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6601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管理心理学》讲义Word文件下载.docx

  l心理技术学的作用:

  心理技术学研究的基本方向是解决人适应机器的问题。

这些研究已开始涉及管理心理问题,但主要是解决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问题。

  l霍桑实验的作用: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际关系的因素。

这无疑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梅奥因为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美国心理学界公认他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l“群体动力”理论(“场”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

  “群体动力”理论的作用:

  “群体动力”理论对于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些研究构成了现代组织管理心理学有关群体行为问题的基本内容。

  l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

  l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黎维特《管理心理学》的出版,意味了管理心理学作为学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l当前美国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发展:

  

(1)研究机构不断扩大,专业研究人员迅速增加

  

(2)研究课题日益广泛、深入

  (3)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发展

  (4)研究方向逐渐趋于综合化

  (5)管理心理学对管理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

  (6)管理心理学家对美国的社会福利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l近20近来我国管理心理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1)建立了学术组织和教学的研究机构

  

(2)翻译和编写了一批管理心理学着作

  (3)各管理院校多数开设管理心理学课程,并为企业管理人员举办了各种讲习班

  (4)培养出一批专业人员

  (5)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

  总体看来,我国的管理心理学研究还处在初期阶段,带有探索性质。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原则

  l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联系性和发展性原则。

  l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主要有: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和个案法。

  

(1)观察法:

定义:

在日常的不作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方法。

优点:

使用方便,所得材料真实。

缺点:

只能消极等待有关现象的发生,难以对所得材料进行数量处理,难以确定某种行为现象的真正原因。

观察法的特点:

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进行的。

  

(2)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地引起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控制条件严格,结果精确度高。

表现在实验室的人为性及对心理现象的过分简化,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

  (3)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搜集各种有关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调查的方法有谈话法和问卷法。

  ①谈话法是研究者事先拟定一定的问题同被试者进行谈话,以了解其心理状态的方法。

简单易行,便于迅速获取资料。

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②欲使谈话有效,须注意三点:

1.目的明确,问题易懂2.讲究方式,控制进程3.系统、完整、详尽的记录谈话的内容。

  ③问卷法:

问卷法是运用内容明确的问卷量表,让被试者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回答,然后通过分析这些回答来研究被试者心理状态的方法。

常用的有是非法、选择法和等级排列法三种。

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广泛的材料,且能够对结果进行数量处理。

所得材料较难进行质量分析,难以把所得结论与被试者的实际行为进行比较。

  (4)测验法:

测验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化的测量表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

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许多人的一个或多个特点,能从数量上进行比较。

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目前所使用的测量表不够完善,信度和效度系数低。

  (5)个案法:

也叫案例法,是对某一个体、团体和组织在较长时间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以便研究其行为变化的方法。

  第四节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l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管理学理论

  l学习管理心理学,必须要具有管理学、心理学、人性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l管理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管理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

  l古典管理理论(包括早期管理理论、传统管理理论和科学管理理论)

  早期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亚当。

斯密(劳动分工学说)和大卫。

李嘉图(劳动价值论)。

  传统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贝奇(劳动分工学说)和艾末生(管理效率十二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美国的泰罗、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及美国的古利克和英国的厄威克。

  l行为科学理论:

  l科学管理学派强调严格管理,认为管得严才能出效率。

“行为科学”学派则强调人的行为,认为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效率。

  l行为科学:

所谓行为科学,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率。

它研究的内容包括:

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人际关系等。

  l人际关系理论的原则:

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的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三条原则:

①工人是“社会人”,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②企业中并存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③以通过对职工满足程度的提高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是衡量领导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标准。

  l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人类需要理论、人性管理理论、群体行为理论和领导行为理论四个方面。

  第二节心理学基础知识

  l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l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不同形式对现实的动态反映。

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1.认识过程:

认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

  2.情感过程: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按基本表现形态,可将情感、情绪分为激情、心境和热情三类

  按社会性内容,可将情感、情绪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类。

  3.意志过程: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特征:

人的意志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①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②自觉的能动性③意志具有对行为的调节作用④意志具有对心理调节的作用⑤意志具有坚持的作用

  l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①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离开认识过程,就不会有意志行为;

意志离不开认识,也给认识以巨大的影响②意志和情感的关系:

当某种情感对人的一定行为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

当人们在从事他所不愿做的事情时,情感也可能成为意志的阻力。

认识、情感和意志是密切联系、彼此渗透的。

实际上并不存在纯粹的、不与任何认识和情感过程相关的意志过程。

  l意志的行为结构:

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是意志行为。

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l为什么说执行决定需要更大的意志努力:

  ①执行决定的行为要求巨大的智力和体力,并要忍受由行为和环境带来的种种不愉快体验

  ②积极而有效的行为,要求克服人的个性原有的思想品质

  ③执行决定过程中,与既定目的不符的各种动机还可能在思想上重新出现,引诱人的行为脱离预定的轨道

  ④行动中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主体又可能缺乏应付的现成手段,造成人的行为踌躇或徘徊

  ⑤在行为没未完成之时,还可能出现新的动机、目的和手段,它们会在心理上同既定目的发生竟争,从而干扰行为的进程。

  第三节人性假设理论

  l西方管理心理学中提出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四种与管理有关的人性假设。

  l自我实现:

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才充分表现出来,人才会感动最大的满意。

  l怎样认识和评价自我实现的人性观:

  

(1)从理论上来看,自我实现的人性观是错误的。

人既不是天生懒惰的,也不是天生勤奋的,此外,人的发展也不是自然成熟的过程。

  

(2)在批判这种人性假设的错误观点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中的一些管理措施还有合理之处,也值得借鉴。

第二篇个体心理与管理

  第三章个性与管理

  第一节个性的一般概述

  l个性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l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

  l个性包含的主要内容:

个性包含了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

个性倾向性(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和个性的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l个性的四个特征:

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和倾向性。

  l个体的社会化:

所谓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l个性的形成的三个过程:

①婴儿时期:

这个时期的个体主要受来自家庭为中心的周围环境的影响②学生时期:

个体进入学校以后,过着以学校为中心的生活,其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老师、同学的影响③社会时期:

个体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以后,随着生活圈子的不断扩大,其个性在获得有机整体性的同时,增添了复杂性。

  l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先天遗传因素、家庭因素、文化传统因素、阶级和阶层因素。

  l个性的理论:

  

(1)特质论:

特质论的代表人物有阿尔波特、艾森克和卡特尔。

  阿尔波特认为个性必须有能够进行测定的因素,这种因素就是特性,各种特性组合起来就构成人的个性。

  艾森克认为个性表示行为的一种组织层次,超出特性的行为或习惯之上。

他提出个性特质可以从两个独立的向度来描述:

一是:

情绪稳定-神经过敏,二是内向-外向。

  卡特尔认为,个性基本结构是单元是特质。

特质表示在不同时间和各种情况之下行为的某种类型和规律性,特质有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之分。

  

(2)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勒、达乐、罗特和班图拉等。

观点:

①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况和环境中的行为处决于情况环境的特殊性,处决于个人对情况环境的评价和对别人类似的行为的观察②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有些行为是直接学来的,有些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③强调个人行为和别人行为的关系。

核心是认为环境的变动引起人的特殊行为。

  (3)心理分析论:

心理分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及其学生荣格和阿德勒。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彼此关联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而个人的行为是受这三个部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内在动力的支配的。

  荣格认为,个性的发展是由于个人为达到自我实现的内在潜力所引导。

他把人的不同特性组合划分为敏感型、感情型、思考型和想像型四种不同的性格。

  阿德勒认为,在人的个性结构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意识,而不是潜意识。

  (4)个性类型论:

其代表人物是荣格和麦迪。

荣格起初把个性性格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类型,后来又把人的性格特点分为敏感型、感情型、思考型和想像型四类。

麦迪在荣格把个性分为内、外向的基础上,还把人受到环境压力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高忧虑、低忧虑两个因素加以考虑。

  第二节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l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包括三方面:

①神经过程的强度②神经过程的均衡性③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l气质类型是由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气质结构。

  l四种气质类型及其行为特征:

  ①活泼型(多血质):

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行为的改造较容易等

  ②安静型(粘液质):

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又难于转移,善于忍耐,行为的内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容易等

  ③兴奋型(胆汁质):

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换剧烈,行为的外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等

  ④抑制型(抑郁质):

孤僻胆小,行动迟缓,不易动情,体验深刻细心,感受性很强,敏感多疑,缺乏果断和自信,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行为的内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等。

  l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类的行为,主要的不是决定于气质,而是决定于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的动机和态度,气质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只具有影响作用。

