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7095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docx

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诗歌赏析指导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教案:

诗歌赏析指导

——诗歌赏析指导

【课前延伸】

1.学生广泛搜集关于秋和思乡的诗句。

2.课前认真阅读主题阅读材料,七年级上学期《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第一册《四季如歌》“浓郁的秋”、“圣洁的冬”部分。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2.找出词中所用的意象并能理解意象的含义。

3.学习古代诗词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古代诗词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意象组合、乐景衬哀、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课堂实录】 

(一)字斟句酌,解读密码:

(15min)

导入:

师:

春节期间央视最火的综艺节目当属《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在新增环节“飞花令”中的表现尤为出色,让我们一起欣赏精彩片段(第四场主题词“月”)。

今天我们也来一试身手,主题词是“秋”。

(板书:

秋)

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师:

心上秋是愁,谁道秋下一心愁。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些让世人刻骨铭心的思乡思亲的离愁别绪之中……同学们能不能背诵一些思乡念亲的名句呢?

(板书:

心,思乡)

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

有一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大家知道是哪首吗?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

请哪位同学把这首小令朗读一下。

(板书:

天净沙秋思)

生:

(一生朗读。

师:

朗读诗歌一定要投入感情。

我们用怎样的语速去朗读一首诗歌,是跟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系的。

作者在曲中描绘了哪些富有特点的景物?

作者心情如何?

生:

我发现作者在这首小令中写了很多景物,比如“小桥流水”“昏鸦”“瘦马”,还有“夕阳”。

生:

还有“枯藤老树”。

生:

“人家”也是景物。

生:

“古道”“西风”也是景物,只不过西风用眼睛可能看不到,要用触觉才行。

师:

在这首小令的前三句,作者用了三组非常典型的秋景来渲染自己的忧伤之感,让我们这些读者也倍感凄凉。

生:

老师,我发现第二句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感觉挺温馨的,刚才说“昏鸦”的时候不是说在“断肠人”看来黄昏时归巢的乌鸦使人触景伤情嘛,我感觉这里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小桥流水人家的确是温馨的,但是这种温馨的景象会引起漂泊的旅人更大的伤感。

师:

精彩!

这位同学很会听课而且会活学活用。

的确,第二句是温馨之景,在古诗中,有时候会有“以乐景写哀情”的情况出现。

崔颢的《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异乡的景物虽然很美,但在背井离乡的诗人眼里,却只会引起“乡关何处”的伤感。

生:

我发现这首小令中有一个词“断肠人”,课下注释的意思是“形容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这告诉我们这首小令写的是旅人漂泊天涯的忧伤之情。

师:

这位同学很敏锐,一下子就抓住了这首小令的关键词。

全篇结尾,只有十个字,也是诗眼,凝聚着主人公复杂深沉的感情:

离乡背井的酸楚、旅途奔波的凄苦、身世艰辛的叹息、前途无望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悲凉,读起来揪人心肺,读起来让人百感交集。

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结合资料一,理解题意和作者背景。

元朝统一中原以后,推行的是与宋代绝然相反的重武轻文政策,读书人处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

科举中断了达八十年之久,断绝了读书人的仕途,这无疑把读书人推到生活的绝境。

为了生存,有些文人不得不远游谋生,过着漂泊的生活。

生:

我记得有句诗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总会引起人的伤感之情。

生:

我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这里作者想说一个旅人远离家乡,已经走了很长的路,眼看着夕阳渐渐沉下去,却不知道晚上能够在哪里停留,更不知道自己将要走向哪里,此情此景,让人实在太伤感啊!

师:

其中这些作者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景物就是意象。

这小令深得唐诗精华,描绘了一幅绝妙秋景,是一幅看起来令人赏心悦目的小品,意境无限深远辽阔。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撼动的特殊地位,作者不同凡响。

师:

有一位霸气的理工男,他破译了诗词的密码,把经常出现的意象,作为高频词汇统计出来,三秒钟就可以写词赋诗。

《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组合尤为巧妙。

这些高频意象在唐诗宋词中俯拾皆是,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我国古典诗歌常常用日暮斜阳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

例如: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孟浩然《宿建德江》)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鹤楼》)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

(岑参《山房春事》)

清代王国维盛赞它“寥寥数笔,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

你认为这首曲子被称为“秋思之祖”的理由有哪些?

