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预设的针对性在互动生成中增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2504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预设的针对性在互动生成中增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加强预设的针对性在互动生成中增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加强预设的针对性在互动生成中增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加强预设的针对性在互动生成中增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加强预设的针对性在互动生成中增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加强预设的针对性在互动生成中增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加强预设的针对性在互动生成中增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加强预设的针对性在互动生成中增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加强预设的针对性在互动生成中增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加强预设的针对性在互动生成中增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加强预设的针对性在互动生成中增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强预设的针对性在互动生成中增效Word文件下载.docx

《加强预设的针对性在互动生成中增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预设的针对性在互动生成中增效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加强预设的针对性在互动生成中增效Word文件下载.docx

  “案例分析法”在新课程高三地理教学中是不可缺或又非常好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如何用好、用活却是在教学预设中很费心思的事。

比如选择怎样的案例、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在哪个环节老师要重点讲授、哪个环节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等等,这些问题要解决好,不仅要吃透《课标》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还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要求设计和应变。

笔者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有道考题如下:

  2009年2月2日,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77°

07′E,80°

25′S)正式开站。

当昆仑站正午时,家住福州(119°

E,26°

N)的小明,观察到太阳方位与图中大致相符的点是()

  A.①B.②C.③D.④

  考完后一成绩不错的学生问为什么要选D而非选B?

笔者则大讲解题思路:

如当昆仑站正午时如何计算福州的地方时,又如何判断地平圈上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等。

学生听完仍一脸疑惑地说:

对呀!

答案不就应该是B吗,因为太阳是西升东落的呀!

这时轮到笔者无语了:

原来那些思维方法她根本就了然于心的,只是她确凿但却错误地认为太阳每天是“西升东落”的!

  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关注学情、研磨学生:

在讲评试卷之前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错因;

在讲评课上多让学生暴露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予解决和纠正。

对于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则要求学生做一专项训练:

在试卷上写出解题的思维过程,再组织答案。

这种训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知识缺漏和能力薄弱点,又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学生做题遇到困难寻求老师帮助时,笔者认为一定要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再从其暴露的问题中给予点拨和解答。

这些做法既使教学过程中省时省力,效果又好。

  二、以图激趣,用图释疑,事半功倍

  图表因承载的信息量大而被广泛使用;

对地理图像、图表系统的考查也是地理测试的一大特点;

地理教材和试题越来越多地用地图、示意图以及其它各种类型的图表来呈现信息,既形象直观又准确简洁。

在教学中我们也尽可能引导学生利用图表来理解知识、化解难点,也用图表进行整理和归纳知识。

在地理图像系统中,心理地图的建立和地理空间认知能力的形成是学习地理最为重要、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又是最为困难的。

  1.构建心理地图,提高地理空间认知能力

  心理地图又称脑图,它是人们对地表某种或多种地理要素的空间印象。

它的形成是概括地物图形特点,抽取地物组成元素及构建其空间组织关系的过程。

这些脑中的地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感知世界、存贮和提取各种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的必要载体。

地理空间认知是认知科学与地理科学的交叉,它包括地理知觉、地理表象、地理概念化、地理知识的心理表征和地理空间推理。

建立一定的地理空间认知模式能有效地从各区域和各类型的地图中提取各种显性和隐性的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论证及归纳,从而解决各种问题,形成较强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脑图的建立是地理空间认知模式构建的基础,脑图越丰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越强。

  首先,设法让学生形成一张非常清晰的世界和中国的地形和政区脑图。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笔者总结出一套“经线切割、纬线划块,在重要经纬线上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和“空白地图层层填绘及相对位置记忆”的空间定位的强化训练法。

如构建世界地形和政区脑图:

第一步要求学生在世界空白图中勾画出各大洲的海岸线并熟悉世界主要大陆、岛屿、半岛、边缘海或海湾、海峡的名称、位置和轮廓。

第二步用特征经线将大陆分割若干条块,如60°

E大致将亚欧两洲分割开;

30°

E又把欧洲东部和西部分开,还把非洲一分为二,这两条经线还把地中海给“框”下来;

在课堂上老师带着学生在世界地图中将这些经线描绘出来,并引导学生“左顾右盼”,找出这些经线附近经过的重要而有特征的地理事物如河流、湖泊、山脉、城市等。

第三步将上面由经线分割出来的每个条块用特征纬线划分成若干个“豆腐块”,如将0°

和30°

E之间的条块用30°

N和45°

N划为三个“豆腐块”:

N以南为非洲中西部,45°

N以北为欧洲西部,30°

N与45°

N之间为地中海沿岸地区。

这样世界主要行政分区和大地形区都能落实在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豆腐块”中。

以上每一步完成后都引导学生应用记忆规律闭上眼睛不断在脑子中重现,强化那些点、线、面的地理事物位置及空间联系。

为了检测效果,可以给出任意经纬度位置让学生快速判断所在的“豆腐块”。

对中国地图的熟悉则要求的空间尺度要小一些,且多采用“空白地图层层填绘及叠加法”。

  当然我们并不要求学生死记某一具体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等的确切位置,而是强调一些较大范围的地理事物,如大地形区或行政区的大致位置和空间联系,以及一些特殊地理事物如里海、五大湖等的位置、轮廓特征。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几个学生提出“方格定位画图法”(世界以10°

、中国以5°

经纬度画方格,实行定点控制,画出各大陆、岛屿、国家、大地形区、河流等重要地理事物的轮廓和范围),笔者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便组织学生讨论、试验,并在不断修正之后给予推广,效果比笔者预期的还更好。

  在心理地图建立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构建一些简单的地理空间认知模式,这是较高的能力层面要求。

其一般环节为:

在一定空间尺度(不能太小)的区域图上,首先根据经纬度,或重要地理事物的轮廓、分布特点,或其它重要信息判断地理位置;

其次利用气候分布的空间模式图推断出其气候类型或特征;

再结合等高线或其它信息判断其地形特点;

在此基础上根据自然地理整体性特点分析其它自然地理要素,如河流的水文水系特点、植被景观等及自然资源分布状况;

最后分析、推理和归纳出该区域工农业及交通运输的发展条件和方向及应注意的问题。

这种地理空间认知模式的建立,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地理的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地理能力和素养。

这种训练必须贯穿高三地理复习教学的全过程。

  2.设计简图,突破难点

  一些自然地理知识的理解需要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对文科学生难度较大。

笔者经常在课前设计一些简图,在课堂上边讲边画,帮助学生理解了难点知识之后,便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在此过程中还要留点时间,让学生之间通过会话协作商讨,实现思维成果的群体共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去设计和绘制同类图形的变式,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

  案例一,由于学生对潜水面、潜水位和潜水埋藏深度几个概念理解不到位,所以对有关等潜水位线的题目总是做不清楚。

笔者为此设计了一幅直观的简图帮助学生理解。

如上图,由于潜水面是一个自由水面,其水位随地形的高低而起伏,其运动总是在重力作用下从高水位处流向低水位处。

有了这些知识储备,解答下列题目就不难了。

  下图是甲、乙河流两侧潜水位等值线图(单位:

米),判断甲、乙两河的流向及河水与地下水互补关系。

  分析:

从图中等潜水位线数值大小分布?

龅厥聘叩?

(两图均为北高南低)?

龊恿髁飨?

(两图均为自北向南流);

根据潜水总是从高水位处流向低水位处并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的规律,在河流两侧的等潜水位线图上画出潜水的流向,便可确定它与河流的补给关系。

如下图:

  3.以图解图,化难为易

  这些年的地理高考是题题有图,新颖的图形层出不穷,解读新图也就成为了解题的难点和关键。

有些图比较抽象,学生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而成为答题的障碍。

若能指导学生换个角度去理解图中蕴含的知识,把陌生的新图转化为熟悉和直观的图,便可以化难为易。

  案例二:

下图是全球某日某时刻的昏线(线上的数据为经度)。

据此回答

  

(1)此时北京时间为

  A.14:

40B.9:

20C.21:

20D.15:

20

  

(2)若C点为69°

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山牧民利用云杉林以上的牧场放牧

  B.北半珠各地昼短夜长

  C.南极大陆终日斜阳

  D.黄淮海平原土壤盐分全年最低

图中线段为全球某日某时刻的昏线,应为半个大圆圈,且a、c两点应为切点(晨昏线与某一纬线相切的点),根据题意可转化成两种可能的空间模型如下图。

这种图简单,学生又熟悉,可引导学生自己画出。

有了下图,学生做此题就能得心应手了。

  案例三:

图1所示区域全部为夜半球,读图回答:

  

(1)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0°

的点是______________,纬度是_____________。

(2)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_____点。

(3)P在Y的_____________方向。

由题目给出的“该图全部为夜半球”得出图中大圆是晨昏线,X、Y、P均位于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解均为0°

;

图中X、Y分别为南北纬66°

34′,且赤道上的A点不在圆心,说明X与Y点之间有极点相隔,X、Y同在一个经线圈而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南极圈内为极夜,如图2。

根据已知信息可推断出直射点在23°

26′N,是夏至日。

至此可以把图转绘成常见的夏至日太阳光照图,如图3。

  若在图1中作答,

(1)问可能很难答出,而

(2)问很容易错答成80°

W为点,120°

则是13点20分,(3)问也容易错答成P在Y的东北方向。

若把图转换成图2、图3就不至于犯此错误。

图3中可见:

虽然X、Y均位于晨昏线上,太阳高度均为0°

但X位于子夜0点经线上,而Y则位于12点经线上,因此,正确答案为:

(1)此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0°

的点是Y,其纬度是66°

34′S;

(2)北京时间是次日1点20分;

(3)P位于Y的西北方向。

  这种“图图转换”的方法在光照图的解题中特别常用。

当然这些从图中获取隐含条件及图形的转换的思维和技巧不能都由老师讲或画出来,老师只是在课前预设一些思维含金量较高的问题,在课后思考或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在探究和回答问题过程中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思维的亮点,这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

这些精彩稍纵即逝,老师不仅要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由衷地肯定,还要利用这些灵感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预设的方向,实现课堂的精彩生成。

  4.用联系图整理归纳,将知识系统和网络化

  地理学科所涉领域广泛、知识千头万绪,知识点又多分散在不同的课本和章节。

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些庞杂的知识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并进行类化记忆,也是高三复习的重要任务。

  整理的方法很多:

可以利用知识之间的因果框架图,如水土流失的形成与地形、气候、土质、植被和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其危害在上游山区和下游平原的表现又不同。

也可以利用画“脑图”的方式(以某知识为起点,在头脑中联想与其相关联的各个知识点及其树枝状结构),如分析某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要联系当地气候和地形地质,水利的开发方向要考虑水文水系提供的可能和社会经济的需要,水患的形成与气候、地形、水文水系和人类活动都有关。

“文件夹思想”也是一种很好的整理知识结构的方法:

为了避免知识的相互干扰,把同质的知识“集装”在一起,让知识之间相互“发生”联系。

书本上的章节实际上都是一个个“文件夹”,往下的各级标题和不同的知识点,构成知识的层次和递进关系,复习时要注意它们在知识链上的位置和作用。

在第二轮复习中,还可以将这些章节打乱,以专题的方式重新组合“文件夹”。

  案例四:

在复习完大气这章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与气候相关的知识框架联系图,并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以他们画出的框架图为原型让学生不断修正、完善,形成了以下简图:

  在上述过程中暴露出两个问题:

一部分学生总是把气候特征和成因混淆起来;

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无法把气候类型的分布模式图与实际分布图联系对应起来。

笔者便抓住这些虽不正确但十分有价值的生成信息,及时组织学生讨论,从而获得有利于师生和课堂发展的、高水平生态的动态生成,促使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在复习完自然地理部分后,我们专门用一节课“以分析某一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为切入点,归纳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预设好知识的切入点和生长点,把握好课堂的组织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的时间;

把握好教学的节奏,在舒缓中思考,在灵动处生成;

控制好生成的空间,问题的呈现要灵活多样,在情境中提问,在关键处激活;

要鼓励学生争论质疑,在思维碰撞中闪现智慧的火花。

  

  三、精析案例(或试题),归纳提升,水到渠成

  在高三地理复习教学中,专题课和讲评课占的份额很大。

这两种课型都需要教师选择或设计一些典型案例和综合性较强(易错易混)的试题,通过训练和评析,既引导和帮助学生查缺补漏,重组和完善主干知识体系;

又能及时找出各自能力的薄弱点和不良的学习和思维习惯,并给予强化训练和修正;

还能对解决不同类型的题目或问题归纳提升出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应用所学原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1.精选精析,思维建模

  以原理带案例或以案例整规律是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编排和高中地理教学的常见模式,它使地理科学习摆脱死记硬背个案的困境,使学生能将知识类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减轻课业负担,又能应对各种试题。

在高三复习的专题课中,笔者用得最多的也是案例教学。

每个专题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设计若干个典型案例或综合性试题,通过对案例的地理背景(隐含条件)和特点分析,从中归纳、概括出其中蕴涵的原理和规律或解题方法,之后再跳出案例去分析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以实现分析问题和解题的思维建模。

如从气候和洋流的成因分析中均可推导出其分布模式图,熟悉了这些模式图,许多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其规律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案例教学中,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出发生水土流失的三个关键因素:

水(动力条件)、土(地形和物质组成条件)和植被(覆盖)状况。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和西南地区的石漠化。

再如通过对上海港的区位分析引导学生对鹿特丹、广州等港口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分析港口形成的一般方法。

经常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实现知识原理的迁移应用,学生在考场上遇到各种新的情境,都可以用他们熟悉的案例教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各种问题。

