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219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docx

最新生物制药复习提纲解答版

基本概念:

1.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综合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物理化学和药学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预防、诊断、治疗制品。

2.生物技术药物——是指采用DNA重组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或其他生物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抗体或核酸类药物。

3.生物制品——用微生物及微生物代谢产物或动物血清制成的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制品。

4.生物制药工艺学—是从事各种生物药物的研究、生产和制剂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5.抗生素是生物在其生产活动过程中所产生,并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性地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有机物质。

6.热原质——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被污染后由杂菌所产生的一种内毒素。

7.四环类抗生素——是以四并苯为母核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8.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由链霉菌产生的弱碱性抗菌素。

9.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它们都包含一个四元内酰胺环。

这是在当前最受重视的一类抗生素。

10.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它们既含有氨基糖苷,也含有氨基环醇的结构。

11.耐药性细菌在抗生素的作用下,大批敏感菌被抑制或杀死,但也有少数菌株会调整或改变代谢途径,变成不敏感菌,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产生耐药性。

12.干扰素—系指由诱导剂诱导有关生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诱生蛋白质。

13.硫酸软骨素一般含有50~70个双糖单位,链长不均一,相对分子质量在1~3万,硫酸软骨素按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差异,又分为A、B、C、D、E、F、H等多种。

它们均由D-葡萄糖醛酸和N-乙酰-D-氨基半乳糖组成,只是硫酸基团位置不同而己。

硫酸软骨素为白色粉末,无臭,无味,吸水性强,易溶于水而成黏度大溶液,不溶于乙醇、丙酮和乙醚等有机溶剂,其盐对热较稳定,受热80℃亦不破坏。

游离硫酸软骨素水溶液,遇较高温度或酸即不稳定,主要是脱乙酰基或降解成单糖或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多糖。

14.肝素——是一种抗凝剂,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

15.维生素:

是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机能的一类化学结构不同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们在体内不能合成,大多需从外界摄取。

16.激素——是生物体产生的,对机体代谢和生理机能发挥高效调节作用的化学信使分子。

17.亚基疫苗:

利用病原体的某一部分通过基因工程克隆而制得的疫苗。

18.活体重组疫苗:

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对非致病性微生物(细菌和病毒)进行改造,使之携带并表达某种特定病原体的抗原决定簇基因,产生免疫原性;或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修饰或删除致病性微生物的毒性基因,使之仍保持免疫原性所制成的疫苗。

19.核酸疫苗:

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直接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外源基因(DNA)与质粒重组后,直接导入动物细胞内,并通过宿主细胞的转录系统合成抗原蛋白,诱导宿主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20.基因治疗——是将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转移到病人体内并发挥功能,纠正病人体内所缺乏的蛋白质或赋予机体新的抗病功能。

21.人工免疫:

人为地给机体输入抗原以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或直接输入免疫血清,使其获得某种特殊抵抗力,用以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者。

22.人工自动免疫——是给机体输入抗原物质,使免疫系统因抗原刺激而产生类似感染时所发生的免疫过程,从而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23.人工被动免疫:

输入免疫血清(含特异性抗体),使机体获得一定免疫力,以达到防治某些疾病目的。

24.乙肝基因工程疫苗:

指将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DNA序列构建到表达载体上,并在宿主细胞中表达,所表达的抗原经纯化后制备成的重组亚单位乙肝疫苗。

25.抗体:

能与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6.单克隆抗体:

仅识别抗原分子上同一抗原位区的由同一克隆细胞产生的抗体。

27.人源化抗体——主要指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基因克隆及DNA重组技术改造,重新表达的抗体。

28.基因工程抗体:

是利用DNA重组技术,通过对抗体分子基因结构与功能了解,有目的地在基因水平上对抗体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或者直接合成基因序列,再将基因导入细胞表达产生的一类抗体。

29.前体物质:

在抗生素生物合成中,菌体利用它以构成抗生素分子中的一部分而其本身又没有显著改变的物质,称为前体(precursor)。

 

简答题

1新药筛选基本方法

(一)、随机筛选

(二)、经验式重复筛选

(三)、药物合理设计与筛选

(四)、高通量筛选

2新药研究和开发的主要过程

1、确定研究计划:

2、准备化合物:

3、药理筛选

4、化学实验

5、临床前I期

6、临床前II期

7、I期临床

8、II期临床

9、III期临床

10.注册申请上市(2-3年)

11.售后监测

3生物活性物质的浓缩的主要方法?

