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0439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标准状况下,22.4L丙烯中含有NA个CH3CH=CH2分子,所以含有8NA个σ键,NA个π键,C不正确;

D.

能发生消去反应,在六元环上能生成2种含有2个碳碳双键的消去产物,在甲基上还能生成1种含有2个碳碳双键的消去产物,其有机产物共有3种,D不正确;

故选B。

3.“冰面为什么滑?

”,这与冰层表面的结构有关(如图)。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由于氢键的存在,水分子的稳定性好,高温下也很难分解

B.第一层固态冰中,水分子间通过氢键形成空间网状结构

C.第二层“准液体”中,水分子间形成氢键的机会比固态冰中少

D.当高于一定温度时,“准液体”中的水分子与下层冰连接的氢键断裂,产生“流动性的水分子”,使冰面变滑

『答案』A

『详解』A.水分子的稳定性好,是由水分子内氢氧共价键的键能决定的,与分子间形成的氢键无关,A错误;

B.固态冰中,1个水分子与周围的4个水分子通过氢键相连接,从而形成空间网状结构,B正确;

C.“准液体”中,水分子间的距离不完全相等,所以1个水分子与少于4个的水分子间距离适合形成氢键,形成氢键的机会比固态冰中少,C正确;

D.当温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准液体”中的水分子与下层冰连接的氢键被破坏,使一部分水分子能够自由流动,从而产生“流动性的水分子”,造成冰面变滑,D正确;

故选A。

4.依据下表提供的主要玻璃仪器(夹持装置已略),可以实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主要仪器

A

用溴水和CCl4除去NaBr溶液中的少量NaI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分液漏斗

B

准确量取一定体积K2Cr2O7标准溶液

碱式滴定管、烧杯、锥形瓶

C

用新制Cu(OH)2悬浊液鉴别葡萄糖和蔗糖

试管、胶头滴管

D

实验室制乙烯

圆底烧瓶、导管、酒精灯

『详解』A.混合溶液需要盛放在烧杯中,用胶头滴管向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溴水,玻璃棒搅拌充分反应,碘离子被氧化成碘单质,之后加入CCl4萃取未反应的溴和反应生成的碘单质,振荡、静置分层,用分液漏斗分离,得到纯净NaBr溶液,故A正确;

B.K2Cr2O7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用碱式滴定管量取,故B错误;

C.新制Cu(OH)2悬浊液与葡萄糖反应时需要加热,所给仪器缺少酒精灯,故C错误;

D.实验室利用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制取乙烯,该过程需要控制温度为170℃,所给仪器缺少温度计,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5.有机物M和N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和N都能与银氨溶液反应

B.等物质的量的M和N完全燃烧耗氧量不同

C.N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上

D.M和N中均含有1个手性碳原子

『答案』D

『详解』A.根据M的结构简式可知,该分子不存在能与银氨溶液反应的官能团,N分子中含有醛基,可与银氨溶液发生银镜反应,A选项错误;

B.M和N的分子式均为C10H18O,则等物质的量的M和N完全燃烧耗氧量相同,B选项错误;

C.N分子中

的碳原子为饱和碳原子,与其相连的三个碳原子不可能都与它共平面,C选项错误;

D.M中的手性碳原子为

,N中的手性碳原子为

,均只含有1个手性碳原子,D选项正确;

『答案』选D。

6.X、Y、Z、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只有W为金属元素。

甲、乙、丙分别为X、Z、W三种元素所对应的单质。

A、B、C、D均为由X、Y、Z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合物B的稀溶液常用于保存动物标本。

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与Z可组成非极性分子

B.原子半径大小关系是:

r(X)<r(Z)<r(Y)<r(W)

C.四种化合物中B的沸点最低

D.四种化合物中Y原子的杂化方式有2种

『分析』由“化合物B的稀溶液常用于保存动物标本”,可确定B为HCHO,则X、Y、Z分别为H、C、O;

由“甲、乙、丙分别为X、Z、W三种元素所对应的单质”,可确定甲、乙分别为H2、O2;

由转化关系图,可确定A为CH3OH,C为HCOOH,D为HCOOCH3;

