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510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

《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上教师用Word文档格式.docx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比喻新颖传神,是传诵千古的咏雪名句。

塞下曲六首(其一)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附:

注解、现代文中引用的名句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韩愈《进学解》)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北宋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北宋柳永《凤栖梧》)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南宋辛弃疾《青玉案》)

陈涉世家

一、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同“谪”,发配

为天下唱:

唱,同“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同“已”,已经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同“披”,穿

二、一词多义

故广故数言欲亡(故意)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数卒数万人(数词,几)以数谏放(多次)

书乃丹书帛(写)得鱼腹中书(写了字的绸子)

为为屯长(做、当)为天下唱(给、替,向)

若为佣耕(是)为坛而盟(筑)

然吴广以为然(对、正确)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而,可是)

次皆次当行(编次)之次所旁丛词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乃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当之者乃公子扶苏(是)

三、词类活用

法皆斩(按照法律)此教我先威众耳(威服)

乃丹书帛曰(用丹砂)陈胜王(为王)

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固以怪之矣(以……为怪或认为……怪异)

夜篝火(用笼子罩)皆指目陈胜(用手指指,用眼睛看)

忿恚尉(使……恼怒)尉果笞广(用竹板打)

皆刑其长吏(惩罚)

四、虚词

辍耕之垄上(去,往)

怅恨久之(助词,无意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

二世杀之(代词,指扶苏)

然足下卜之鬼乎(代起义的事)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

佣者笑而应曰(表修饰)

夺而杀尉(表承接)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可是,表转折)

为坛而盟(表承接)

收而攻蕲(表承接)

扶苏以数谏故(因为)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把)

祭以尉首(用)

以激怒其众(来)

未知其死也(他,扶苏)

卜者知其指意(他们的)

以激怒其众(他的)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失期,法皆斩。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4.天下苦秦久矣。

                    

5.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6.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8.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六、课文理解

1.课文记叙了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歌颂了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现了陈胜的伟大抱负和远见卓识以及在关键时刻所显示的非凡的谋略和领导才干。

2.文章善于运用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

如“天下苦秦久矣”,反映了对全国反秦形式的洞察力。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但显示了陈胜的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

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

这些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极有深度。

1.阅读全文,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2.陈胜吴广在起义时为什么要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将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4.陈胜的一番话为什么会使“徒属敬受命”?

5.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6.陈胜、吴广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

7.“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8.陈胜称王后却杀掉了早年的穷伙伴,原因何在?

桃花源记

一、解释加点文言实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2.缘溪行:

沿着;

划行;

3.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4.落英缤纷:

花;

繁多的样子;

5.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诧异;

6.欲穷其林:

走到尽头;

7.夹岸数百步:

溪水的两岸;

8.仿佛若有光:

隐隐约约;

9.便舍船:

离开;

10.豁然开朗:

开阔敞亮的样子;

11.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13.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14.鸡犬相闻:

听到;

15.其中往来种作:

代往来的人;

16.悉如外人:

都、全;

17.黄发垂髫:

指老人;

指小孩;

18.乃大惊:

竟然;

19.并怡然自乐:

快乐的样子;

20.具答之:

“具”同“俱”完全,详尽;

21.便要还家:

同“邀”,邀请;

22.咸来问讯:

全、都;

打听,探问;

2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24.遂与外人间隔:

隔绝,不通音信;

25.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2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给;

27.皆叹惋:

惊;

2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

29.此中人语云:

告诉;

30.不足为外人道也:

值得;

对,向;

31.便扶向路:

原来的;

32.处处志之:

用符号做标记;

33.及郡下:

到;

34.诣太守:

拜见;

35.寻向所志:

先前;

标记;

36.欣然规往:

打算;

37.未果:

实现;

38.寻病终:

不久;

39.后遂无问津者:

渡口;

二、解释文言虚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3)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1)闻之(这件事)

(2)忘路之远近(的)

(3)渔人甚异之(这种景色)(4)具答之(他们)

(1)欲穷其林(那)

(2)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渔人)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四、课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景色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的人们辛苦劳作的句子: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幸福生活的句子: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描写村里人热情风尚的句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写桃花源的人不屑与外人交往的语句:

不足为外人道也。

7.《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豁然开朗。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未果,寻病终。

五、课文理解

1.第一自然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2.当渔人一一讲了外面世界的情况后,桃花源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这里能不能看出作者的用意?

