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577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Word文件下载.docx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第二个阶段:

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2.列表法。

把相同、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列表复习,通过表格对照比较,掌握异同点,同时利于对基础知识的归纳综合。

本课涉及到的少数民族较多,对重要的史实,可以通过列表归纳掌握。

民族政权

建国时间

民族

杰出首领

都城

与宋的重大事件

10世纪初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

澶渊之盟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

兴庆

 

12世纪初期

女真族

阿骨打

中都

宋金议和

3.分析法。

通过搜集、分析有关契丹兴亡的历史资料,了解契丹对于开发我国东北和蒙古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认识辽代政治、经济、文化我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从而进一步深刻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作为本课的标题的原因。

分析北宋与辽和战,认识到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谁也不能统一谁,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

分析宋辽、宋夏议和的影响,认识到民族团结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4.评价法。

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

对宋辽、宋夏、宋金议和,我们可以从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来进行评价,都有积极的一面:

结束了双方的战争,使双方的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得到发展,而且还彼此进行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

对岳飞我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通过分析他得行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

发展;

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来进行评价。

5.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可以结合地图从空间上制作简易图示来掌握本课的政权对立及其之间的关系。

如右图所示:

6.图片示意法。

对于契丹的兴起,可以用该民族生活习俗的图片和文字的图片演示,让学生对契丹的兴起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7.讲故事。

有关岳飞的故事很多,同学们熟悉的也非常多,如抗金的故事,个人品格方面的故事等,请选取每人有兴趣的故事,分头准备,然后在班级小组里交流。

从加深对岳飞的认识,为正确评价岳飞丰富了素材。

8.收集对联。

有关岳飞的对联也很多,请同学们下去在各个地方去寻找、收集。

然后,讲出每个对联里包含的故事或道理,从提高自己的情感认识和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中考命题分析

在中考中涉及到的本课考点主要有:

辽、宋、夏、金政权的建立、对立;

宋辽、宋夏、宋金的和战。

命题常以图片、材料、时政作为切入点,考察与之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

重点知识点是辽、宋、夏、金政权的建立时间、民族、建立者、位置;

重点图片是辽、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宋、金并立形势图;

岳飞人物图和与之有关的资料图、纪念遗址,要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宋辽、宋夏、宋金议和的意义注意从两方面来把握,以应对启示类问题的考查。

五、典型例题分析

1.(2008年湖北宜昌市)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

与南宋对峙的女真族政权是( 

A.辽 

B.西夏 

C.金 

D.元

解析:

本题考查了辽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

分析题干,给出的利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南宋、女真族。

据此链接课本,跟南宋通过议和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的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

答案:

C。

2.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 

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

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此题以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作为命题的切入点。

转而提出与之有关的问题。

有的同学可能看到题目后,由于不了解杨家将的故事,而觉得无从下手。

但是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中提供的有效信息:

“澶渊之盟订立之前”即可解决。

因此提醒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分析题干,提取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

根据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前的两政权之间的战争,据此链接课本即可知识北宋与辽之间的战争。

A。

3.小刚同学在暑期旅游的时候,参观了岳飞墓。

在岳飞的墓门上有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但是小刚同学不知道“忠骨”、“佞臣”分别指的是谁,你能帮他解释吗?

( 

A.岳飞、赵高 

B.郑成功、和绅

C.戚继光、兀术 

D.岳飞、秦桧

本题通过对联来考查与之有关的历史知识。

形式活泼新颖性,同时体现了事事处处是历史。

通过本题的解决,使同学们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岳飞墓这一关键词,联系我们学习的有关岳飞的历史知识——岳飞抗金,后来遭到秦桧的谋害。

故本题中的“忠骨”、“佞臣”分别指的是岳飞和秦桧。

D。

4.

仔细读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请你填出图一、二中空格部分的政权名称和建立的民族。

(2)图一、二中政权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和平相处的?

请你评价一下这一途径。

(3)仔细观察图片,请你谈谈元朝统一过程中灭掉了哪些政权?

(4)图片四反映了元政府实行了什么制度?

该制度对后世乃至今天有什么影响?

