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0908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课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课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课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课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课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课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课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课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课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课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课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课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课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课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课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docx

《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程.docx

课程

课程

一.决定课程的几个关系: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直接经验是活动课程

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间接经验的优点是:

为教育赢得了时间和精力缺点:

失去了认识的完整性和活力

我国现状:

学生的直接经验相当缺乏。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

(2)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实质教育派(知识)形势教育派(能力)

我国现状:

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上花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后与没有时间锻炼他们的能力

知识和能力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

能力是知识获得的必要条件

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区别:

知识和能力又具有独立性,二者在存在方式上属于不同的范畴。

一定知识的获得并不一定能提高能力。

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只是知识的获得,他在其他的规律和特征

(3)分科和综合的关系

古代或早期的课程一综合课程为主

近代课程是分科的

夸美纽斯“百科全书式“赫尔巴特培养兴趣

斯宾塞着眼于现实社会的生活

分科和综合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两种方式即分化和综合

就人类认识的终极目标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

就人类个体的认识能力来说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都将是发展上的不平衡

就人类认识的历史过程而言这两种方式共同发挥着重要的的动力作用

就具体的历史阶段而言两种方式的地位会变化和转换

就课程结构而言包括了分科和综合两个方面才是全面的

就学习者的认识和思维结构而言包括了分化与综合两种方式才是合理的。

(4)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关系

1.在课程目的上人文主义重视人崇尚个性,而科学主义强调科学本身存在的价值和力量

2.在课程内容上,人文主义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而课程内容提倡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知识

3.在课程实施上,人文主义充分的最终儿童热爱儿童而科学主义对于方法和形式相同讲究科学性和效率。

总之我们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也要重视尊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的人文精神。

二.几种不同的课程观

1.课程是知识

代表人物:

斯宾塞

这种课程观目前仍然是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是从相应的科学中精选出来的。

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外在于学生者的,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缺点:

很容易导致重物轻人的倾向

2.课程是经验

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

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的主体。

但是教师又会感到迷茫不好操作。

3.课程是活动

将视角转向二者的交合处:

活动,从活动中解释和看待课程

这种课程观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对于课程,对其影响最深的是:

哲学

三.课程的基本范畴

包括目标内容结构

课程目标可以包括为:

知识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就目前而言,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课程的结构: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课本)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

是课程的总体规划也称教学计划。

它是根据教学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它既是纵向结构中最宏观的安排,又是展现课程的横向结构

课程标准:

也称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学科的内容范围逻辑顺序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课本,即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课程基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

1.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中苏日法)

2.以多样化的特点存在的方式(英美德)

在统一性上增加灵活性

在多样化上增加调控性。

课程结构的改革

由原本的学科课程单一结构向多元化结构转化

长期以来我国是学科课程一统天下,人们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计划为主。

学习的方式主要以接受为主。

教学大纲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原理概念罗列出来。

而教科书把这些知识原理概念转化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传授给他们。

而已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是一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学生听,而是变成了学生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去获取这些知识。

通常以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为基础的课程通常以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

在结构上包括主题任务评价标准

主题:

课程单元的内容范围

任务:

在单元中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

评价标准:

对于人物的完成作出判断的依据

课程设计的方法:

主观法经验法(以上两种最常用)

客观法实验法活动分析法

泰勒被称为管理学之父

课程的实施:

1.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2.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打好基础

3.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

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得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学的任务

1.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

2.培养各种基本能力

3.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什么说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

1.教学认识的是学生的认识

2.教学认识是间接的(对象是间接地认识的方式是间接的)

3.教学认识是有领导性的认识

这里面应该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4.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

教学模式:

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

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教学模式的种类

1.师生系统的传授和学习文化知识

夸美纽斯观察

赫尔巴特四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五段教学法:

预备提示联系统和应用

乌申斯基:

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

3.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

卢梭从生活出发

福禄贝尔注重儿童自主活动

杜威设计教学法

4.折中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布鲁纳的结构化教学和发现学习模式

联邦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反应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它具有合目的性合规律性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孔子的个别教学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

班课时

课的研究和发展:

单一课综合课

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使得教学获得了较高的效率,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进行

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成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和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

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学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

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水平进行教学。

分层类型:

通常在每一年纪有ABCDE五个水平

分层依据:

以美国为主,主要是智力测验分数学习成绩教师意见家长意见。

分层范围:

主要是科目实行分层。

分层管理:

实行弹性机制

分层教学的优点:

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更便利。

能够比较好的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

缺点:

管理上比较复杂。

小班教学一般式15-20人

复式教学: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年纪的儿童便在同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同一节课内同一个教室像不同的年纪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知道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间相互作用的。

教学手段:

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如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

裴斯泰洛奇的算术箱

福禄贝尔的恩物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义:

1.使得学生的自主想学习成为可能

2.个别化教学讲普遍实现

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德育

德育:

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学活动。

德育德功能:

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能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中介)经济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包括为三方面:

个体生存发展享用(最高境界)它是指可使每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的满足快乐幸福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德育的任务是:

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生品的素养的教育目标。

德育的主要内容: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基础是教学生学会做人)

对小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小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

2.公民道德政治品质的教育

3.世界观人生观理想的基础教育(人的精神内核)

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

1.思想品德课

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

(2)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

(3)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

(4)材料要生动形象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5)坚持启发性教学

2.其他各科教学(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

3.校会班会少先队活动

实施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

讲解谈话(最常用)讨论

2.情感陶冶(暗示):

陶情冶性

所谓情感陶冶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

情感陶冶的具体措施:

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3.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以别人说我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

4.实际锻炼发

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最有效的方法。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明确锻炼的目的和要求,要有严密的组织工作

(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锻炼的主人

(3)      实际锻炼要反复进行,持之以恒

(4)      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5.奖励和惩罚

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公正合理,切合实际

(2)      得到学生集体的支持

(3)      恰如其分并有教育意义。

智育

智育是教育者设置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智育的内涵有哪些?

我国学者认为: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

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

一般因素特殊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

智力三元理论

帕金斯:

智力=自然或天赋能力+策略+知识

智育和教学的区别

智育和教学是一个交叉概念,智育与美育体育德育等相并列,构成一个教育内容的完整构架,他们的上位概念是“教育”。

而教学则是所有各育都可能具有的教育形式。

教学不仅仅是智育活动,体育美育德育也是通过教学途径来完成的。

而各育在教学过程原则及其方法上都有各自的特殊性。

智育以教学为自己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

智育的任务:

传授知识(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

发展技能

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创造性是人具有较高智力尤其是良好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小学智育活动的实施应当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诸环节的统一。

体育

体育是指以增强体质发展技能锻炼体能为目标的教育

体育的基本特性:

教育性技能性娱乐性

美育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

席勒的《美育书简》

美育的功能

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美育的类型:

艺术美(核心)现实美(自然美社会美教育美)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所希望达成结果的设定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的可以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人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教育目标则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无哦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2)      教育目的必须集中反映时代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而教育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

联系:

任何终极性的教育目的都必须转化成一系列具体的教育目标才能避免流于空泛;而若每一个具体的教育目标不予其他平行的教育目标及其上位的教育目标联系起来,并且最终与教育目的联系起来,那马就会失去其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型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1)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

教育目的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代表人物:

柏拉图那杜尔普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优点:

充分注意到社会对教育和个人的制约作用

缺点:

教育目的如果只看到教育对象存在的条件而对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不做足够的关照,就肯定有所偏颇

(2)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它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代表人物:

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但是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联合起来,那么所谓的人性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3)      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没有目的,他就是自己的目的。

”杜威认为教育活动和教育目的应该联系起来,反映了教育活动主体的自觉,同时他也注意到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内在于教育。

通过教育过程来实现。

确定教育确立的依据

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客观依据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3.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1.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这里面的全面发展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实现体力和智力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完整结合。

2.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2.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的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在新形势下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1.注意的几个方面

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崇高理想开放思维

2.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争取处理的几个关系

(1)      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关系

(2)      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3)      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关系

(4)      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学生

历史上几种不同的儿童发展观

(1)      遗传决定论:

人性的个体差异是有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自然素质所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为遗传决定论。

1,基督教的原罪说

2.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金银铁)

3.中国古代儿童观。

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韩愈的性三等论

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理论依据。

(2)      环境决定论

它认为真正的儿童在发展中起到绝对影响的时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代表人物:

英国的洛克“教育万能”提出“白板说”

还有美国的华生

这种主张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的地位牢牢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造地位上。

(3)      辐合论

又称二因素论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德国的施太伦《早期儿童心理学》受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又称“合并原则”

(4)      主体论

杜威的儿童发展观注重同作为主体的地位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强调教育情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还有皮亚杰他们强调了儿童主体性的发挥。

儿童发展的特点

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教育与儿童的发展

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从关系,儿童的发展是主,教育从属于儿童的发展他们之间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但是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1)      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

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以真实反映社会的时代性价值标准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趋势为基础。

(2)      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科学的教育是指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尊重成熟和引导发展的矛盾,要辩证的对待儿童的成熟与发展,走在发展前面的引导儿童发展的是教育,他能够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然后传给儿童。

(3)      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个人发展的独特性。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个体的差异,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他们的丰富多彩的性格。

使整体发展更有活力。

(4)      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及时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儿童主题的自我调节活动,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如何来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1.尊重儿童的感受

在教学活动中要时时关心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并以他们的感受为依据来选择教育内容的展示方法教育要求的表达方法和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2.尊重儿童的选择

从内容到方法和组织形式方面都要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在学习内容上有所偏重,在学习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

3.鼓励学生的创造

我们应该从小就鼓励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让他们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想法或做法给自己带来的变化。

看到自己反常规的做法所涉及的事件的影响,从而体验到人存在的意义逐渐形成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

教师

1.在封建社会,教师的职业开始向专门化发展。

徐特立主张“经师和人师合一”教师要做园丁,不要做樵夫。

荀匡进一步吧师纳入“天地君亲’

加里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夸美纽斯“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教师的社会作用

(1)      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

(2)      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以培养人

(3)      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4.教师劳动的特点

(1)      复杂性

这个复杂性是由教育任务教育方法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的复杂性来决定的

(2)      创造性

就以知识的传授来说,教师不是把科学发现和概括出来的知识简单的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自己的加工和改造,是这些知识成为学生较容易接受的东西,然后再传授给学生

(3)      示范性

是由教育内容手段方法的主体化及其与教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

(4)      长期性

管仲“一年之计,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教师素质

一, 文化素质

(1)      必需具备语文数学两门主课及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      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 教育素质

(1)      教育理论知识

(2)      教育实践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讲究教育性艺术性,要标准)

教学实践能力

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

(3)      运用教育机制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1.教师的教育机制,是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的作出判断,随机应变的采取恰当而有效地教育措施,已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运用教育机制应该遵循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达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导原则。

3.处理和解决偶发事件,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对症下药。

(4)      教育科研能力

三职业道德素质

爱岗敬业

热爱学生师爱:

亲近感理解感尊重感期待感(最高)

严谨治学

团结协作

为人师表(韩愈的“以身立教”)

6.师生关系的历史概况

卢梭“民主平等个性解放”

爱弥儿“把孩子放到大自然中培养”

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

杜威“儿童中心论”

6.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1)      民主平等

(2)      尊师爱生:

爱师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结果。

(3)      教学相长

(4)      心理相容:

群体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彼此协调一致。

7.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教师是教育者领导者又是服务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被领导者又是学习的主人。

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要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他们是不成熟的,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扶持课引导。

因此学生又必须尊重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

(2)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师生交往的过程就是了解学生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过程。

教师表示对其同情并加以指导,就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密切师生观关系。

师生之间一般经历四个步骤

接触亲近共鸣信赖

(3)      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始创造条件。

教师的威信依靠:

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还要具体童心公正感和自制力。

课外活动

1.课外活动的教育学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现代儿童发展观小学教育基本目标

2.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很据学生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为其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以期使学生得到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3.课外活动的特点:

自愿参与自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开放

4.课外活动的教育意义

(1)      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3)      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往能力

(4)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个人活动小组活动(最基本)群众性活动

班主任和少先队活动

1.班级是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单位

2.班级的特点:

行政性同一性独立性

3.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培育者教育者管理者

4.班集体具有:

目标性组织性纪律性民主性

5.班集体的重要作用

班集体是学生形成集体意识,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基地

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教育的主体。

6.班主任的基本职责是:

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对全班每个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