答:

(1)桃花源中人避秦乱来此绝境,几百年来,生活得安定幸福,而两汉魏晋战乱不绝,民不聊生,所以得知世上的事后皆叹惋。

(2)桃花源的人得知外面的情况后担心被官府发现,所以叮嘱渔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

”(3)作者写世外桃源的幸福安宁,写他们的担心,正表现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

3.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4.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神秘色彩。

5.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

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试作评价。

(1)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一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和乐富足而宁静纯朴的理想社会。

(2)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6.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这样的理想?

(1)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2)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7.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点举例:

(1)“说如此”的内容

(2)“为具言所闻”的内容(3)“皆叹惋”的内容。

8.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桃花源美在哪里?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景美——优美的自然风光;

人美——淳朴、热情友善;

社会生活更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安居乐业。

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雾;

净尽无余;

同样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顺;

方向并非实指,任船所至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左右

4.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独一无二

5.水皆缥碧青绿色

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流的水;

胜过;

奔马

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耐寒常绿

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凭借;

争着;

向上;

比高远

9.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笔直地;

向,向上

10.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冲击;

形容水声的清越;

发出

11.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美丽;

和谐之声

1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停;

1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老鹰;

至;

……的人;

停止、平息

14.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办理国家大事;

看;

归,还

1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树枝;

在上面

1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

互相;

掩映

二、翻译句子。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5.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三、课文填空、理解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两句描绘了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个景象。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两句赞叹了富春江的美景,它在结构上总领下文,内容上表达了对富春江山水的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通过什么手法表现了水的什么特点。

通过视觉、动静结合、正面侧面结合的方法,表现水的清澈、湍急、凶猛的特点。

4.赏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通过仰视和拟人化手法,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节奏。

5.“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以闹写静,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美妙自然,和谐动听。

以动衬静。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作者厌弃世俗社会,往自然的思想感情。

7.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作者所写的“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感受,是一种设想,以此烘托出山水景物的魅力,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范仲淹以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

醉翁亭记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环滁皆山也:

环绕2.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坐落在高处4、饮少辄醉:

5.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6.日出而林霏开:

雾气消散

7.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昏暗8.野芳发而幽香:

香花;

开放

9.佳木秀而繁阴:

草木茂盛10.负者歌于途:

背着东西;

11.伛偻提携:

老人;

小孩12.山肴野蔌:

野味;

野菜

13.杂然而前陈者:

交错的样子;

在前面;

摆放14.宴酣之乐:

尽兴地喝酒

15.非丝非竹:

弦乐器;

管乐器16.弈者胜:

下棋

17.觥筹交错:

酒杯;

酒筹18.颓然乎其间:

醉醺醺的样子

19.树林阴翳:

遮盖20.鸣声上下:

到处

2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以……为乐;

乐趣22.太守谓谁:

23.林壑尤美:

山沟;

十分24.峰回路转:

回环;

拐弯

2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

寄托26.晦明变化者:

昏暗;

明亮

27.往来而不绝者:

断28.临溪而渔:

在旁边;

捕鱼

29.泉香而酒洌:

清澈30.射者中:

射中目标

31.苍颜白发:

脸色苍老32.太守归:

回家;

33.游人去:

离开34.醒能述以文者:

记述

35.已而夕阳在山:

不久36.名之者谁:

命名

37.饮少辄醉,故自号曰醉翁也。

就;

叫做

四、翻译下列语句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7.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8.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9.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

五、课文理解题

1.作者用乐贯穿全篇,请问总计写了哪几种乐?

从文中看,太守因何而醉?

作者写了五种乐: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太守因山水而醉,因喝酒而醉,因与民同乐而醉,也因治理好滁州让百姓生活快乐而自我陶醉而醉。

2.怎样理解《醉翁亭记》一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作者既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有治理好滁州的得意,还有寄情山水排遣贬谪后的心中的郁闷的感情。

3.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或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1)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2)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

(3)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4.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

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

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5.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

细读文章,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如何理解这句话?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寓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6.“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让我们通过这美丽的风景体会到了太守独特的游乐情怀。

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围绕“热爱山水,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间乐,排遗抑郁”其中任何一点回答即可”(共3分)示例①:

表现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示例②:

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示例③:

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7.文章说: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你知道作者以什么为乐吗?

作者欣赏山间美丽的景色,与宾客喝酒游戏,对游人的快乐感到高兴,都表现出他的乐趣在于:

把滁州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和平欢乐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