为何能摘此桂冠?

生:

巧妙地借景抒情。

师:

我觉得作为剧作家和散曲家的马致远,是一位“蒙太奇”大师,字字句句都是极为经典的镜头语言,具有极强的画面感。

朗读时,穿过浩淼的时空,八百年前的景观纷呈浮现。

意象组合的表现手法,深得唐诗精华,如一骑红尘妃子笑(《过华清宫绝句》杜牧),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他还是一位“意识流”高手,打破实词虚词的惯用手法,有机地组织各种意象,让纷繁的艺术意象依次闪烁。

这种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岑参《山房春事(其二)》

马致远还是一位调遣文字方队的将军,排兵布阵,恰到好处。

谋篇布局,撼动人心。

极强的语言密度,艺术意象纷纷呈现。

艺术张力,赋予你千种想象,万般感受。

真正地做到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5min)

师:

请同学们打开主题学习七年级上第一册《四季如歌》157页,结合这八首诗词的景和物去分析,作者笔下的意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

密洒堪图画,看疏林噪晚鸦。

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

——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大德歌冬景》

生:

大雪像白色的花海,像缤纷的梨花。

古人常用梨花喻雪花,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

作者饱蘸着热爱之情,写出了雪花的形状和神态。

着一“舞”字,说明北风吹紧。

作者仰视天空,雪花纷飞,弥漫天际,为下文写具体的景物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生:

将雪喻作“粉华”、“梨花”,而这是以乐景写哀情,饱含着作者的无限辛酸。

生:

这首小令通过对傍晚郊野景物的描绘,勾画出了饱含着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的冬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向往安宁闲适稳定生活的感情。

小令前四句写大雪漫天飞舞的迷离景色,说明野外的扑朔迷离,依稀难辨,远景的衬托,同时透视出作者赞叹之情,境界开阔,层次分明。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唐代词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生: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生:

“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生:

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唐代诗人王维《田园乐七首(六)》

生:

描写出春雨后春天的雨景。

宿雨:

昨晚下的雨;朝烟,早晨春天的烟霞峦气。

红艳的桃花上含着昨晚下的雨点,翠绿柳枝轻拂着早晨的薄雾。

这两句写得静谧、灵动、优美,静中有动感。

生:

王维晚年,厌于党争政治,对政事几乎不再关心,心境也极其宁静。

山居是宁静的,再加上心境的宁静,才能写出这么宁静优美的诗。

这首诗很象孟浩然的《春晓》,但比《春晓》写得细腻、具体,也比孟诗对仗工整,更有画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代诗人杜甫《登高》

生:

杜甫《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急风、高天、沙渚、啸猿、飞鸟、落木、流水”都是包含着作家悲怆感情的意象,这些意象的总和构成了哀猿长啸、鸟群回旋、落木萧瑟、长江汹涌的雄浑而深沉的意境。

   

生:

这里的遥远还或许可以理解为主人公与自己的人生理想之间的距离远。

他现在这种漂泊天涯的处境很可能不是他一开始想要的。

比如说,杜甫年轻的时候也曾经雄心勃勃,还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是老了之后却“老病有孤舟”,所以此情此景让作者倍感失落。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元代剧作家白朴《天净沙·春》

生:

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有飞舞的春燕,啼喈的黄莺,小桥之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

生:

庭院中喧闹的景象,展示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画面。

春天乐曲充满了生机、欢愉与活力,没有惆怅与沧桑之感。

生:

最能够体现春天特征的两个形容词是暖和啼莺,而最能庭院中生机的景物是舞燕和飞红。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元代剧作家白朴《天净沙·夏》

生:

雨过天晴,绿阴森森,高楼上怀抱西瓜乘凉。

透过薄如蝉翼的窗纱,隐约看到一身着罗纱、手持香扇的女子躺在摇椅上。

扇子缓缓摇动,女子闭目假寐,享受夏日屋内的阴凉。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元代剧作家白朴《天净沙·秋》

生:

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生:

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

生:

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生:

秋令当中,落霞中的村落里炊烟袅袅,老树昏鸦,夕阳中有一点飞鸿;初秋季节,青山绿水的背景下,草色开始发白,树叶开始转红,菊花一片金黄。

秋天的思念就这样滋生疯长起来。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元代剧作家白朴《天净沙·冬》

生:

在一个冬天的黄昏,城门一声轻响,一轮新月挂在半空,带着雪化成的水缓缓流过山前。

竹子做的篱笆和篱笆内的茅舍,在孤村之中一片安详的和谐。

生:

此曲选择一个黄昏的城郊作为描绘冬景的具体环境。

冷月黄昏,雪山水滨,已是清寒凛冽;淡烟衰草,茅舍孤村,又显寂寥冷落,更有谯门一声寒角,平添一分悲凉,空气中弥漫的是孤寂和无助的忧伤。

皑皑白雪,清冷月光,孤村寒舍,万籁俱寂,一片肃杀。

(三)旧曲新唱,奇文共赏:

(15min)

师:

这篇秋思之祖,虽是小令,味如橄榄,越品越醇。

一经问世,就可谓是秋思的代表作。

历代文人雅士,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方式,诠释着这首经典,丰满着这首经典,使他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他入乐,乐曲显得意境深远;他入剧,剧情显得充满诗情画意;他入文,文章尽显高雅深邃;他入画,丹青更显清新脱俗……请同学们自己独立结合主题阅读材料和生活积累,汇总材料三,独立完成仿写《天净沙》的创作。

生:

寒山瘦水枯田,惨红愁菊荒滩,驿路长亭笛远,离人肠断,远村轻袅孤烟。

生:

朔风淡日寒冰,画檐霜缀云亭,木落鸿泥曲径。

暗香疏影,一枝清绝斜横。

生:

残荷瘦柳寒沙,雁风斜照芦花。

浪卷孤舟远下。

冰轮高挂,夜霜弹落谁家?

生:

星空细雨飞花,酒杯深夜风沙,独影江边晚霞。

几番冬夏,目光长过天涯。

生:

清风皓月繁花,斗星云塔流霞,薄雾微霏泼洒,夜来如画,月华垂落天涯。

师:

在文人的书斋里,它是书法家屡写不厌的墨宝;在画家的画室里,它永不枯竭的命题,在文人雅士的寓所里,它是经常光顾的贵客;至今,我们还可以见到各种版本的《天净沙》

即便是在信息传媒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对这首经典的现代解读。

今天我们从意象组合、乐景衬哀、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这一角度,赏析了“秋思之祖”,希望大家学有所获。

从金戈铁马到琴棋书画,从大漠孤烟到水墨江南,从忠肝义胆到千里婵娟,一首首传诵古今的诗词歌赋,诉不尽炎黄子孙的家国情怀。

那是我们所绽放出来的光芒,那也是中国诗词永恒的魅力!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重温经典诗词,梦想就此启航。

诗和远方,令人向往……下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第1课  春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

主要作品有散文《荷塘月色》《背影》等。

【读读写写】

1.朗润lǎngrùn  

2.酝酿yùnniàng 

3.卖弄màinòng  

4.喉咙hóulong    

5.应和yìnghè 

6.嗡wēng    

7.嘹亮liáoliàng 

8.烘托hōngtuō  

9.静默jìngmò   

10.风筝fēng ·zheng  

11.抖擞dǒusǒu 

12.健壮jiànzhuàng   

13.黄晕huángyùn:

昏黄,不明亮。

   

14.窠kē巢:

鸟兽昆虫的窝。

15.呼朋引伴hūpéngyǐnbàn: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

引:

牵引,招引。

常用于鸟类招呼同伴。

16.花枝招展huāzhīzhāozhǎn:

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2课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

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作家”的称号。

 

