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7366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58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2页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2页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2页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2页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2页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2页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2页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2页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2页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2页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2页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2页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2页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2页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2页
亲,该文档总共1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docx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

基地规划

(2013—2020年)

 

二〇一四年九月

目录

前言5

第一章规划背景6

一、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现状6

二、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环境分析10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0

一、指导思想20

二、基本原则20

第三章发展目标22

一、发展思路及定位22

二、总体目标22

第四章重点任务25

一、培育产业领军企业25

二、加快产业园区集聚26

三、突出市场品牌引领27

四、强化原料基地建设28

五、提升食品安全保障30

六、强化科技人才支撑31

七、推动关联产业互动32

第五章发展重点及区域布局33

一、茶产业33

二、肉类产业37

三、蔬菜产业41

四、粮油产业44

五、豆制品产业48

六、竹食品产业50

七、水果产业52

八、物流交易产业54

第六章保障措施57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57

二、搭建融资平台,保障产业投入58

三、创新体制机制,注入发展动力59

四、加强政府服务,优化发展环境60

名词解释62

附表165

2008-2012年宜宾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食品原料产量65

附表266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发展目标66

附表367

《规划》建议组建的机构、平台与出台的政策67

附表468

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重点项目68

附图174

附图275

前言

食物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物质基础。

绿色食品加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永恒的朝阳产业。

绿色食品加工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劳动技术密集等特征,在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区域经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保障营养健康与食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13—2020年是我市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宜宾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黄金增长期,也是实现率先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期。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提出的“2365战略”,充分依托我市在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上的优势,抓住和用好未来八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步伐,进一步突出绿色食品加工业在构建长江上游辐射吸纳川滇黔的区域中心城市新宜宾的突出作用,特编制《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以加强对我市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的指导。

注:

本《规划》标题中的绿色是指产业发展的方式,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绿色食品的概念。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就。

1.原料保障能力稳中有升。

2012年我市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达到305.6亿元,较上年增长17.46%。

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绿色食品原料产量稳步增加。

2012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232.89万吨,较上年增长1.04%;油料产量达到9.11万吨,较上年增长11.10%;蔬菜产量达到222.76万吨,较上年增长8.01%;茶叶产量达到3.80万吨,较上年增长13.78%;水果产量达到45.32万吨,较上年增长9.44%;肉类产量达到60.58万吨,较上年增长2.42%;生猪出栏597.78万头,较上年增长2.32%;家禽出栏6399.95万只,较上年增长3.03%;牛、羊分别出栏18.33和76.02万头,基本与上年持平;兔出栏1245.53万只,较上年增长4.06%。

2.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我市注重提高绿色食品原料的质量安全水平。

到2012年底,南溪县和兴文县获得无公害产地整体认定,全市已有经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1个,面积达384万亩(含复种面积);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77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22个,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企业16家,涉及到茶叶、果酒、水果、粮油、蔬菜等行业,连续几年在全省名列前茅。

在有机茶认证工作上取得重大突破,叙府茶业、醒世茶业、林湖茶业、早白尖茶业等茶叶企业连续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全市已建立特色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437.9万亩,优质畜禽养殖基地391个。

3.行业骨干企业迅速壮大。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龙头企业。

到2012年底,全市已有国家、省、市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1家、市级106家,年销售收入10亿以上的2家,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47家,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80家。

在从事绿色食品加工的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58家(不含酒类制造),年总产值136.90亿元,利税总额8.49亿元。

4.产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我市长期重视绿色食品工业品牌战略。

到2012年底,全市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件、国家证明商标2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4个、四川省著名商标13件、四川省名牌产品10个、宜宾市知名商标39件。

宜宾芽菜、宜宾早茶、屏山炒青、竹海长裙竹荪、南溪豆腐干、兴文山地乌骨鸡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

南溪区被授予中国豆腐干产业县称号。

叙府茶业和庶人食品等龙头企业同时拥有国家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

全市已通过QS认证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达498家。

5.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加强。

我市绿色食品精深加工骨干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等组织形式,有力促进了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之一,带动了农业产业化,推进了产业延伸,促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有力地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

在繁荣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

据统计,全市各级龙头企业解决就业4.9万人,其中吸纳农民工就业达2.9万人。

全市各级重点龙头企业普遍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租赁、参股和自建等方式,直接带动农户100万户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带动农户年均增加收入900元/户以上。

