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评审细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6905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评审细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评审细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评审细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评审细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评审细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评审细则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评审细则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评审细则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评审细则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评审细则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评审细则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评审细则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评审细则Word下载.docx

《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评审细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评审细则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评审细则Word下载.docx

不得参与任何有损于检测和/或校准判断的独立性和诚信度的活动;

不得参与和检测和/或校准项目或者类似的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生产、供应、安装、使用或者维护活动。

质检中心应有措施确保其人员不受任何来自内外部的不正当的商业、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并防止商业贿赂。

4.1.6质检中心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

4.1.7质检中心应明确其组织和管理结构、在母体组织中的地位,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4.1.8质检中心主任、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及各部门主管应有任命文件;

质检中心主任、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授权签字人的变更应报中国石化协会备案。

4.1.9质检中心应规定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

必要时,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

4.1.10质检中心应由熟悉各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对检测和/或校准人员包括在培员工,进行充分地监督。

4.1.11质检中心应由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技术运作,并指定一名质量负责人,赋予其能够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职责和权力。

4.1.12对政府下达的指令性检验任务,应编制计划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4.2管理体系

质检中心应按照本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其公正性、独立性并与其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阐明与质量有关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

4.3文件控制

质检中心应建立并保持文件编制、审核、批准、标识、发放、保管、修订和废止等的控制程序,确保文件现行有效。

4.4检测和/或校准分包

如果质检中心将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一部分分包,接受分包的质检中心一定要符合本细则的要求;

分包比例必须予以控制(限仪器设备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及特种项目)。

质检中心应确保并证实分包方有能力完成分包任务。

质检中心应将分包事项以书面形式征得客户同意后方可分包。

4.5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质检中心应建立并保持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选择、购买、验收和储存等的程序,以确保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

4.6合同评审

质检中心应建立并保持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程序,明确客户的要求。

4.7申诉和投诉

质检中心应建立完善的申诉和投诉处理机制,处理相关方对其检测和/或校准结论提出的异议。

应保存所有申诉和投诉及处理结果的记录。

4.8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质检中心在确认了不符合工作时,应采取纠正措施;

在确定了潜在不符合的原因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类似不符合工作发生的可能性。

质检中心应通过实施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等持续改进其管理体系。

4.9记录

质检中心应有适合自身具体情况并符合现行质量体系的记录制度。

质检中心质量记录的编制、填写、更改、识别、收集、索引、存档、维护和清理等应当按照适当程序规范进行。

所有工作应当时予以记录。

对电子存储的记录也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原始信息或数据的丢失或改动。

所有质量记录和原始观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记录、以及证书/证书副本等技术记录均应归档并按适当的期限保存。

每次检测和/或校准的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保证其能够再现。

记录应包括参与抽样、样品准备、检测和/或校准人员的标识。

所有记录、证书和报告都应安全储存、妥善保管并为客户保密。

4.10内部审核

质检中心应定期地对其质量活动进行内部审核,以验证其运作持续符合管理体系和本细则的要求。

每年度的内部审核活动应覆盖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和所有活动。

审核人员应经过培训并确认其资格,只要资源允许,审核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4.11管理评审

质检中心主任应根据预定的计划和程序,定期地对管理体系和检测和/或校准活动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和有效,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管理评审应考虑到:

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

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

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

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的结果;

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

申诉、投诉及客户反馈;

改进的建议;

质量控制活动、资源以及人员培训情况等。

5.技术要求

5.1人员

5.1.1质检中心应有与其从事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质检中心应使用正式人员或合同制人员。

使用合同制人员及其他的技术人员及关键支持人员时,质检中心应确保这些人员胜任工作且受到监督,并按照质检中心管理体系要求工作。

5.1.2质检中心主任、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授权签字人应具有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技术职称,熟悉业务,具有3年以上相应专业的检验工作经历。

5.1.3质检中心人员的结构要合理。

技术人员在中心总人数中的比例一般应不低于70%,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人员的比例应不低于30%。

5.1.4对所有从事抽样、检测和/或校准、签发检测/校准报告以及操作设备等工作的人员,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

从事特殊产品检测和/或校准活动的质检中心,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应符合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要求。

5.1.5质检中心应确定培训需求,建立并保持人员培训程序和计划。

质检中心人员应经过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的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技术知识和经验。

