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6960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高原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这个与想象中差距甚远的管理所,走进其中一间房,墙上挂着先进站所等一些奖状,角落里摆放着一台21英寸的电视机,一组破旧的沙发和一张脱了皮的茶几,简单到几乎找不到更多可以形容的词语。

它是集会议室、活动室、电视房一体的综合室,这些就是他们全部的设施了。

具院里热情招待我们的副局长介绍,那些看起来像老头的壮汉,仅仅只是一群20岁的应届毕业生,放在角落里的电视机,使用的是太阳能蓄电池,是否可以支撑黑夜里两小时的电视转播,以便他们打发一些时间?

没有信号覆盖的管理所,是否总是会让他们走到一个可以接收到信号的地方,给家人报个平安,会不会久久舍不得离开?

稀薄的氧气是否也让他们和我一样觉得胸闷气短?

我试图列出此行高海拔的管理所和我们的条件相

比,觉得自己活的很奢侈,是太奢侈了。

在那个没有任何绿化的院里,我们围坐一团,彼此相互介绍并了解各自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生活方式,并集体合影留念。

生锈的铁门两侧?

养好公路,保障畅通?

八个字赫赫在目,让我感受到我们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同志。

我们肩负的使命和我们工作的意义一直都是相同的。

这一刻,我为我也是一个公路人而倍感自豪,为我自己是迪庆总段的一员更显知足。

凝聚路魂

之后的几天,我们相继经过了甘孜州的稻城县、理塘县、巴塘县。

期间,我们逐一参观了他们的基层管理所,实地观看了路基养护和路面维修的一些实际操作,交流了高原养路的很多心得体会。

大家相互学习彼此的行业歌曲,了解各自的风土人情,在歌声中结束了此次甘孜州之行。

一路挺进地处川、滇、藏三省交汇处的芒康县,进入了西藏境内。

沿途中全国各地的自行车不时与我们擦肩而过,探索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这一路的收获的不仅仅是沿途那淳朴而自然的民风,经幡与哈达的圣洁,更有高原养路人艰辛勤劳编织的一路顺风。

告别盐井再一次到达梅里雪山脚下,5天的参观、学习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一路我心情澎湃,感受着高原养路人不一样的风采;

这一路我诚心相待,只为体会各地公路人不一样的战线守护;

这一路我将心比心,只为感受铺路石的精神如何与经幡一样随处舞动却又那样忠贞不渝;

这一路我用心体会,发现?

守护公路,保障畅通?

就是我们公路人的责任和使命。

展望未来

再一次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每每回想这次的参观学习活动,内心总是久久不能平静,脑海浮现的是那一个个真诚的微笑,那一张张朴实的脸庞,和那一条条畅通的公路,而这些的背后,却包含着多少我们看不见的艰辛,和无数前辈付出与努力。

比起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条件,__理由叫苦叫累,没有理由长吁短叹。

嘀嘀...一声卡车的喇叭声在寂静的夜里划破长空,我的工作正真意义上开始了。

柔美的女声,从远处渐进,宛如天籁之音。

脑海中的画面打开,带我进入梦中的青藏高原。

我没去过青藏高原,不知道那里是什么样的景象。

地理书上说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这只形容了它的海拔高,不过去看__的山脉地图,你会发现,那里的山不只是高,也是连绵数千里的,正如歌词中所唱。

此时此刻,脑海里出现了一片绵延的雪山,让我顿生肃穆之情。

《青藏高原》旋律深情而高亢,表达了对青藏高原的无限神往和极力赞颂。

这首歌曲无论是词还是曲,都渗透着长调的韵味。

长调虽无语言意义,也不具备语言能力,仅仅只有“呀、啦、索、哎”等几个字音,却能表达一种久远的意境,一种对天、地、佛深切地呼唤和期盼。

因此,长调可称为无言的歌,无言的歌表达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期盼和无限眷恋。

歌曲使人仿佛看见了蓝天、白云、雪山、清净透明的空气、安详质朴的人民……歌声感受到某种接近于生命真实的精神内涵。

学习《宋玉刚》有感

任德华

今天中午我们学校组织大家,一起学习了《宋玉刚》。

听完他的荣誉与事迹。

让我感动的

不是他的荣誉,而是脚踏实地的做事精神和他的工作精神。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听他的先进事