由A与丙反应可生成甲,可确定丙为Na,即W为Na。

『详解』A.X与Z分别为H和O,二者可组成H2O、H2O2,它们都是极性分子,A错误;

B.H的核外只有1个电子层,半径最小,C、O同周期,C在O的左边,原子半径C比O大,Na的电子层数最多,半径最大,所以原子半径大小关系是:

r(H)<r(O)<r(C)<r(Na),B正确;

C.四种化合物中,B为HCHO,常温下呈气态,而另三种物质都呈液态,所以B的沸点最低,C正确;

D.四种化合物中Y原子的杂化方式有:

含-CH3的物质,碳原子发生sp3杂化,含碳氧双键的物质,碳氧双键中碳原子发生sp2杂化,D正确;

7.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且过程正确的是()

编号

实验过程

检验某红棕色气体是否为溴蒸气

将气体通入淀粉KI溶液中,观察溶液是否变蓝

配制0.10mol·

L-1的Na2CO3溶液

称取5.3g固体Na2CO3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冷却后转移至500mL容量瓶中定容

观察Mg条与CO2气体反应现象

取一小段除去表面氧化膜的Mg条,用坩埚钳夹持点燃,迅速投入到只充满CO2气体的集气瓶中

证明难溶物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往黄色固体难溶物PbI2中加水,振荡,静置。

取上层清液,然后加入NaI固体,产生黄色沉淀

『详解』A.红棕色气体NO2也能将KI氧化为I2,并使淀粉变蓝色,A不合题意;

B.在配制溶液过程中,没有在转移溶液后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B不合题意;

C.充满CO2气体的集气瓶底没有铺一层细沙或少量玻璃棉,燃烧产生的熔融物易使瓶底破裂,C不合题意;

D.黄色固体难溶物PbI2加水静置后的上层清液为PbI2饱和溶液,加入NaI固体,溶解后增大溶液中的c(I-),产生黄色沉淀应为PbI2,表明I-与Pb2+发生反应生成PbI2,从而说明溶液中存在PbI2的沉淀溶解平衡,D符合题意;

故选D。

8.我国科研人员发现,在钙钛矿活性层中引入稀土Eu3+/Eu2+离子对,通过循环反应可消除零价铅和零价碘缺陷,大幅提高钙钛矿电池的使用寿命,其原理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Eu3+/Eu2+离子对在反应过程中不断损耗,需定时补充

B.消除零价碘的过程中,Eu3+/Eu2+离子对发生还原反应

C.消除零价铅的反应为:

2Eu3++Pb0=2Eu2++Pb2+

D.整个过程实质上将电子从I0转移给Pb0

『答案』C

『分析』根据原理图分析可知,循环过程发生反应Pb0+2Eu3+=Pb2++2Eu2+,I0+Eu2+=Eu3++I-,Eu3+/Eu2+离子对在反应过程中循环使用,从而消除零价铅和零价碘缺陷,大幅提高钙钛矿电池的使用寿命,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Eu3+/Eu2+离子对在反应过程中循环使用,不会损耗,A选项错误;

B.消除零价碘的过程中,发生反应I0+Eu2+=Eu3++I-,反应中Eu2+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Eu3+,B选项错误;

C.由上述分析可知,消除零价铅的反应为:

2Eu3++Pb0=2Eu2++Pb2+,C选项正确;

D.整个过程中,Pb0失去电子,I0得到电子,即电子从Pb0转移给I0,D选项错误;

『答案』选C。

9.某同学做“FeSO4被HNO3氧化”的实验,发现溶液变深棕色。

猜想可能是生成的NO2或NO与Fe2+或Fe3+反应,使溶液变为深棕色,设计下列装置探究。

A.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加入药品后,关闭c,打开a和b,再通入一段时间N2

B.关闭a、c,打开b及分液漏斗活塞,反应后丙中溶液变为深棕色,丁中溶液无明显变化,证明NO与Fe2+反应

C.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更新丙、丁中试剂,关闭a和b,打开c,反应后丙中溶液变为深棕色,丁中溶液无明显变化,证明NO2也可与Fe2+反应

