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春中外教育史期末作业考核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272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春中外教育史期末作业考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7春中外教育史期末作业考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7春中外教育史期末作业考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7春中外教育史期末作业考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7春中外教育史期末作业考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17春中外教育史期末作业考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17春中外教育史期末作业考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17春中外教育史期末作业考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17春中外教育史期末作业考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17春中外教育史期末作业考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17春中外教育史期末作业考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17春中外教育史期末作业考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17春中外教育史期末作业考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17春中外教育史期末作业考核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春中外教育史期末作业考核Word文档格式.docx

《17春中外教育史期末作业考核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春中外教育史期末作业考核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7春中外教育史期末作业考核Word文档格式.docx

培根的感觉论哲学影响,他提出了一套崭新的教育理论。

他的《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图解》等教育著作,使他享有世界声誉。

在夸美纽斯的全部教育著作中,特别是在《大教学论》这部著作中,始终贯穿着正确的教育应该在各方面跟自然相适应的思想,即教育的遵循自然的原则。

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服从于自然的最主要的和普通的法则(夸美纽斯把这些法则称为"

基本原理"

),而且这些法则是普遍作用于动植物界和人的生活中的。

夸美纽斯提出了直观性教学原则、量力性教学的原则及自觉性原则、连贯性原则。

5、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影响久远。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文艺复兴前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时期,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

文艺复兴后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始贴近现实生活时期,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宽泛;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形成的新教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运用和推广;

此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强调新知识和新方法,充溢着一种入世、求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社会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被称为唯实主义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维多里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路德、加尔文、夸美纽斯、洛克等。

6、帝国大学

简称帝大,是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帝国,在其本土和殖民地上的中心城市所建立的,象征国家最高荣誉并具有浓厚帝国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性质的,全国最顶尖的实施高等教育、从事科学研究的九所国立综合大学的统称。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6分)

1、我国古代私学的兴起、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在奴隶制官学衰废的情况下,当时兴起了一种崭新的办学形式,即私学。

私学兴起:

春秋以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为私学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

另外,春秋以来,随着整个上层建筑的急剧变革,阶级关系日趋复杂,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为私学的产生准备了政治条件。

当时各阶级、阶层都从本阶级、阶层的利益出发,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需要培养解决社会问题的人才。

原来的奴隶制官学只是奴隶主贵族的专利品,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所以,代表各阶级、阶层利益的士纷纷登上政治、学术的舞台,通过办私学的手段,一方面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培养推行这种政治主张的人才。

周天子东迁以后,王室衰落,诸侯争霸,奴隶起义,“国人”暴动,整个社会进入了大动乱的时代。

在这种形势下,原周王和诸侯宫廷中许多掌管文化的官吏都乘乱逃亡,流散到各地隐居。

这些人把携带出来的典章重新加以整理和改造,成为历史上第一批专门靠出卖知识为生的士,从而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框子,使古代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

另外,随着春秋时期阶级斗争的不断深化,原来在奴隶制官学中一些受过“六艺”教育的奴隶主贵族分子,也逐渐没落下来,纷纷加入士的队伍,终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士阶层,成为当时政治上、军事上和文化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春秋时代,士作为一个阶层,由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所宣扬的政治主张不一,因此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术派别。

这些不同的学术派别,同时也是不同的政治团体、不同的私学。

士阶层的出现和“文化下移”是私学兴起的直接原因。

私学的特点:

1.自由讲学,学有所宗。

2.教师教学以指导学生自学和组织研讨为主。

3.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

4.私学教学往往无固定的场所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私学兴起的意义:

私学的产生与兴起,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私学在保存、传递、总结、发展、普及和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与道德水平的过程中,曾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私学的产生与兴起,使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有力地推动了学术下移的运动。

私学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培养了大批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他们对加速我国春秋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私学的办学的形式一直保持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之中,许多私学大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积极地研究与探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优秀的教育遗产。

总之,私学代替官学,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

与官学相比较,它的特点非常明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依靠自由办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等来发展教育事业,以适应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我国古代有哪几种选士制度?

请分别作简要介绍。

察举制是我国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

它始于武帝时,为汉代重要出仕途径之一。

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中间环节,它较察举制有更多的考试成分,但是却是一种严格地按照门第取士的选士制度。

科举制诞生于隋朝。

就选士制度的实质而言,它是一种封建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

此时的科举制无论是在考试内容的选择,考试规程、方式方法的完善等方面皆不完备,是科举制的初创时期。

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是唐代的功绩。

隋唐统治者创立并实施科举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皇权,扩大统治的阶级基础,从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制度。

而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也确实起到了这样的历史作用。

3、简述“百日维新”教育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

(1)废八股,变科举

(2)广兴学堂(3)建立译书局,编译局(4)派人出国游学。

意义:

这次维新变法和教育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为人民思想进一步解放开创了先例。

经过这次斗争,封建伦理纲常开始发生动摇,“民权“思想深入人心,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维新人士的“维新觉世之功”在我国近代文化教育史上是应该肯定的。

