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 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861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父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渔父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渔父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渔父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渔父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渔父 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渔父 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渔父 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渔父 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渔父 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渔父 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渔父 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渔父 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渔父 学案.docx

《渔父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父 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渔父 学案.docx

渔父学案

渔父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比较分析司马迁选择“隐忍苟活”而屈原选择“慷慨就死”的原因各是什么,指导学生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生死价值观,感受他们的伟大人格。

【学习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理解司马迁和屈原不同的生死价值观,感受他们的伟大人格。

课前预习案

一、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

名平,字原。

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

对内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政治。

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被谗,遭放逐。

楚襄王时再遭谗毁,迁于江南多年,后见楚国政治腐败,无力挽救,怀着深沉的忧愤,自沉于汨罗江。

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二、内容简介:

《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全文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

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两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三、解释划线的字词。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课内讲授案

一、通假字

渔父见而问之曰 (“   ”同“   ”,   )

二、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

古义:

       

今义:

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2.形容枯槁

古义:

       

今义:

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古义:

       

今义:

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三、一词多义

1.复

2.斯

3.鼓

4.放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1、鼓枻而去

2、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二)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安能以皓皓之白

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子非三闾大夫与?

 

2.屈原既放。

3.是以见放。

 

4.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5.遂去,不复与言。

六、语句翻译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学案

一、基础巩固(20分,每小题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渔父(fǔ)  枯槁(gǎo) 泽畔(pàn)  淈其泥(qū)

B.醨酒(lí)沧浪(cāng)歠饮(chuò)自令放为(wéi)

C.汶汶(wén)宁赴(nìng)弹冠(guàn)皓皓之白(hào)

D.鼓枻(xiè)莞尔(wǎn)濯洗(zhuó)

其糟(bù)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都是通假字的一组是(  )

A.人穷则反本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靡不毕见图穷而匕首见

C.亡走赵,赵不内距关,毋内诸侯

D.可以濯吾缨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形容枯槁B.举世皆浊我独清

C.圣人不凝滞于物D.遂去,不复与言

5.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是以见放B.自令放为

C.屈原既放,游于江潭D.安能以身之察察

二、阅读精练(40分)

(一)课内精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3分)

A.新沐者必弹冠       沐:

洗头。

B.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见:

通“现”。

C.新浴者必振衣振:

抖掉。

D.自令放为为:

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7.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8.下列各项全部表现屈原品行高洁的是(  )(3分)

①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②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③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④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⑤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③⑤D.②③④

9.对《渔父》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被流放后“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是因为他深为楚国的命运担忧,同时也是为自己不被理解和信任而痛苦。

B.“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用设喻的方法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C.“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反映了屈原对楚国人的失望和憎恶。

D.渔父最后歌而去,表现了隐者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思想。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2分)

(2)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2分)

(3)遂去,不复与言。

(2分)

(二)课外拓展(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6题。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

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反覆:

翻转、覆转。

B.亡国破家相随属随属:

连续、跟着。

C.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好辞:

擅长说话。

D.人君无愚智贤不肖不肖:

不贤、不才。

12.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13.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

C.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4.下面各项中全是表现屈原“高尚人格”的一项是(  )(3分)

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②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③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④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⑤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⑤D.②④⑥

15.下列各句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太史公的一些议论,也是发自其内心的感慨,给人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

B.屈原屡屡被贬,但他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宁葬身鱼腹也不改变,这正是他悲剧产生的根源。

C.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定的抗争精神,把屈原在面临最后的抉择时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深刻地揭示出来了。

D.屈原自杀,不是因为个人之失败,而是因为他不忍看见楚国日趋于覆亡的前途。

E.司马迁用“好辞而以赋见称”的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来衬托出屈原的“可与日月争光”的高尚人格。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4分)

(2)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3分)

《渔父》答案

课内讲授答案

一、答案:

父 甫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二、答案:

1.脸色 2.形体容貌 3.两个词,可以用来

三、答案:

1.副词,再/形容词,繁复/动词,恢复/动词,这里指辩解

2.代词,此,这/连词,则,那么

3.动词,敲打/动词,弹奏/动词,击鼓/名词,鼓乐声

4.动词,放逐/动词,放纵/动词,安置,安放/形容词,散失

四、答案:

(一)

(1)敲打 

(2)歌唱

(二)洁净的东西,这里指高洁的品德

五、答案:

1.判断句 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2.被动句 屈原被放逐之后。

3.被动句 因此被放逐。

4.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在江边游走,一边走一边吟唱。

5.省略句 (渔父)于是离开,不再和他说话。

六、答案:

1.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

(采分点:

“举”,句式)

2.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随世情流转相应地改变。

(采分点:

“凝滞”“推移”,句式)

3.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埃。

(采分点:

“沐”“浴”“振”)

4.怎能让洁净光明的纯白之质,而蒙上世俗的尘埃呢?

(采分点:

“安”“皓皓”“蒙”)

5.汉江里的水清澈,可以用它来洗我的帽缨;汉江里的水混浊,可以用它来洗我的双脚。

(采分点:

“可以”“濯”,句意)

巩固答案

1、解析 A项,“淈”应读gǔ;C项,“汶”应读mén,“冠”应读guān;D项,“枻”应读yì,“”应读bū。

答案 B

2、解析 A项,反—返。

B项,见—现。

C项,内—纳;距—拒。

D项,濯,洗;被,遭受。

答案 D

3、解析 A项形容词,安稳/副词,怎么;B项连词,表因果,因而/连词,表承接;C项语气助词,呢/介词,向;D项介词,跟。

答案 D

4、解析 B项,“举”古今皆为“全”的意思。

A项,“形容”古:

形体和容貌;今:

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C项,“凝滞”古:

拘泥,执著;今:

停止流动,不灵活。

D项,“去”古:

离开;今:

到某地。

答案 B

5、解析 D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为被动句。

答案 D

6、解析 B项见,表被动。

答案 B

7、解析 A项介词,“到”/介词,“被”。

B项介词,“用、让”/介词,“因为”。

C项连词,表转折/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D项连词,表修饰。

答案 C

8、解析 ①记述屈原的遭遇,⑤表现的是渔父的思想。

答案 B

9、解析 屈原只是对楚国的统治者感到失望和憎恶。

答案 C

10、答案 

(1)整个世界都混浊,您为什么不把水搅得更混而推波助澜呢?

(2)怎么能让纯洁的品德,蒙受世俗的玷污呢?

(3)(渔父)于是离开了,不再与(屈原)说话。

11、解析 C项,爱好文学。

答案 C

12、解析 A项职分/料想。

B项效仿/祭路神。

C项已经。

D项说坏话/短处。

答案 C

13、解析 前三项都是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 D

14、解析 ③是渔父的话;⑤是屈原的形态容貌;⑥是司马迁的评论。

答案 B

15、解析 B项不是“他悲剧产生的根源”,而是屈原的人格魅力。

答案 B

16、答案 

(1)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2)刚洗完头的人一定会用手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完澡的人一定会用手拍掉衣服上的尘土。

【参考译文】

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

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

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复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

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

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

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

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

脸色憔悴,身体干瘦。

渔父看见他,便问道:

“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为什么来到这儿?

”屈原说:

“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

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

“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

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

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

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

“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

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于是他写了《怀沙》赋。

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

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

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