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4652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5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Word下载.docx

而这部史书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

该时期始于

A.舜禅让于禹B.国人暴动C.平王东迁D.三家分晋

11.以下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正确的是

A.商朝—→夏朝—→西周B.夏朝—→商朝—→西周

C.商朝—→西周—→夏朝D.西周—→商朝—→夏朝

12.1958年在半坡遗址上修建了半坡博物馆。

下列能反映半坡居民生活状况的是(  )

A.

B.

C.

D.

13.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尧、舜、禹都是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选举制B.投票制C.世袭制D.禅让制

14.通过比较能更好地理解问题,请你指出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表现在

①利用磨光和钻孔技术制作骨针

②开始建造房屋

③能够人工取火

④脑容量与现代人接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学习“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在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③物理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英语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①③④

16.下图反映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白渠

17.“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开始于(  )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18.青铜器是商周文明的典型代表,下列关于青铜器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

B.夏朝时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C.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

D.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19.促使原始定居的主要因素是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木构建筑的发明

C.饲养家畜家禽

D.原始艺术的发展

20.原始人类生活在距今(2018年)约70万至20万年,“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稍长,能够直立行走”,这里所说的是

A.元谋人

B.半坡人

C.山顶洞人

D.北京人

21.“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削弱了王国势力B.促成了“文景之治”

C.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D.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2.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西汉统治者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力倡节俭

B.休养生息

C.盐铁官营

D.以农为本

23.关于甲骨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符号

B.它出现于商朝,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C.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D.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它发展而来

24.假如让你担任影片《商之重器》的编剧,你将选取下列哪副图片来突显主题

B.

D.

25.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

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A.夏朝B.商朝

C.西周D.东周

二、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积极)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农业)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怨恨、埋怨)者……后五年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示众)……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依据材料一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工具?

这些生产工具的出现,使生产力水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的“商君”指的是谁?

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概括“商君”采取的措施。

并据材料指出“商君”特别重视发展什么?

用材料的原话指出“商君”所为的作用。

(4)根据材料概括导致商君悲惨结局的原因。

27.和谐是人类社会的追求,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君臣关系的和谐)

(1)两幅图片中的政治家在君臣同心之下,都进行了社会改革,其中,“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

在图二进行的改革中,一个普通人要想获得爵位,可以通过什么办法?

一个农民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来减轻或免除劳役?

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它”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

天府之国"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中国水利史》

(2)战国时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就是材料中的“它”,它指的是哪一水利工程?

其修建者是谁?

从材料看,此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精神文明的和谐)

(3)思想的包容是人类超越物质文明,追求精神文明的和谐跨越。

如图为战国时期反映思想活跃局面的“百家争鸣”,请完成如图。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8.加强地方行政制度的建设并进行制度创新,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阅读材料。

材料一:

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径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材料一中“‘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西周的哪一项地方制度?

这一制度中天下的“共主”是谁?

处于贵族阶层最底端的是谁?

材料二:

(2)材料二中图一中的人物是谁?

他创立的地方制度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是什么制度?

材料三:

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对于一些王公和战争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

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3)依据材料三指出,汉初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内拥有哪些权力?

为削弱诸侯王的权力,汉武帝颁布了哪一项法令?

这一项措施的提出者是谁?

(4)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从西周到秦朝再到汉朝地方制度的演变,反映了统治者实施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人相食。

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材料三“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景象?

造成这一景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史实历史上称作什么?

是汉朝推行哪种政策的体现?

(3)结合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谈谈你的感想和启示?

30.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上册

(1)针对材料一的现象,汉武帝接受了哪位大臣的建议?

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2)材料二反映了西汉初年的什么问题?

对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三汉初,百姓可自由冶铁煮盐,私人铸币也没有完全禁绝。

结果一批经营盐铁的商人暴富起来,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他们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

甚至不肯借钱给朝廷去平定诸侯王的叛乱。

——摘编自部编版《七年级·

(3)针对材料三出现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一百年是一个世纪,每十年为一个年代,世纪就是百位上的数加一,公元前771年属于公元前8世纪前期,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泽乡起义失败后,但反秦的浪潮没有因此平息。

其中涌现出两个杰出领袖:

刘邦和项羽。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破秦军主力。

刘邦抓住时机攻取了咸阳,灭亡了秦朝。

故选C。

3.C

根据题干信息“大量碳化稻谷、稻叶和稻杆的堆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最早人工栽培水稻,故选C。

4.B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故选B

5.A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反映了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从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看,此话出自《道德经》。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6.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方升”属于战国中期的量器。

斗呈长方形,直壁,后有长方形柄。

方升外侧有铭文三十二字,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大良造"

鞅"

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寸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

"

大良造鞅"