4、泛爱主义教育思想的主张。

泛爱主义教育宣扬泛爱思想和人道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幸福、健康、对社会有用和能促进人类幸福的人。

主张由国家管理和监督学校教育,以摆脱教会的控制和教派斗争的影响。

认为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智力,主张学习广泛、实用的知识。

重视启发儿童的主动性,使学习变得有趣而令人愉快。

要求对儿童进行以爱国主义精神和人类互爱为基本内容的道德教育,培养儿童具有温良、谦逊的态度。

强调进行军事体育训练,以促进儿童身体的发展。

5、简述日本《教育敕语》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890年10月30日,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该文件共分为三段,第一段指出,日本教育的根基源于传统的"

忠君爱国"

的伦理道德思想;

第二段指出了日本伦理道德的具体目标;

第三段指出了日本伦理道德条目的普遍意义,要求国民必须遵守。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它重申了日本教育的目标是培训天皇忠顺的臣民和父辈的孝子,在忠君孝亲的前提下,也重视学习富国强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道德教育方面,爱国教育是和维护皇朝的长治久安紧密结合的,要求达到"

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

的目的,把日本的教育公然引上军国主义的道路。

影响:

《教育敕语》在日本近代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纲领,从它颁布之日起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它都起到了规定日本教育方向的教育基本法的作用。

它维护的日本天皇制的国家主义,向日本人民灌输了"

尊君爱国"

的国家主义思想,把日本教育纳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轨道。

《教育敕语》的产生是天皇制国家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必然产物,又和日本当时的政治思想战线上的矛盾斗争密切相关;

也是儒学派和国学派战胜洋学派、儒学的德育论战胜洋学欧化思想的结果。

6、简述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是罗马共和后期著名的演说家和教育家。

他的教育理论产生于希腊文化教育思想与罗马传统教育思想之间的矛盾。

他基本上接受希腊文化,但要求保存罗马的道德传统。

其代表作《论雄辩家》充分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雄辩家的教育:

西塞罗在《论雄辩家》一书中详细阐述了雄辩家的教育理想。

他认为雄辩家应该是一个就目前的任何问题都能按规定的模式,脱离讲稿,伴以恰当的姿势得体而审慎的进行演讲的人。

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在于培养这样的雄辩家。

因此,雄辩家教育的课程除了演讲术之外,还要包括文学、修辞学、历史、哲学和法学等,法学要向罗马人学习,其他学问要向希腊学习。

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修辞方面的特殊修养、优美的举止和文雅的风度,成为一名合格的雄辩家。

二、关于"

人道"

的教育思想:

塞罗教育思想中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

的教育思想。

"

一词是Paideia一字的拉丁译文,但西塞罗赋予这一概念更加明确的内涵。

所谓"

就是为人之道。

而要尽为人之道,就要发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点,也就是要区别于一般动物与原始社会中的野蛮人的特点;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以"

相处,也就是要具有同情、仁爱、礼让、谦和等品质;

另外,还要有文化修养,只有有文化修养的人才能尽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才能以"

待人。

西塞罗所讲的"

文化修养"

是指文法、修辞、逻辑、几何、天文、音乐这些普通文化教育学科以及文学、历史、哲学、法学这些高级文化教育学科的修养。

西塞罗称这些学科为人道或人文之学。

他认为只有具有人道之学的文化教育修养的人,才能称为人。

因此,只有受过雄辩家教育的人才能称为人,那些野蛮的,没有受过高等文化教育的人都不能称为人。

由此可见,西塞罗的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他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看待教育问题的。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上有什么特点?

这对发展我国民办教育有何借鉴意义?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是相对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书院教育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

书院在组织管理上的特点:

书院在组织管理上,形成了以下特点:

1.机构简单,管理人员较少2.课程设置比较灵活,富有弹性。

3.设置、颁布严格的学规,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

4.书院所订学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互相监督。

5.书院经费自主。

书院的主持人往往自筹办学经费。

书院的开支主要用于教学、购书和进行学术研究。

6.注重形成独具的特色。

每个书院都是某一大师学术研究的基地,许多著名的学者在主持自己的书院的时候,都注意形成自己书院的鲜明个性,形成独具的教学、科研特色。

书院在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1.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学术研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育教学,又是其学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手段。

2.“百家争鸣”与“门户开放”。

书院的教学不拘泥于一家之言,允许不同学派之间进行广泛的辩鸣。

例如,南宋时期朱熹和陆九渊是两个不同的学派,曾进行过公开的论辩。

但朱熹却主动邀请陆九渊到自己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学,并把讲学内容刻石立于院内,为不同学派在同一个书院讲学树立了榜样,首开书院“讲会”之先河。

此后,许多书院的主讲在讲学中都欢迎别人质疑问难,进行辩论,逐渐形成书院的“讲会制度”。

书院讲会制度的盛行,不仅打破了各家书院之间的门户之见,而且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学生来去自由,师生之间自由交流,形成了高等学校开放的办学传统。

