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049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docx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赏析苏教版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诗词赏析

(苏教版)

 

教案

 

云南亨德森新外国语学校●林若寒

 

说明

本教案紧扣中考考点,分为五大部分--语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

每部分又分为“课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考点解读及应考答题方法、真题解析、考前模拟”五个层次。

知识点突出,考点准确,题型真实,解题方法、解题思路规律明确,考前模拟针对性强。

能帮助应考学生极富针对性的进行有效复习,能帮助同学们走直线备考。

 

A、古典诗词欣赏

一、课标定位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近几年来,在许多省市的中考题中都有增加了古诗词赏析的内容,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创造性阅读”的要求。

二、课时安排:

5课时

第1课时知识网络

一、古诗词基础知识

(一)古典诗歌分类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

近体诗讲究格律,它包括诗、词、曲。

古有诗庄、词媚、曲谐之说,这概括了诗词曲的总体风格。

近体诗中的诗主要是指唐以来形成的绝句、律诗。

绝句和律诗均有五言和七言。

“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等,在宋代发展到高峰,形成了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后者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词”按字数多少又分为长调、中调和小令。

“曲”在这里主要指元曲中的散曲,散曲有套数和小令之分。

(二)诗歌流派: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

源头:

《诗经》;代表作家:

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

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

源头:

《楚辞》;代表作家:

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三)词的流派:

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

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

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

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

代表人物:

柳永、秦观、李清照。

豪放派:

词的思想内容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词的形式不为规定的腔调、声律所束缚。

苏轼、辛弃疾、岳飞都是豪放派词人,如

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婉约派:

词写得比较婉曲,比较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格遵守音律。

柳永、李清照、姜夔、李煜、温庭筠、周邦彦等都是这一派作家,如

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四)诗歌流派:

 

山水诗:

以山川风物为诗歌内容,如谢灵运、王维的诗,

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田园诗:

以田园生活为诗歌内容,如陶渊明、孟浩然、范成大,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边塞诗: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诗歌内容,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诗,

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送别诗:

以临行送别为诗歌内容,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咏史诗:

以历史兴衰、前朝旧事、怀古讽今为诗歌内容,杜牧、李商隐写了许多,如李商隐的《隋宫》: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咏物诗:

借物抒怀言志的诗,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二、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

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离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

“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

“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kuí《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

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7、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土》: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8、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吴文英《唐多令》: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点绛唇》: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9、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李煜《相见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0、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张耒:

“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朋友:

“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

”“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

”苏轼: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陆游: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1、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

“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刘禹锡: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李山浦:

“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

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2、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

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李白诗云:

“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又如李白《蜀道难》: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白居易《琵琶行》:

“杜鹃啼血猿哀鸣。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

“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

“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3、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李商隐《隋宫》: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秦观《满庭芳》: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14、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5、关山 关塞山河。

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高道《塞上吹笛》: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梅花落”为曲子名。

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

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6、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范仲淹《渔家傲》: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7、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刘长卿《谪仙怨》: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

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

“隔千里兮共明月。

”张九龄: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等等。

19、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

李煜词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

秦观《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0、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诗·周南·关雎》: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又《小雅·常棣》: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1、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传讯。

如晏殊《清平乐》:

“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李清照词云: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另一首词云: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有漂泊,羁旅之苦之意。

22、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春山,指眉。

23、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

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

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白居易的《长恨歌》: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24、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25、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

“出南海人家园圃中”。

《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王维《相思》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

“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

”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在唐时甚红。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26、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杜牧《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三、课内古诗词知识梳理

教材中收录了近五十首古诗词,时间跨度从西周一直到清末,所选古诗词可谓经典之作,几乎涵盖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赏析这些经典作品,确能使学生提高赏析能力。

  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

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

或抒凌云壮志,我言婉约柔情;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或描摹事物,或吟咏古今……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

这就是诗歌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

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呤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

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教科书中收录了近五十首古诗词,时间跨度从西周一直到清末,所选古诗词可谓经典之作,几乎涵盖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赏析这些经典作品,确能使学生提高赏析能力。

  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

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

或抒凌云壮志,我言婉约柔情;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或描摹事物,或吟咏古今……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

这就是诗歌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

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呤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

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一)赏“情”。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写诗,绝非无病呻吟,往往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情”。

通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这是赏析的第一步。

  课本所选古诗词抒发的感情大体主要有以下几种:

1、爱国情怀(忧国忧民,杀敌报国)。

2、人际间真挚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

3、思乡之情。

4、热爱山水田园。

5、抒发壮志豪情及壮志难酬的悲愤郁闷。

6、感伤时事,怀古伤今。

  (其中有些情感有交叉)。

归纳出这几种情感并非让学生与诗词对号入座,而是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不致于曲解诗人的情感趋向。

如何来确定呢?

