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4097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主备人

使用人

课题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认读、掌握生字:

瞥见、尴尬、嗫嚅、枯蔫。

2、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溜之大吉、鄙视、厚颜无耻、一文不值。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认识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教学

重点

感受和学习残疾青年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同时积极倡导诚信风尚。

教学

难点

熟练运用抓住人物、把握事件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

方法

讲解、讨论、交流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激趣,释题导入新课

1、谈话入题:

同学们,我们曾经十分痛恨一个“说谎的孩子”,痛恨他一连几次谎称“狼来了”把山下的人骗上山去。

可有人却说“世界会因为谎言而丑陋,也会因为谎言而美丽”,有这样的事吗?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揭示并齐读课题:

别饿坏了那匹马)

2、设置悬念:

课题中的“那匹马”,是一匹根本不存在的马,可就是在这句美丽的谎言背后,有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有一颗无比高尚的心灵。

让我们打开课本,跟随作者走进课文,去了解那个故事,去感受那颗心灵吧!

二、一读课文,全面疏通文句

1、提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读准每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音形;

读好每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读通每句话,有拗口的要反复读几遍。

2、反馈初读情况:

(1)出示重点生字,着重正音析形。

(2)指名若干学生,分工读完全文。

(朗读完毕,学生评议,教者评点,再择难句适度指导)

三、二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

这个故事,文字比较长,但是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综合时间的推移、人物的变换以及情节的发展变化等因素,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

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2、班级交流:

(教者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评点)

三、研读课题,直觉人物品质

1、教者启发引导:

“别饿坏了那匹马”,凭借你到现在为止对课文的了解,你从这个课题中知道了哪些意义?

2、学生畅所欲言:

(按照一定的逻辑预设学生的理解)

(1)我知道,“别饿坏了那匹马”完完全全就是谎言。

(2)我知道,“那匹马”是残疾青年虚构出来的。

(3)我知道,“别饿坏了”是残疾青年“收购”马草的虚假理由,因为没有马也就根本谈不上“饿坏了”。

(4)我知道,虚构“那匹马”,编造收购马草的理由,都是要让“我”有书看。

(5)我知道,残疾青年编造这样的谎言,不但是要让“我”看书,而且想让“我”看得心安理得,因为这样一来,让“我”觉得自己也为他“解决了困难”。

3、教者小结煽情:

是啊,一个谎言,为得是满足“我”渴求读书的欲望;一个谎言,白白牺牲了自己每天几个子儿的收入;一个谎言,还要每天为“我”服务,给“我”腾出一张小凳子……这种谎言,昭示的是美丽的心灵,是乐于助人的品格呀!

(板书:

乐于助人)所以我们可以称这种谎言叫——(学生齐答:

美丽的谎言)

四、研读文本,揣摩人物内心

1、教者过渡谈话:

这位残疾青年是怎样编造美丽的谎言的?

谎言中又包蕴着怎样的美丽想法呢?

让我们认真研读课文最后两部分,要求:

(1)画出残疾青年说谎的表现以及能看出他说谎的重点字词;

(2)揣摩揣摩他这样做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3)试着用朗读来描述他的态度和心情。

2、学生自读感悟。

(教者巡视,随机启发,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练读: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说道:

“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

“碧云,你出来一下!

“一愣”表现出的内心活动:

他马草怎么没卖掉?

那不就没法看书了吗?

怎么办?

“一亮”表现出的内心活动:

哎,有了,我可以收下他的马草。

“认真地看……”表现出的内心活动:

小朋友,我可真的看上你的马草啦!

(2)“碧云,老爸不是有一匹马吗?

收下这孩子的马草。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

“听见没有?

快把马草提进去!

“碧云,老爸不是有一匹马吗?

”表现出的内心活动:

妹妹,我想帮这位小朋友呢,你明白吗?

“以哥哥的口吻命令道:

‘听见没有?

’”表现出的内心活动:

你怎么就那么笨呢?

(3)叮嘱我:

“以后马草就卖给我。

别耽误时间饿坏了那匹马。

行吗?

“别耽误时间饿坏了那匹马”表现出的内心活动:

你责任重大,必须准时来(看书)哦!

“行吗?

”表现出的内心活动:

我这是在请你帮忙(来看书),你不会不答应吧?

(4)他便冲里屋叫道:

“碧云,快把马草提进去,别饿坏了那匹马。

表现出的内心活动:

你早该来(看书)了,马都等急了。

(5)“过来一下,今天这么多的马草,还应该找你4分钱。

看书是看书,卖马草是卖马草,两码事。

来,你接着——说着,他就给我扔来两枚硬币。

表现出的内心活动:

马草的前足够看书的,你放心大胆地看吧。

(6)“是不是有事出去了?

”他疑惑地自语道。

表现出的内心活动:

碧云哪,你怎么还不来?

可不能“穿帮”呀!

(7)“别、别、别……”他急了,“碧云!

碧云!

”他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阻止我的去路,“你放下!

等碧云来提!