(一)盐析浓缩

(二)有机溶剂沉淀浓缩

(三)用葡聚糖凝胶(Sephadex)浓缩

(四)用聚乙二醇透析浓缩

(五)超滤浓缩

(六)真空减压浓缩与薄膜浓缩

4试述活性物质的保护措施

1、采用缓冲盐系统

在生物药物制备中,常用的缓冲盐有磷酸缓冲盐,柠檬酸缓冲盐,Tris缓冲液,醋酸缓冲盐,碳酸缓冲盐,硼酸缓冲盐和巴比妥缓冲盐等。

2、添加保护剂

防止某些生理活性物质的活性基团及酶的活性中心受到破坏,如巯基是许多活性蛋白质和酶催化活性基团,极易被氧化,故提取时,常添加某些还原剂如半胱氨酸,a-巯基乙醇。

对易受重金属影响的,可添加EDTA。

3、抑制水解酶的作用

4、其它保护措施(冷、热、酸、碱)

6试述生化物质分离纯化的基本步骤

1、将目标药物成分从起始原材料中释放出来;

2、从提取物中去除固体杂质成分;

3、去除可溶性杂质成分;

4、除去水或其他类别的溶剂,富集或浓缩目标药物成分;

5、去除残留杂质和污染物成分,使药物成分能够达到所需的纯度;

6、对目标药物成分进行必要的后加工处理(如修饰、加入稳定剂、佐剂等)以保护或提高药物活性等。

7生物活性物质分离制备设计基本阶段

生物体内某一组分,特别是未知结构的组分的分离制备设计大致上分为五个基本阶段。

(1)确定制备物的研究目的及建立相应的分析鉴定方法。

(2)制备物理化性质稳定性的预备试验。

(3)材料处理及抽提方法的选择。

(4)分离纯化方法的摸索。

(5)产物均一性测定

8靶向给药系统

采用乳化技术、脂质体制备技术、微型包囊和微型成球技术,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

靶细胞的靶向给药系统属于第4代剂型,可用于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治疗。

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是一类对pH敏感的结肠定位释药制剂。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中的药物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不释放,只有当药物达到人体回盲部后启结肠较高的pH环境下溶解聚合物,才能使给药系统把药物释放出未,并且在结肠部发挥局部治疗作用。

其优点是:

(1)在结肠释放不受消化酶影响,可以增加其生物利用度;

(2)治疗发生于结肠的克罗恩病、溃疡型结肠炎及结肠直肠癌时,可以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化疗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减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3)用量小、胃肠吸收少就减少骨髓抑制等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

(4)对于在夜间发作的哮喘、心绞痛、关节炎的治疗,可让药物在结肠缓慢释放,将发挥长效作用。

重点支持:

(1)结肠靶向给药(口服)系统及产品

(2)心脑靶向给药(口服、注射)系统及产品;

(3)淋巴靶向给药(注射)系统及产品。

9缓、控释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与药物在体内浓度有关,而与给药时间无关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未的。

是一类采用新型药用辅料,通过膜控技术、骨架阻滞技术和包衣技术等来控制片剂、胶囊剂的释药速度,从而实现定时、定速释放,属于第3代剂型就延长有效血药浓度的持续时间和提高用药的安全度。

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的主要区别在于控释制剂是按零级速率释放药物,其释放量不受时间影响,释放速度是恒速或接近恒速,血药浓度平稳,峰谷波动很小。

其优点是:

(1)对于半衰期短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服药顺应;

(2)使治疗指数较低的药物血药浓度保持平稳进免过高过低的峰谷现象,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可在小剂量的情况下达到最大疗效,减少总的用药量。

目前临床上应用缓释控释制剂有硝苯地平缓释控释片,主要用于抗高血压治疗。

缓、控释制剂剂型:

(1)固体缓、控释制剂(口服、舌下)技术产品;

(2)注射缓、控释制剂技术产品;

(3)混悬型缓、控释制剂(口服、注射)技术产品;

(4)凝胶型缓、控释制剂(口服、粘膜、腔道)技术产品。

10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抗生素可分为几类?

