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7296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docx

年月昆明市高三统测化学质量分析

昆明市2010—2011学年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化学学科

质量分析报告

昆明八中陶红昆明市教科院杨振力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11年是云南省大纲教材高考的最后一年,2012年全省将进入高中课标教材的首次高考;本次检测命题入围时,昆明市有关部门尚未明确是否举行第二次统测。

根据以上因素,本次检测的命题指导思想确定为:

全面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所应具备的化学学习能力(观察、实验、思维、自学);全面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

命题以2010年《考试大纲》为依据,适当加大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的力度。

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基本科学素质,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试题知识层次包括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

理论难度控制在0.55左右。

考核范围为: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实验;化学计算。

试题尽可能覆盖主要知识考点并努力体现新老高考衔接的预见性。

在题型的设置上,适当淡化与老高考的吻合度。

通过检测,要便于老师和考生查找已进行的化学教学和学习在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能力方面与高考要求的差距;通过检测,要能为老师和考生调整下一阶段的备考复习提供实用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试卷整体评价

1.主要数据

(1)总体情况

参加统计人数13127;平均分55.74(理综149.56);及格率36%(理综29%);优秀率7%(理综4%);最高分108.0;最低分0.0;信度0.81;效度0.54;全卷难度:

0.52(理综0.50),其中Ⅰ卷0.62(理综0.61),Ⅱ卷0.43(理综0.42);易:

中:

难=0.15:

0.71:

0.14;试题区分度:

优秀率93%(理综67%),优良率100%。

数据说明:

难题的难度值小于0.35,中等难度题的难度值区间0.35-0.7,容易题的难度值大于0.7。

试题区分度高,则高水平者得高分,低水平者得低分,试题区分度低则反映不出应试者的水平差异。

区分度≥0.4时,说明该题目能起到很好的区分作用;区分度≤0.2时,说明该题目的区分性很差;区分度值为负数或者空时,说明试题几乎没有什么区分度。

质量统计分析公式参考《高考数学测量理论与实践》,教育部考试中心,2004年2月出版。

(2)分数段分布直方图

 

 

考生分数段人数分布图呈正态分布,测试结果基本符合我市学校学生实际。

(3)试题数据

题序

满分

平均分

及格率%

最高分

难度/等级

区分度/等级

6

6.00

3.39

6.00

0.57/中

0.42/优

7

6.00

3.47

6.00

0.58/中

0.40/好

8

6.00

3.29

6.00

0.55/中

0.51/优

9

6.00

4.05

6.00

0.67/中

0.47/优

10

6.00

3.50

6.00

0.58/中

0.50/优

11

6.00

3.31

6.00

0.55/中

0.48/优

12

6.00

4.34

6.00

0.72/易

0.52/优

13

6.00

4.60

6.00

0.77/易

0.44/优

27

14.00

8.01

14.00

0.57/中

0.73/优

28(Ⅰ)

8.00

5.63

8.00

0.70/中

0.65/优

28(Ⅱ)

7.00

2.85

7.00

0.41/中

0.53/优

29(Ⅰ)

9.00

3.08

9.00

0.34/难

0.65/优

29(Ⅱ)

7.00

2.49

7.00

0.36/中

0.62/优

30

15.00

3.74

15.00

0.25/难

0.69/优

客观题

48.00

29.95

62

48.00

0.62

主观题

60.00

25.79

22

60.00

0.43

全卷总体

108.00

55.74

36

108.00

0.52

 

2.试卷评价

(1)注重教材,考查双基,突出主干知识,兼顾覆盖面

试题注重考查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涉及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与离子共存、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热化学、电化学、化学平衡、常见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化学实验原理及基本操作、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基本计算等内容。

基本涵盖了中学化学的主干知识。

特别是选择题,做到了一题一个主题思想,所设置的选项有较为广泛的情景,一个题目中涉及到不同知识内容或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角度,大大增加了整份试卷的覆盖面,有效地检查了学生对主干知识与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思维的敏捷性。

所以说该套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仍是化学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不回避常规题和传统题。