D.该实验的缺陷是缺少尾气吸收装置

『详解』A.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加入药品后,为防止装置中的氧气影响实验结果,需关闭c,打开a和b,通入一段时间氮气,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尽,故A正确;

B.关闭a、c,打开b及分液漏斗活塞,浓硝酸与Cu反应生成NO2,NO2通入水中与水反应生成NO,NO进入丙和丁后,丙中含亚铁离子的溶液变为深棕色,而丁中无明显变化,说明NO与Fe2+反应,故B正确;

C.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浓硝酸变稀,生成的气体中有NO,所以该操作无法证明NO2是否与Fe2+反应,故C错误;

D.实验中未反应的NO2和NO会污染空气,需要尾气处理装置,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10.为防治雾霾,设计如下流程吸收工业尾气SO2和NO,同时获得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其结晶水合物又称保险粉)和NH4NO3产品,以变“废”为宝。

A.S2O

中既存在非极性键又存在极性键

B.装置I的作用是吸收SO2,装置II的作用是吸收NO

C.保险粉可通过装置Ⅲ中阳极产物制备,Ce4+从阴极口流出回到装置II循环使用

D氧化装置IV中1L2mol•L-1NO

,至少需要标准状况下22.4LO2

『分析』根据流程分析可知,装置Ⅰ中加入NaOH溶液,可发生反应SO2+OH-=

吸收SO2,装置Ⅱ中加入Ce4+,酸性条件下,NO与Ce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Ce4+被还原为Ce3+,装置Ⅲ(电解槽)中阳极发生反应Ce3+-e-=Ce4+,Ce4+从阳极口流出回到装置II循环使用,阴极发生反应2

+2H++2e-=

+2H2O,进而得到保险粉Na2S2O4,装置Ⅳ中

被O2氧化为

与NH3得到NH4NO3,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

中S原子与O原子形成极性键,S原子与S原子形成非极性键,A选项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装置Ⅰ中加入NaOH溶液,可发生反应SO2+OH-=

,可吸收NO,B选项正确;

C.装置Ⅲ(电解槽)中阳极发生反应Ce3+-e-=Ce4+,Ce4+从阳极口流出回到装置II循环使用,C选项错误;

D.装置Ⅳ中

,N元素化合价由+3价升高至+5价,O的化合价由0价降低至-2价,氧化装置IV中1L2mol•L-1(2mol)NO

,则转移4mol电子,消耗1molO2,即需要标准状况下22.4LO2,D选项正确;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含氮元素、含硫元素物质的性质,难度较大,解题关键在于结合结合氧化还原反应及电化学知识分析每个装置中发生的主要反应,利用得失电子守恒解答相关问题。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某测定O2含量的传感器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O2 

通过聚四氟乙烯膜进入传感器只与AlI3 

反应生成Al2O3和I2,RbAg4I5固体只传导Ag+,E为电位计。

A.电子由a极移动到b极

B.RbAg4I5质量不发生变化

C.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Ag+I--e-=AgI

D.该传感器协同总反应方程式为:

3O2+4AlI3+12Ag=2Al2O3+12AgI

『答案』AC

『分析』由图可知,传感器中发生4AlI3+3O2=2Al2O3+6I2,然后生成的碘在多孔石墨电极上被氧化成Iˉ,所以a极为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b电极为负极,Ag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详解』A.原电池中电子经导线由负极流向正极,即从b极移动到a极,故A错误;

B.放电过程中负极Ag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Ag+进入RbAg4I5固体,根据电荷守恒可知固体中同时有等量的Ag+流入正极,所以RbAg4I5质量不发生变化,故B正确;

C.RbAg4I5固体只传导Ag+,所以碘离子无法到达b极和Ag+反应生成AgI,所以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g-eˉ=Ag+,故C错误;

D.传感器中发生4AlI3+3O2=2Al2O3+6I2,正极碘被氧化成碘离子后和银离子结合生成AgI,电极反应式为I2+2Ag++2e-=2AgI,负极反应为Ag-eˉ=Ag+,所以协同总反应为:

3O2+4AlI3+12Ag=2Al2O3+12AgI,故D正确;