每类其结构有何特点?

每类举1药品。

以青霉素为例写出发酵生产青霉素的工艺路线。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它们都包含一个四元内酰胺环。

这是在当前最受重视的一类抗生素。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它们既含有氨基糖苷,也含有氨基环醇的结构。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如红霉素、麦迪霉素(medicamycin)。

它们含有一个大环内酯作配糖体,以苷健和1~3个分子的糖相连。

(4)四环类抗生素:

如四环素、土霉素等。

它们以四并苯为母核。

(5)多肽类抗生素:

如多粘菌素、杆菌肽等。

它们多由细菌、特别是由产孢子的杆菌产生,并含有多种氨基酸,经肽键缩合成线状、环状或带侧链的环状多肽。

(一)菌种

(二)孢子制备(三)种子制备(四)培养基的配制(五)发酵(六)发酵液的过滤和预处理(七)青霉素的提取(八)青霉素的精制

11微生物产生耐药机理是什么?

(1)酶促破坏

(2)细菌改变敏感部位

(3)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

12影响青霉素结晶的因素?

(1)水分的影响

(2)温度的影响

(3)污染数高低对结晶的影响

(4)青霉素与醋酸钾摩尔比关系

13去除四环素差向异构物的方法?

(1)制成尿素复盐转四环素盐酸盐

(2)制成氯化钙复合物

(3)制成甲酰复合物

14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抗生素产量的方法

1.将产生菌基因随机克隆至原株直接筛选高产菌株

2.增加参与生物合成限速阶段基因的拷贝数

3.强化正调节基因的作用

4.增加抗性基因

15乙肝病毒(HBV)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途径

①将HBV的S、S2或S1基因重组质粒转化酵母,用重组酵母生产HB疫苗;

②将S、S2或S1基因重组质粒转化哺乳动物细胞;

③将S、S2或S1基因插入痘苗病毒DNA非必需区,传染中华地鼠卵巢细胞,大量培养该动物细胞株生产HB疫苗;

④将S、S2或S1基因插入昆虫核多角体病毒DNA非必需区,转染家蚕和蝶蛹生产HB疫苗。

16试述HBA的DNA结构

Dane颗粒表面由一种蛋白质包裹,被称作表面抗原(HBsAg),HBsAg含有3种蛋白成分,分别由3种不同基因编码:

①小蛋白(S蛋白),为S基因编码的由22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是HBsAg和HBV包膜的主要成分,也是HBV的主要蛋白;

②中蛋白(M蛋白),由S蛋白和前S2基因编码的55个氨基酸残基多肽(前S2蛋白)组成,它具有一个多聚人血清白蛋白(pHSA)受体位点;

③大蛋白(L蛋白),为M蛋白和前S1基因编码的108~109个氨基酸残基多肽(前S1蛋白)组成。

17用于制备病毒类疫苗的毒株,一般需具备哪几个条件?

①必须持有特定的抗原性,能使机体诱发特定的免疫力,阻止相关病原体的入侵或防止机体发生相应的疾病。

②应有典型的形态和感染特定组织的特性,并在传代的过程中,能长期保持其生物学特性。

③易在特定的组织中大量繁殖。

④在人工繁殖的过程中,不应产生神经毒素或能引起机体损害的其他毒素。

⑤如是制备活疫苗,毒株在人工繁殖的过程中应无恢复原致病力的现象,以免在使用时,诱发机体发生相应的疾病。

⑥在分离时和形成毒种的全过程中应不被其他病毒所污染,并需要保持历史记录。

用于制备活疫苗的毒种,往往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将毒株经过长达数十次或上百次的传代,降低其毒力,直至无临床致病性,才能用于生产。

18简述核酸疫苗的特点?

