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2470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5.docx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5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即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2.学习小说中幽默讽刺的手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形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腐朽事物的辨识能力,张扬创新个性。

 

  ●教学重点

  1.认识沙皇政府忠实卫道者们的反动腐朽的本质。

  2.理解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找出表现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生活及思想方式,从而更深刻地探究其时代意义。

  2.研究性学习,联系实际,扩展作品丰富的内涵,启发学生多维思考作品折射出的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

1.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

2.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理清作品思路。

  2.具体分析别里科夫生活上、思想上的“套子”。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都学过高尔基的《海燕》,作品既描绘了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高傲地飞翔”的海燕,又描绘了被“那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岩底下”的海鸟与企鹅。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人和动物有诸多相似之处。

生活中就有许多海鸟与企鹅式的害怕变革,苟且偷安之徒。

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优秀人才”——装在套子里的人,即别里科夫。

 

  二、解题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的钳制日益加紧,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

在这种“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人民群众敢怒不敢言,享受不到起码的民主权利。

特殊的政治环境造就了特殊性格的人。

别里科夫是被警察制度吓破了胆的满心恐怖的可怜虫形象,整天提心吊胆,怕出乱子,怕人告密,连一张漫画都把他吓得六神无主,唯恐“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

这个畸形典型从侧面暴露和讽刺了沙皇专制制度剥夺人民自由的罪恶。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划分文章结构。

  2.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

小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开头至“虽然也是苦事”。

概括介绍了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套子。

  第二部分:

从“可是”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集中写了别里科夫的“婚事”。

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

  开端:

“可是……”至“决定结婚了”:

写别里科夫准备结婚。

  发展:

“但是……”至“回家去了”:

写恋爱中的两件事——“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

  高潮:

“第二天他老是……”至“哈哈哈!

”:

写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的斗争。

  结局:

“这响亮而清脆……”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

写婚事失败。

  第三部分:

“过了一个月”至结尾:

介绍别里科夫的死。

 

  四、具体研习小说的第一部分

  1.用多媒体投影别里科夫的肖像画,同时让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思考: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经教师点拨后明确:

作者主要从生活上和思想上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

生活上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处等方面加以刻画。

穿着——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用具——晴天带雨伞,把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

出行——坐上马车,便叫支起车篷。

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

总之,他尽量使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

他思想上的套子则是憎恨现实,歌颂过去。

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放心,而对允许什么则忧心忡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

  3.提问:

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出示多媒体投影:

  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

当时担任宗教院检查总长的波贝多诺斯采夫在给沙皇的奏章中说:

“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转引自《契诃夫传》)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

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分组讨论后明确:

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深藏在套子里,与时代有关。

19世纪末期,行将灭亡的恐惧使沙俄政府及其代表的封建农奴主阶级更加残暴专制,实行高压统治,造成社会沉重压抑的气氛。

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

而他所依附并自觉极力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

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中。

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制度顺乎情理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专制制度;他既是这种专制统治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

  (解说:

对写作背景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了解主人公是时代的产物,又有助于下一步对人们为什么怕他的问题的讨论分析。

  4.出示投影:

  信不信由您。

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

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

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

我们这儿的太太们到礼拜六不办家庭戏剧晚会,因为怕他听见;教士们当着他的面不敢吃荤,也不敢打牌。

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提问:

作品中教师和全城的人为什么怕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终日六神无主、战战兢兢,他怕的又是什么?

这两种怕有什么关系?

  明确:

教师们和全城的人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防范着人们对当局的冒犯,甚至公然宣布要向当局报告。

而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

这两种怕是有关系的,因为他们的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

沙皇专制制度使愚昧落后者充当了政府的走狗、忠实的卫道士,使他们竭尽全力把自己及他人都用“套子”束缚住,把新事物及革命力量压制住。

 

  五、课堂小结

  契诃夫在日记里曾写过这样的话:

“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

”是的,恐惧和害怕的结果就是使人们千方百计地想保护自己,把自己装在他们自认为安全的“套子”里。

别里科夫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说明文,用准确且幽默的语言向人们介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插图。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幽默讽刺的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习小说的第二部分,领悟作者结构安排的匠心。

  2.研习小说的第三部分,进一步探讨别里科夫形象的意义。

  3.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研习小说的第二部分

  1.让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2.提问:

本部分写别里科夫的恋爱经过,试从恋爱动机来看,他与华连卡是否有“真爱”。

  学生思考后,明确:

别里科夫的恋爱并不是自愿的,因此他与华连卡间是没有“真爱”可言的,是他一时“昏了头,决定结婚了”。

另外,可从下列句子中看得更为清楚。

如“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人人——他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开始向别里科夫游说”;“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她是五等文官的女儿,有田产;尤其要紧的,她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

可见,别里科夫在“恋爱”中总处于被动。

  3.学生思考:

小说描写了两件事,即“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此间刻画了别里科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漫画事件”“弄得他难堪极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骑车事件”后,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

从中看出,别里科夫惧怕新事物,甚至连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都使他心神不定。

他是多么保守、落后、愚昧啊!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至“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部分。

同时让学生思考:

这部分文字又表现了别里科夫性格中的哪些特点?

(用原文相应语句回答)

  明确:

这部分文字集中叙述了别里科夫同柯瓦连科争吵的过程,进一步表现了别里科夫虚伪、保守的性格。

如,他曾标榜“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你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

”“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

……

  5.学生思考:

如何看待华连卡姐弟这两个人物形象。

  明确:

华连卡姐弟在小说中是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新生活的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

他们的出现,给了人们新希望,使人们看到了新思想的力量。

  6.学生讨论:

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的?

对表达主题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

小说的第一部分着重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等方面对别里科夫做一般概括性描述。

第二部分把别里科夫推到“爱情”的课题上,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工笔细描般地刻画人物性格,让读者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看出他的精神状态。

本部分要突出主人公不仅“套己”而且“套人”的腐朽灵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二、具体研习小说的第三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2.提问:

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呢?

  明确:

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

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件大快人心之事。

然而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着,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

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因此,“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3.提问:

如何理解“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一句话。

  明确:

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

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

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

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

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指导学生研究性阅读

  课题:

怎样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形象

  学生思考后,可能有如下观点:

  学生甲:

别里科夫不仅在生活上用各式各样的套子把自己里里外外裹得紧紧的,包得严严的,而且他连周围的一切也不放过。

城里新设一个茶馆、一个阅览室、一个戏剧小组,他便惊恐不已: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十多年来,教师、校长,甚至全城的人都战战兢兢地过日子,整个城市死气沉沉。

人们之所以怕他,是因为他有沙皇政府作后盾。

他扮演的也正是旧制度、旧秩序、旧传统的卫道士角色。

因此,别里科夫是可憎可恶的。

  学生乙:

别里科夫不是“卫道者”而是牺牲品,是可悲可怜的。

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首先,从契诃夫的创作倾向来看。

《装在套子里的人》选作课文时,编者大约删去原文的1/3。

开头部分有布尔金的一段评论:

“性情孤僻,像寄生蟹或者蜗牛那样极力缩进自己的硬壳里去的人,这世界上有不少呢……也许这只不过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态。

”下面紧接着就介绍别里科夫(课文从这里开始)。

显然,作者只是把别里科夫列在了“性情孤僻”的类型里,属于“极力缩进自己硬壳里的人”“是人的性格的一种变态”,并没有把他当作“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

其次,从别里科夫的身份看。

他是一个普通的希腊语教师,把选教希腊语作为谋生的手段。

如果说是用教希腊语来维护沙皇统治,对抗新生事物,那就没有道理了。

并且他手无寸柄,连一把蛮力气也没有。

他“辖制”“降服”人们的手段只是“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

这种做法给人带来的只有厌恶和恶心,并没有什么威胁力。

因此说,别里科夫没有资格做沙皇“卫道者”的代表。

再次,从辖制他人的主观愿望看。

别里科夫深知官府的厉害,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他干涉别人的言行是为了与人为善,规劝他人循规蹈矩,不要触犯沙皇政府的法网,免遭政治迫害。

他实际上并没有向谁告密,打小报告,即使声言要去“报告校长”,也只是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他更没有栽赃诬陷任何人。

因此,更确切地讲,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制度的惧怕者、回避者,一个十足的神经衰弱的病痛者。

  学生丙:

综合甲、乙二生的观点,认为别里科夫既可憎可恶,又可悲可怜。

 

  四、师生研讨:

小说语言是怎样达到讽刺效果的?