  2.强化解题训练,实现思维过程的程序化

  高考是限时完成一定量的试题。

由于地理的解题过程多需要很强综合思维,不少学生平时练习做得很好,一到考试便思维混乱。

这除了心理素质较差之外,平时缺乏解题思维过程程序化和规范化的限时训练也有很大关系。

为此,笔者在试题的讲评过程和学生训练中都特别强化和规范以下几个程序:

首先要从题目中提取有效的解题信息(包括题目的提问角度和解题的显性及隐含条件)。

这个环节需要学生反复、认真地审题,并根据答题要求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

其次要能熟练调动所学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与试题要求进行有效的链接。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了然于胸,并能灵活调用。

第三要能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梳理的思维过程,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分布进行描述、说明和解释,对地理问题及形成进行分析判断、演绎归纳、比较和论证。

最后用规范和简洁的语言组织答案。

若是试题讲评,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及出题角度、出题者的意图和所设的陷阱,以免在遇到同类题目时再度失分或在新的情境中无法灵活迁移应用。

  案例五:

  图11为某区域示意图,图12反映图11中的P地河谷剖面,P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

图13反映图11对应的湖泊情况。

读图回答问题。

  

(1)图11中的河流流向是_____________,P地附近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__。

  

(2)若在P处建大坝,对Q处河流的水文特征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3)S城市的海滨浴场游客云集的季节,湖泊蓄水范围接近图13中a、b的_____________,从科伦坡驶往孟买的轮船航向与洋流流向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4)简要评价R地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从题中获取和解读的有效信息:

等高线的弯曲方向;

S、R两地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河流剖面上的冲刷岸和堆积岸及河流两侧的地层形态;

湖泊的水位高低;

三图之间的关系等。

  需要调动和运用的地理原理和规律:

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等高线如何表示不同地形部位;

气候的分布规律或模式;

地转偏向力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地层形态和地质构造;

湖泊水位变化与气候的关系;

滨海地区的旅游旺季和淡季的判断;

河流水文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以及修水库对下游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气候对农业生产如何评价等等。

  在解题过程中梳理的思维过程:

①河流是由地势控制从高处往低处流,河流一定发育在谷地,谷地的等高线一定向海拔高处突出,从而推出湖泊比P、Q两地高,所以河流从南向北流;

②从P处河流剖面看,东岸也就是右岸(因河流从南向北流)坡度陡即为冲刷岸,说明图示地区为北半球,则S处为地中海气候,R为温带海洋性气候,S处海滨浴场游客云集的季节为夏季,是该地的枯水季节;

③此季节北印度洋季风洋流自西向东,而科伦坡往孟买的船航向自东向西,所以逆水;

④河流的水文特征要从流量及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流速五个方面分析,大坝的修建能调节径流的变化,由于库区泥沙沉积,下泻泥沙减少;

⑤评价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必须从光热水的丰歉程度及配合情况、日温差大小方面分析。

  以上这些程序和思维过程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许多学生参与、补充、修正完成的结果。

  在试卷讲评和练习过程中经常强化并要求学生写出这些环节,能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做题习惯:

不管是限时还是不限时,不管是考试还是练习,都要经过这些程序,解题思维便会清晰而有序。

  3.增加有效参与,不断修正和提高

  试题的订正和讲评是高三复习的重要环节。

怎样才能让讲评课高效而务实,使学生获得最大收获,笔者经过多年实践,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提出几点建议:

  教师层面:

要尽快提供答案,要求学生在讲评之前分析答案,归纳各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回忆或重温自己的解题过程,分析主要的至错因子,查找知识缺漏及能力薄弱点。

在讲评课上,一方面要找出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致错因子,有针对性地提出复习堵漏方法,并设计补偿性或变式试题;

另一方面要分析解题思路和命题意图,对于同一类型的题目形成较为规范的信息获取、分析归纳的方法;

同时让学生了解每道题考查的知识能力目标是什么,在此基础上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在特定的情境中试着学习命题。

  学生层面:

首先是核对答案,对自己做错的题不仅要重做,还要找出做错的原因:

是审题抑或计算环节出错?

还是知识、能力不够?

对同一次考试中多处暴露的问题,要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作强化训练给予修正。

其次要对自己做对的题目进行反思,也叫“校准思维”。

虽然答案做对了,但思维方法可能不是最好的,或者是偶然的因素和巧合;

同时“答题效率”可能不高,如某些题目的答题量远远超过参考答案,或某些题目所花费的时间超过正常值等,这些都会影响考试整体的得分效益。

再次,要根据老师对解题思路和命题意图的分析,结合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反思方法,修正错误,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高三地理备考复习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增强各个教学环节的针对性和学生的有效参与,才能做到既减负又增效。

  (责任编辑:

廖炽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