迹,在第一次的时候。

我见过他本人,瘦黑的他,有点像藏族人的肤色。

可以说他作为一名

汉族老师已经完全融入了藏族同胞的群体中。

在教育生涯中,他就像高原的磐石。

从他的事

迹中我感到坚持是他的品格,奉献是他的操守,这是活生生的在我们身边教书育人的先进例

子。

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他的基本情况吧:

4500米--这是宋玉刚工作所在的拉萨墨竹工卡

县日多乡小学的海拔高度,冬天这里连打火机都打不着。

宋玉刚是“藏二代”,父亲1954年

进藏,参与青藏公路建设,出生成长在西藏的宋玉刚1997年,也就是22岁时从拉萨师校毕

业,被分配到日多乡中心小学任教。

生活在这片高原上的汉族教师都知道再这样的环境中的

教师教书育人实属不易,这是内地教师不可想象的环境。

但宋玉刚在这样如此恶劣的环境下,

比我这个普通的教师做得更优秀。

宋玉刚他在这样的山沟沟一晃就是8年。

他深深的眷恋上了这片土地。

宋玉刚为工作,

自xx年起,一直未能探望已退休回到河南养老的父母。

只是父亲xx年曾来过一次西藏

见面。

宋玉刚惦念年迈双亲,也牵挂着学生和工作,面对两难选择,他每次都选择留下。

都有自己的父母孩子,都想呆在亲人的旁边。

而他与自己的亲人13年未回自己的老家,实耐

有惊人的毅力。

因为他爱上了这片土地!

开头我们说到,他的肤色是瘦黑的。

这与他13年来投身到教育,融入到这片土地分不开。

他把13年的青春岁月献给了他所深爱着的藏族孩子。

说藏语、吃糌粑,融入藏民生活,他成

为藏族学生爱戴的“汉族阿爸”。

工作13年来,宋玉刚几乎去过每个藏族学生家里家访。

日,跋山涉水;

冬季,踩冰踏雪,山路崎岖,加上高原缺氧,家访路途漫长而艰辛。

日复一

日的练习、打磨,四年努力,宋玉刚终于能用藏语表达,跟藏族学生家长交流不再有障碍。

简单的掌握一门语言并不难,但是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实属不易。

不下一番苦功夫,要想

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确实不容易。

可想而知他是下了怎样的苦功夫哇!

13年是一个很长的时

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坚持下来很难得,这种坚持到了如今是坚守,是奉献。

人家都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王浩的生活环境调动。

而他宋玉刚的两次调动机会,

一:

根据西藏当地规定,在高海拔艰苦地区工作满五年,可申请调动去条件较好的地方任教;

二:

从南京晓庄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宋玉刚,上级要求调到县教育局工作,但两次机会宋

玉刚都放弃了,因为他已经深深爱上这里的孩孩子和自己的事业。

他在相关部门支持下,目前日多乡小学全部学生都能掌握电脑知识。

让牧区的藏族孩子

和大城市孩子一样,接受最先进的教育。

热爱,坚守,奉献就是他宋玉刚的品质!