  1、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

如李白傲视权贵的个性,渴望施展才华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的穷困潦倒,乱世流离的不幸及忧国忧民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的经历;岑参、范仲淹边塞军旅生涯;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的无奈;李煜由帝王沦为阶下囚的遭遇。

等等。

  2、其次是通过标题来确定。

有些标题即指明了诗的主题(词牌名与内容无关,另当别论),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友情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往往表现的是戍边将士们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

等等。

  3、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令人伤感;“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凄凉哀伤;“菊花”、“梅花”象征是坚强、高洁。

等等。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初步把握诗的主旨,这仅是“点”,要想真正具备这种把握能力,由点到面,还需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古诗词。

  

(二)赏“技”。

“技”指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这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

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藉此来言志抒怀的。

教者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具体为:

①直抒式,直抒胸臆。

如《关睢》《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直接、强烈而真挚。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断肠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

②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③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

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

《观沧海》《春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

④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

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2、修辞方法。

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

在分析时常提问:

为什么要用?

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

《雁门太守行》首句中“黑云”“金鳞”的比喻,写出敌重兵压境及守城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情形。

《书湖阴先生壁》中送青入门的两山是多么的多情可爱。

《望庐山瀑布》中的夸张则表现出李白诗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观刈麦》中农民辛勤劳苦与自己不劳而获的对比,表现白居易作为封建官吏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

《凉州词》中的“春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风吹雨”都是双关词,要分析其深刻含义则要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比喻等修辞手法。

  3、表现手法。

诗人常用烘托渲染、对比、典故、借古讽今、虚实相对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

在教学中要讲解透彻,以便学生能由此及彼,在诵读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如《泊秦淮》首句以“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烘托出凄迷冷寂的气氛,暗示唐王朝国运衰微,隐含对国事的担忧,与下文沉湎声色享乐的达官贵人形成对比。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冯唐”典故的运用,表现苏轼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效力的强烈愿望。

王昌龄在《出塞》中借汉代李广英勇善战,威镇边疆来讽刺唐王朝用人不当,边将无能的现实。

《观沦海》中曹操先写眼前大海生机勃勃的实景,后写想像之景,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博大气象,借以抒写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宽阔胸襟。

  (三)赏“妙语”。

妙语指精妙的词语,学会赏析凝练精准的词语,这是古诗词赏析的较高境界,也是具备鉴赏能力的体现。

  词语的理解赏析,主要是分析其含义和表达作用,体会其妙处。

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指导赏析:

一是换字法。

李白《塞下曲》“宵眠抱玉鞍”中的“抱”能否换成“枕”?

“抱”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将士们只能抱鞍打盹,一有警情,“抱鞍”者即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故“抱”更合军中习惯,较“枕”准确。

二是填空法。

让学生做这样一道题:

在“轻风()细柳”的空格内填上一个动词,备选动词有“吹、摇、扶、舞”,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扶”,并且能说出“扶”字的妙处。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护、送”的妙处。

三是情境分析法。

“黄沙百战穿金甲”,让学生想象西北边疆地区,风沙强劲,漫天飞舞,人长期身处其间是何感觉,然后再说说“穿”的意思及表达作用。

铠甲都被风沙磨穿,更何况人的血肉之躯。

“穿”写出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突出表现戍边将士比钢铁还顽强的意志和杀敌报国的坚强信念。

以此种方法要求学生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圆”的表达作用。

 三、考点解读及应考答题方法

1.诗意理解。

指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

诗意理解,得树立全局观念,要在整体把握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来完成这类题目。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诵读,反复诵读整首诗,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再通过语言媒介,深入作品之中,具体体会相关词句的内涵。

2.意境分析(主旨把握)。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