(二)主要问题。

1.食品安全不容乐观,保障力较差。

一是食品生产企业质量控制体系不够完善。

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淡薄,设备陈旧,管理水平较低,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强。

部分食品企业不能严格按照质量安全标准组织生产,不能严格实施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和成品出厂检验制度,食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二是食品安全技术保障能力弱。

检测技术相对落后,仪器设备配置不足,部分检验设备严重老化,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基层检验机构和人员数量偏少,检测能力亟需加强。

三是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尚不完善,一些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自律意识不强,诚信缺失。

四是食品原料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土壤面源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农资购销及使用监管体系不健全已成为影响食品原料安全的主要因素。

同时食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滞后,布局分散,发展不平衡,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

2.产业总体规模偏小,集中度较低。

一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

我市2012年规模以上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企业生产总值(不含白酒)仅为136.90亿元,仅占同期四川省的(3431.87亿元)4%。

二是企业规模偏小。

到2012年底,全市共有食品加工企业49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8家,只占约12%,其余均为中小企业,产业集中度较低。

规模以上企业中年产值超10亿者仅2家。

全市仅叙府茶业一家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是产业分散,布局不集中。

我市食品加工企业高度分散,没有形成特色加工园区,这给产业发展带来了居高不下的成本和重复建设。

四是产业合力不足。

诸如南溪豆腐干、长宁竹食品等子产业,已在国内外具有良好的影响力,但企业经营基本各自为政,同质化程度高,捆绑抱团发展意识差。

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发展较粗放。

一是农产品加工比例低。

2012年,我市主要农产品加工比率为62%(含白酒酿造用粮),精加工比例为49%,相当数量以原料形式直接销售。

二是农产品精加工产品少。

我市大部分食品加工为初级加工,加工精深度不足,加工链条短,导致一般性产品多、传统产品多、资源性产品多,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种单一。

我市作为养猪大市,除进行定点屠宰和分割肉生产之外,一直只作为鲜销或原料销售,熟肉制品或低温肉制品加工基本处于空白;全市大多数粮油加工企业产品依然以“米、面、油”为主。

同样,我市作为农业部划定的水果生产优势区域,水果加工业基本处于空白。

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

食品加工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少,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弱。

同时我市在食品加工科技创新硬件条件和人才条件上明显欠缺。

四是名牌产品少。

全市食品加工行业中国驰名商标、国家证明商标、原产地保护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名牌只有31件(个),与省内同类地区有明显差距。

五是资源利用率偏低。

受技术和装备水平的制约,我市食品加工业物耗、能耗、水耗相对较高,资源利用率低,节能减排压力大。

4.产业链条不够完善,辐射力较差。

一是产业生产环节衔接不够。

食品工业与上、下游产业链衔接不够紧密;食品产业链内部有效衔接不足,原料保障、食品加工、产品营销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绝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缺乏配套的原料生产基地,原料生产与加工需求不适应,价格和质量不稳定。

二是产业支撑链条建设不足。

针对食品加工业的中介服务专业组织还很少,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平台尚未形成,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信息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推广、质量检测等方面支持乏力。

三是产业外延关联性不够紧密。

食品生产、仓储物流、营销协调发展机制不健全,以冷链物流为特征的农产品加工专业化服务网络不完善,产业专业化交易信息共享平台仍未建立,市场预测预警机制尚不健全,对市场发展预期存在盲目性。

同时,对诸如电子商务等新型市场的关注度不够。

四是产业纽带作用发挥不足。

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是串联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纽带,具有很强的延伸与拉动效应。

但我市的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与反哺作用以及对服务行业的拉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三产联动的效益尚不明显。

二、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发展趋势。

1.标准化。

标准化是现代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标准化是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其次,标准化是食品企业实现规范生产与科学管理的支撑;再者,标准化是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监管的重要基础;此外,标准化也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卫生组织(WHO)等都制定了涉及食品原料、工厂设施、生产加工过程、包装标识、产品质量要求、产品检验、产品贮藏运输等过程的完善标准体系。

发达国家也无一例外建立了覆盖食品生产全程、数量大、限值严、更新快的标准体系。

以农药残留标准为例,日本建立了2470项正式标准和51392项暂定标准。

发达国家的食品生产企业普遍采用诸如GMP(良好生产规范)、SSOP(标准卫生操作规范)、GHP(良好卫生操作规范)及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等用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先进技术体系。

