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6554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名校解析山西省运城市永济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语文试题精校Word版

永济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题共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kě)灰烬(jìn)虹霓(ní)姹紫嫣红(chà)

B.跨越(kuà)慰藉(jí)流岚(lán)瞠目结舌(chēng)

C.澄清(chéng)峥嵘(zhēng)眷属(juàn)浪遏飞舟(è)

D.剑戟(jī)商榷(què)摇曳(yè)给予(gěi)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

本题中,A项,“百舸”的“舸”应读gě,意思是“大船”;B项,“慰藉”的“藉”应读jiè,“慰藉”指“安慰”,“藉”读jí的时候,意思是“践踏;凌辱”;D项,“剑戟”的“戟”应读jǐ,泛指武器。

“给予”的“给”应读jǐ,意思是“给”。

故选C项。

【点睛】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

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

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如“给”多半考的是jǐ的音。

善用排除法。

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17岁青年李某年少气盛乱讲意气,为朋友之事,在某溜冰场伙同其他人员致王某重伤,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

B.林木森森之中,掩映着飞檐斗拱、飞彩镏金的千年古寺——玉台寺,玉台寺的钟声一次次地抚平圭峰山的寂廖。

C.昨天,科技部向媒体通报雾霾治理科技工作情况时表示,十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雾霾天气是内外因叠加的结果。

D.这里流传着一个凄惋的爱情故事:

妻子攀登天梯失足跌落,长眠于此;丈夫悼念心上人,出资修建木头台阶——“爱情阶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然后依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正误。

本题中,A项,“讲意气”应为“讲义气”,“意气”指意志和气概,“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B项,“寂廖”应为“寂寥”,“寂寥”指冷落萧条,寂静空旷;而“廖”是姓。

D项,“凄惋”应为“凄婉”;“凄婉”指哀伤,而“惋”是对不幸或意外的事情表示遗憾、同情、可惜。

故选C项。

【点睛】字形题一般可以采取音辨法。

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

形辨法。

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

义辨法。

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结构辨析法。

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

如果题干是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如果是全对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有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

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

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

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

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

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故乡韶山一直以优越的历史地位、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广泛受到不同年龄、不同肤色游客的关注。

B.自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问世40多年来,曾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莫言坦承,他的不少作品就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

C.实践证明,父母与子女能否消除代沟,关键要靠孩子引导自己的父母来认识和接受那些自己希望父母接受的新观点。

D.“中国新诗100年·翠屏两岸诗会”在南京大学礼堂开幕,舒婷、潘洗尘等十多位来自海峡两岸的诗人会聚一堂,展开对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病。

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项,语序不当,将“广泛”放在“关注”前。

B项,成分残缺,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放到“自”前;C项,两面与一面不搭配。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A.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而视,仍可报之以嫣然一笑。

B.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而视,仍可报之以嫣然一笑;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

C.对虚伪的笑,不必怒目而视,要报之以嫣然的微笑;对阴冷的奸笑,也当笑颜相迎。

D.对阴冷的奸笑,为什么不可以还以笑颜?

对虚伪的笑,为什么不报之以嫣然微笑,而一定要怒目而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语句衔接连贯、得体。

从上下句子语境来看,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从句意来看,应按照语意由轻到重安排语句顺序。

所以选B。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最初称为“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C.词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种。

词的一段叫阕,又叫片。

D.词牌就是词的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然后依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

本题中,B项,“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错误,毛泽东的词应属于现代诗歌。

古典诗歌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故选B项。

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指称的人或事物。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动词放在名词的位置,充当了名词就是动词作为名词使用了。

A项为名词作状语,BCD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7.下列句子“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

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这是考查虚词“以”的用法,然后根据“之”在句中的位置和“之”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本题中,C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之”是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其它几项中“之”都是代词“它”。

故选C项。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

一、关注词性差异。

二、把握位置不同。

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质。

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四、结合具体语境。

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8.下列句子中“而”字所表示的关系的判断,不正确的一句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表示转折关系)

B.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表修饰关系)

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表示并列关系)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示顺承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而’字所表示的关系的判断,不正确的一句”,这是考查虚词“而”的用法,然后根据“而”在句中的位置和“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本题中,C项,“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而”不是表并列关系,应该是表示修饰关系,“终日”修饰“思”,是“思”的状语。