这样的试题能引导师生关注课本、关注课堂的双基训练,同时也提示我们应充分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全方位的复习,避免遗漏知识点。

(2)注重对接受、整合化学信息能力的考查,思维容量大

试题设计了多种图形图表。

如,第9题的化学平衡坐标图、第11题的电化学示意图、第12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图表、第27题的能量变化示意图、第28题的实验装置图。

较多的图表出现,对学生的识图能力是一种挑战,自然也增加了难度。

这些试题涉及到的知识面较广、知识点较多,要求学生要细心观察图表,读懂所给信息,并结合试题提供的其他信息,获取有关感性知识和印象,准确提取实质性内容,以形成新的知识用于正确回答题设问题。

第13题,要求学生理解“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原理是在金属钯的作用下,碳原子间相连的反应条件不再那么苛刻,反应速度也快,正确提取合成路线提供的有效信息,整合所学有机化学基本知识,正确迁移才能正确解答本题。

第29题,涉及九种气体(H2S、NH3、HCl、H2、Cl2、O2、NO2、CO2、C2H2)、十种离子(K+、NH4+、Ag+、Ba2+、Al3+、Cl-、Br-、CO32-、SO42-、NO3-),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气体和离子几乎都关注到了,思维容量很大!

同时,对学生多途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一次较为全面的检验。

(3)注重文字表述

如28题(Ⅱ)的第1小题,涉及到的实验现象有七个,都需要用文字表述;29题(Ⅰ),实验所得结论的表述,如果要完整准确,需要较多文字,对用词也有讲究。

文字表述对于学生来讲,一直都是弱项,如果要求再高点,就更不知所措了。

虽然随口一说能够说出来,但是怎么用语言准确规范的表达在卷面上,对学生来说是个陈旧的难点。

(4)理论联系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适当体现课改

测试题设计了有关能源、合成氨、新型燃料电池、“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等问题,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符合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目标要求。

试题的呈现形式也有些新高考的味道。

(5)强化实验,考查操作,突出学科特征

实验是高考化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历年高考不变的热点。

本测试卷与实验相关的试题有6、28、29等题。

涉及的基础内容大多取材于教材知识,试题的设计力图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

着重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对现象的描述能力。

同时继续传递一个重要信息,实验作为化学学科最重要的特征,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纸上谈兵”“黑板实验”不可取,也不能靠侥幸,更没有捷径可走。

只有让学生更多的走进实验室,更多的动手操作才能获得真知。

(6)从测试数据看,测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区分度优秀率达93%,优良率达100%,是一份具有很理想的区分度的试题,测试基本达到测量理论要求。

平均分及格率有些偏低,难度值较设计值偏低。

三、试题分析

【选择题6】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答案D,难度0.57;区分度0.42)

A.用过滤的方法除去苯中的苯酚杂质

B.用丙醇从溴水中萃取Br2

C.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盐酸时,用石蕊作指示剂

D.制取肥皂时,在皂化反应完成后加入NaCl细粒,搅拌,静置

命题说明:

考查学生实验基础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基本实验操作,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实实在在考核学生是否重视教材。

高错选率选项:

C

失分原因:

教材内容落实不到位,实验素质不高,多数学生不清楚石蕊试剂的变色范围。

要解决此问题,还是要回归教材,让学生真正走进实验室,不能“纸上谈兵”。

【选择题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A,难度0.58,区分度0.40) 

A.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分界处可以找到半导体材料

B.分子间形成的氢键会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稳定性增强

C.铁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第VIIIB族

D.原子内可能没有中子,离子内可能没有电子,分子内一定既有中子又有电子

命题说明:

要求学生对常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物质结构有准确的理解和判断。

高错选率选项:

B

失分原因:

对“氢键”的理解不到位,影响物质熔沸点、稳定性的因素不熟悉;将氢键误认为是影响物质稳定性的因素。

【选择题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D,难度0.55,区分度0.51) 

A.标准状况下,22.4L乙醇完全燃烧,生成约1.204×1024个CO2

B.铝遇冷的浓硝酸发生钝化,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

C.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D.一定浓度的氨水与一定浓度的盐酸反应,所得溶液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命题说明:

考点涉及化学中常用计量、常见金属(Al)的性质、胶体、电解质溶液。

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元素化合物、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是否到位。

高错选率选项:

C

失分原因:

混淆胶体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考生对教材中“生”、“冷”知识点掌握不到位。

【选择题9】下列化学反应与图像一定符合的是(所有反应均在容积固定的容器里发生)(答案B,难度0.67,区分度0.47)

 

A.2NO2(g)

N2O4(g);△H<0B.2SO3(g)

2SO2(g)+O2(g);△H>0

C.2HI(g)

H2(g)+I2(g);△H>0D.C(s)+H2O(g)

H2(g)+CO(g);△H>0

命题说明:

借助图象考查化学平衡。

要求学生掌握温度、压强、浓度如何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及它们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会分析化学平衡的有关图像问题。

高错选率选项:

D

失分原因:

温度、压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不够到位。

【选择题10】某一反应体系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5种:

O2、H2CrO4、Cr(OH)3、H2O、H2O2。

已知该反应中H2O2只发生如下过程:

H2O2→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答案D,难度0.58,区分度0.50)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O2+H2CrO4=Cr(OH)3+H2O+O2

B.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H2O2,被还原的元素是O

C.H2O2的氧化性大于H2CrO4

D.若反应过程中转移了0.3mol电子,则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3.36L

命题说明: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以及相关计算,考查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

掌握。

高错选率选项:

B

失分原因: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混淆。

【选择题11】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①②烧杯中溶液的体积均为400mL。

开始时,电解质溶液的浓度

均为0.05mol•L-1。

一段时间后,测得导线中均通过0.02mol电子。

若不考虑溶液体积的变化及产生气体与

溶液的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答案B,难度0.55,区分度0.48)

A.产生气体的体积:

①>②

B.电极上析出物质的质量:

①>②

C.溶液的pH变化:

①增大,②不变

D.电极反应式:

烧杯①,阳极2Cl--2e-Cl2↑;烧杯②,负极2H++2e-H2↑

命题说明:

把原电池、电解池联合在一个装置图中考查,思维容量较大,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高错选率选项:

D

失分原因:

对于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基本概念——电极的判断和电极反应方程式掌握得还不够好。

【选择题12】下表中,评价合理的是(答案C,难度0.72,区分度0.52) 

选项

化学反应及其离子方程式

评价

A

等物质的量的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

Ba2++OH-+H++SO42-=BaSO4↓+H2O

正确。

因为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B

向碳酸氢钠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钙溶液:

HCO3-+OH-=CO32-+H2O

正确。

因为碳酸氢钠能与碱反应。

C

氯气通入水中:

Cl2+H2O=2H++Cl-+ClO-

错误。

因为次氯酸不能写成离子形式。

 

D

少量CO2与苯酚钠溶液反应:

O-

+CO2+H2O+CO32-

正确。

因为通入少量CO2时生成CO32-,通入过量CO2时生成HCO3-。

命题说明:

离子方程式书写正误判断。

形式与常规考法不同,要求学生要认真审题。

高错选率选项:

D

失分原因:

选错的同学对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还不清楚,也有部分同学还没能读清题目的要求

【选择题13】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铃木章。

以表彰

他们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

在金属钯的作用下,碳原子间相连的反应条件

不再那么苛刻,反应速度也快。

其研究成果使人类更容易合成复杂的有机物。

如:

 

下列反应中不属于“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是(答案C,难度0.77,区分度0.44)

A.

B.

 

C.

D.