就是商鞅。

故而这件器物被命名为商鞅方升。

从铭文可知此器为商鞅统一秦国度量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

故应选B。

7.C

依据题干关键词“破釜沉舟”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

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巨鹿一战,大破秦军;

春秋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打败吴国,成为霸主,故C符合题意;

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8.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出自西汉司马迁所作《陈涉世家》中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一句话。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促使秦国强大起来。

所以商鞅变法发生地的遗址位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10.C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

故B符合题意。

A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B发生在西周周厉王时期,D发生在春秋与战国之交的时期,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B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故B符合题意;

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12.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过着定居生活。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13.D

D

根据所学可咋知,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通过民主推选的方式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舜又用同样的方法传位于禹,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制”,所以D符合题意;

选举制是指关于选区划分以及相应的代表方式与投票方式的制度,又称为代表制,所以A不符合题意;

投票制度规定了选民表达民意的方式,以及把这些民意转化成结果的方法,所以B不符合题意;

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所以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4.C

依据课本知识可知,山顶洞人脑容量与现代人接近,使用打制石器,还学会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已经懂得审美,并且开始死后埋葬。

所以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得多,所以①③④选项都符合题意。

山顶洞人和北京人都不会建造房屋,②不符合题意。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的比较。

15.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和以德治国,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①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是兵家风范,不是道家风范,这一说法不正确,②不符合题意;

物理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不是典型墨家风格,③说法错误,也不符合题意;

英语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这是法家思想的体现,④正确,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①④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的说法都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百家争鸣的代表学派的主题思想,结合排除法解答问题,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

16.A

由图中的“鱼嘴”“飞沙堰”可判断此水利工程为都江堰。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在成都西北,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分为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三部分。

分水堤的前端像鱼嘴,后人称为都江鱼嘴。

分水堤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在分水堤和宝瓶口之间斜垒飞沙堰。

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7.A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所以答案选A

18.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是青铜器的精品。

故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夏朝时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

故ABC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19.A

依据所学可知,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原始农业出现即原始农耕出现,农耕生活使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并从事更多的生产劳动,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是主要因素,排除,故选A。

20.D

根据题干“距今(2018年)约70万至20万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因此这里所说的是北京人,所以D项正确;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与题干“距今(2018年)约70万至20万年”不符,排除A项;

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与题干“距今(2018年)约70万至20万年”不符,排除B项;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与题干“距今(2018年)约70万至20万年”不符,排除C项。

21.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有关知识的认识。

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22.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

23.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因此关于甲骨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符号”。

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CD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B

根据《商之重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B符合题意。

二里头铜鼎、二里头铜牌是夏朝时期的,利簋是西周时期的,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5.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向人们展现了商朝的社会风貌,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6.

(1)牛耕、铁器;

生产力水平提高

(2)商鞅;

商鞅变法

(3)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

农业;

倾邻国而雄诸侯

(4)旧贵族仇视、支持者秦孝公去世(意思相同,答出一点即可)

(1)根据

(1)牛耕、铁器;

(1)根据材料一“牛耕”、“铁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出现了牛耕、铁器农具,这些生产工具的出现,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2)据材料二“孝公用商君,废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商君”指的是商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3)根据材料二“坏井田,开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积极)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农业)之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有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

根据“犹以务本(农业)之故”可知,商鞅特别重视发展农业,根据“倾邻国而雄诸侯。

”可知,“商君”所为的作用是倾邻国而雄诸侯。

(4)根据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怨恨、埋怨)者”、“后五年而秦孝公卒”可知,导致商君悲惨结局的原因有旧贵族仇视、支持者秦孝公去世。

27.

(1)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当兵建立军功;

多生产粮食布帛;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都江堰;

李冰;

防洪灌溉

(3)韩非子;

(1)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

仁政、民贵君轻;

兼爱、非攻;

各家相互辩驳,相互影响,有力促进思想文化发展

(4)改革是强国之路、保护自然、解放思想等构建和谐社会。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实力大增,对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二进行的改革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授爵,一个普通人要想获得爵位,可以通过当兵建立军功;

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规定农民多生产粮食布帛,可以减轻或免除劳役;

第四问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

”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都江堰;

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修建者是秦国蜀郡守李冰;

第三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

(3)依据所学可知,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家相互辩驳,相互影响,有力促进思想文化发展。

(4)开放性题目,改革是强国之路、保护自然、解放思想等构建和谐社会。

28.

(1)分封制;

周王;

(2)秦始皇;

郡县制

(3)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推恩令;

主父偃。

(4)维护统治

(1)根据材料一“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

(1)分封制;

(1)根据材料一“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西周的“地方分权体制”指的是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证据,扩大统治范围。

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供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郡县制的推行进一步废除了自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

(3)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