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2047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9 大小:31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9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9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9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9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9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9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9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9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9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9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9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9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9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9页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9页
亲,该文档总共9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docx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第5课 黄河颂

 1.掌握字词,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

 1.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读出感情。

 2.组内合作交流。

 1.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

 2.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导入⇒读悟节奏⇒整体感知⇒欣赏语言⇒“美”点追踪

导入一:

背景型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声中走进文本,教师顺势介绍本文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认识。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解说。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著名诗人光未然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黄河奔腾的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导入二:

情境型

 [设计意图] 用《黄河大合唱》的气势创设学习本诗的意境,让学生深受感染。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导入三:

回顾型

 [设计意图] 由毛泽东的话引出对黄河的历史作用的回顾,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也让学生了解了相关历史,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话:

“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请同学们谈谈黄河在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学生交流完毕后,引出《黄河颂》。

一、学会朗读,感悟诗歌的节奏美

 [设计意图] 此环节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的语感。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4.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

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5.全班齐读诗歌。

二、再读诗歌,感悟诗歌整体美

 [设计意图] 通过再次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整体内容,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

 1.再读诗歌,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 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写出了黄河在中华儿女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黄河两岸是我们的母亲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

黄河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英雄的黄河代表着英雄的中华民族。

 【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

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弘的颂歌。

 2.悟读诗,体会诗歌的整体美。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理解诗意。

 【多媒体显示。

 

(1)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起了什么作用?

 (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1)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2)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即“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句子。

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啊!

黄河!

”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4)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三、研读课文,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设计意图] 透过对具体语句的赏析评判,指导学生逐步认识本诗语言的特点,培养学生感悟品鉴的能力。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把握“啊!

黄河!

”在结构上的作用。

“啊!

黄河!

”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明确〕 黄河天险在地理位置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两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明确〕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的理解,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

其次,应该和诗歌结合起来理解。

 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4.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亲切、自然、直抒胸臆。

 5.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否重复?

为什么?

 〔明确〕 否。

表达了中华儿女有着坚强不屈、斗争到底的民族精神。

 6.师概括本诗的语言特点。

 〔明确〕 在“颂黄河”部分,诗人先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借以赞颂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接着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

最后,诗人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的主干是“巨人”的躯干,黄河的支流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同时歌颂了黄河“一泻万丈”“浩浩荡荡”的气势,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黄河的伟大、描绘了民族精神的伟大。

四、拓展迁移,“美”点追踪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围绕着诗歌的内容、语言、思想、结构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学生,要求学生用“我欣赏这首诗    ,因为    ”的句式说话。

 

 【学生畅谈学诗的感受、体会,组内交流后,班内展示。

 生1:

我欣赏这首诗优美的旋律,因为它汩汩而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低声吟唱,从心里流出音符,流出诗情,真可谓“黄河之水心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2:

我欣赏这首诗形象的语言,因为它勾勒了黄河的轮廓,形神兼备,让我这个从未见过黄河的人,也不觉怦然心动,想一睹黄河英雄般的风采。

 生3:

我欣赏这首诗铿锵的韵律,因为它有雄浑奔放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洪亮的音节、错落的句式,引人高歌,催人奋进。

 生4:

我欣赏这首诗的画面,因为它为我们呈现了黄河立体的美,近远结合,纵横相接,全方位展现了黄河独特的美(雄浑的美、壮阔的美、蜿蜒的美),使我们真切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这足以激发每一位华夏儿女的民族精神和信念。

 生5:

我欣赏这首诗的语言美,特别是修辞的运用。

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说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那“千万条铁的臂膀”就是黄河的无数支流。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好与差决定着诗歌艺术成就的高低。

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好地表达了黄河的气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

 〔明确〕 美是多元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同学们要以富于个性化的眼光发现诗歌独特的美。

美在旋律,美在语言,美在画面,美在风格,美在意象,美在情感……真是美不胜收。

让我们齐诵这首诗歌。

 《黄河颂》既是一首黄河的颂歌,更是一首民族精神的颂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她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黄河以其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黄河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歌颂黄河的精神,就是要歌颂中华民族的精神。

 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

 多媒体显示: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

 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

 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

 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

 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

 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

 2.揣摩下列比喻句、拟人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2)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3)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答案:

1.两首歌词都是以物喻人。

《黄河颂》表现其巨人形象,表达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长江之歌》热情赞美母亲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

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

 2.