(1)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

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而且其优点和缺点几乎是相伴而生的。

在管理实践中,不能简单地评价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关键是充分认识其气质类型固有的优缺点,以扬长避短。

(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

气质能使人的心理活动染上某些独特色彩,却不能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倾向性和能力的发展水平,因而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

(3)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主要通过两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通过气质的动力特征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产生影响,二是通过气质的心理倾向性对人际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产生影响。

  l气质的应用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2)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

  (3)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是注意气质的发展性。

  第三节性格及其有管理中的应用

  l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l性格与个性的区别:

个性反应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性格则标志了这个角色的特征。

性格是表现在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也就是个性中经常的、习惯的鲜明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起着核心作用,人的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

  l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性格与气质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它们都是人脑的机能,其共同的基础是神经类型。

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同时形成的,也是由人的脑的同一活动实现的。

区别:

气质更多的体现神经类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是神经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直接表现:

而性格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外来影响,是在神经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

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又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

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性格有优劣、好坏之分。

  l性格的特征结构包括的四个方面: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

主要表现在对待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时的态度特征,包括对待社会、集体的态度,对待劳动、工作的态度,对待他人和自己的态度,对待物品的态度等

  ②性格的意志特征:

主要表现为个体在调节自己行为方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个体是否具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并使其行为接受社会规范约束的意志特征,二是个体对行为自我控制的水平的意志特征,三是个体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四是个体对待长期工作的特点的意志特征

  ③性格的情绪特征:

分为四个方面:

强度特征、稳定性特征、持久性特征和主导心境特征

  ④性格的理智特征:

指人们表现在感知、记忆、想像和思维等认知方面的个性差异。

  l性格的类型:

性格的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按人的心理机能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

  按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种

  按人的独立性程度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两种

  结合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分为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和和平型四种。

  l在管理中应用性格知识应注意哪些方面:

  ①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

  ②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

  ③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

  ④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

  l健康成人的六个特征:

①自我广延能力②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③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④表象上具有现实性知觉⑤具有自我客观化的表现⑥具有一致的人生哲学

  第四节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l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或者说,能力是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

  l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其是以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勤奋、兴趣等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

  l群因素结构学(塞斯登)认为,能力由许多彼此无关的原始能力因素构成。

  l我国学者一般从三个不同角度对能力结构进行分类:

①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②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③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l再造能力:

再造能力是指人们能顺利地学习和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和生产技能,并能按照已有的式样进行某种学习、工作或生产活动的心理素质。

  l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人们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在总结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地创造出对社会具有一定价值的、独特的东西的心理素质。

  l能力的个别差异,既有质的差异,也有量的差异。

质的差异是能力类型的差异,量的差异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和发展早晚两个方面。

  l能力水平的差异分为能力低下、一般能力、才能、天才四个等级。

  l能力在管理中的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能力的应用,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

  ①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尽其才

  ②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阈限性,避免要求过高或过低

  ③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类型差异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的协作作用

  ④在人员培训时,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

第四章知觉与个体行为

  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述

  一、知觉的概念与过程

  1、知觉:

当前的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知道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之所以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是因为在知觉之前已经有了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感觉,并在大脑中储存着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

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3、知觉与思维的关系:

知觉要获得一定的意义,必须依靠思维的力量。

  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形式。

思维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

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过程:

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

  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对象的组合

  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如下原则:

(1)接近原则

(2)相似原则(3)闭锁原则(4)连续原则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

(1)需要和动机

(2)兴趣和爱好(3)个性特征(4)过去经验(5)知识结构

  第二节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

  1、社会知觉:

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并使用的)

  2、社会知觉的分类

  

(1)对人的知觉(主要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

  

(2)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角色知觉(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效应

  1、第一印象效应(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般来说第一印象是消极的)。

  2、晕轮效应(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

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第三节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

  一、归因的概念及其内容

  归因:

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

  归因的内容:

1、心理活动的归因2、行为的归因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

  二、归因的模式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85年提出来的。

  1、海德的两归因模式:

情境归因和个人倾向归因。

  海德是基于人类总是试图从周围世界得出某种意义这一考虑而提出归因模式的,是从(外归因)和(内归因)来建构他的归因模式的。

  2、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

知觉者本人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是从变化分析的角度来提出他的归因模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