篇二:

美乡村教师宋玉刚事迹材料最美乡村教师宋玉刚事迹材料xx最美乡村教师宋玉刚事迹材料,宋玉刚老师的事迹感动了观看此片的很多人,

乡村的一位老师被分配到乡村小学教书,为工作,对于父母养老一直没有探望,每次都被他

的学生而留下来。

这是一种大爱面前的谦让最美乡村教师宋玉刚事迹材料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中心小学宋玉刚是学校里唯一的一名汉族老师,而学生全都是藏族孩子。

刚来学校的时候,宋玉

刚一句藏语都不会说,而孩子们也压根儿听不懂汉语。

宋玉刚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终于能

够流利地使用藏语了。

他不但向汉语说得比较好的藏族同事学习,还主动向学生请教。

在这

一过程中,他也不忘激发学生说汉语、学汉语的热情,跟他们学一句藏语的同时也教给他们

一句汉语,老师学生互相学习,没多久,宋玉刚就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了。

4500米--这是宋玉刚工作所在的拉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小学的海拔高度,冬天这里连打

火机都打不着。

宋玉刚是“藏二代”,父亲1954年进藏,参与青藏公路建设,出生成长在西

藏的宋玉刚1997年,也就是22岁时从拉萨师校毕业,被分配到日多乡中心小学。

8年--走进偏远山沟,从失落到眷恋。

宋玉刚为工作,自xx年起,一直未能探望已退

休回到河南养老的父母。

只是父亲xx年曾来过一次西藏见面。

宋玉刚惦念年迈双亲,也牵

挂着学生和工作,面对两难选择,他每次都选择留下。

13年--宋玉刚从22岁起投身西藏山区教育,把13年青春岁月献给了他所深爱着的藏族

孩子。

说藏语、吃糌粑,融入藏民生活,他成为藏族学生爱戴的“汉族阿爸”。

工作13年来,

宋玉刚几乎去过每个藏族学生家里家访。

夏日,跋山涉水;

冬季,踩冰踏雪,山路崎岖,加上

高原缺氧,家访路途漫长而艰辛。

日复一日的练习、打磨,四年努力,宋玉刚终于能用藏语

表达,跟藏族学生家长交流不再有障碍。

宋玉刚逐渐适应了山区教学环境,同时,爱情也悄然降临。

xx年,藏族姑娘德吉措姆

调入小学,两年后宋玉刚和德吉喜结连理。

宋玉刚的两次调动机会,一:

根据西藏当地规定,在高海拔艰苦地区工作满五年,可申

请调动去条件较好的地方任教;

二:

从南京晓庄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宋玉刚,上集要求调到县教育局工作,但两次机会宋玉刚都放弃了,因为他已经

深深爱上藏区的土地、藏族孩子和自己的事业。

宋玉刚最突出的贡献:

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在他的教授下,目前日多乡小学全部学生都

掌握了电脑知识,教师也能熟练使用电脑制作课件,宋玉刚还经常通过网络下载全国优秀课

件,让牧区的藏族孩子和大城市孩子一样,接受最先进的教育。

学校也被评为“远程资源教

育示范学校”、“国家远程资源教育示范点”。

现在日多乡小学新生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100%。

xx最美乡村教师颁奖词——宋玉刚4500米--这是宋玉刚工作所在的拉萨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小学的海拔高度,冬天这里连打

8年--走

进偏远山沟,从失落到眷恋。

宋玉刚为工作,自xx年起,一直未能探望已退休回到河南养

老的父母。

宋玉刚惦念年迈双亲,也牵挂着学生和工

作,面对两难选择,他每次都选择留下。

学习最美乡村教师心得体会王桂华最近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最美乡村教师的感人事迹,看着那一幕幕动人的画面,聆

听着他们感人的事迹,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是的,我被这些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深

深感动的落泪了,他们是最美的乡村教师,他们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

真正含义,诠释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

他们,是中国800万乡村教师中普通的一员,却是中国800万乡村教师中最美丽的几位!

宋志刚,邓丽,徐德光,肖山,于贵勤,阿力甫夏·

依那亚提汗?

?

我相信我将会一辈子记

住这些名字,我为我们教师队伍有这样的老师感到骄傲!