在日益频繁的食品国际贸易中,标准、规范与认证已成为阻碍我国食品国际贸易的最大“绿色壁垒”。

我国也正在加快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并明确提出,到2015年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全部达到GMP要求,60%以上达到HACCP认证要求。

2.集聚化。

产业集聚发展有利于经济要素的集约和优化配置,有利于企业、行业间的相互协作、融合和提高,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工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建设产业园区是实现产业集聚的有效方式,它具有强大带动和辐射作用,能实现区域工业关联发展、成链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合作发展。

产业园区可实现土地高效开发利用、关联产业集聚、资源设施共享、污染治理集中、废物循环利用。

如漯河开发区轻工食品工业园,汇聚了双汇、中粮等大批食品、高新技术、机械和商贸物流企业,形成了以食品工业为主导的优势产业集群,在区域特色经济快速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相关企业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与战略并购组建企业集团已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这能大幅度提升产业的融资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培育速度,避免区域产业内部竞争,建立有序的产业结构。

3.科技化。

纵观全局,近年来高新技术及装备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快速应用,以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为特征的新型食品工业正在加速淘汰以资源消耗、劳动密集为特征的传统食品工业。

发达国家食品工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0%—70%,我国食品工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在快速提升。

当今我国的食品工业正进入转型与突围期,依靠资源要素投入以及低成本比较优势支撑发展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新一轮发展对科技的依赖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对食品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将快速提升。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与食品科技交叉融合,不断转化为食品生产新技术。

如物联网技术、生物催化、生物转化等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中。

非热加工、超高压加工等技术也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各领域。

酶工程、发酵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突破促进了传统食品工业的快速升级。

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降低资源消耗强度,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已成为食品业竞争的焦点。

(二)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机遇与优势。

1.发展机遇。

(1)体制变革机遇。

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2014年中央1号文件决定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农村经济社会活力,强调要力争在农业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诸如完善农产品市场定价机制,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大宗农产品政策性收储,开放搞活农村土地经营权,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在主板、创业板发行上市,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等一系列措施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绿色食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新的机遇。

而中央在后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中提出支持地方先行先试,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做法,为宜宾实现次级突破、率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空间。

(2)生态导向机遇。

党的十八大指出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也被誉为生态食品或环境友好食品,其生产过程对农业投入品有严格要求,产品以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为特征。

发展绿色食品,有利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循环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生态农业的有力抓手,是和谐农业效益与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

同时,当今世界十分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也为快速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就宜宾实际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也赋予了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难得的先天优势。

(3)市场需求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温饱型转向小康型,进而由小康型转向富裕型,食品消费质量不断提升。

在食品消费结构中,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消费逐渐增加,城镇居民更加注重食品的营养、健康和安全。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自给型和自烹型食品的消费比例逐步降低,家庭厨房的功能逐步弱化,食品消费由原料型食品为主向加工型食品为主快速转变,从粗加工食品为主向精深加工食品为主转变,这为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4)战略布局机遇。

宜宾自古即是川南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枢,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宜宾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区位,富集配套的资源禀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构成了在省际乃至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在国家宏观经济战略规划布局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从当前国家重要战略布局来看,我市首先是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的重要组成;其次是乌蒙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的核心区域,其中屏山县、兴文县、珙县、高县、筠连县列入乌蒙山连片规划;另外,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建设区域。

从区域经济布局来看,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的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要求我市在川南城市群中率先崛起,成为引领川南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这些重要战略的布局,即使对我市的总体定位,更是我市发展难得的机遇。

2.发展优势。

(1)绿色生态优势。

我市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具有明显的绿色生态优势。

生态环境是我市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品牌,也是我市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我市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关键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宜宾位于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汇流地带,年拥有总水量2428.4亿立方米,是中国水资源保护核心区之一;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全市无污染中低海拔山地(500—2000米)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6.6%。

近年来,我市实施了环境兴市发展战略,着力提升我市的生态环境优势,相继出台了《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宜宾市生态市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快建设生态宜宾的意见》,并通过实施“关停”战略和“兴建”战略,使我市在环境污染源控制、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大气与水体质量改善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我市相继被授予“杰出绿色生态城市奖”和“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

据此,市委、市政府也将我市发展定位为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705个专业村,其中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专业村301个,基地12.9万余亩,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专业村10个,基地1.55万亩,获得有机食品产品认证的村3个,基地4950亩。