  讨论后明确:

小说自始至终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刻画别里科夫可悲、可笑、可鄙的性格。

小说讽刺手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

如写“套中人”晴天带雨伞、穿雨鞋、穿暖和的棉大衣,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等。

再如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也不敢干:

不敢办舞会,不敢大声说话、写信、交朋友、看书、教人念书写字。

这些有悖常人的举动,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故意将其夸大夸张,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让人物自我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人物性格与其行为的自相矛盾,揭示别里科夫悖谬扭曲的思维逻辑。

如老师骑自行车学生就头朝下走路等。

总之,小说艺术地运用了讽刺的语言,将主人公别里科夫保守、落后、卑鄙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五、学生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

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式“套子”?

同时教师总结全文。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老师加以点拨。

  明确:

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不仅过去有,现在也有,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

虚荣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种套子,金钱是一种套子,考试是一种套子,升学率是一种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

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与别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为维护一种秩序,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套子(规矩),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以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人一生下来,似乎就要落入套子,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套子之中。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套子:

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鉴别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

总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如法律规章制度),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

 

  六、布置作业(选做两个)

  1.写一份《别里科夫死亡调查报告》,说明他是“自杀”还是“他杀”。

  2.作为一名高中生,你的生活和学习中一定有很多“套子”,请以《我与套子》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3.课外阅读契诃夫的《一个小公务员之死》。

 

  ●板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

  

 

  ●延伸阅读

  阅读小说,完成文后各题。

免 费

         (美)雪莉·凯撒

  一天晚上,我正在准备晚饭,我的10岁的儿子走进厨房递给我一张纸,他在纸上写了一些东西。

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仔细地看了看,上面写着:

  割草,5美元;

  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铺,1美元;

  去商店,50美分;

  你去购物我照看小弟弟,25美分;

  倒垃圾,1美元;

  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单,5美元;

  还有打扫院子,2美元。

  看着他满怀期待地站在那里,千万个记忆一瞬间闪过我的脑海。

我接过那张纸,翻到背面,在上面写道:

  怀你9个月,免费;

  为你熬夜,请医生为你看病,免费;

  多年来花在你身上的时光,为了你流过的泪,抚养你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免费;

  日日夜夜为你担忧,将来还要为你操心,免费;

  给你忠告和教你知识,供你上学,免费;

  给你买玩具、食品、衣服,为你擦鼻涕,免费;

  儿子,当你把这些都加到一起时,妈妈付出的所有的爱都是免费的。

  看完之后,儿子的眼睛里噙满了大滴的泪水。

他望着我说:

“妈妈,我真的很爱你。

”说着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很大的几个字:

“帐已付清。

  1.请联系现实想象一下,当面对“儿子”开列的帐单的时候,除了文中的应对方法外,“我”还能采取什么方法?

请至少列举三种。

  2.联系第1题,对比以上方法,你如何评价文中的“我”的方法,为什么?

  3.请简要概括文中“我”的形象。

  4.你认为这篇小小说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或一笑置之,或以牙还牙,或当真付给“儿子”,或大声呵斥等等。

  2.“我”的方法是高明的,让人肃然起敬的,因为“我”的“免费”,不但使孩子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亲情的无价,而且还使孩子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与义务。

  3.具有博大胸怀、热爱孩子、善于家教。

  4.《免费》的最大价值,在于警示人们:

良好的家教,不仅是孩子之福,也是父母自己之福。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契诃夫及其作品

  契诃夫(1860~1904年)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和剧作家。

出身于罗斯托夫省一个小商人的家庭。

父亲经营的杂货铺在1876年破产后,他被迫靠半工半读刻苦读书继续求学。

考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1879年)后,在实习和行医过程中,接触了平民生活,意外地为后来的创作积累了第一手的宝贵素材。

契诃夫为维持生活走上了创作道路。

开始创作时,正值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三世即位,执行恢复贵族地主的全部权利、打击革命者、限制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政策的时候,面对现实他不得不先后采用“契洪特”“没有脾脏的人”和“卢佛”等笔名发表作品,先后曾给《闹钟》《观察》《断片》等好几个幽默杂志撰稿,出于速成,创作题材之多、数量惊人,从1883~1885年创作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有百篇之多,1885年一年内多产达129篇,其中多为适应资产阶级报纸和市民口味的笑料和趣事。

契诃夫后来也直言不讳地说:

“契洪特写过许多契诃夫不喜欢的作品。

”但其中的优秀作品,则继承了俄国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传统,针砭时弊,同情人民疾苦,格调幽默而辛辣。

