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5541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讲含解

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向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及其特点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的演进和主要的水利灌溉工程,同时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命题规律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也是必考内容。

考查的内容有:

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主要的水利灌溉技术和水利工程等;主要同手工业和商业混合考查,继续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较少出现材料题。

例1(2018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1)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D

【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4.讲方法

对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考生在复习本考向时要注意细化知识点。

特别注意耕作方式的变化,耕作技术的演进,耕作工具的进步;同时注意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的演变,即为先秦时期的井田制,北魏到唐的均田制;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和对黄河的治理等。

在细化知识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到宏观上把握知识点,即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注意和今天的三农问题等社会热点相结合;总之考生在复习时要宏观、微观结合,经济和政治、思想文化相结合,整体上来把握本考向。

全国卷对本考点命题切入点多集中于耕作方式演进、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特点、形成条件等,其中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近5年没有考题涉及,这就给2017年备考提供了方向。

5.讲易错

【题目1】明朝人于慎行在《谷山笔麈》中记载:

“华亭相(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徐光启文集》载: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

……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材料反映当时

A.官商勾结现象严重

B.田庄手工业比较发达

C.大商人买田置地现象普遍

D.士大夫经商致富

【错选】A

【错因】考生对题干材料并未真正读懂和知识的再现时出现紊乱现象。

【答案】D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华亭相(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

……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当时士大夫经商致富,因此选D。

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反思】考生对古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所致。

考生平时要注意加强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训练。

【题目2】“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描述的是(  )

A、西周诸侯封地的情况B、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情况

C、汉武帝时代的情况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情况

考向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经济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命题规律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商业经济内容比较繁杂,但是是高考的必考和常考内容之一,考生应当给予足够重视。

命题常以混合题的形式出现,题型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考生在复习时注意整体掌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经济。

全国卷在本考点命题几率要低于农业,角度多集中于三大经营类别、生产分工与区域化分布,一般要求记忆高,思维难度不大,背诵、记忆则是备考2017年高考的有效策略。

例1(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

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答案】A

【解析】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

点睛:

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及流通方式

劳动力

地 位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

无偿调用各类匠户

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私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私营主雇工

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农民自身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例2(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4)4.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

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B

点睛:

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落实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出高考考查“双基”的基本特点。

“表明类”选择题的解题可转化为问题意识,如本题材料可转化为“为什么明朝君臣要把外国进献的长颈鹿当做‘麒麟’”?

这一方面说明明朝君臣孤陋寡闻,另一方面说明“天朝上国”的心态,用中国文化解读外国贡品。

2.讲基础

关键词:

经营形态、手工工场、“市”、“坊”、“交子”、“商帮”、“工商业城镇”

1.手工业发展历程

从先秦

到秦汉

形成与发展

①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从魏晋

南北朝

到宋元

发展与繁荣

①魏晋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②隋唐:

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③宋元:

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明清

辉煌与滞后

①生产方式:

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手工业产品:

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2.区域分布变化:

受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丝织业分布变化最明显)。

3.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A.战国时期:

封建城市兴起,商业兴盛,但此时城市基本上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商业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大商人。

B.西汉前期:

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一些大都会。

C.隋唐时期:

封建国家长期统一,政治安定,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商业也呈现繁荣景象。

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唐都长安的城市建设表现出极高的水平。

隋唐: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D.北宋时期:

有了一个新的转折。

其表现在:

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

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

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

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

E.明朝时期:

城市经济、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①城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

②江南一些城市出现的手工丁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玉米和甘薯,清代广泛推广;

F.清朝前期:

商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大批城市产生。

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3.讲典例

【例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仅凭市镇数量的上升不能得出商人地位上升,故①错误。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②正确。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723—1861年、1862—191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有关,故③正确。

④明显夸大了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的作用,故④错误。

故选B。

【点睛】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

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趁热打铁】(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A

【例2】(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1)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这一长效热点,落实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涉及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变化类”的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关注材料中变化后的结果。

由本题中“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的信息可判定答案。

【趁热打铁】(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③

【答案】B

4.讲方法

本考向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间以材料题。

考生在复习时注意整体上把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以应对材料题。

对于手工业的成就、商业中的不同时期的“市”的类型以及历代政府对其的管理机构时考生注意选择题。

总之,考生在复习时注意整体把握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同时细化到每个知识点,做到统分结合。

5.讲易错

【题目1】《左传·成公十三年》载: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用复合陶范铸造鬼斧神工的青铜礼容器和礼乐器,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的标志性工艺,考古发掘出夏商时期大量的青铜爵、鼎和箭头,意味着这种技术成果主要体现了统治者