(5)上书图片反映了宋元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此题考查了辽、宋、夏、金政权的并立和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

图片都来自于课本,平时的学习中只要注意图文结合的学习,即可实现与课本的正确链接时比较容易的。

图一是辽、北宋、西夏并立示意图,图二是南宋与金并立图,政权的并立都是通过议和的途径实现的。

对这种实现和平途径的评价,注意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从对宋和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来评价,总的来说是积极的。

图三是元朝完成统一过程中灭掉的政权,细观察图片即可找到的政权。

图四元朝的疆域图,呈现的内容是行省制度所划分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联系元政府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和对照今天我国的行政区划示意图,回答对今天的影响即可。

四幅图片反映了政权由并立到元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说明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1)图一辽(契丹)、西夏(党项)、北宋(汉族);

图二金(女真)、南宋(汉族)。

(2)图一通过辽、宋议和宋、夏议和,图二通过宋金议和。

评价:

对两宋来说,议和都送给对方“岁币”,“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结束了两宋与辽、西夏、金的连年战争,使此后的双方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并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3)西辽、西夏、金、吐蕃、大理、南宋。

(4)行省制度。

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续下来。

现在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是始于元朝。

(5)由分裂走向统一。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重点难点分析

南方商业的繁荣

南宋时期,北方地区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宋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因此朝廷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并且南方商业都市水平在南宋以后超过了北方。

②海外贸易的发展。

宋代中国海外贸易兴盛,以广州和泉州为重要商港,海外贸易的范围广,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③货币制度的变化。

纸币的出现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第一,经济因素。

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二,自然因素。

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

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而南方经过三国时期以来的经济开发,为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第三,政治因素。

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

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1)列表法:

本课知识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我国经济情况进行了描述,所以我们在学习这课内容时,首先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将要记忆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我们对历史知识体系有一个条理清晰的把握:

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

苏湖成为粮仓;

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

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

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

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广州、泉州是大商港;

对外贸易范围扩大;

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图示法:

通过简易的图示掌握本课的知识结构及其各项之间的内在联系:

(3)图文结合法:

结合文字内容正确分析教材中的图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自己的读图能力。

如教材的中的《农耕图》,我们可以通过如下问题的思考:

图上有哪些人?

他们在做什么?

他们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

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在宋朝时能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等。

通过根据图片进行的这些思考,使我们认识到宋朝时农业的发展与进步。

如通过图片宋代《货郎图》《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南宋纸币铜版拓片》结合基础知识,来认识体会宋朝时期商业的繁荣。

通过《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来体会南宋造船事业的成就及海外交通、贸易的发达,进一步感受宋朝手工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

(4)分析法:

结合前面学习过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和五代辽、宋、夏、金、元的历史,来认识由于北方的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还要进一步认识到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

分析纸币出现的原因、对商业活动产生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当时商业的繁荣。

(5)归纳法:

通过本课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学习,我们要善于总结、归纳,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便于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如农业发展表现: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作物品种的交流,种植区域的扩大,经济作物的大量栽培。

(7)联系热点:

学习本课时,可以结合2007年12月下旬沉寂海底800多年的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重见天日,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因此在学习本课内容的时候,建议同学们通过网络等对“南海一号”的相关知识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拓宽我们的知识视野和感受我们民族的伟大,为此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从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感。

中考关于本课命题知识点集中在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表现;

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两句《宋史》史料,经常作为命题的切入点,因此应特别注意并准确理解其含义。

以图片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的考查已成为当今命题的一大趋势,本课的图片应特别注意《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南宋纸币铜版拓片》。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7年海南省)右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出现于(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同时考查了学生图文结合的学习以及读图能力。

图片来自课本,在学习时,只要注意了图文结合的学习与掌握,解决本题很简单。

根据题干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可判断是交子,链接课本可知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前期。

B。

2.(2007年桂林市)当你去购买商品的时候,你一定会体会到人民币(纸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北宋时期。

请你指出它是( 

A.会子 

B.瓦子 

C.关子 

D.交子

本题命题形式新颖,从同学们熟悉的纸币入题,激发了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历史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据此链接课本,可知道它是交子。

D

3.(2007年连云港市)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A.西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 

南宋时期 

D.隋朝时期

谚语直接来自课本,学生解答时困难不大;

解答的关键是对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含义的理解,这条谚语的意思是苏(州)湖(州)一带粮食熟了,天下的粮食就有了。

虽是夸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湖一带农业发展水平高,同时在全国的地位非常重要,而苏湖一带正是江南地区,所以这条谚语也从一个侧面佐证经济重心南移这一历史现象。

有了上述认识,此题考查的就是哪一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了,答案就水落石出了。

4.(2007年湘潭市)宋史记载: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这一现象说明了( 

A.国家重点支持东南沿海的开发 

B.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C.东南沿海一带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本题命题者选择了一史料,对于此类问题应该理解史料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链接课本。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意思是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说明到了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

北宋初年,崇尚节俭,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衣服。

后来,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服精美华丽。

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

妇女缠足的陋习也逐渐传开。

(2)食:

饮食品种丰富,有小吃,有冷。

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有影响,北宋肉食羊肉为主;

南方人吃鱼多。

(3)住:

百姓多为低矮的茅屋。

稍富裕的以茅屋和瓦房相结合。

城市平民的屋顶以草或瓦覆盖,或外建门屋,内为四合院。

贵族官僚前堂后寝,以穿廊相连,两侧还有耳房和偏房。

(4)行:

宋朝缺马,人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

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骡。

2.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

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瓦子里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等。

(2)节日: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

宋代称春节为元旦,除夕夜要祭祖,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

元旦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

1.重点

(1)服饰问题

服饰问题涉及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主要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

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

“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

”(《朱子语类》)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应该使同学们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应该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2)瓦子问题

关于瓦子,应该注意以下的问题:

第一,从起源上看,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

第二,从瓦子的内容来看,既有物质生活方面的,如商品交易活动:

古玩字画、饮食药材等,而更重要的是,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如文体活动:

唱曲、杂剧、踢球、杂技;

服务活动:

剃头、算卦、相面,反映了宋代商业活动领域的扩展。

2.难点:

两宋时期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和条件

两宋军民抗击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以及宋辽、宋夏、宋金的议和,使得中原和南方地区获得相对安定的社会持续发展环境;

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崛起扩展之际,也在不断汲取中原先进文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交融,大大丰富了华夏文明;

两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大大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项重大发明与应用以及海内外贸易兴起,中国科学技术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

两宋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看画说史,形象感知

通过图像获取有效信息,形象感知历史是历史学习中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日常生活语习俗风情,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

在学习本课时,可制作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课件引导学生走进这幅全景式的社会风俗画卷,形象感知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

在赏析过程中可以提出如下他探究性问题:

“①《清明上河图》上各行各业的人物都有,你能从衣着、神态等方面判断出画中人物的职业和身份吗?

②图中的建筑是商肆、酒店还是民居?

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

③宋代流行哪些娱乐活动?

古代居民的服饰、生活跟现在有何不同?

他们出行使用哪些交通工具?

”。

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对于历史有了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进而拉近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2.诗词赏析,体验探究

在学习“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一目时,可以选用一些宋代表现节日才习俗的诗词,在赏析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宋代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

比如:

出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后引导学生思考该诗描写了宋代的哪一节日?

进而提出如下问题“请你根据诗人的描写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当时这一节日的景象。

今天我们过这节日又有何新的方式?

”在赏析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一培养,认识到传统节日时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

3.歌谣记忆,多措并举。

歌谣有韵律,借助于音韵的节奏,朗朗上门,易于成诵。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把一些历史基础知识编成歌谣,就便于记忆,既提高学生兴趣又帮助其记忆,也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

本课内容可以编成如下歌谣:

宋代气象万万千,衣食住行有发展,物质精神双丰收,心旷神怡好新鲜。

娱乐商业兴瓦子,说唱耍踢花样繁,传统节日宋代有,民风民俗有渊源。

四、中考命题分析

涉及人民文化生活的精神文明建设历来是我国政府关注的热点,而与之相适应的就是比较活跃的宋代人民的生活状况,因此从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分析,本课在许多地方的中考中都有所涉猎,大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本课在中考中的考点有宋代物质生活方面的表现(衣食住行)与精神生活方面的表现(瓦子盛行;

元旦、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节日习俗)。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

湖北咸宁市)3.“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

……”这是宋代人在过哪一节日?

A.端午节 

B.中秋节 

C.春节 

D.元宵节

本题为材料性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辨析能力。

宋代称春节为元旦。

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

C

2.(2008·

广东佛山市)宋代市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做不到

A.去瓦舍勾栏欣赏各种表演 

B.偶尔去吃一碗宋嫂鱼羹

C.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 

D.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到西洋游历

本题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可采用排除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发生在明朝时期的事情,生活在宋代东京的普通市民,是不可能跟随郑和船队一起到西洋游历的。

3.(2008·

江苏连云港)《清明上河图》有助于探究北宋城市

A.风格各异的中外建筑 

B.兼收并蓄的对外交往

C.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D.数量众多的自由工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分析迁移的能力。

《清明上河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格调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的风光及繁荣景象,表现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

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最符合题意。

4.(2008·

山东威海)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       B.供住宿的邸店很多

C.东京城内的市民在“瓦子”里娱乐 D.许多读书人在书房里钻研八股文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知识迁移能力。

在创设的四个情景选项中,A选项发生在宋代,B、C选项情景也已在宋代出现,而D选项中的“钻研八股文”是在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一次应予以排除。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蒙古族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民族,其领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可以通过图片成吉思汗像或放映录像《成吉思汗》片断,了解铁木真童年经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铁木真的坚强和机敏留下深刻印象。

突出蒙古政权的建立,是成吉思汗最大功绩。

忽必烈建立元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多项措施,他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对于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可以指导列出元朝建立和统一的线索图(如下)进一步明确元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

(2)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