5.1.6质检中心人员应接受有关化学安全和防护、救护知识的培训,并掌握相关知识。

5.1.7质检中心应保存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的档案。

5.2设施和环境条件

5.2.1质检中心的检测和校准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或标准的要求。

5.2.2当设施和环境条件对结果的质量有影响时,质检中心应监测、控制和记录环境条件。

在非固定场所进行检测时应特别注意环境条件的影响。

5.2.3质检中心应制定并实施有关实验室安全和人员健康的文件化程序并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及报警设施,如个人防护装备、烟雾报警器、毒气报警器、洗眼及紧急喷淋装置、灭火器等,确保化学危险品、毒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高电压、撞击,以及水、气、火、电等危及安全的因素和环境得以有效控制,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2.4质检中心应建立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的程序,并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确保检测/校准产生的废气、废液、粉尘、噪声、固废物等的处理符合环境和健康的要求,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2.5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

应采取措施以防止交叉污染。

5.2.6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

5.2.7质检中心应配备必要的、与检验任务相适应的实验室和工作间。

5.2.8质检中心应确保内外环境的污染因素不对检测结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5.2.9质检中心内应布局合理,便于安全操作;

质检中心的通风、光线、照明、温度、湿度等应满足检验的技术要求。

有试剂、危险品的防护或隔离措施。

5.2.10应采取措施确保质检中心的良好内务,必要时应制定专门的程序。

5.3检测和校准方法

5.3.1质检中心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测和/或校准活动。

质检中心应优先选择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和/或校准结果,质检中心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5.3.2质检中心应确认能否正确使用所选用的新方法。

如果方法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进行确认。

质检中心应确保使用标准的最新有效版本。

5.3.3与质检中心工作有关的标准、手册、指导书等都应现行有效,并便于工作人员使用。

5.3.4需要时,质检中心可以采用国际标准,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委托检测。

5.3.5质检中心自行制订的非标方法,经确认后,可以作为授权项目,但仅限特定委托方的检测。

5.3.6检测和校准方法的偏离须有相关技术单位验证其可靠性或经有关主管部门核准后,由质检中心负责人批准和客户接受,并将该方法的偏离进行文件规定。

5.3.7质检中心应有适当的计算和数据转换及处理规定,并有效实施。

当利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测或校准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质检中心应建立并实施数据保护的程序。

该程序应包括(但不限于):

数据输入或采集、数据存储、数据转移和数据处理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5.3.8在需要评定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时,应考虑到样品的均匀性、反应效率、分析空白、基体效应、干扰影响、回收率等不确定度分量对合成不确定度的作用。

5.4设备和标准物质

5.4.1质检中心应配备正确进行检测和/或校准(包括抽样、样品制备、数据处理与分析)所需的抽样、测量和检测设备(包括软件)及标准物质,并对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正常维护。

5.4.2如果仪器设备有过载或错误操作、或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其他方式表明有缺陷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加以明显标识,如可能应将其储存在规定的地方直至修复;

修复的仪器设备必须经检定、校准等方式证明其功能指标已恢复。

质检中心应检查这种缺陷对过去进行的检测和/或校准所造成的影响。

5.4.3如果要使用质检中心永久控制范围以外的仪器设备(租用、借用、使用客户的设备),限于某些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或特定的检测设施设备,且应保证符合本细则的相关要求。

5.4.4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

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有关技术资料应便于有关人员取用。

5.4.5质检中心应保存对检测和/或校准具有不可忽略影响的设备及其软件的档案。

该档案至少应包括:

a)设备及其软件的名称;

b)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c)对设备符合规范的核查记录(如果适用);

d)当前的位置(如果适用);

e)制造商的说明书(如果有),或指明其地点;

f)所有检定/校准报告或证书;

g)设备接收/启用日期和验收记录;

h)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适当时);

i)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

j)设备操作规程(包括检验准备、操作程序、维修保养)

和自检规程。

5.4.6所有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来表明其状态。

5.4.7若设备脱离了质检中心的直接控制,质检中心应确保该设备返回后,在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检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

5.4.8当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时,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5.4.9当校准产生了一组修正因子时,质检中心应确保其得到正确应用。

5.4.10应制定标准溶液的制备、标定、验证、有效期限及标识的文件化程序,并保存详细记录。

5.4.11在用仪器设备的性能参数应满足方法或规范的要求。

5.4.12仪器设备配备率应满足承检产品的要求,关键项目仪器必须自备。

5.4.13未经定型的专用检验仪器设备应经相关技术单位实验鉴定,证明其符合标准或规范的要求,并制定校准方法、明确校准周期、按规定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5.4.14耐久或寿命试验设备应有备用电源和水源。

5.5量值溯源

5.5.1质检中心应确保其相关检测和/或校准结果能够溯源至国家基标准。

质检中心应制定和实施仪器设备的校准和/或检定(验证)、确认的总体要求。

对于设备校准,应绘制能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量值溯源方框图(适用时),以确保在用的测量仪器设备量值符合计量法制规定。

