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25132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0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docx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02古代中国经济练附解析764469

专题02古代中国经济(练)

-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1.练高考

1.(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①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纸币。

【名师点睛】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

本类型的题注意运用排除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题意,先找出错误选项,依次排除错误的题肢,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方法。

运用排除法时,通常要注意选项表述中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片面性、以偏概全、时间空间不符等说法。

如本题题干中“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可以推测该纸币并不在四川流通,与所学知识“四川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不符,因此仅凭材料信息无从体现一定是纸币“交子”,因此排除③即可。

2.(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4)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中“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指的是政府对正规市场的管理,与商业经济有一定的关联,故A项排除;“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指的是蜀人织锦濯锦江中则锦色鲜艳,濯于他水,则锦色暗淡,也就是阐释了织锦的技术,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故B项正确;“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阐释了商人经营范围广,长安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故C项排除;“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指的是明朝时期,广州成为国际大都市,远洋贸易方面,除了传统的南洋和印度洋航线外,还开通了美洲和西欧航线,故D项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名师点晴】试题设问较为简单,但是要想准确解答本题,必修首先理解备选项古文节选的含义,这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文言文一直都是学生解答历史选择题的拦路虎,需要从整体把握史料及具体分析相结合,这样才能有效的解题。

学生在解答本题的时候,要紧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然后分析备选项即可。

3.(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名师点睛】本题以江南农业的开发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等。

经济重心南移是近几年全国卷和海南卷命题的高频考点,我们在备考是要关注。

4.(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

【名师点睛】从唐两税法开始,到宋代完成的经济关系、土地制度变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这种变革有的学者将它归结为两个分离,即,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国家同社会经济活动的分离,而这两个分离在新社会历史条件下,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本上介绍了宋代实行的主要是租佃制,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导出这种制度的实质性内涵。

租佃制最主要的就是在土地兼并问题上的一种新型的选择,通过调节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来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5.(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答案】C

【解析】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的难点在于题干中引文是文言文,对于此类型的选择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解答:

1、通过阅读题干,搞清楚材料情境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理解材料所述情境的历史时代或历史现象, 确定历史现象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2、据题干情境,关联相关历史现象或历史阶段特征,回忆所学的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思考。

 

3、在判断和关联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情境的关系,运用历史本质、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

6.(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迁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休止的,食疗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实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高程,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等等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

【答案】

(1)原因:

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

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

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

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

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解析】第

(1)问清代人口增长内容的考查,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相关有效信息。

由“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可知当时社会稳定,税收制度进行了变革。

由“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可知清代农业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耕地面积增加。

对人口膨胀的影响的考查,通过阅读材料也能提炼相关有效信息。

由“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可知清朝人口膨胀主要造成了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清代人口增长·清代人口增长的原因和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围绕清代人口增长,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材料的阅读、总结、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既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前我国的人口形势和人口政策的热点问题。

这两问主要都考查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第

(2)问的第二小问则涉及到对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考查。

这体现了当前高考长淡化教材意识,注重能力考查的趋势。

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中,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注重自己相应能力的提高,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发展进一步的能力。

7.(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明洪武五年(1372),琉球遣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

从此,琉球接受明廷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

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史往来”。

江西饶州人朱复曾在琉球任重要官职达40余年。

琉球“一岁常再贡三贡”,随贡使到福建等地私下交易的人员众。

成化十一年(1475),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

此后数十年中,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

明嘉靖后期,倭寇袭扰琉球。

琉球“遣兵邀击,太歼之”。

此后,琉球“外御强邻,内修贡不绝”。

万历四十四年(1616),日本试图进犯鸡笼山(今台湾),琉球“遣使以闻,(明朝廷)诏海上警备”。

——据《明史·琉球传》

(1)根据材料,概括琉球与明朝的关系。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析琉球与明朝贸易的特点。

(5分)

【答案】

(1)接受明朝册封;接受明朝文化;支持明朝抵御倭寇;贸易往来密切,人员交流频繁。

(8分)

(2)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

(5分)

【解析】

(2)问,依据材料中“明廷‘定令二年一贡,毋过百人,不得附携私物’”“琉球不断请求增加朝贡次数”等信息可得出琉球主动寻求与明朝贸易、要求扩大贸易规模、明朝竭力将与琉球的贸易纳入到朝贡体制(官府控制)之下等。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对外贸易•明代和琉球贸易