 

命题说明:

这是学生从未见过的有机反应,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认真审题,从题中获取有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考查学生化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高错选率选项:

B

失分原因:

选错的大多数同学都没能抓住题目中“在金属钯的作用下,碳原子间相连的反应条件不再那么苛刻”这条关键信息。

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较差。

【主观题27】(14分)应用化学反应原理研究氮、氧、氢等单质及其化合物的反应有重要意义。

(难度:

0.57,区分度:

0.73)

(1)对合成氨反应N2(g)+3H2(g)2NH3(g);ΔH=-akJ/mol(a>0),若在恒温、恒容条件下使用催化剂,反应的ΔH(选填“增大”“减小”“不改变”);如果2min内H2的浓度由5mol·L-1下降为2mol·L-1,则用NH3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2)有人设想寻求合适的催化剂和电极材料做新型燃料电池。

若设想以N2和H2为电极反应物,HCl-NH4Cl为电解质溶液。

则该电池正极附近的pH(选填“增大”“减小”“不变”),负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是。

(3)氮是地球上含量丰富的一种元素,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

下图是1molNO2(g)和1molCO(g)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O2(g)和NO(g)过程中能量变化的示意图,写出NO2(g)和CO(g)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4)盐酸肼(N2H6Cl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属于离子化合物,易溶于水,溶液呈酸性,水解原理与NH4Cl类似。

盐酸肼水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填序号)

A.c(Cl-)>c(N2H62+)>c(H+)>c(OH-)

B.c(Cl-)>c([N2H5·H2O]+)>c(H+)>c(OH-)

C.c(N2H62+)+c([N2H5·H2O]+)+c(H+)=c(Cl-)+c(OH-)

D.c(N2H62+)>c(Cl-)>c(H+)>c(OH-)

评析:

该题巧妙地将化学基本理论中的常考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化学,热化学、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等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迁移应用、综合计算等能力有较高要求。

主要错误及错例:

1.审题不仔细,题目要求的是用NH3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不少学生写的是v(H2)。

2.N2、H2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错写为:

2H++2e-==H2↑或2H+-2e-==H2↑。

3.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常见错误:

不标明状态,更多的是ΔH=234kJ/mol或者ΔH=+234kJ/mol,学生不能准确根据图形中的能量变化来判断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

4.盐酸肼(N2H6Cl2)水溶液离子浓度的关系错选A、C,即C答案中电荷守恒的掌握还有问题。

感言:

本题难度不算大,区分度很好,得零分不容易,要得满分也难。

尤其是电极反应的书写,首先是要求学生理解课本中所列氢氧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然后再应用到新型燃料电池的反应中。

很好的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离子浓度是学生最头痛的问题,而此题以N2H6Cl2为情景考查学生对于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电离及水解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即离子浓度排序、电荷守恒等知识。

由于该离子陌生度较高,增加了难度。

【主观题28】(15分)(难度,区分度:

Ⅰ0.70,0.65;Ⅱ0.41,0.53)

Ⅰ(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实验室制乙烯所产生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1)实验室制乙烯的反应方程式是。

(2)若装置B中的品红溶液褪色,可推测产生气体中可能含有。

(3)E装置中的酸性KMnO4用于检验乙烯的存在,还可以用代替。

(4)反应过程中乙醇常被炭化,溶液中有黑色物质出现,随着反应进行炭化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为了减少反应过程中的炭化现象又不影响乙烯的生成,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使液体温度缓慢升至170℃

B.降低反应体系温度至140℃

C.用其它脱水剂,如P2O5代替浓硫酸

Ⅱ(7分)如图,a容器中盛有空气和稀硝酸;b内有铜粉;

c是夹紧了的弹簧夹;e是充有二氧化碳的针筒。

(1)将气球中的铜粉小心倒入烧瓶中,使其充分反应,反复振荡(铜粉有剩余),可观察到的现象有。

(2)打开弹簧夹,将CO2推入干燥管内,继续振荡烧瓶,发现铜粉全部溶解。

用一个总反应式表示烧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3)欲加快铜与硝酸反应的速率可采用多种措施。

若用加化学试剂的方法,下列试剂中可以选用的是。

A.蒸馏水B.石墨C.无水醋酸钠D.少量硝酸银

评析:

本题为实验题,分为两个小题。

第一小题考查高中有机化学中最重要的有机物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乙烯的性质及该反应中副产物的性质;第二小题通过设计一个组合装置考查Cu和稀硝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考查了原电池的原理。

主要错误及错例:

(1)方程式的书写:

将乙烯的制备写成乙炔的制备,反应条件记不清或者漏写反应条件,将有机化学方程式中的“→”写成“=”;气体符号多数同学未标;结构简式书写错误;漏写“H2O”等。

(2)部分学生忘记了SO2的漂白性。

(3)少数学生不知道如何检验乙烯气体,书写不规范。

如“CCl4溶液”、“Br的CCl4溶液”、“锈气”、“HCl”等。

(1)由于可答现象偏多,很少有学生答全。

(2)多数学生对稀硝酸氧化Cu的本质不理解,因而稍有变化就写不出方程式,就算写出了正确率也不高;方程式未配平,化学式书写错误。

感言:

高考中的实验题,常把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设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化学计算和推理融为一体进行考查。

具有知识面广,题型新颖,思考容量大,综合性强等特点。

不但能用来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还可用来考查考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有不少内容是需要通过文字表述来回答。

通过阅卷发现,许多学生在文字表述方面显得十分无奈,语意不清,前后矛盾,逻辑混乱。

因此老师们在平时教学时,要加强文字表述能力的训练。

特别是对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结果的解释和描述,应做到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老师们可以让学生们好好领会参考答案的表述。

【主观题29】(16分)(难度,区分度:

Ⅰ0.34,0.65;Ⅱ0.36,0.62)

 Ⅰ(9分)常温下某干燥的混合气体可能由H2S、NH3、HCl、H2、Cl2、O2、NO2、CO2、C2H2中的某几种组成。

将该混合气体进行以下实验(气体体积均为同温同压下测定)。

①观察该混合气体为无色,把混合气体通过CuSO4溶液,无明显现象。

②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体积不变,再通过碱石灰,体积缩小到原来的20%。

③将第②步的剩余气体通过足量溴水,体积减少二分之一。

④将第③步的剩余气体通过足量碱石灰后点燃,发生爆炸;把爆炸后的气体恢复到常温,通过灼热的铜网,铜网表面变黑。

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回答:

(1)由②可得出结论                                           。

理由是                                                        。

(2)由③可确定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气体是    ,该气体在原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是      。

(3)由④可得出结论                                            。

Ⅱ(7分)有A、B、C、D、E五种盐溶液,分别由K+、NH4+、Ag+、Ba2+、Al3+、Cl-、Br-、CO32-、SO42-、NO3-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成,五种盐所含阴、阳离子各不相同。

已知:

①A溶液中c(H+)=c(OH-),②B溶液中c(H+)=1×10-12mol·L-1,③C、D、E三种溶液的pH<7,④B+A→白色沉淀,⑤B+D→白色沉淀,⑥B+C→白色沉淀+气体,⑦A+D→白色沉淀。

(1)根据以上实验事实推测A是        ,B是         。

(用化学式表示)

(2)“D+E→淡黄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                               。

评析:

本题设置符合学生实际,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书面表达能力。

综合性较强,思维容量大。

29(Ⅰ)对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多种气体物理性质(颜色)、化学性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较全面的检测。

实验描述清晰,难度适中,步骤②、③思维力度增大。

29(Ⅱ)通过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十种阴阳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阴阳离子各不重复,有不同酸碱性,且要符合题目要求的五种盐溶液。

较全面的考查了盐类水解知识以及盐溶液的性质。

主要错误及错例:

推理不严密导致回答不全面;审题不清导致计算错误;离子方程式书写不规范,如AgBr不标沉淀符号、配平出错;把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反应方程式。

感言:

有关气体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是高考试卷中的主流题型,也是大部分学生普遍感到上手容易下手难的“令人头痛”的一类习题。

此类题综合性强,对能力要求高。

通常是通过一系列实验来定性或定量地判断混合气体的组成成分。

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识别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同时考查考生对常见气体性质的熟练情况。

而离子推断题也是物质推断的一种重要的题型,它既考查常见离子的典型性质,又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具有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的特点。

考生在解此类题目时往往因考虑不周而造成错误率较高。

因此在今后的复习中应重视这两种题型的研究和训练。

【主观题30】(15分)(难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