故选C项。

9.下列句子中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查)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箕踞而遨(观赏)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断)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合乎)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聚积收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本题中,C项,“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绝”如解释为“断”,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应解释为“横渡”。

故选C项。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10.下面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

B.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面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词语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

本题中,A项,“蚓无爪牙之利”中“爪牙”古义指,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B项,“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中“于是”古义指“从这一次”,今义是是一个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

C项,“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从而”古义是两个词,“从”意思是“跟随”,“而”是连词,表承接;今义是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D项,“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中“江海”古今都指江和海。

故选D项。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本题中,A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则”表转折,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则”,表判断,就是。

B项,“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中“乎”是介词,相当于“于”,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中“乎”是句末语气词,呢。

D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也”表句中停顿;“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故选C项。

12.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然后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根据每种句式的特点进行判断。

本题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判断句,标志是“……者,……也”,C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也”是标志。

A项,“圣人无常师”是一般陈述句,没有特殊句式。

B项,“余嘉其能行古道”是一般陈述句,没有特殊句式。

D项,“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是一般句式,没有特殊句式。

故选C项。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这是针对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依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具体的语境辨析词语的意思。

本题中,D项,两个“则”都是副词,解释为“就”。

A项,“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惑”是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中“惑”,糊涂。

B项,“圣人之所以为圣”中“之”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中“之”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应为“不知句读”。

C项,“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中“师”是名词,老师;“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中“师”名词活用为动词,从师求学。

故选D项。

14.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辨析活用类型。

本题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是形容词意动,以……为耻;C项,“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中“归”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让……回去。

ABD三项都是意动用作,“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中“羞”意思是“以……为羞”;“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中“是”意思是“把……看作正确”;“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师”意思是“把……当作老师”。

故选C项。

15.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

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的句式与用法,常见的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

例句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

A项为判断句“…也”;B项为定语后置句“利爪”;C项为被动句“于时”;D项为宾语前置句“欺余”。

所以选D。

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默写(每空1分,共26分)

16.补写出空缺部分。

(1)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因潭水清澈而见到的于历历在目而又空灵的特点。

(2)韩愈《马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伯乐”和“马”设喻,说明了要先有明主然后才能让人才涌现的道理。

(3)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激励人们只要不断奋进、定当攀上人生高峰。

(4)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中其他求学者锦衣玉食,然而“______,______”,作者与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6)《劝学》中以蟹作比,从反面阐述用心专一,不能急躁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8)《劝学》中指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是相同的。

(9)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___________________。

(12)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___________________,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13)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月的春帷不揭。

【答案】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皆若空游无所依(3).世有伯乐(4).然后有千里马(5).会当凌绝顶(6).一览众山小(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8).略无慕艳意(9).积善成德(10).而神明自得(11).圣心备焉(12).蟹六跪而二螯(1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14).故木受绳则直(15).金就砺则利(1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17).师不必贤于弟子(18).位卑则足羞(19).官盛则近谀(20).书生意气(21).挥斥方遒(22).我们共享雾霭、(23).流岚、虹霓(24).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25).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26).跫音不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两者都有。

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

“依”“凌”“览”“缊袍敝衣”“慕艳”“螯”“鳝”“砺”“利”“卑”“谀”“意气”“挥斥”“遒”“雾霭”“岚”“霓”“跫音”等。

三、翻译(每小题5分,共25分)

17.课内翻译。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答案】

(1)即使经过暴晒,也不会再会(和以前一样)直,是輮(这个工序)让它这样的。

(2)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

(3)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4)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5)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姿态的山水,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虽”,即使;“有”同“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挺”,直;“……者,……也”,判断句;“使”,让;“之”,代词,代木材;“然”,这样。

第二句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应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爪牙”,古今异义,爪子和牙齿;“上”“下”,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古今异义,地下水。

第三句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或”,有的;“师”,名词活用为动词,从师求学;“不”同“否”,“焉”,句末语气词;“小学”,古今异义,小的方面学习;“小”“大”,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其”,代词。

第四句中,“是故”,所以;“不必”,古今异义,不一定;“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弟子贤”,“于”,比;“而已”,罢了。

第五句中,“以为”,认为;“是”,指示代词,这个;“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异态的山水”;“而”,表转折,却;“未始”,未曾;怪特“,怪异独特。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