【名师点睛】本题以《明史·琉球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明代理藩外交或朝贡外交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其立足点是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中心大国的定位。

周边国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被限定为自下而上的朝贡关系。

朝贡外交的实质是名义上的宗主认同外交,并不是扩张式的帝国外交。

本题的命制是以当今中日关系为基础的,再次告诉我们复习备考要注意长效热点的考查。

08.(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文综历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答案】示例:

观点:

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

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与交流;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名师点睛】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抓住的就是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所以把握的主线就是对比两者的主要共同点,得出来相应的结论。

本题主题很多,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往来来谈,只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基本内容,符合基本含义即可。

在论述的时候要注意有理有据,做到言之有物。

能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这样才能让人信服,拿到高分。

2.练模拟

1.(2017届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考试历史试卷)《礼记·礼运》中有“城者,所以自守者也”的论断,《博物志》中也有“禹作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的说法,而《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更是人所共知。

这表明古代中国早期的城市

A.突显政治、军事功能

B.主要目的在于防御动乱

C.缺少经济管理职能

D.大多选在战略要地建造

【答案】A

【解析】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2.(2017届江西省赣州市十四校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

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

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

通宝的出现说明

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

B.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珍贵为宝

C.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

D.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唐朝时铸造开元通宝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且没有滥发,因而达不到利用钱币来聚敛财富的目的,故A项错误;唐朝时开元通宝用年号钱取代量名钱,钱币具有了象征意义,并非非常珍贵,故B项错误;材料“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及“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可知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故称为“宝”或“宝货”,故C项正确;开元通宝依然为铜钱,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唐代货币的发展•表现

3.(2017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上期中博览联考历史试卷)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淸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

A.血缘纽带关系的稳固

B.聚村而居的孤立和隔膜

C.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D.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答案】D

【解析】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影响

4.(2017届湖北省襄阳市四校高三上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后汉书》载:

“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当地

A.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B.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粮食产量

C.生产工具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任延令人们使用铁器精耕细作,从而提高了农业产量,百姓们能百姓充给,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后汉还没有曲辕梨,选项B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和题意相反,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和题意相反,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

5.(2017届河南省百校联盟高三11月质量监测历史试卷)按明代规制,地方四品咀上官员禁止经商。

然而明代中叶以后,地方臣子们纷纷“下海”。

嘉靖时,首埔徐阶就在老家华亭蓄养了许多织妇,做起了纺织生意。

这说明,明代中叶以后

A.轻商意识淡化

B.经济模式变化

C.内阁地位上升

D.吏治惭趋腐败

【答案】A

【解析】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代中叶以后轻商意识淡化

3.练原创

1.2017年是农历鸡年,中国传统历法中的每一年,都对应一个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密切而又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生肖”形象,与此文化现象的形成联系最密切的历史因素是(  )

A.西方海洋商业文明的传入影响

B.中国大河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

C.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长期影响的反映

D.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文化现象是政治经济等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视角分析,可知答案应在B与C两项中选择,而儒家思想从内涵上从属于农耕文明,排除C项,故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原因

2.刘力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平民。

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接近真实的是(  )

A.为妻子买了一件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

B.在长安夜市的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彻夜未归

C.经营盐铁买卖,生意非常兴隆

D.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回家熬鱼汤

【答案】D

【解析】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市

3.教育网: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770万,比今年增加21万多人,再次创下了毕业生人数的新高”。

面对空前严峻的就业压力,网友搞笑建议穿越到明代的南京去就业,在那里不可能经历到的现象是(  )

A.到丝绸手工工场当雇佣工人

B.到徽商票号当账房伙计

C.做批发棉纱回收棉布的包买商

D.创办珐琅彩烧制手工工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明代的南京”是解题得分关键信息,备选项中“珐琅彩”是清代的典型手工业产品,与“明代”时间信息不符,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

4.明朝潍坊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经营项目

数量

产量

收入(白银)

30亩

90石

90两

10亩

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

125两

家禽

58头

(略)

55两

从表中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D.潍坊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答案】B

【解析】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5.“明苏民无积蓄,多以丝织为生。

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依。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工匠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B.苏州是当时的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之一

C.表明这时已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D.表明这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丝织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代丝织业的发展。

解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

逆向选择题。

分析选项可知,D项表述不正确,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只是在南方的一些比较发达的丝织业等部门出现,在明清及整个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始终没有占主导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A、B、C表述均正确,D表述错误,故此题答案为D项。

考点: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手工业的进步·明代手工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