表现出的内心活动:

碧云啊碧云,你咋早不离开晚不离开,偏偏这时离开呢?

这下真要“穿帮”啦!

(8)“回来!

”他在身后叫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表现出的内心活动:

哎呀,完了完了,这下可怎么交代呢?

这是伤自尊的呀!

4、加深情感体验。

(1)谈话诱发情感:

同学们,身患残疾的书摊主人,为了让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能心安理得看他的书,收下一堆废物却说是好马草。

此时此刻谎言已戳穿,谜底已解开,如果是你,你会怎样?

(学生各抒己见表达感动之情)

是啊,课文中的作者,就是当事人,怎能不万分感动呢?

大家一定能够把谎言“穿帮”这一部分读得很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读,最后齐读。

五、分析其他几个人物

 其实,除了这位书摊主人,其他几个人物也是很可爱的。

读读课文,揣摩揣摩他们的表现,就会看到他们的闪光点。

你喜欢哪位,就研究哪位,找出有关语句体会他(她)的可爱之处,好吗?

(可以先调查一下哪些学生研究哪个人物,如不平衡,教师可适度干预)

2、学生自读。

(教者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稍稍提示一两句帮助揣摩)

3、交流评点。

(学生意见预设)

(1)“我”酷爱读书,可以从下列语句看出:

 ①“那个书摊是我放学后惟一流连忘返的地方。

”(惟一、流连忘返)

 ②“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像贼一样地偷看那么几则小故事。

”(装作、像贼一样地偷看)

 ③“攥着这来之不易的毛票,我立即奔向那书摊。

”(来之不易、立即奔向)

(2)父亲正直诚信,教子严格,可以从下列语句看出:

 ①“父亲怒目圆瞪……继之,两扇巴掌便不由分说地抽在了我的脸上。

”(怒目圆瞪、不由分说地抽)

 ②“父亲夺过我手中的那本书,匆匆地翻了一下,转而交给那年轻人,然后拽着我走了。

”(夺过、翻、交、拽)

 ③“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

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扯马草换钱。

再发现你看书不给钱,我饶不了你!

”(不为别的,饶不了你)

(3)摊主的妹妹,淳朴善良,可以从下列语句看出:

①“姑娘木然地接过我手中的马草,提进了里屋。

”(木然)

 ②“闻声奔出的碧云对我的马草开始赞口不绝:

‘想不到你扯的马草会是最好的盘根草,马儿吃得香哩!

’”(赞口不绝、想不到……是最好的)

四、拓展阅读,进行阅读迁移

1、谈话引导:

人世间有许多人,为了亲人、为了他人、为了有苦难的人,说过美丽的谎言,你们还想知道这方面的故事吗?

教学

反思

《别饿坏了那匹马》这篇课文,作为对话的切入点在哪里呢?

读了许多遍文本后,我也想了多个切入点,最终确定从题目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很清楚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以“谎言——为什么要编谎言——真相大白”三大块串成现在这条线。

特别是略读课文,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审读教材的独特慧眼,发现有核心教学价值的精妙之处,如果面面俱到,走马观花,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给学生留下。

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与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精妙之处驻足鉴赏,细心揣摩,反复吟诵,直至领悟其中滋味。

 

学科

语文

年级

主备人

使用人

课题

11唯一的听众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学会6个生字。

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

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

教学

方法

阅读、讲授

教具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月光奏鸣曲》。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

大家听得多认真、多投入呀!

你们,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板书)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

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

板书:

唯一的(理解词语)

2.齐读课题,质疑: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

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老师把大家的问题归纳一下,不外乎这两个:

“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

1.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好好地读读课文)。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现在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

(1)“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相机板书:

老妇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

()的老妇人

(2)“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三、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1.我们怎学习写人的文章?

2.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

语言、神态、动作。

次要人物:

心理描写.)

四、读一读句子

五、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顾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交流感悟,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9自然段,找出老妇人言语的句子,并想想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

A:

一开始,我的父亲和妹妹都认为我是个音乐“白痴”,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躲到了后面的小树林里练琴,这时,老人对我说了什么?

(相机出示)“是我打搅了你吗?

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老人真的耳聋了吗?

为什么她要这样说?

(出示词语)介意

指导朗读。

老妇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我”为什么要溜走?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是在鼓励“我”,让“我”不要懊恼,灰心。

老妇人给我“我”勇气和力量。

这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

()的老妇人

再读老妇人的话。

B:

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引说──(齐读句子)

(出示):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就在每天早晨。

指导朗读

是呀,老人的语言如诗一般,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增添了几份信心,此时此刻,她心里在想──?

(引导学生体会老人是鼓励“我”要持之以恒地练琴)

C:

你还找到了哪句?

(出示):

“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指导朗读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想象什么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不断地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

听了老人的话,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喜滋滋的,有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2.让我们再一起来读5-8自然段,体会老人对我说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是在鼓励我,催我上进。

(1)你有什么问题吗?