(1)免疫保护力增强

(2)  制备简单,省时省力

(3)  同种异株交叉保护

(4)  应用较安全

(5)  产生持久免疫应答

(6)  贮存、运输方便

(7)  可用于防治肿瘤

19核酸疫苗的纯化步骤

(1)收集、裂解细胞的和质粒的初步抽提

细胞的收集可利用离心的方法完成。

裂解细胞(使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破裂的过程)一般有煮沸法、SDS碱裂解法、非离子型去垢剂法等。

(2)质粒DNA的纯化

①聚乙二醇(PEG)沉淀法

②氯化铯-溴乙锭梯度平衡离心法

③柱层析法

20DNA疫苗为治疗恶性肿瘤提供哪些新的思路

①激发免疫系统杀死致癌病毒;

②激发免疫系统识别并消除表达共同癌细胞信号的癌细胞;

③转染和表达基因工程蛋白,从而使癌细胞成为更好的免疫靶子。

21影响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1)  质粒DNA可能诱导自身免疫反应,但是人和动物的许多试验表明质粒DNA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性较小。

(2) 持续表达外源抗原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后果。

(3)  肌肉注射质粒后,仅有很少部分被肌细胞所摄取,反复用PCR技术检查血中质粒,结果为阴性,揭示肌注后逸入血流的疫苗质粒数量是微不足道的,质粒去向如何尚待进一步阐明。

(4) 影响核酸疫苗诱发机体免疫应答的因素很多,目前已知的主要有载体设计、核酸疫苗的导入方法、佐剂及辅助因子会对其免疫效果有影响。

另外年龄和性别因素、肌注剂量和体积、预先注射蔗糖溶液等都会对肌注质粒DNA表达有影响。

22试述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是由(两重H链两轻L链)四条肤链组成,四链互以-S-S键结合,形成一个“Y”形的四链分子。

每一链又分为二段,一段为恒定部分,该部分的氨基酸序列是相同的;另一段为可变部分,这一部分的氨基酸序列各不相同,因而其上具有抗原结合位点。

主要位于“Y”的两臂末端1/2L链和1/4H链相结合部位。

此外抗体的柄部Fc段上有补体结合区。

23试述B淋巴细胞杂交瘤选择培养基的原理?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用HAT培养基(H-次黄漂呤、A-氨基喋呤、T-胸腺嘧啶)进行筛选。

细胞的DNA合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途径。

内源性途径就是利用Gln(谷氨酰胺)或单磷酸尿苷酸在二氢叶酸还原酶的催化下合成DNA;外源性途径则利用次黄漂呤或胸腺嘧啶在HGPRT(次黄漂呤鸟漂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或TK(胸腺嘧啶激酶)的催化作用下补救合成DNA。

HAT培养基中的氨基喋呤是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剂,因此能有效的阻断DNA合成的内源性途径。

B淋巴细胞具有HGPRT和TK这两种酶,因此在内源性途径被阻断后仍能利用HAT培养基中的次黄漂呤和胸腺嘧啶完成合成。

但由于B淋巴细胞是正常细胞故不能长期存活。

而杂交瘤细胞由于继承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双重特性,能够合成HGPRT和TK,故在HAT培养基中可长期存活。

在历经2周左右的时间后即可得到该杂交瘤细胞,从而成为制造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源。

24单抗纯化策略及注意事项?

常规策略:

①单抗的分子量IgG:

150~160kDa,IgM:

900kDa,等电点PI在4到9之间,大部分超过pI6,比其它血清蛋白更偏碱。

②IgG的疏水性更强,在硫酸氨浓度30~50%时会沉淀。

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更好,在近等电点和低盐时溶解度会减弱,在室温下相对比较稳定,除在相对偏酸的溶液中不稳定外一般缓冲液下均较稳定。

③在单抗纯化时既要了解他们的共性又要了解个性,整个纯化策略与其他蛋白纯化一样可分为三步,粗提用来分离浓缩和稳定样品,中度纯化去除大部分杂质,精细纯化达到最高纯度。

