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065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docx

范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课

  件www.5yk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点一 “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2.表现林则徐:

①成就:

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地位:

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

①成就:

编撰了《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地位: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带动了关于世界知识的书籍的出版。

正确认识“开眼看世界”核心内容:

向西方学习,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抵抗外来侵略。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反映了其核心和目的。

进步性: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清朝抵抗派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后来洋务派思想的形成以及洋务运动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国外,《海国图志》受到日本维新志士的重视,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局限性:

新思想的代表大多是封建上层官僚,在目的上,他们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在认识上,他们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器物层面上;在社会效果上,并没有形成向西方学习的强大思潮,而仅仅局限于封建统治阶级上层的极少数人,更没有进行一定规模的政治实践。

【题1】 鸦片战争后出版的《海国图志》等书对开阔人们眼界、重新认识世界起了积极作用。

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介绍      A.西方各国政治制度

  B.西方历史地理知识c.西方兵器制造知识

  D.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答案 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由于清朝长期的闭关锁国,人们普遍对世界形势愚昧无知,又盲目自大,思想界万马齐喑。

因而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便从介绍西方的基本历史地理情况入手,引导人们面对现实,放眼寰球,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知识点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出现了内忧外患的形势。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3.主张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4.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5.影响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认识“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作为时代的产物,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一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后两者相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翻译、出版、科技、学堂、留学生为内容的近代文化事业都是这种结合所产生的有益结果。

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使得洋务运动在三个方面存在严重弊端:

第一,经济方面实现了由官办军事工业到民用工业的发展,但没有进一步推进到民营工商业阶段。

第二,教育变革不敢废除腐朽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不仅不能培养对时代有用的人才,而且还在压制人才的成长方面发挥作用。

第三,政府机械改革有起点而无进步。

洋务运动只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一小步。

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学者杜威所说的那样:

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

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题2】 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A.以传统的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B.以“师夷长技”为富国强兵之路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答案 c解析 “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来挽救清王朝。

知识点三  维新变法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人物:

王韬、郑观应等。

主张:

①经济:

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

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

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局限性:

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3.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时间:

19世纪90年代初。

代表人物及主张:

①康有为:

a.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b.他撰写的《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c.以《孔子改制考》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d.特点:

借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e.意义:

康有为的观点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这一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②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③严复: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实践:

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

4.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的比较

  相同点:

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不同点:

①两派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利益,有着不同的阶级基础。

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洋务派主要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两派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

洋务派只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维新派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两派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

【题3】 洋务派和维新派的相同点是①维护清朝统治 ②变革封建制度 ③向西方学习④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⑤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A.①②③

  B.①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答案 c解析 洋务派是学习西方技术而非变革封建制度,再者洋务派也没有发展资本主义商业的主观愿望,所以排除含有②④的选项,答案只能选c项。

【史料文本】 阅读教材P68“魏源”及“《海国图志》书影”插图和P69[资料回放]及左面插图。

【信息解读】 从材料看,魏源写出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并且改进了西方技术。

【史料应用】 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兴起。

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 ④已经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的认识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

  D.①③④答案 c解析 应从“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兴起的背景,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去理解。

【史料文本】 阅读教材P70“康有为”插图和[历史纵横]。

【信息解读】 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分歧,封建顽固势力反对变法,而康有为从进化论思想出发,指出时代变化,祖宗之法也要变革。

康有为的思想抨击了封建顽固守旧思想,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史料应用】 2.材料中康有为和荣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其主张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 焦点是要不要变法:

康有为主张变法,引用了进化论的思想;而荣禄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

康有为的思想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这一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思考:

有人说:

“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

”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

方法点拨 本题应从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和洋务派的思想中分析对比,寻找二者的关系。

答案要点 这种意见不够全面。

一方面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都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

但另一方面,洋务派发展了林则徐、魏源的思想,表现在:

一是洋务派“师夷长技”,由军事领域扩展到工业、国防、教育等领域;二是学习西方目的的侧重点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而不是抵御外国侵略者。

【变式1】 比较洋务派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

答案要点 目的相同:

洋务派思想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继承和发展,两派都主张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抵御外国侵略,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

在方法和步骤上,都主张从西方引进军事技术,不同之处是林则徐等人的主张没有完全得到实施,只停留在“知夷”的层次上,而“中体西用”思想则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践。

结果相同:

都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最终都失败了。

一、本课测评思考:

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方法点拨 从戊戌变法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这两重属性去展开分析。

答案要点 维新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变式2】 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对此的理解,正确的是A.维新变法运动形成了近代中国的首次思想解放潮流B.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c.维新变法运动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D.维新变法运动成为20世纪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答案 A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

与B项符合的是洋务运动,与c项相符合的是新思想的萌发,与D项相符合的是辛亥革命。

二、学习延伸讨论一下,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支持洋务运动?