5.5.2检测结果不能溯源到国家基标准的,质检中心应提供设备比对、能力验证结果的满意证据。

5.5.3质检中心应制定设备检定/校准的计划。

在使用对检测、校准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的测量、检测设备之前,应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进行检定/校准,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无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或计量技术规范的仪器设备,应有自行编制的校验方法并进行定期校验和对比。

5.5.4质检中心应有参考标准的检定/校准计划。

参考标准在任何调整之前和之后均应校准。

质检中心持有的测量参考标准应仅用于校准而不用于其他目的,除非能证明作为参考标准的性能不会失效。

5.5.5可能时,质检中心应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

没有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时,质检中心应确保量值的准确性。

5.5.6质检中心应根据规定的程序对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期间核查,以保持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

5.5.7质检中心应有程序来安全处置、运输、存储和使用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以防止污染或损坏,确保其完整性。

5.6抽样和样品

5.6.1质检中心应有用于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抽取、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存储、保留和/或清理的程序,确保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完整性。

5.6.2质检中心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样品的抽取、制备、传送、贮存、处置等。

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或者标准的,质检中心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计划。

抽样过程应注意需要控制的因素,以确保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

5.6.3质检中心抽样记录应包括所用的抽样计划、抽样人、环境条件、必要时有抽样位置的图示或其他等效方法,如可能,还应包括抽样计划所依据的统计方法。

5.6.4质检中心应详细记录客户对抽样计划的偏离、添加或删节的要求,并告知相关人员。

5.6.5质检中心应记录接收检测或校准样品的状态,包括与正常(或规定)条件的偏离。

5.6.6质检中心应具有检测和/或校准样品的标识系统,避免样品或记录中的混淆。

5.6.7质检中心应有适当的设备设施贮存、处理样品,确保样品不受损坏。

质检中心应保持样品的流转记录。

5.7结果质量控制

5.7.1质检中心应根据有证标准物质的来源情况、检测或校准的特性和范围以及质检中心人员的多少来制定内部质量控制计划,该计划须包括可疑结果的判断准则。

适当时,内部质量控制计划所采用的技术可包括,但不限于:

在日常分析检测过程中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或次级标准物质进行结果核查;

由同一操作人员对保留样品进行重复检测;

由两个以上人员对保留样品进行重复检测;

使用不同分析方法(技术)或同一型号的不同仪器对同一样品进行检测;

参加能力验证或其他实验室间试验比对活动;

所有内部质量控制计划结果均应详细记录。

5.7.2质检中心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断依据时,应采取有计划的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5.8结果报告

5.8.1质检中心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者标准要求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出具检测和/或校准数据和结果,并保证数据和结果准确、客观、真实。

报告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5.8.2检测和/或校准报告应至少包括下列信息:

a)标题;

b)质检中心的名称和地址,以及与质检中心地址不同的检测和/或校准的地点;

c)检测和/或校准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和每一页上的标识,以及报告结束的清晰标识;

d)客户的名称和地址(必要时);

e)所用标准或方法的识别;

f)样品的状态描述和标识;

g)样品接收日期和进行检测和/或校准的日期(必要时);

h)如与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相关时,所用抽样计划的说明;

i)检测和/或校准的结果;

j)检测和/或校准人员及其报告批准人签字或等效的标识;

k)必要时,结果仅与被检测和/或校准样品有关的声明;

l)未经质检中心允许,不得部分复制报告。

5.8.3需对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做出说明的,报告中还可包括下列内容:

a)对检测和/或校准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节,以及特定检测和/或校准条件信息;

b)符合(或不符合)要求和/或规范的声明;

c)当不确定度与检测和/或校准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有要求,或不确定度影响到对结果符合性的判定时,报告中还需要包括不确定度的信息;

d)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附加信息。

5.8.4对含抽样的检测报告,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抽样日期;

b)与抽样方法或程序有关的标准或规范,以及对这些规范的偏离、增添或删节;

c)抽样位置,包括任何简图、草图或照片;

d)抽样人;

e)列出所用的抽样计划;

f)抽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解释的环境条件的详细信息。

5.8.5检测报告中含分包结果的,这些结果应予清晰标明。

分包方应以书面或电子方式报告结果。

5.8.6当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电磁方式传送检测和/或校准结果时,应满足本细则的要求。

5.8.7对已发出报告的实质性修改,应以追加文件或更换报告的形式实施;

并应包括如下声明:

“对报告的补充,系列号……(或其他标识)”,或其他等效的文字形式。

报告修改应满足本细则的所有要求,若有必要发新报告时,应有唯一性标识,并注明所替代的原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