④在选择一个纯化策略时应考虑几个因素,如抗体的来源,单抗本身的理化性质,最终产品的生产规模及纯度要求,目的蛋白的分析鉴定方法,药品管理部门对产品的要求。

在抗体来源中单抗本身的性质,样品的培养和处理方法,潜在污染及发酵液蛋白浓度均会影响纯化策略的设计。

⑤如果是大量单抗的生产,体外单抗培养技术是首选。

越来越多的单抗用哺乳动物细胞来培养,例如用CHO表达的单抗表达水平在1~2g/L。

在样品的制备和粗提中常用的是离心和超滤。

⑥大部分单抗在中性偏碱和低电导的缓冲液中是稳定可溶的,但是有一些抗体在温度低于37℃时溶解度会降低,易结晶;强碱性单抗在多价阴离子缓冲液中易形成稳定的离子复合物导致抗体之间的聚合;单抗同时经常与核酸形成复合物,这种结合在0.3M~10MNaCl存在时是可逆的,所以在单抗纯化中粗纯时选择缓冲液是非常重要的。

⑦粗样品的预处理可选用脱盐交换缓冲液,浓缩把样品部分纯化转入所需环境,起始纯化一般选用离子交换或亲和层析,产品纯度可达50~98%,最终纯化可选凝胶过滤或疏水层析。

25简述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

(1)培养基

(2)饲养细胞制备

(3)亲本细胞准备

(4)固定化抗大鼠K轻链单抗的制备

(5)细胞融合

(6)杂交瘤细胞筛选

(7)抗HBsAg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8)抗HBsAg单抗的分离纯化

26干扰素和干扰素基本功能是什么?

1.结构和性质

干扰素—系指由诱导剂诱导有关生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诱生蛋白质。

这类诱生蛋白质从细胞中产生和释放之后,作用于相应的其它同种生物细胞,并使其获得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方面的免疫力。

有α型、β型和γ型及许多亚型。

人白细胞产生的干扰素为α干扰素(IFN-α),又称人白细胞干扰素。

人纤维母细胞产生者为β干扰素(IFN-β),又称人纤维母细胞干扰素,其结构与α者相似。

由特异性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可产生γ干扰素(IFN-γ),亦称免疫干扰素或Ⅱ型干扰素。

2、干扰素基本功能

IFN具有抗病毒繁殖、抗细胞分裂增殖及调节机体免疫三大基本功能。

(1)抗病毒繁殖:

IFN具有发好的广谱抗病毒作用。

IFN不是直接中和或杀伤病毒体,而是病毒体做为IFN的诱生剂,启动细胞内抗病毒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质的,从而阻止感染性病毒颗粒的形成,达到抗病毒的目的。

(2)直接抗肿瘤:

这主要表现在IFN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直接溶癌,降低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暴露肿瘤特异性表面抗原等功能方面。

IFN有抑制细胞癌基因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促进“逆转”等作用。

(3)间接抗肿瘤:

IFN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作用,而且还通免疫系统发挥间接作用。

IFN是自然杀伤细胞(Natualkillcell,NK)天然的强有力的诱导剂,在体内外IFN皆可促使NK细胞的成熟与活化,增强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IFN在体内外均能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细胞毒功能。

 IFN还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可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过度反应到接近正常水平。

27微生物转化生产甾类激素的特点是什么?

①可减少化学合成步骤,简化生产设备,缩短生产周期

②可提高产物得率和质量,降低成本。

③可进行化学法难以进行的反应。

④其他生物虽能产生这类羟化酶,但微生物产生的酶系种类最多。

⑤可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避免或减少使用强酸、强碱或有毒物质。

28试述胰岛素的结构及作用?