3.以学生个人钻研为主。

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重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书院的大师在教学过程中,大抵是提举纲领,由学生随其深浅自行体会。

对于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更是随其钻研体会的程度,令其各有所思,不求一律。

另外,书院教学注重知行结合,讲求“躬行践履”,引导学生把掌握的知识义理付之于亲身实践。

书院的教学寓教于乐,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4.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感情深厚。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尤其是在私学教育中,形成了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

书院制度是由私学演化发展而来的,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书院实行着自由择师的制度,学生往往是慕名而来,师生之间以道义相守,以诚相待。

学生跟随老师的时间较长等都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总之,书院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近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物质依托,对中国古代人才的培养与学术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2、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给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是:

“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1916年1月,他在《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一文中说:

“余之考察教育,所兢兢于心者不敢忘一‘我’字。

盖考察者我也,非他也。

我之所以考察,亦为我也,非为他也。

以故足迹所至,苟有咫闻尺见,其所发第一念即‘于我之比较如何’,其第二念即‘我之对此当如何’。

”考察结果,他认为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

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

他的结论是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职业教育的作用——“谋个性之发展”;

“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职业教育的地位——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

二、职业教育的目的:

为“劳动者文化、业务水平的提高”,“造就新型知识分子”服务。

三、职业教育的方针:

社会化——强调的是职业教育须适应社会需要;

科学化——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

四、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五、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敬业乐群”。

六、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

教育与生活联系。

黄炎培在职业指导上的要求就是“帮助个人选择、预备、决定及增进他的职业”,使他们能够做到“敬业乐群”和“裕国利民”,教育与劳动结合。

黄炎培把“尊重劳动”作为职业教育所奉行的重要信条,把“劳工神圣”“敬业乐群”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

注意学和用的联系。

黄炎培反对劳心劳力分离,注意学和用的联系,主张手脑并用,“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联系起来”,只有手脑两部联合才能产生世界文明。

3、论述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精神领袖。

他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对现代教育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杜威学校实验的基础上,杜威结合生物学、进化论、机能主义心理学、实用主义等思想,站在对传统哲学批判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于新的经验、探究概念的教育思想。

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因此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没有外在的目的。

论教育本质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

教育即生活"

和"

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他说:

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

从生活中学习"

、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

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

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

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他强调说,学校应该"

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

就"

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

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

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

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

“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

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

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而要将此落于实处,就必须改革学校课程,即从分科课程转变为活动课程。

“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代表社会生活的活动性课程的引入使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基本保证。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杜威认为:

一,经验是一种行为、涵盖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理性、非理性的因素。

二是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

三是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单是有机体受环境塑造,还存在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改造。

四是经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不存在终极目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就是个人经验的不断生长。

4.教育无目的论。

从教育本质出发,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无目的。

杜威所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他认为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

在民主的社会中,教育目的应该内在于教育过程之中。

因此,杜威主张以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的愿望和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

教学论

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从做中学”。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

从做中学"

这个基本原则。

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

做"

的过程。

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

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

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杜威认为,"

也就是"

从活动中学"

、"

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在杜威看来,这也许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

但是,儿童所"

的或参加的工作活动并不同于职业教育。

杜威指出,贯彻"

的原则,会使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2、五步探究教学法。

杜威因为反对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提出的“从做中学”是一种通过主动作业、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从而达到经验与思维的统一、思维与教学的的统一、课程与作业的统一、教材与教法的统一。

根据科学的实验主义探究方法和反省思维方式,杜威提出了五步探究教学法。

即一是疑难的情境;

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

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

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

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

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

由"

思维五步"

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现在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

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

三是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

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

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防。

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

教学五步"

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

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教材心理化。

教材心理化是指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的部分回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的之前的原来的经验,就是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之后再把直接经验组织化,从而形成能提供给有技能、成熟的人的教材形式。

杜威一向反对将成人和专家编就的以完整的逻辑体系为表现形式的教材作为教育的起点,认为必须以儿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起点,并强强调对直接经验加以组织、抽象和概括。

论儿童与教师

尽管杜威并不是"

儿童中心"

思想的首创者,但是,他是赞同"

思想的。

其最典型的一段话是:

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政变是重心的转移。

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

这里,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从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做法出发,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为儿童的而不是为教师的。

因为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的,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杜威强调说,"

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

在强调"

思想的同时,杜威并不同意教师采取"

放手"

的政策。

他认为,教师如果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

在杜威看来,要么从外面强加于儿童,要么让儿童完全放任自流,两者都是根本错误的。

由于教育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双方真正合作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接触更亲密,从而使得儿童更多地受到教师的指导。

杜威说,"

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的、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设计中继续发展的种种可能,不仅是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针。

在他看来,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

杜威还特别强调了教师的社会职能。

那就是:

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且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

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认识到他所从事的职业的尊严。

4、论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要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

1938年在美国成立的“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是要素主义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