“汉族阿爸”宋玉刚,一位在西藏高原奉献了13年青春的普通的汉族乡村教师,为克服

沟通障碍,他学说藏语,融入藏民生活,将自己的家安在了高原,成为了藏族学生爱戴的“汉

族阿爸”。

在面对生活的种种诱惑,他毅然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岗位,牺牲于陪爸妈,陪妻儿的

时间,来在这样的环境下教书育人,坚持一两年不困难,难得的他用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

农村的教育事业。

“马背上的校长”徐德光,所在的扇子林小学地处贵州原始森林的大山深处,海拔在

1500米以上。

为了孩子们上学少走点路、少些危险,仅凭一把镰刀披荆斩棘,徐老师硬是用

双手打开了一条山路。

一日又一日,一天又一天,徐老师和自己的老伙计白马,将水泥沙子

一点点运上山,一点点铺就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之路。

马背上的徐老师,双手因为长时间握镰刀割草砍树,残废了;

徐老师的白马,因为一次雨天护送

学生回家,滚落山崖,被树枝扎伤了一只眼睛,几近失明?

这一人一马,依旧走在山路上。

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再走130公里的路程,有一个马尔洋乡。

马尔洋乡海拔3100

米,四周全是高耸的昆仑山。

马尔洋乡寄宿小学里有61个从没走出过大山的塔吉克族孩子。

身高一米八的阿力甫夏·

依那亚提汗是他们的校长,也是老师、保安、保姆、厨师。

很难忘

他们生活的一个片段,假期里老师们护送着孩子回家,要翻越陡峭的山壁,要趟过湍急的大

河,甚至还要翻越雪山。

翻越雪山时,风雪太大了,为了安全8位护送的男老师要用绳子在

身上打好结,前后的人都要连在一起,再把学生揽在身旁,整整3个小时,才能走出这片风

雪之地。

无私奉献,勤劳刻苦烦人陈银玉从教30年来,她教过的学生多达500人,其中200多人

考上了大学,走向了山外的世界。

而她的两个儿子,虽然品学兼优却因为家庭的贫困,不得

不含泪辍学。

也因为贫困,她虽然身为教师,利用课后或者周末的时间,背上背篓,走村串

寨,捡拾垃圾,借“收破烂儿”养家糊口,接济贫困学生。

为了自己的学生,放弃了自己儿

子的上学机会,看完这段事迹令人痛心,也令人动容。

这些乡村教师,用自己朴素的心对抗者恶劣的生存环境;

用自己执着的信念引领着一批

批的孩子叩响求知的大门;

用自己无私的付出,成就了山里孩子的人生。

任何赞美的语言都表达不了我对这些教师的敬意!

篇四:

观看最美教师宋玉刚视频课程

有感

观看最美教师宋玉刚视频课程有感在距离拉萨120多公里外,米拉山脚下的日多乡,海拔高,晚上会头疼没法睡觉,自然

条件恶劣,学校简陋,宋玉刚却义无反顾地自愿来到这里,成为日多乡唯一的汉语教师。

对语言不通,为了让藏区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宋玉刚决心学电脑,教授给牧区孩子。

在他

的努力下,学校建起了电脑室,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为了是让牧区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宋

玉刚老师上课、备课、改作业、关照孩子们起居、个别辅导、家访?

捍卫了孩子们受教育的

权利

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还有人说教师的蜡烛。

然而,教师到底应该是什么?

他们为什么如此让我们敬重?

在观看了视

频课程之后,我更加明白了教师的光辉,体会到教师的光明与崇高不是一句比喻几句赞誉就

能概括,教师的伟大,刻画在心底,是要用心去发现,去体会。

我们知道,宋玉刚老师

一定也有追求优越生活的梦想,但为了孩子们,他放下了一切繁华,甘愿躬耕三尺讲台。

“为

爱而生,向爱而长”,教师的美,教师的光明与崇高,不再别处,正是为了个人的责任和奉献,

更是为了培养着祖国的栋梁!

