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607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隆中对》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隆中对》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隆中对》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隆中对》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隆中对》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隆中对》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隆中对》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隆中对》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隆中对》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隆中对》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隆中对》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隆中对》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隆中对》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隆中对》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隆中对》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隆中对》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隆中对》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隆中对》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隆中对》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隆中对》模板.docx

《《隆中对》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隆中对》模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隆中对》模板.docx

《隆中对》模板

《隆中对》_模板

教学目标: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4、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难点

1)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文章大义。

2)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陇亩(long3)倾颓(tui2)猖蹶(chang1jue2)存恤(xu4)

夷越(yi2)胄(Zhou4)殆(dai4)沔(mian3)诣(yi4)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L一

作者陈寿233—297字示祚zuo4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

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三国时期220-280)魏、蜀、吴三

国的历史。

2.时代背景简介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

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

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一黄

巾起义。

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

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

军事混战。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

中,一步步扩大势力。

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

立的形势。

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

(三

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

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

因此,他十分希望

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

亮下山。

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

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三、正课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音,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喜欢。

[每]常常。

[时]当时。

[莫之许]就是“莫许之”。

许,承认。

[友善]友好。

口]认为。

[信然]确实这样。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

[器]器重、重视。

【谓……曰】对……说。

[与俱来]与(之)俱来。

俱。

一起。

[就见]到那里拜访。

就,接近,趋向。

[屈致]委屈(他)召他来。

致,招致,引来。

[枉]委屈。

[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

[顾]拜访。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

[遂]于是,就。

[诣]去,到。

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凡]总共。

.[乃见]才见到。

[因]于是。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汉室]指汉朝。

[倾颓]崩溃、衰败。

[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这里是刘备自称。

[度德量力]衡量(自己

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

[信]通“伸”,伸张。

[遂]就。

[用]因此。

[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已]停止,罢休。

[计]计策。

[安]疑问代词,怎么。

5.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

胜,尽。

[众寡]人少。

意思是兵力薄弱。

[非临…,抑亦]不仅……而且【谋】筹划(得当)

[挟]挟持,控制。

[令]号令。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争锋]争强,争胜。

[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援]外援。

[囹]谋取。

[利]物资。

[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

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

[殆]大概。

[资]资助,给予。

[险塞]地势险要。

[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因]依靠。

[成]成就,创建。

[暗弱]昏庸懦弱。

[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

[胃]后代。

[信义]诚信仁义。

[著]显明。

[总揽]广泛地罗致。

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

[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

[修]治理。

[政理]政治。

[身]亲自。

[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

“箪”和“壶”是形

容词作状语,表工具。

箪,用箪。

壶,用水壶。

[诚如是]确实像这样。

[日]一天天。

6.请一生翻译全文。

7.再次朗读全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四、小结

1.一词多义

认为调为信然

对··说谓先主日

停止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已历三世

确实谓为信然

诚信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这样谓为信然

但是然志犹未已

因此遂用猖獗

利用贤能为之用

运用此用武之国

2.古今词义

古义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

今义照顾

古义总共凡三往

今义平凡

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孤不度德量力

今义孤立

古义大概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今义危险

古义一天天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今义太阳

3.词性活用

箪用革名词作状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

4.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自董卓已来

5.句式

1)判断句。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

君与俱来。

(3)倒装句。

时人莫之许也

4)递进复句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五、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看拼音写出汉字。

(long3)亩倾(tui2)存(xu4)

猖(jue2)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谓为信然2.将军宜枉驾顾之

3.凡三往4.欲信大义于天下

5.遂用猖厥6.汉室顾颓

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全文,质疑。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0]已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这节课,我0]将深入探究课

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朗朗上口。

2.提问:

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讨论并归纳: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3,提问:

为什么“时人莫之许”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调为信然”?

