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2983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docx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docx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汇总(附答案)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具体的: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学生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

人的心理发展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就是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心理就会取代旧的特征而处于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但后一阶段总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连续发展的。

(2)定向性与顺序性:

人的心理发展会有个别差异,但总是按照一定的方向和顺序发展,表现为发展的不可逆性和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

人的心理发展的同一方面和不同方面发展的起止时间、成熟程度等都有不同的进程和速率,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性的特征。

(4)差异性:

不同个体的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等方面均不相同,表现为差异性的特征。

3.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1)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

注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遵循学习的量力性原则;抓关键期,及时而教,适时而教。

(2)教育对心理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生心理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方向;教育可以延缓和加速学生心理发展的进程;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教育能够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4.简述学生学习的内涵。

(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是掌握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是在社会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实现的过程。

5.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点。

(1)学习形式:

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2)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主动构建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3)学习内容:

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具有间接性;

(4)学习目标:

具有全面性、多重目的性;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6.简述自我意识的作用。

(1)自我意识大大提高了人的认识功能;

(2)使人形成丰富的情感世界;

(3)大大促进人的意志发展;

(4)自我意识是道德的必要前提。

7.简述学生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特长班等;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采取掌握学习、个别指导教学法和个人化教学系统,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计算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8.简述学生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1)性格虽不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性格可以成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还会影响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从而影响个体社会化;

(2)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9.简述桑代克的学习律对教育的意义。

(1)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因此学习需要做到有充分的的准备,不搞突然袭击,同时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这样的学习才有好的效果,否则学习是不牢固的。

(2)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复习或练习而加强,不重复或练习,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因此学习时要过度学习,要在大量遗忘之前就及时复习,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以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因此要根据学习内容和自身的特点及能力,做好计划,循序渐进,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这样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导致不满意的结果,就会使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10.简述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

个体行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前提。

(2)环境:

是使遗传所提供的的物质基础和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外部动因。

(3)学校教育:

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主观能动性:

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因。

11.简述加涅对学习水平分类的内容。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到高的顺序,把学习水平分为8类:

(1)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以上三者是人和动物都有的学习,以下的学习是人类特有的: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原理或规则学习。

(8)解决问题或者高级规则学习。

12.简述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结果,把学习分成3个领域和5个结果,即:

(1)认知领域: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言语信息。

(2)动作技能领域:

动作技能。

(3)情感领域:

态度。

13.简述加涅提出的学习过程8个阶段和相应心理过程的假设。

(1)动机阶段: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2)了解(领会)阶段:

注意和选择性知觉。

(3)获得阶段:

所学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编码和储存。

(4)保持阶段:

已经编码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储存。

(5)回忆阶段:

进行信息检索。

(6)概括阶段:

实现学习迁移。

(7)操作阶段:

反应发生阶段,学生通过作业表现其操作活动。

(8)反馈阶段:

证实预期,获得强化。

14.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1)良好行为的获得:

让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同时匹配,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不良行为的消退:

两种刺激尽可能不进行匹配,即便已经形成不良习惯,要采用消退的办法干预不良习惯的发展,直至不良习惯消退或者消失;

(3)对不同的学习材料合理利用分化和泛化:

当相似的材料出现时,要建立牢固的条件反射,使其产生分化,对反应能产生相同后果的材料,适时的使用功能习得性反应泛化,促使学生的学习从一种情景迁移到另一种情景。

(4)仅靠行为主义条件发射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行为问题,必须同认知、情感、意志等结合,才能最终解决不良行为问题。

15.简述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在教学中的意义。

(1)在学习过程中,强化物很多,但是没有一种强化形式适合于所有人,当一种奖励对学生无效时,不是强化无效,而应选择正确的奖励方式。

(2)对学生进行奖励时,应注意避免外部奖励对学生学习内部兴趣的破坏。

(3)奖励虽然对塑造学生良好行为有效,但必须运用得当,否则会强化不良行为。

16.简述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惩罚的教育意义。

(1)惩罚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

(2)要慎用惩罚:

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必须同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3)要少用惩罚:

经常性的惩罚会给学生树立一个遇事就“惩罚”的不良行为习惯

(4)惩罚应及时:

在犯错误之后应立即实施惩罚,以避免不良行为继续发生。

17.简述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和罗杰斯有意义自由学习的观点。

(1)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教育的学习应该以接受学习为主,而且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新旧知识同化的过程。

(2)罗杰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学习观,而这种自由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即是一种涉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与自我实现相联系的学习。

18.简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是指学生能够主动的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综合、重组和改造,从而用于解释新信息,并最终构建属于个人意义的知识内容。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表现为学习者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是通过学习共同体实现的。

(3)学习的情境性:

教学中关注将知识置于真实情境中呈现,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知识才能被真正理解。

19.简述班杜拉观察学习对教育的启示。

(1)他区分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过程,并指出,观察学习属于间接学习,使广大教师能充分利用两种学习规律指导学生学习,而不至于把直接经验学习研究中得出的规律生搬硬套地用于课堂教学,也不能用直接经验学习的理论解释学生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2)观察学习的提出,强调教师的示范性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也通过替代强化说明在班级学习中,通过对榜样的强化作用影响观察者学习的积极意义;通过自我强化,深入到人认知领域,强调学习中认知调节的作用,拓展了强化的适用范围,更接近学习的真实过程。

(3)人的学习不仅受结果期待的影响,更重视对自己能力等“功效预期”的作用,不同的“功效预期”,影响学习的努力程度、内容选择、方法使用等主观因素,强调了个人主观努力对学习的意义。

比其他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理论更加进步,更具有对学习的指导意义。

20.简述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内容,并对其理论进行评价。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

(2)学习是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3)为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应使用的教学原则是: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4)发现学习:

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5)评价:

布鲁纳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强调内在动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教育改革和教材编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倡导的发现学习不仅成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作为教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其理论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过分强调发现学习,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个体认知的发展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适用范围也很有限。

21.简述童年期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童年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1)认知方面:

学习成为童年期的主导活动,学生通过识字、阅读、写作等,逐渐从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过渡;四年级儿童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但抽象思维仍需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撑。

其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处于初级不完善、不稳定阶段。

(2)情绪情感:

基本情绪已经完备,但不稳定,社会性情感基本没有形成。

(3)意志方面:

意志的自觉性、自制力、果断性和坚韧性都在发展,但缺乏对事物社会意义的理解,因此意志的目的性不强,常出现言行不一。

(2)个性方面:

小学生个性还没有完全形成,其动机兴趣等仍不稳定;自我意识:

儿童自我意识增强,对自我有了一定评价;社会交往:

总体上小学生与父母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低年级儿童对教师绝对服从和崇拜,高年级学生独立能力和评价能力不断增长,开始对老师做出评价。

(3)品德方面:

已从直观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抽象的、本质的认识,并开始从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来评价道行为。

22.简述少年期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少年期心理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被称之为“危险期”。

(1)认知方面:

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心理活动随意性显著增长,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绪情感方面:

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情绪和情感比较强烈,带有明显的两级性;情绪和情感的内容、形式十分丰富而复杂;对情绪和情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尽管在逐步提高,但有一个发展过程。

也就是说,少年的冲动性比较明显,往往还不善于因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不同而克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重感情和友谊。

(3)意志方面:

少年期学生意志的目的性、果断性、自制性、自觉性和坚韧性不断增强,但还不稳定,自控力不强,常出现言行矛盾。

(4)个性方面:

自我意识出现强烈的独立倾向,重视自我感觉和社会评价,出现成人感,常把自己的观点看成是客观标准,不轻易相信别人;社会交往中对父母教师的认同感下降,对同伴群体的认同感大大增强,对少年期的个性形成逐渐成为最重要因素。

