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13年修订版第一章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1870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论》13年修订版第一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概论》13年修订版第一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概论》13年修订版第一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概论》13年修订版第一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概论》13年修订版第一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概论》13年修订版第一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概论》13年修订版第一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概论》13年修订版第一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概论》13年修订版第一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概论》13年修订版第一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概论》13年修订版第一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概论》13年修订版第一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概论》13年修订版第一章教案.docx

《《概论》13年修订版第一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论》13年修订版第一章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概论》13年修订版第一章教案.docx

《概论》13年修订版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学会理解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理解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3、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条件、科学内涵4、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难点: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四、教学方法、手段:

理论分析与现实透视相结合的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授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中国革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历史是一段千辛万苦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

这段历史是可歌可泣的,因为正是这些斗争和反抗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使其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不可能得逞。

从而捍卫了民族尊严和国家领土的主权。

这些斗争开始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为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道路。

但是,这些斗争和反抗并没有完成既定的历史任务,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没有一个得到解决,中国依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中国革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体现在中国近代史提供的极其深刻的经验和教训上。

第一,改造旧中国的任务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为了富国强兵,抵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洋务派实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学习西方技术。

这期间民间也有过“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思想和行动。

所有这些都未能抓住社会的主要弊病。

维新变法的改良派虽然看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弊病在于社会制度,但它却采用改良的办法,从而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孙中山早年上书过封建政府,企图走改良的道路,但并未得到理会,这才走上革命道路的。

在中国,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顽固,又由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的特殊地位,它们都不愿意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只有进行自下而上的革命,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的面貌,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

第二,中国革命必须由先进的阶级来领导。

在中国近代史的政治舞台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的改良派、资产阶级的革命派都曾先后登上前台,演绎一段他们从西方学来的理论,但最终都归于了失败。

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所有的这些阶级都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到胜利。

以上所述阶级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因而不可能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资产阶级是一个新兴阶级,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一直难以成为一个独立的阶级。

这是因为中国的资产阶级由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所组成,其中,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不仅不是革命的力量,而且是革命的对象。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官僚资本与买办资本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其生存的空间狭小,然而它代表了民族的新型经济,因而具有反叛性、革命性。

但是民族资本从来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从诞生以来就同官僚资本买办资本和外国资本有着依赖性的一面,而且自身的力量比较弱小,作为剥削阶级它又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扩大革命力量,因而民族资产阶级天生的妥协性、动摇性决定了它不可能领导革命至胜利。

辛亥革命不敢反对帝国主义,也未能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从而葬送革命成果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由代表新兴生产力并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

第三,中国革命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来了各种观念和理论,农民阶级从西方学来了拜上帝教,资产阶级的改良派从西方学来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从西方学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这些阶级在它们所学得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中国社会的浪潮,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推动作用。

但是这些理论武器的运用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毛泽东总结近代文化革命的历史时指出:

“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在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腐化,已经无力了,它的失败是必然的。

”中国的社会变革必须由一个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理论武器作指导,这个理论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中国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不屈不饶的斗争历程,同样,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具体实际,也经历了一个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运用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产生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经由一番由抽象到具体的变化,使之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并且是具有时代特征的。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然而以之作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曾经提出过把马列主义应用到中国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正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做出了错误决策,党走了一些弯路,遇到了挫折。

如因为照搬马列主义,做出城市包围农村的决定,使得党受到重创,被迫进行长征。

党中央认识到这个问题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的是毛泽东。

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所以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

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需要实现其中国化。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对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事业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更主要的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在中国的具体化,从而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本来提供的就不是可以到处套用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所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国家要想发挥其指导作用,必须结合着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将其进一步加以民族化、具体化。

按照这个道理,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其指导作用,就必须实现其中国化。

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为中国革命提供完整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看任何事情都要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从历史中学习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由毛泽东在1938年才提出,但是这并不是说,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是突然冒出来的。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在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中,就已经提出过要研究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从预期目标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即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研究和回答中国的具体实际问题,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它把产生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时代,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它把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形成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并用中国的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通俗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阐明中国革命建设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例如毛泽东用“实事求是”来概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用“知”和“行”的关系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邓小平用“温饱”、“小康”、“富裕”来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各阶段给人民带来的实惠,用“一国两制”来概括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等。

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1.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战争与革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了革命形势,随后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使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新时代的开始。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欧洲许多国家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东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运动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一大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长起来,认识到必须“走俄国人的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因而,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就成为时代的基本要求。

2.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近代中国新的生产力主要是指近代工业和工人阶级。

20世纪后,中国民族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中国工人阶级是一个比中国资产阶级资格更老、社会基础更广的革命阶级。

除具有世界无产阶级一般的优点以外,还有自身特殊的优点。

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和领导力量。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崛起,一方面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思想来指导,另一方面也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1915年9月,参加过辛亥革命的陈独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了一场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猛烈的反封建运动。

他们追求民主,提倡科学,以磅礴的气势给了封建的专制主义、伦理道德以及迷信、愚昧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的觉悟,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的传入敞开了大门,激励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而也就为其中的先进分子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为马克思列宁的引进与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成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理论条件。

3.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前提和来源。

毛泽东思想若离开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斗争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毛泽东思想体现在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的著作和党的历史文献中,这些著作和文献,有的是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有的是深入实际斗争、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有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而作的指示和决议。

可见,中国革命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基础,解决中国革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直接推动力。

毛泽东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调查研究中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20世纪30年代同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大体经历了萌芽、形成、完备成熟、继续发展这样几个阶段。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准备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经过大革命的成功与失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自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进入创建红军的新时期。

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等新的革命斗争实践,积累了新经验.找到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新道路,形成了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农村环境中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思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展了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并总结了这方面的历史经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等。

同时,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主要内容也得到初步确立。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毛泽东思想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全面展开而达到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能够走向成熟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有利于从全局的高度,总结历史经验,进行理论研究。

第二,大革命以来胜利和失败的实践,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使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第三,抗日战争时期党所面临的环境的复杂性、矛盾的多样性、斗争的艰巨性,前所未有,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全貌,为共产党人在伟大的斗争中处理矛盾、积累经验提供了实践基础。

第四,党的理论素养的加强和思想路线的端正。

延安整风运动从思想上、理论上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根本方向问题。

第五,共产国际指导思想的改变,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不受干预和约束地根据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制定和执行有关中国革命的路线和政策。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武装的革命与武装的反革命进行大决战的时期。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伟大成功,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中得到重大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

提出了针锋相对,以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两手的无产阶级革命策略;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以及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理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和战略进攻学说;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的理论;党的纪律和党的作风方面的新思想;革命转变论、不断革命论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思想有:

关于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方针;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的方针,等等。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与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体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入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造成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并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艰苦探索,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创建革命军队、领导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把它上升为军事理论。

4.政策和策略理论

毛泽东精辟论证了政策和策略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毛泽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精辟论述了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6.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课题。

除了上面几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工作之中,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它们不仅表现在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等重要著作中,而且表现在毛泽东的全部科学著作中,表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和建设活动中。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原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社会实践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毛泽东思想科学性和生命力的核心。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就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同时指出,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为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

(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布置作业】: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历史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