故『答案』为AC。

12.已知NaBiO3为浅黄色或褐色沉淀。

NaBiO3与硝酸酸化的MnSO4溶液发生反应:

5NaBiO3+2Mn2++14H+=2MnO

+5Bi3++5Na++7H2O。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上述反应中的MnSO4溶液也可以用盐酸或硫酸酸化

B.可用BiO

检验Na+的存在

C.由上述反应可知氧化性:

NaBiO3>HNO3>KMnO4

D.NaBiO3与浓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NaBiO3+2Cl-+6H+=Bi3++Na++3H2O+Cl2↑

『答案』BD

『详解』A.盐酸中的Cl-具有还原性,用盐酸酸化时Cl-会被NaBiO3氧化生成Cl2,A选项错误;

B.BiO

能与Na+结合生成NaBiO3的浅黄色或褐色沉淀,因此可用BiO

检验Na+的存在,B选项正确;

C.根据上述反应可知,NaBiO3作氧化剂,KMnO4为氧化产物,因此氧化性NaBiO3>KMnO4,但是根据反应产物来看,硝酸未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所以不能确定硝酸的氧化性强弱,C选项错误;

D.NaBiO3与浓盐酸反应,Cl-被NaBiO3氧化生成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aBiO3+2Cl-+6H+=Bi3++Na++3H2O+Cl2↑,D选项正确;

『答案』选BD。

13.目前可采用“双极膜组”电渗析法淡化海水,同时获得副产品A和B。

其模拟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M、N为离子交换膜,在直流电作用下,双极阴阳膜(BP)复合层间的H2O解离成H+和OH-,作为H+和OH-的离子源。

A.Y电极为阳极,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

B.M为阳离子交换膜,N为阴离子交换膜,BP膜作用是选择性通过Cl-和Na+

C.电路中每生成0.25mol气体a,理论上获得副产品A和B各1mol

D.“双极膜组”电渗析法也可应用于从盐溶液(MX)制备相应的酸(HX)和碱(MOH)

『分析』在“双极膜组”的左边区域,精制食盐水中的Na+透过M膜(阳离子交换膜)进入,从而获得产品A(NaOH溶液),精制食盐水的Cl-继续向左边迁移,在X电极失电子生成Cl2,X电极为阳极;

在“双极膜组”的右边区域,精制食盐水的Cl-透过N膜(阴离子交换膜)进入,从而获得产品B(HCl溶液),精制食盐水的Na+继续向右边迁移,在Y电极,水电离出的H+在Y电极得电子生成H2,Y电极为阴极。

『详解』A.由以上分析知,Y电极为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H2O+2e-==2OH-+H2↑,A不正确;

B.M为阳离子交换膜,N为阴离子交换膜,BP膜作用是选择性通过H+和OH-,B不正确;

C.电路中每生成0.25mol气体a(Cl2),理论上获得副产品A(NaOH溶液)和B(HCl溶液)各0.5mol,C不正确;

D.“双极膜组”电渗析法从NaCl溶液获得酸(HCl)和碱(NaOH),由此推知,也可从MX溶液制备相应的酸(HX)和碱(MOH),D正确;

14.25℃时,向1L0.01mol•L-1H2B溶液中滴加盐酸或NaOH溶液,溶液中c(H2B)、c(HB-)、c(B2-)、c(OH-)、c(H+)的对数值(lgc)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温度保持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c表示lgc(HB-)与pH的关系

B.随pH增加,c(H2B)•c(OH-)增大

C.0.01mol•L-1Na2B溶液,Kh1(B2-)的数量级为10-9

D.M点溶液中n(Na+)+n(H+)―n(B2-)=0.01mol

『答案』BC

『分析』pH=-lgc(H+),所以a曲线代表c(H+),e曲线代表c(OH-);

H2B可以NaOH发生反应H2B+NaOH=NaHB+H2O,NaHB+NaOH=Na2H+H2O,所以随溶液pH增大,c(H2B)逐渐减小,c(HB-)先增多后减小,c(B2-)逐渐增大,所以b代表c(H2B),c代表c(HB-),d代表c(B2-)。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曲线c表示lgc(HB-)与pH的关系,故A正确;