几十年的坚守,宋玉刚老师把他的爱全部奉献给了藏区的孩子。

他为藏区的孩子们打开

了一扇通往__的窗。

篇五:

欧阳凤英师德师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韦源口镇金盆八一小学师德师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韦源口镇金盆八一小学:

欧阳凤英一年一度的暑期教师集训学习于xx年8月25日在韦源口中心学校拉开了序幕。

会上

中心学校的领导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总动员。

虽然集训学习的时间短暂,但非常实在,它既收

归放纵了两个月的人,也帮大家收归了放松的心和思想。

随后大家又学习了“师德师风”、“教

师职责”、“义务教育法新条款”以及“向杨晓玲同志学习的文件”等,尤其是在相继观看了

“桂贤娣、邓丽”等最美乡村教师的先进事迹以后,心内感慨万千。

人们都说: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形象。

”而对于乡村教师而言,这种光辉更加闪亮,

更弥足珍贵!

今天我一边观看着“最美乡村教师”的先进事迹资料,一边难以抑制激动的心

情而泪满衣衫。

“最美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的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鼓舞了我。

在我抱怨学

生素质不高的时候,在我抱怨工作环境不好的时候,在我工作疲惫喊累的时候,在我大喊物

价飞涨工资相形见浊的当今社会是多么不公的时候,在世界的另外一些角落,还有这样一些

恶劣的工作环境存在,这样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发生,还有这样一群奉献自我的人存在。

湖北恩施鹤峰县高原小学的邓丽教师,在她来到这所学校前,这里没有女老师,7位男

老师的平均年龄是53岁。

邓老师xx年从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毕业,在来到高原小学前

加了“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并主动要求到海拔1800多米的高原小学任教。

高原小学的

老师们知识结构老化,不会说普通话,更不会教英语,学生流失比较严重,邓丽来的第一件

事就是家访,说服家长把辍学的孩子送来,哪怕一个学期先看看效果。

结果从那以后,高原

小学的学生减少不超过1人。

邓丽让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英语成了孩子们

最喜欢的课程。

尤其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她努力教化了一对聋哑兄弟谭兵和谭星,开导了梁春

燕那样的问题孩子,是她让孩子们第一次走上了自己的舞台,是她让孩子们第一次为自己和

学校策划了小学毕业典礼,邓老师在现场孩子样的兴奋和感动、哭泣,饱含了她多少的付出,那挂满墙的片片小纸条传递的爱心又是多么让人感动!

这让我想到,只要你付出

爱心,孩子们给你的快乐,孩子们给你的感恩也就在你的身边。

教育需要我们有爱的付出!

武汉市的桂贤娣老师,虽然工作的环境不是那么艰苦,但她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32

年如一日,她不仅书教得好,班主任做得好,而且教科研也做得好,而从始至终她把教好学

生作为首要的任务,处在一个大的城市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不计名利,不计得失,

抛开了一切的诱惑,凭着良心好好教书,成就了多少孩子的未来!

而她却总是躲在背后默默

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义也就在此吧!

此刻我在想作为老师,我们

是要向桂老师一样学会抛开诱惑,知足常乐,用阳光的心态去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我觉得

桂老师真是我的榜样和楷模!

还有宋玉刚、阿力甫夏、吴金成等老师,我记住了他们,记住了他们阳光般的笑脸、动

人的事迹,他们都是新时期我们人民教师的崭新代表。

在中华大地上其实还有千百万个乡村

教师像他们一样在为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明天,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默默地奉献,像蜡烛一

样燃烧自己奉献青春。

就在我们自己的身边,也有这样鲜活的镜子,无论哪里,只要我们善

于用眼去发现,用心去感受,总会有感动。

因为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他们甘受清贫、病痛而无怨无悔。

岁月常在,文化长青,让信

念植根,让理想开出艳丽的花。

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虽然青春消逝,但这些最美的老师的

力量为我树起了榜样,激励了这份信念,就算不能轰轰烈烈,也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做好

教书育人、恪尽职守的!

祝愿最美教师们好人一生平安,但愿所有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公平、充裕的教育,背起

知识的行囊走得更远。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