(2)资源气候优势。

我市物种丰富多样,被誉为“植物王国”、“香料之都”、“药物宝库”、“茶叶世界”和“天然竹海”。

全市食物资源丰富,竹类有13属59种,仅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即有成片竹林4700公倾;有水果155种,茶11种,药用植物1700多种(其中中药材247种)、香料植物329种,油脂植物和淀粉植物10余种;共有农作物品种465个,禽畜和水产品品种180多种。

其中有享誉中外的夏橙、长裙竹荪、苦竹笋、四川白鹅、山地乌骨鸡等农产品优良品种资源。

另外,明显的立体气候和较大的垂直海拔分布(1772米)使我市绿色生产具有明显的季差优势。

以蔬菜生产为例,春菜更早,秋菜更晚。

(3)发展基础优势。

2012年,全市粮油产量242.00万吨,蔬菜产量222.80万吨,茶叶产量3.73万吨,水果产量49.96万吨,生猪出栏450.3万头,家禽出栏3679.01万只,这为我市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原料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已具有一定规模。

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省、市、区县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9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32户。

这是我市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发展的主力军。

另外,目前全市已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99个,拥有国家级、省部级名牌和商标31件。

我市拥有豆腐干产业县、川红之乡、中国早茶之乡、中国竹子之乡等称号,是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的金字招牌。

(4)吸纳引领优势。

我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三省结合部,东接泸州、重庆,西靠攀枝花、六盘水,北连乐山、成都,南望贵阳、昆明,实属川南门户城市。

金沙江、岷江、长江水运干线,内昆、宜珙铁路干线,内宜、乐宜、宜泸高速公路以及宜宾菜坝机场形成了宜宾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为宜宾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要素的聚集、优质原料保障、市场拓展、吸纳引领提供了便利条件。

(5)产业政策优势。

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食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发展主产区大宗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

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家庭工业,支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食品饮料产品。

这些政策都为我市绿色食品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软环境。

市委四届六次全会提出了我市加快发展的“2365战略”,即两大目标(在川南城市群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中心(全省物流商贸中心、川南金融中心、川滇黔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六大基地(名优白酒产业发展基地、综合能源深度开发基地、重大装备机械制造基地、新型化工轻纺基地、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五大战略(项目推进战略、工业强市战略、全域开放战略、和谐发展战略、环境兴市战略)。

这是我市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发展最直接的牵引力和指挥棒。

(三)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市场竞争压力大。

随着我国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以及食品工业集聚化程度不断提升,国内食品行业竞争态势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方面食品产业原料就地加工的本地化特征越来越弱,而原料的跨区域流动性越来越高,诸如中粮、雨润、伊利等大型企业国内基地布局快速扩张。

外部企业与本地企业对优质绿色原料的争夺越来越激烈。

据估计,我市生猪外销数量就占全市商品猪栏量的5/6。

跨区域的原料竞争使区域性食品产业的原料和环境优势急剧下降。

另外,全球市场一体化快速推进对我国食品产业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国际食品巨头空前活跃,大举抢滩登陆我国食品工业,以专利、标准、技术和装备为手段,争夺资源、人才,实现市场垄断优势,给我国食品工业带来严峻的国际竞争挑战。

由此看来,本地化食品工业的资源和生态优势已逐步弱化。

作为同质化程度极高的产业,食品工业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在市场机遇抢占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市场竞争已经上升为技术、品牌、产业链的竞争。

2.食品安全要求高。

安全是食品最重要的属性,它关乎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

近年来,国际国内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

各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并出重拳予以治理。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考核评价制度。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草案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对食品安全要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使严惩重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成为食品安全治理常态。

3.产业要素集聚难度大。

产业集群是实现产业集约增长的新型模式,它具有低成本、创新、竞争合作和区位品牌四大优势。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方式,能够提升本地产业的竞争优势,拉动本地经济增长,推动工业化进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产业园区往往具有较长的产品价值链、优势的区域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宽松的制度环境、充分的市场竞争和畅通的融资渠道等条件,是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要素的集聚地。

但就我市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实现产业快速集聚还面临巨大的挑战。

一是企业主体的意识不到位,没有充分认识到产业集聚的好处,各自独立发展的意愿强烈;二是我市产业集聚的基础设施和政策还欠缺,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