【读读写写】

1.镶xiāng   

2.发髻jì  

3.单单dāndān  

4.安适ānshì   

5.着落zhuóluò  

6.慈善císhàn  

7.肌肤jīfū   

8.秀气xiù·qi  

9.宽敞kuān·chang  

10.贮蓄zhùxù  

11.澄清chéngqīng   

12.空灵kōnglíng  

13.地毯dìtǎn

【中心思想】

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第3课雨的四季

《雨的四季》的作者刘湛秋,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读读写写】

1.蝉chán

2.花苞huābāo  

3.娇媚jiāomèi  

4.棱镜léngjìng  

5.粗犷cūguǎng  

6.睫毛jiémáo 

7.衣裳yī·shang  

8.铃铛líng·dang  

9.端庄duānzhuāng   

10.屋檐wūyán   

11.凄冷qīlěng   

12.化妆huàzhuāng  

13.淅沥xīlì  

14.干涩gānsè  

15.草垛cǎoduò   

16.绿茵茵lǜyīnyīn

17.静谧jìngmì:

安静。

谧,安宁、平静。

18.高邈miǎo:

高而远。

邈,遥远。

19.咄咄逼人duōduōbīrén: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20.造zào访:

拜访。

多用于书面。

21.淋淋沥沥xīxīlìlì:

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22.彩棱léng镜:

以透明材料制成的多面体,能折射出不同颜色的光。

23.莅lì临:

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多用于书面。

莅,到。

24.吝啬lìnsè:

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25.畦qí:

由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

【思考】

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1)更有韵律美

(2)文章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四季的雨”:

单纯强调“雨”,显得呆板、生硬。

“雨的四季”:

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2.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春雨:

柔情而生机

夏雨:

热烈而粗犷

秋雨:

端庄而沉思

冬雨:

自然而平静

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

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4.四季的雨有什么特点,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

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效果?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第5课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散文集》,作者史铁生,小说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散文代表作《我与地坛》《合欢树》。

文章中母亲说的“好好活”是母子俩都要战胜病魔;我说的“好好活”是为了母亲我和妹妹要坚强的活下去。

【读读写写】

1.瘫痪tānhuàn   

2.暴怒bàonù   

3.沉寂chénjì   

4.侍弄shìnòng   

5.捶打chuídǎ   

6.央求yāngqiú  

7.淡雅dànyǎ  

8.高洁gāojié  

9.烂漫lànmàn    

10.絮叨xùdao:

形容说话啰嗦。

11.憔悴qiáocuì: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12.诀别juébié:

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13.翻来覆去fānláifùqù:

来回翻身。

也形容一次又一次。

14.喜出望外xǐchūwàngwài: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问题巩固】

(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解析:

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

“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

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

“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解析:

“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

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解析:

仅仅因为“我”勉强(qiǎng)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才从“梦”中惊醒。

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

“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

第6课散步

《散步》莫怀戚,重庆作家。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读读写写】

1.信服 xìnfú  

2.分歧fēnqí  

3.取决qǔjué   

4.一霎yīshà   

5.两全liǎngquán   

6.粼粼línlín

7.各得其所gèdéqísuǒ: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结构图解】

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时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A、散步的人有:

 我母亲妻子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概括课文中每个人物的特点。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

我:

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我的母亲:

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

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

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第7课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是印度(国别)作家泰戈尔写的,他的主要诗集有《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迦利》。

 《荷叶·母亲》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当代作家,诗人。

著有诗集《繁星》《春水》。

散文集《樱花赞》《寄小读者》。

 

【读读写写】

1.蒂dì    

2.梗gěng   

3.沐浴mùyù   

4.祷告dǎogào  

5.姊妹 zǐmèi   

6.亭亭tíngtíng  

7.遮蔽zhēbì 

8.心绪xīnxù  

9.流转liúzhuǎn  

10.匿笑nìxiào:

偷偷的笑。

11.荫蔽yīnbì :

(树叶)遮蔽;隐蔽。

12.徘徊páihuái: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也比喻犹豫不决。

(另,荫庇yìnbì :

大树枝叶遮住炙人的阳光,宜于人们休息,(旧时)比喻尊长照顾晚辈或祖宗保佑子孙。

【简答题】

1.《金色花》描写了三次嬉戏:

①让母亲嗅到花香

②投影到母亲读的书页上

③跳到母亲面前变成孩子

2.《金色花》中心思想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

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进行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3.《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4.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因为“我”看到荷叶护莲,就像坚强的母亲对儿女深情的关爱和勇敢无畏的守护一样。

5.文章第⑧段的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承上启下。

6.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