(5)品德方面: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原则,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自控能力不强,常出现自相矛盾。

23.简述皮亚杰认为的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

即神经系统的成熟。

他认为,一定的躯体结构或神经通路的发生机能在整个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但并非决定作用。

“成熟仅仅是所有因素之一,儿童年龄渐长,自然及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

(2)练习与习得经验(练习与经验或物理环境)练习与经验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包括物体经验(来自外物):

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物体的特征和数理逻辑经验(来自动作):

个体作用于物体,目的在于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3)社会经验(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

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同样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却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发展而已。

这就充分暴露了他的唯心主义或先验主义的立场,引起国际心理学界不少学者的批评。

社会经验依赖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4)平衡化(或自我调节):

即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起决定作用。

平衡,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动态的平衡,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

通过这种动态的平衡,实现儿童思维结构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24.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具体运算阶段的主要内容。

(1)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去集中化);

(2)可逆性;

(3)守恒;

(4)分类;(5)序列化等。

2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形式运算阶段的主要内容。

(1)命题之间关系;

(2假设-演绎推理;

(3)抽象逻辑思维;

(4)类比推理;

(5)可逆与补偿;

(6)反思能力;

(7)思维的灵活性;

(8)形式运算思维逐步发展。

26.简述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维果斯基的理论最重要的概念是最近发展区,即儿童现有的水平与在成人帮助下自己所能达到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是指发展中两个阶段的过渡阶段。

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1)教学的可能性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即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学创造者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发展的前面。

(3)适时辅导是教学的必由之路。

(4)要采取支架式教学:

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分割成许多便于掌握的片段;向学生示范要掌握的技能;提供有提示的练习等。

27.简述弗洛伊德人格的三种成分。

“三我”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我”有什么特点和区别呢?

(1)本我处于一种“潜意识”状态,它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主要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组成,包括一些基本的生理需求。

(2)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

主要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主要是通过不断与外界环境的互动逐步形成。

所以当本我与现实社会的一些准则产生冲突时,自我会站在现实的角度上,适度满足本我的一些需要,同时避免违背一些道德准则,所以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是人格中最具有道德含义的成分,是一种理想化的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

主要是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习得并逐步内化的一些社会道德规范、普世的价值观念等,并按照相应的规范和观念做事,约束自己。

必须注意的是本我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只是受到社会规则和道德规则的束缚被压抑而已。

28.简述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的五阶段理论。

(1)口唇期: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吮吸本能也能产生快感。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经历口唇期的阶段,流露出较早阶段的快感和偏见。

往后的发展阶段直至成人,出现的吮吸或咬东西(如咬铅笔等)的愉快,或抽烟和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

(2)肛门期:

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

应注意排便习惯的培养。

(3)性器期:

约在3~6岁,儿童进入性器期。

弗洛伊德主要是指出现男孩的恋母情结转换期,女孩也产生恋父情结。

(4)潜伏期:

随着建立较强的抵御恋母情结或恋父情节的情感,儿童进入潜伏期。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进入潜伏期,其性的发展便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可能完全缺乏,也可能不完全缺乏。

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5)生殖期:

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来到了,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生殖期。

青春期的发展,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

同时,到了生殖期,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

29.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1.5-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

(5)自我同一性对自我混乱。

(12-18岁)

30.简述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

(1)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

初生时,人们并不能区分自己和非自己的东西,生活在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即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做出明确的反应;两岁左右的儿童,掌握第一个人称代词“我”,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中是一大飞跃;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要求“我自己来”(要求自主性),其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

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其行为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

因此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2)社会自我(客观化自我):

从三岁到青春期,是社会教化对个体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也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

儿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接受正规教育,通过在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得社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学校中的角色等,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

虽然儿童也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但他们主要依据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

因此,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被称之为“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称之为“客观化”时期。

(3)心理自我:

从青春发育期到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

青年开始形成自觉的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全面,且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