B.HB-的水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h=

,所以c(H2B)•c(OH-)=Kh·

c(HB-),而随pH增加,c(HB-)先增大后减小,水解平衡常数不变,所以c(H2B)•c(OH-)先增大后减小,故B错误;

C.Kh1(B2-)=

,据图可知当c(B2-)=c(HB-)时溶液的pH=9,所以此时溶液中c(OH-)=10-5mol/L,则Kh1(B2-)=10-5mol/L,故C错误;

D.M点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2c(B2-)+c(HB-)+c(OH-)=c(Na+)+c(H+),因为在同一溶液中,所以2n(B2-)+n(HB-)+n(OH-)=n(Na+)+n(H+),存在物料守恒n(B2-)+n(HB-)+n(H2B)=0.01mol,据图可知该点n(OH-)=n(H2B),所以n(B2-)+n(HB-)+n(OH-)=0.01mol,根据物料守恒可知n(HB-)+n(OH-)=n(Na+)+n(H+)-2n(B2-),带入可得n(Na+)+n(H+)―n(B2-)=0.01mol,故D正确;

故『答案』为BC。

15.我国科学家实现了在铜催化剂条件下将DMF『(CH3)2NCHO』转化为三甲胺『N(CH3)3』。

计算机模拟单个DMF分子在铜催化剂表面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历程中最小能垒的化学方程式为(CH3)2NCH2OH*=(CH3)2NCH2+OH*

B.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为2.16eV

C.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3)2NCHO(g)+2H2(g)=N(CH3)3(g)+H2O(g)ΔH=-1.02ev•mol-1

D.增大压强或升高温度均能加快反应速率,并增大DMF平衡转化率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正向进行的三个反应中,其能垒分别为:

-1.23-(-2.16)=0.93、-1.55-(-1.77)=0.22、-1.02-(-2.21)=1.19。

『详解』A.从以上分析知,该历程中最小能垒为0.22,是由(CH3)2NCH2OH*转化为(CH3)2NCH2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H3)2NCH2OH*=(CH3)2NCH2+OH*,A正确;

B.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

1.19eV,B不正确;

C.该反应的总反应是由(CH3)2NCHO(g)转化为N(CH3)3(g),但1.02ev•为单个(CH3)2NCHO(g)反应时放出的热量,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CH3)2NCHO(g)+2H2(g)=N(CH3)3(g)+H2O(g)ΔH=-1.02NAev•mol-1,C不正确;

D.增大压强或升高温度均能加快反应速率,但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不能增大DMF平衡转化率,D不正确;

16.钛、镍、铅单质及其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回答下列问题:

(1)Ti3+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Ti3+的还原性常用于钛含量的测定。

将某含钛试样溶解于强酸溶液中生成TiO2+,加入铝片将TiO2+转化为Ti3+,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以NH4SCN溶液作指示剂,用FeCl3标准溶液滴定。

可见,Fe3+先与_______反应(填“Ti3+”或“SCN-”)。

(2)已知:

物质

性质

TiC

质硬,熔点:

3140℃,沸点:

4820℃

TiCl4

熔点:

-25℃,沸点:

136.4℃,具有挥发性

TiC的熔沸点明显高于TiCl4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二胺四乙酸(俗名EDTA)结构如图,

是代表性的螯合剂,分子中可作为配位原子的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第一电离能最大的元素是_________。

EDTA可与Ni2+、Ca2+、Pb2+等离子形成配合物,可用Na2『Ca(EDTA)』治疗铅中毒,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甲是LaNi5晶体示意图,该结构由两种不同的原子层组成,第一层

填入由

组成的正三角形空穴中心,第二层完全由

组成,具有平面六方对称性,原子数目等于第一层的

数目的总和,这两层交替排列形成LaNi5晶体。

图乙是LaNi5的六方晶胞,图乙中

代表____(填“La”或“Ni”)原子。

该LaNi5晶体的密度为_______g•cm-3(列出计算式。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LaNi5摩尔质量为Mg•mol-1)。

图乙晶胞中原子坐标参数A为(0,0,0),B为(

),则C点的原子坐标参数为__________。

『答案』

(1).3d1

(2).3TiO2++Al+6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