方法点拨 本题要从洋务派兴办洋务的目的,以及洋务派和慈禧太后的阶级属性等方面分析。

答案要点 该题目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讨论:

一、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与顽固派是一致的;二、慈禧太后虽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但她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陈腐不化的,为维护统治,她也能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适度的革新。

【变式3】 下列关于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洋务运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慈禧太后是地主阶级的代表c.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D.慈禧太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答案 A解析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

     课程标准课标追问要点提示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列举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的主张、实践及结果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未付诸实践。

洋务派:

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付诸实践但最终失败。

维新派:

变法图存,实行君主立宪,倡导西学;掀起变法运动,最后失败。

2.分析戊戌变法的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基础巩固1.林则徐、魏源倡导的新思想A.动摇了封建文化的根基B.说明封建统治阶级上层接受了近代思想c.启迪了人们去探求强国御侮之道D.说明地主阶级改革派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答案 c解析 A、B、D三项不符合史实,林则徐、魏源倡导的新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是探求强国御侮之道。

2.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包括①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②采用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求强”“求富”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④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学说来挽救清政府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 A解析 “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3.关于早期维新派和洋务派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B.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洋务运动的发展做过贡献c.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一贯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从洋务运动的弊端中提出了改良政治的要求答案 c解析 早期维新派是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曾经支持洋务运动。

4.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发展”是指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 B解析 解题关键是弄清“进一步发展”的含义,即两者的不同之处。

通过比较可知,②是两者共同的内容,④不符合史实,都应排除,符合题意的为①③。

5.19世纪末,康梁维新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制是“进化之公理”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答案 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应逐一弄清材料的含义。

A项是洋务派的思想,c、D两项是革命派的思想,B项符合题意。

6.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其根本原因是A.其学术观点不符合史实B.推崇光绪帝而批判慈禧太后c.损害了孔子的威信D.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康有为的这两本书有力地冲击了封建顽固势力“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遭到他们的反对,故会出现毁版的局面。

7.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有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②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③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④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 B解析 维新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因而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维新变法还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但维新变法最终失败,并未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能力提升8.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A.龚自珍

  B.洪仁玕

  c.李鸿章

  D.严复答案 c解析 从题干的内容来看,其含义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原则,故与洋务派的主张一致。

9.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答案 B解析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注意将材料同所学知识与选项结合起来回答,可采用排除法。

从材料可知并非“拒绝引进”而是拒绝使用,A项可排除;c项清政府“天朝大国”、盲目自大的闭关思想随着鸦片战争已被打破,可排除;根据材料可知应是等级思想而非迷信思想,排除D项。

10.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只有12种;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答案 D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且他们认为德国、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是很不错的制度。

11.读图题:

注:

《海国图志》的主旨是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已是开风气之先的改革思想,而如何造西洋炮、造西洋船,这样的近代军事科技资料,但凡能收集到手,无不汇聚书中。

雨是新思想之雨,太监撑着的两把大伞代表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图示反映了新思想之“雨”无法冲破两把“大伞”,而皇帝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请回答:

新思想之“雨”始终无法冲破两把“大伞”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由注释可知“雨”和“伞”的含义。

“雨”无法冲破“伞”的原因可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林则徐和魏源等的阶级属性和提出的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等角度考虑。

12.阅读下列材料: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

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

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

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盛行,进一步禁锢了思想。

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都有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新的思潮出现;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解析 问在解答时要注意材料提供的时间;问在解答时要注意表达的规范性;问在解答时要注意归纳材料;问在解答时要找准比较项,然后再回答。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知识点一 《新青年》的诞生1.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但是,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却梦想恢复帝制。

他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还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主要阵地:

《新青年》。

活动基地:

北大。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新文化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卖国复辟,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反对,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政治条件和重要原因。

辛亥革命失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式学堂建立、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一批思想和学术的精英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涌现出来,这就为新文化运动准备了思想基础和人才。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潮流。

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强烈反对,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

【题1】 XX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奖励在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各国政要和专家。

但在90年前,中国掀起的一场文化运动,却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场运动产生的背景是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④五四运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 A解析 本题四个选项都是由三个小项构成的,这意味着必有一个小项错误。

④发生于1919年,而“中国掀起的一场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故④错,排除有④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A项。

知识点二 新文化运动1.内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新文化运动还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意义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步性: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些主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弘扬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上的酝酿和准备。

后期新文化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动革命的思想武器。

局限性:

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某些问题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比如,把中国的一些优秀文化遗产当作封建糟粕一概加以否定。

此外,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属于资产阶级,尚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他们强调的平等人权和追求的“民主”“科学”局限于个人的解放,不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指明正确的道路。

【题2】 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历程深入到思想文化领域。

下列有关其评述不正确的是A.使封建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批判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存在全盘否定的倾向c.以民权、平等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D.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答案 c解析 前期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指导思想,民权、平等属于民主,但马克思主义是后期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知识点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背景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开始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3.发展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

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深受工人欢迎。

4.影响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前后期新文化运动比较时间前期五四运动以前后期五四运动以后倡导者身份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主流性质资产阶级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作用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为中共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题3】 五四运动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换。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

结果,下列人物得票相近。

陈独秀   蔡元培   胡适  李大钊材料二 材料一中的四位人物,你认为哪一位应排在首位?

为什么?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有何影响?

以上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发展演变的特点如何?

答案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和领导者,积极宣传民主、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积极参与五四运动,被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五四运动以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1920年8月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李大钊: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积极宣扬民主、科学、新道德及新文学;积极参与五四运动;最早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1920年春,与陈独秀等酝酿组织中国共产党。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通过创办通俗的刊物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这一现象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特点:

中国思想界的主流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到马克思主义的演变。

【史料文本】 阅读教材P72“《新青年》书影及陈独秀”插图和P73[资料回放]及左面插图。

【信息解读】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认为中国革命之所以失败多次,就是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所以提倡民主取代专制,科学扫荡封建迷信,才能救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史料应用】 1.下列报刊杂志中,揭开新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