(1)胰岛素的结构和性质

胰岛素(insulin)为含51个氨基酸残基的小分子蛋白质,分子量5808,由含有21个氨基酸的A链和含有30个氨基酸的B链借助2个二硫键联结而成。

(2)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

胰岛素是促进合成代谢、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主要激素。

1)对糖代谢的影响

胰岛素加速全身组织,特别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抑制糖异生,从而使血糖降低。

2)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胰岛素可促进脂肪的合成与储存,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合成甘油三酯和脂肪酸。

胰岛素还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减少脂肪的分解。

3)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胰岛素可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内;促进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

由于能促进蛋白质合成,所以胰岛素对机体的生长有调节作用,但需与生长素共同作用,促生长效果才显著。

29核酸类药物有哪些?

第一类为具有天然结构的核酸类物质,有助于改善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平衡,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促进缺氧组织恢复正常生理机能。

临床上用于放射病,血小板减少症,急慢性肝炎,心血管疾病,肌肉萎缩等代谢障碍。

如肌苷,ATP,辅酶A,脱氧核苷酸,肌苷酸等。

第二类为自然结构碱基、核苷、核苷酸结构的类似物或聚合物,这一类核酸类药物是当今治疗病毒,肿瘤,艾滋病得重要手段,也是产生干扰素、免疫抑制的临床药物。

已经正式在临床应用的8个抗病毒核苷酸类药物。

30酶类药物的结晶方法有哪些?

1)盐析法

2)有机溶剂法

3)复合结晶法

4)透析平衡

5)等电点法

31什么是尿激酶,尿激酶有什么作用?

尿激酶(urokinase,UK),具有激活纤溶酶原(Pfasmingen)转变为纤溶酶(Plasmin)进而产生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的一种蛋白水解酶。

与其它纤溶酶激活剂相比,Uk具有无抗原性,无热原[热原质是细菌体中的脂多糖(LPS),多由G-菌产生,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毒副作用小,纤维酶特异性高和疗效确切等优点,一直为国际上畅销的昂贵注射用生化药物。

尿激酶是一种碱性蛋白酶,由肾脏产生,主要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的尿中。

人尿平均含有5~6U/ml。

临床上,尿激酶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新血栓形成或血栓梗塞疾病。

32简述肝素结构、性质及制造过程?

1、结构与性质

肝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生化药物,是一簇酸性粘多糖化合物的统称,它是由已糖醛酸(L-艾杜糖醛酸、葡萄糖醛酸)与硫酸氨基葡萄糖分子以一定的比例交替联结形成的具有六糖或八糖单位的线型链状大分子,其结构单元为:

2、生产工艺

盐解离子交换生产工艺

(1)工艺流程

(2)工艺过程及控制要点

①提取:

取新鲜肠黏膜投入反应锅内,按3%加入NaCl,用30%NaOH调pH=9.0,于53~55℃保温提取2h。

继续升温至95℃,维持10min,冷却至50℃以下,过滤,收集滤液。

②吸附:

加入714强碱性C1-型树脂,树脂用量为提取液的2%。

搅拌吸附8h,静置过夜。

③洗涤:

收集树脂,用水冲洗至洗液澄清,滤干,用2倍量1.4mol/LNaCl搅拌2h,滤干。

④洗脱:

用2倍量3mol/LNaCl搅拌洗脱8h,滤干,再用1倍量3mo1/LNaCl搅拌洗脱2h,滤干。

⑤沉淀:

合并滤液,加入等量95%乙醇沉淀过夜。

收集沉淀,丙酮脱水,真空干燥得粗品。

⑥精制:

粗品肝素溶于15倍量1%NaCl,用6mol/L盐酸调pH=1.5左右,过滤至清,随即用5mol/LNaOH调pH=11.0,按3%用量加入H2O2(浓度30%),25℃放置。

维持pH=11.0,第2天再按1%量加入H2O2,调整pH=11.0,继续放置,共48h,用6mol/L盐酸调pH=6.5,加人等量的95%乙醇,沉淀过夜。

收集沉淀,经丙酮脱水真空干燥,即得肝素钠精晶。

33简述甾类激素药物的分类及其生理作用?

根据其生理活性可分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和蛋白同化激素三大类。

1.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按其生理功能,又可分为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两大类。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束状带细胞所合成和分泌,主要影响人体的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而对水、盐的代谢作用影响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