。

(四)出血停止后,按医嘱定时从胃底内注入流质饮食,但必须确认为胃管腔后再注入,以免误入气囊发生意外。

(五)留置三腔管期间,应定时测气囊内压力,以防压力不足达不到止血目的,或压力过高压迫组织引起坏死。

当胃囊充气不足或破裂时,食管囊可向上移动,阻塞于喉部而引起息,所以应观察有无突然发生的呼吸困难或窒息表现。

(六)定时抽吸食管引流管、胃管,观察出血是否停止,并记录引流液的性状、颜色及量。

(七)放置三腔管24小时后应放气数分钟,再注气加压,以免食管胃底黏膜受压过久而致黏膜糜烂、缺血性坏死。

间断应用气囊压迫一般以3~4天为限,继续出血者可适当延长。

七、拔管护理

(一)三腔管压迫2-3天后若出血停止,可先放去食管气囊内的气体,并放松牵引,观察12小时后仍无出血,放去胃气囊气体后可拔管。

拔管前宜吞服石蜡油20-30ml,以防囊壁与粘膜粘连。

(二)拔管后24小时内仍需严密观察,如发现出血征象,仍可用三腔管止血。

 

阑尾炎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一)症状

1.腹痛:

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开始出现中上腹和脐周围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

阑尾解剖位置异常,则腹痛部位也会有相应的改变。

2.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常在早期发生。

3.全身症状:

低热,体温多在38℃以下。

炎症加重时可出现出汗、口渴、脉速、发热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腹膜炎时可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