(2)老人的鼓励,给我了信心和力量,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里人对我的变化,也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

(出示词语):

难以置信(理解)

我又在家里练琴了,我不在乎妹妹对我的评论了,我也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琴了,家里人对我的这一变化──难以置信。

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

(出示词语)潜滋暗长(理解)

(3)有一次,她竟说──引说

这时,老妇人又在想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这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

(4)为什么我会忘记老人是一个聋子?

为什么我会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3.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

()的老妇人(由外貌上升到品质)

4.此刻,小伙子有多少话想对这位“耳聋”的老妇人说啊!

所有的话,都凝聚在他的琴声中,(相机出示12自然段)

指导朗读,读了这段话,你能体会到小伙子此刻的心情吗?

(感激激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小结我在学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有哪些变化?

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6.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

三、总结课文

1.情感升华:

“我”,从老妇人这里,找到了自信,并由此获得了成功,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这都要感谢这位慈祥的老妇人,感谢老妇人的热情鼓励,感谢老妇人的真诚关爱。

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

这也是我们同学要学习的一种精神:

懂得鼓励,懂得帮助,懂得关爱。

2.同学们,在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夫人一样,一直默默地鼓励和支持着你的人?

(老师、同学、爸爸妈妈等)

3.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作业

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教学

反思

抓主线,联系辅线,着力要求学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

这篇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

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

于是,学生划批、汇报时应以老人为主,辅之以我的变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

学生在学习老教授的语言和神态描写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系“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从而较为清楚地体会老教授的言行给“我”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学科

语文

年级

主备人

使用人

课题

12用心灵去倾听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

重点

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教学

难点

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教学

方法

阅读、讲授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揭题

1、教师:

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

人间处处有真情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

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

(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

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

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

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

三、研读感悟

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

我的第二个母亲)

(1)出示句子:

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齐读)

(2)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

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3)学生交流谈感受。

(4)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

(不予理睬、粗暴打断……)苏珊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5)再次齐读:

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

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

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

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

苏珊为什么要留言?

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

(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活……)

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

就要离开了,苏珊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练笔。

四、总结深化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

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课件出示):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

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2、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教学

反思

    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时,紧紧抓住心灵和倾听两个词,体会苏珊是怎样用心的,又是怎样有耐心地倾听?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

引导学生注意苏珊对死亡的乐观主义态度,她对待鸟儿和自己的死亡都很从容,“到另一个世界唱歌去了。

”多么美好的意境,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称道的。

在这堂课中,我紧扣“倾听”一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把苏珊和我之间发生的事用小标题形式写出来,并品味哪些语句令人感动。

让学生找到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感悟到她的乐观、耐心善良、温柔、细心;品味苏珊对“我”那母亲关爱。

进而理解“我”心中的苏珊像母亲,苏珊心中的我似儿子。

苏珊是用爱心在倾听,用心在歌唱一首爱的歌曲,回归到课题,点题。

学生能够紧跟老师思路进入文本,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欢笑、伤心。

单元

教材

分析

本组教材是以真情(心灵之歌)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

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

《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

《唯一的听众》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

《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

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

教学

目标

设定

1.正确读写本单元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语句的理解。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1.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

2.学习表现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

教学

整体

构思

与建

单元教学注意问题: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入选的课文中,有的篇幅较长,可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的能力。

配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

习作”以及“回顾?

拓展”都做了相应的安排,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到这个特点,把读与思、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

资源

与开

 

教材、课件、网络资源

课时

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穷人》、《唯一的听众》5~6课时,略读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用心灵去倾听》2~3课时,“口语交际·习作”3~4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第四单元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本组教材围绕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只有一个地球》阐述了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鹿和狼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教学

目标

设定

1.掌握1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部分课文会背诵。

3.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4.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鼓励学生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单元教学注意问题:

首先联系课文说说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体会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象,以地球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及无私奉献自然资源等方面思考;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从“不加节制”地开采矿物资源,“随意毁坏”“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而使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等方面去思考;强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两重性:

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材、课件、网络资源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4~5课时,略读课文《虎和狼的故事》、《青山不老》2~3课时,“口语交际·习作”3~4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课题

第三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授课

日期

 

教学目标:

1.回忆和了解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情境,充分考虑对方的身份和地位,能有针对性地得体地劝说。

2.了解和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能态度真诚的劝说他人。

3.通过创设具体的场合让学生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学写一份发言稿。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揭示课题,了解意义

1.播放影视片中的“劝说”片断录像。

要求学生认真看,仔细听。

(1)片断一:

《汉武大帝》中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的场面。

(2)片断二:

《成长的故事》中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的场面。

播放录像前,先说明当时的具体情况。

2.在这两个录像片段中,你看到的,听到了什么?

(1)张骞劝说月氏国出兵攻打匈奴。

(2)父母劝说杰克不要撒谎。

教师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劝说”,劝说和鼓励是相对的,劝说往往要求对方改变某一种做法或想法,劝说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劝说是否真诚,是否讲究策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联系生活,明确情境

1.在平时的生活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