(1)“臂膀”指长江主干及其支流。

(2)“屏障”指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源泉。

(3)“摇篮”指中华民族文明的孕育地。

 

 《黄河颂》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黄河颂》一课,此刻自信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思绪也掀起万丈狂澜。

 我认真地备了课。

教学视频看了两个,教学实录打印若干。

充分取长补短后,又实际研究了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三:

1.反复朗读,感知思想内容;2.学习语言运用技巧;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我知道这样一篇诗歌,可以简单地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串课堂。

可是,只有朗读,恐怕语言品析落空,缺少语文课堂最实效的内容;既缺少爱国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课堂的深度。

我纠结了很久,决定一个都不放手。

三大板块,遂在我脑海中成型。

 先朗读(蓄势)——再品语言(实质)——后扣现实(升华)

 但,这样割裂的板块,却让我忽视了语文中最重要的“品”“读”实为一家。

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学生知道要抓关键词,学生说“奔向东南”的“奔”和“劈成南北两面”的“劈”要重读,可以表现黄河水的气势;“望黄河滚滚”的“望”要读得拖长一些……我频频点头,我想顺势深入,“奔”写出水流的速度,展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再启发“望”换成“看”在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可是,忽然脑海中又清晰地出现了我早已设计好的课堂思路,现在品析了语言,下个环节怎么办?

我还设计了名师洪镇涛上诗歌课的形式,学着他先从语言的角度提出示范问题,让学生从换词、比较的角度自己提出问题,整个课堂既形式活泼,学生主体又有效体现,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如果我现在自然而然地解决语言赏析问题,那下一步我讲什么呢?

 刹那的犹豫矛盾之后,我还是决定按预设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范围内。

可越进行,越觉得凶险茫然。

这个词语赏析已经在朗读指导时浅尝辄止了,关键是学生再怎么找词语替换其实质都差不多。

“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了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

这一赏析环节实质上进入了无聊重复的阶段。

老教师的点评一针见血,我才悟到缺乏实质品析的朗读指导如空中楼阁,“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

因为我的人为割裂,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而这些本可以是用来联系现实、拓展深度的。

我已经设计了在结尾阶段引入正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长关于否定南京大屠杀”的事件,我想学生的爱国热情一定会在诗歌的点燃下,在现实事件的冲突中熊熊燃烧,那么这节课的思想魅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只是,还是我这个教者缺乏应变的智慧及文本解读的深度吧。

 这是一节遗憾的课!

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

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一、〔参考答案〕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二、〔参考答案〕 本诗属于直接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都属于这类风格。

三、〔参考答案〕 1.示例是从理解、评价角度进行批注的。

2.略。

四、〔参考答案〕 略。

五、〔参考答案〕 略。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澎湃(pài)  发源(yuán)  屏障(zhàng)

B.浊流(zhú)  流泻(xiè)  构筑(zhù)

C.哺育(bǔ)  山巅(diān)  劈开(pī)

D.体魄(pò)  宛转(wǎn)  扮演(bàn)

2.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释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并作简要分析。

(1)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多少英雄的故事。

(2)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3.请根据课文,补出下列空缺的词语或句子。

(1)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    !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     。

 

(2)啊!

黄河!

/你一泻万丈,/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      。

 

4.请补写出下列描写黄河的诗句。

(1)         ,奔流到海不复回。

 

(2)         ,将登太行雪满山。

 

(3)九曲黄河万里沙,         。

 

(4)黄河远上白云间,         。

 

5.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1)本诗歌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哪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其内容是什么?

(2)这首歌词的第一、二两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3)主体部分中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找出一个词来统领,应该是哪个词?

它所统领的内容是什么?

二、课外类文阅读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

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止在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

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

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旋涡中心刮,越刮越毒。

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

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

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

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

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

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出来:

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

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是一场徒劳。

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

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

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

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

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

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

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

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

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

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

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

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

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

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

答案只有一个:

“怒从黄河来!

 (《人民日报》,2014年4月21日24版)

6.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

7.阅读第⑤⑥⑧⑨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

8.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

(2)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修辞手法)

9.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

有什么作用?

10.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

 附录: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答案与解析】

1.B(“浊”读zhuó。

2.

(1)前者为形容词,可以解释为“英勇的”;后者为名词,解释为“英雄们”。

(2)前者为形容词,暗含着“中华民族的大无畏的精神”;后者为名词,暗指“中国”。

3.

(1)摇篮 发源 

(2)浩浩荡荡 臂膀

4.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欲渡黄河冰塞川

(3)浪淘风簸自天涯 (4)一片孤城万仞山

5.

(1)“颂”。

 第二节是主体部分。

 主要是“颂黄河”。

 

(2)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二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望”。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6.芦花之怒、黄河之怒。

7.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

 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

8.

(1)示例:

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生动具体地表现了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

 

(2)示例1: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2: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9.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做铺垫。

10.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语作答,分析到其中一点即可。

第6课 最后一课

 1.识记、理解本文的生字词。

 2.反复诵读,把握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品味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

 1.教师搜集、筛选相关资料,课堂上注重引导和点拨。

 2.质疑法、讨论法、引领法。

 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发奋学习,不断上进。

 【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认识人物特点,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

 2.体会文章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品味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

课时

 1.识记、理解本文的生字词。

 2.反复诵读,把握内容,理清线索。

 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重点】

 1.反复诵读,把握内容,理清线索。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

 透过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导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研读重点⇒探究人物

导入一:

点题型

 [设计意图] 直接点明课题引入,然后引出深刻的话题——爱国主义,引起学生的注意。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