讨论并归纳:

因为当时人们还不了解他,只有跟他十分友好的朋友

才知道他确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4.提问:

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讨论并归纳:

1)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做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2)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

5.提问: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

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

理想。

6.提问:

在诸葛亮的对策中,他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最终目标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提问: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讨论并归纳:

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

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

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8.提问:

诸葛亮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

讨论并归纳;根据当时形势而提出的。

1)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2)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

而不可图也。

3)荆州是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4)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但刘潭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

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5)刘备是帝室之胃,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9.提问:

课后练习三。

讨论并归纳:

1)文中“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

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这句介

绍诸葛亮生平与(隆中对)相似,不同在于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

本文

是“时人异焉”,课文是“时人莫之许也”,只有诸葛亮的朋友“谓为信

然”

文中“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与(隆中

对比较为简略。

课文先写徐庶的介绍,再写先主三顾茅庐问计。

文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关于对策的具

体内容本文省略。

课文最后还加上关、张对刘备与诸葛亮情好日密的

反应,从侧面写出刘备如鱼得水的感受。

本文则没有这情节。

2)诸葛亮“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孙权“遣军三万以助

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又西取

四、小结

这篇文章以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为主要内容。

诸葛亮在对策中

分析了敌我友多方的形势,确定了“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然后北定中原的战略方针。

充分展示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

能和军事才能。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8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

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

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

曹刿论战

教学目的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了解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及其指挥作战的才智。

教学设想

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

这段文章中有很可值得学习的东西。

这段文章是《左传》中的一段名文,记述了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记下了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著名论述以及曹刿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史实,描写了曹刿的军事才智和作战指挥才能。

其记事有详有略,内容重点突出;先言战斗进程概况,后明战斗进程何以如此,文章主旨显明。

本文在内容、写作方面的这些特点,教学中要讲清楚。

逐句逐段讲解课文。

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加强诵读练习。

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解决字音、句读。

2.训练诵读能力。

3.了解曹刿关于什么是战争胜利的保证这个问题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刿论战》。

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

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

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

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本篇作了简洁而生动的记述,学完后大家会对之有个了解。

现在,请一位同学把“阅读指导”和注解①念一遍。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徧(biàn)帛(bó)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四、学生朗读课文。

先提出朗读要求:

1.字音准确。

2.句读正确。

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再让全班同学齐读第二、三段,读毕酌情讲评。

五、讲解课文。

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

齐读前提出要求:

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齐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2.词语、句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十年”:

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

“师”:

军队。

“伐”:

兴兵攻打。

“我”:

指鲁国。

相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以其书用鲁君的年号记事,称鲁国为“我”。

“公”:

鲁庄公。

“将”:

打算,准备。

“战”:

作战,迎战。

“请见”:

请求拜见庄公。

“其”:

他的。

“乡人”:

同一个乡的人;“乡”:

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

“肉食者”:

吃肉的人,指有权位的贵族。

“谋”:

筹划,考虑。

“之”:

代抵御齐师之事。

“间”(jiàn):

参与。

“焉”:

兼词,于此。

“鄙”:

鄙陋,指目光短浅。

“未”:

不。

“远谋”:

深远谋划。

“乃入见”:

于是入朝拜见庄公;“乃”:

于是。

“问:

‘何①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②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①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③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④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⑤以一战。

战则请②从。

’”“何以战”:

依靠什么去打仗;①“以”:

拿,依靠。

“衣食所安”:

衣食这类用来安生的东西;“所”,这里指用来安定生活的东西;‘安’:

安定。

“弗”:

不。

“专”:

专有独占。

“必以分人”:

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必”:

一定;②“以”:

把。

“对”:

应答,对答,一般用于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或晚辈对长辈。

“小惠未徧”:

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及一般人(国君的这些赏赐只有国君左右的人才能得到);“未”:

没有;“徧”:

同“遍”。

①“从”:

听从。

“牺牲玉帛”:

祭祀用物;“牺牲”:

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

玉器,珪璧之类;“帛”,丝织品。

“加”:

超越,这里指谎报,虚报。

“必以信”:

一定用诚实不欺的态度对待神灵;③“以”:

用;“信”:

诚实,不欺。

“孚”:

诚信感人。

“福”:

降福,保佑。

“狱”:

诉讼案件。

“虽”:

虽然。

“察”:

考核,明察。

“必以情”:

一定依照实情处理;④“以”:

按,依照;“情”情况,实情。

“忠之属也”:

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一类的表现;“忠”:

忠诚;“属”种类。

“可以一战”:

可以凭借这点打一仗;⑤“以”:

凭借;“以”后省略“之”。

“战则请从”:

如果迎战,那就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则”,就;②“从”,跟随。

3.内容

提问一:

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讲解:

第一段主要是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争胜利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问二:

曹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么看法?

讲解:

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胜利。

在鲁庄公作出第一个回答后,曹刿就提到了“民”的支持,“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当鲁庄公说到办案子一定合情合理时,曹刿便明确肯定道: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在曹刿看来,办案合情合理,符合百姓愿望,如此处理政事,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具备这个条件,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证,因此他明确断言:

“可以一战。

”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两个看法:

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取胜,一是他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以取胜。

要注意,曹刿否定鲁庄公的第二个看法是说: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诚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会保佑的,并不是说神的保佑没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第一段中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以”的不同用法。

3.思考:

①第二、三段各写什么?

②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智。

2.总结实词、虚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

二、讲解课文。

第二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二段。

读前提出要求:

思考回答“第二段写什么?

”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

2.词语、句子。

“公与①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②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③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④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公与之乘”: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①“之”,代曹刿。

“于”:

在。

“将”:

欲,打算。

“鼓”:

击鼓,古代作战击鼓以发起进攻。

②“之”:

助词。

“可”:

能,可以。

“三鼓”:

三次击鼓,即三次进攻未能奏效。

“矣”:

语气词,表示肯定。

“败绩”:

军队溃败。

“驰”:

驱车进击。

③④“之”:

代齐师。

“其”:

代齐师。

“辙”:

车轮的行迹。

“轼”:

车箱前扶手横木,这里意为扶轼。

“遂”:

于是。

“逐”:

追击。

3.内容

提问:

第二段写什么?

(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作答)

讲解:

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写曹刿是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

第三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前提出要求:

思考回答“这段主要写什么?

2.词语、句子。

“既克,公问其①故。

对曰:

①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②故克之。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③故逐之。

”“既克”:

在战胜齐军之后;“既”,已经;“克”,战胜。

“其”:

代战胜齐军。

①“故”:

原因,缘故。

“夫战,勇气也”:

作战,要靠勇气;①②“夫”(fǘ),语气词,置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一鼓作气”:

第一次击鼓,使士气振作起来;“作”,兴起,这里是使动用法。

“再而衰”:

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下来;“再”,第二次。

“竭”:

尽,没有了。

“彼竭我盈”:

齐军的士气没有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彼”,代齐军;“盈”,充满。

②③“故”:

因此。

“测”:

猜测。

“伏”:

伏兵。

“靡”:

倒下。

3.内容。

提问:

这段主要写什么?

(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

这段主要写曹刿谈这次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

全文内容提问:

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

(提问两三名同学)

讲解: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

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

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已,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

“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实词总结(从略)

虚词总结

以 ①拿:

依靠。

“何以战?

”②把:

“必以分人。

”③用:

“必以信。

”④按照。

“必以情。

”⑤凭借。

“可以一战。

之 ①代词。

“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

②的。

“小大之狱。

”③助词,无义。

“公将鼓之。

省略句式:

“(曹刿)乃入(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民弗从

教学设计:

诗歌导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

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

板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背诵这首诗。

简介作者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

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只的是什么?

(特指在生活中应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思考探究

学生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

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回成为亲切的怀念”?

(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

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试着当堂背诵这首诗。

体验反思

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巩固训练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2、根据“体验与反思”的要求写300字左右的短文。

点击浏览该文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