如揭露小官吏的卑躬屈节(《一个小公务员之死》1883年)、嘲笑见风转舵的奴才(《变色龙》1884年)、描写劳动人民的贫困和痛苦生活(《哀伤》1885年)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19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契诃夫开始严肃地对待创作,先后写出反映劳动者疾苦的短篇(《苦恼》《万卡》均写于1886年);描绘和歌颂俄罗斯大自然的美好,思考农民命运和表达人民渴望幸福生活的中篇(《草原》1888年);揭露爱慕虚荣、玩弄伪善和俗不可耐等习气的(《命名日》1888年,《公爵夫人》1889年)作品等。

一生创作了470多篇小说,著名的有《第六病室》(1892年)、《带阁楼的房子》(1886年)、《醋粟》《套中人》和《姚内奇》(均写于1898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

与此同时,契诃夫还着手创作剧本(有独幕剧和多幕剧),著名的剧本有《海鸥》(1896年)《万尼亚舅舅》(1897年)、《三姊妹》(1901年)、《樱桃园》(1903年)等。

  契诃夫的艺术风格

  契诃夫一生创作了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

早在他涉足文坛不久,就以“天才的姊妹是简练”和高超的“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得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作为自己创作的座右铭,基于此,他创作了契诃夫式的独特艺术风格:

1.善于创作短小精悍,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

无论是他初期的那些描写阴暗或灰色生活的小说,还是他晚期写的那些充满着对新生活即将来临的预感作品(包括小说和剧作)都具有这样的风格;2.擅长从日常生活中截取片断平凡素材、平凡人物,加工成艺术的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客观地描绘和刻画,于平凡中见伟大,从中表现重要的社会内容;3.尽一切力量制造浓郁的抒情气氛,抒发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融褒、贬、哀、乐之情于作品的形象体系之中;4.他的剧作除具有以上特点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深刻的象征意义,如剧本《海鸥》和《樱桃园》就是这种独特艺术风格的范本。

 

  二、课文析读

  契诃夫走向俄国文坛的时候,俄国那些蜚声全球的小说家们,诸如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已将传统小说发挥到极致,似乎后来者很难有所作为了。

然而,契诃夫却以自己深刻的文风,赢得了声誉。

契诃夫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他扎根于俄国文学的土壤,他从普希金和托尔斯泰那里借鉴朴素,从果戈理那里学习讽刺,从屠格涅夫那里体会抒情,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感悟到“小人物”的悲哀……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的独创。

他有独立于他人的全新的东西:

即叙事与描写艺术的惊人简洁,戏剧式的人物设计,意蕴深厚的弦外之音。

  首先看契诃夫的叙事与描写的简洁艺术。

  契诃夫的小说最令人感到惊叹的是叙事与描写达到了惊人的简洁。

他的小说遣词造句高度凝练,肖像描写惜墨如金,场景描绘朴实明快。

契诃夫的小说人物少,情节简单,头绪少,不枝不蔓,充分展示了短篇小说叙述干净利落的魅力,高尔基在谈到小说的叙述时自愧不如,他告诫文学青年:

“要向契诃夫学习,他才是没有多余字句的作家”(高尔基《文学书简》)。

的确如此,就俄国作家而论,契诃夫写得简洁是独一无二的,俄国作家那种层层铺排、巨细无遗的“梳理式”描写法契诃夫是敬而远之的。

他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简洁”对于小说叙事是最重要的思想。

他说:

“学会写得有才气,也就是写得简练。

”(《致阿·苏沃林》)“简练是才能的姐妹。

”(《致亚·契诃夫》)这是他一生努力遵循的写作原则,也是他一生文学实践的写照。

纵观契诃夫的小说,他总能做到以一当十,以简胜繁,他总能充分驾驭每一个词的丰富内涵,娴熟处理每一个细节的意蕴,精确把握每一句对话的话外之音……所以他的小说能够立刻给读者以鲜明和强烈的印象,“在一秒钟里,印进人的脑筋”(致《马·高尔基》)。

就小说叙述而言,无论是“一般描写”还是“风景描写”,契诃夫都反对“陈腔滥调”。

比如在人物的肖像描写中,契诃夫反对像俄国的其他作家那样用许多形容词来详尽地描绘人的相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主要借助于对主人公的行动、言语和思想的描绘来表现人物。

肖像描写总是轻描淡抹,有时甚至略去。

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仅仅对别里科夫的种种“套子”着力描写,而对他的肖像只字不提。

这样能让读者的注意力更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