A.提高凝聚力和掌握绝对的打击能力

B.征服自然和扩大统治区域

C.提高贵族宫廷生活品质和争霸战争的需要

D.利用神权的力量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题目2】(24分)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

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

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

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2)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6分)

【答案】影响:

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绸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

”即可知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

根据材料“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即可知海上丝绸之路有利于广州作为海上丝绸的重要港口,出现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其次,通过海路有利于提高国外商品传播到国内的数量和种类,利于丰富我国的商品,扩大交易规模。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经济发展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题目说的是“结合所学”但答案有2个要点都是材料上的,和我们一般的理解有些不一样,我们一般理解“结合所学”是不采用材料的,如果题目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一般是根据教材知识和整合材料,但本题并不是,不知道具体阅卷打分的时候会不会考虑到这点。

本题联系了时事政治热点“一带一路”战略,再次启示我们可以联系时事政治热点来把握历史备考的重点和难点。

但是历史学科联系时事政治热点不是单纯背诵和记忆时事政治热点,而是将时事政治热点与历史学科的知识点加强联系。

【反思】考生在备考时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材料的阅读理解与归纳概括能力。

考向三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工商管理”和“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命题规律

本考向是本专题的重点内容,是历来高考必考内容之一,考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对于资本主义萌芽,考生要注意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上来把握。

本考向对于材料题和选择题都有涉及,考生在复习时应该注意。

例1(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A

【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主要是军事功能,而宋代的镇位于“火烟繁盛”之处,“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经济职能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城市布局,材料没有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城镇职能的变化,体现不出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大小变化,故C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终宋一代,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故D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职能的演变

【名师点睛】本题以唐宋城镇职能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商品经济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①从城市功能看:

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②从商业活动看:

唐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控制较严,市坊分开,管理严格;唐以后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乡村中的草市更加普遍。

③从数量和规模看:

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④从地区分布看:

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

⑤从城市的地位看:

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本题契合唐宋变革的是历史学术热点,建议考生从多角度掌握唐宋变革,这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考点。

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A

2.讲基础

核心词: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1.经济政策

时期

发展历程

重农抑商政策

战国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产生

西汉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官营商业——严格

中唐以来

鼓励对外贸易,官商分利,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松动

明清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固守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明朝

海禁政策

①内容: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实质: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

清朝

闭关锁国政策

①内容: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下海

②后果:

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

(3)特点:

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

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5)阻因:

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制度。

3.讲典例

【例1】(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2018届高三终极押题文综历史试卷)清朝规定:

在广东地区的外国商船每年每船准带土丝五千斤、二蚕丝五千斤;本国商船每年每船准带土丝、二蚕丝共一千六百斤。

清朝在对本国商船准带不超过两千斤生丝出海时,却允许外国商船带出一万斤生丝,“以示加惠外洋之意”。

这一规定

A.一定程度上捍卫了中国经济主权B.反映出清朝继续实施重农抑商

C.扼杀外部因素推动中国经济发展D.体现朝廷“怀柔远人”的方针

【趁热打铁】(贵州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

“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

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该材料可证明

A.日本与欧洲勾结共同掠夺中国B.明朝与日本贸易情况复杂多样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D.明朝海禁导致日本海盗的盛行

【答案】C

【解析】日本史学家井上清认为明代的“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都是侵略掠夺,由此可证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其合理性,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

本题材料信息可简化为:

明代的倭寇和西方的海盗都是侵略掠夺行为。

由此判定答案。

【例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押题卷

(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新全球史》中说:

(商鞅)由于给个体耕种者以土地的所有权,世袭的贵族阶层在经济中的地位被大大削弱,这一措施使秦国的统治者在国内能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作者阐述的是

A.秦国能统一的根本原因B.土地私有制的重要作用

C.自耕农取代了贵族阶层D.官僚政治优于贵族政治

【趁热打铁】(湖北省黄冈中学2018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

据此可得出的共同结论是()

出处

论述

《汉书•文帝纪》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元帝纪》

“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苑可省者,振业贫民。

赀不满千钱者赋贷种、食”;“江海陂湖园池属少府者以假贫民,勿租赋”

《后汉书》

杜诗“迁南阳太守……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A.汉代区域农业发展不平衡B.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

C.汉代手工业技术获得发展D.汉代政府实施重农政策

【答案】D

4.讲方法

本考向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辅之以材料题。

考生在复习时应掌握基本的史实,以备选择题之需;同时考生应该提高自身的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平时注意练习时应该多注意。

在掌握本考向的基本知识时,应提高学习的难度,注意本考向的经济政策同前两考向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同时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即与同时代的政治和文化相结合,与同时代的西方相对比。

5.讲易错

【题目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

“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分)

【答案】

(1)差异:

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

雍正年间:

推行重农抑商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