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作业 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609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原理作业 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原理作业 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原理作业 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原理作业 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原理作业 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教育原理作业 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教育原理作业 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教育原理作业 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教育原理作业 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教育原理作业 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教育原理作业 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教育原理作业 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教育原理作业 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教育原理作业 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原理作业 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docx

《教育原理作业 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原理作业 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原理作业 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docx

教育原理作业我国学制沿革和改革doc

我国学制沿革和学制改革

一、学制的概念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它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制与历史发展有密切关系,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二、我国古代学制沿革

我国古代的学制历史久远,带有明显的等级性,缺少严格的学习年限、系统和学生程度的划分。

西周时期的学校就开始有较为完备的制度,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

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之分,乡学是地方学校,按行政区划,州设序、乡设校、党设庠、家设塾。

西周的入学资格有严格的限制,国学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奴隶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平民只能进乡学。

这是我国最初的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初步轮廓的确立始于汉代,唐宋日渐完备,相延千年。

学校有官学、私学和亦官亦私的书院三种主要类型。

官学分中央和地方两级。

中央官学一般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还有教皇族子孙的小学;地方官学有州学、县学等。

私学中一级是教授识字和日用知识的小学或蒙养学堂,主要有乡校、村学、义学、家塾等;一级是程度较高的青年学子研究学问或准备科举的经馆。

书院则是私学教育发展的高级形态,读书人在此苦读儒家名典。

古代的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自元代起日益官学化,这一学校系统的等级相当严格,基本上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并且形成了以科举制为中心包括官学、私学和书院在内的古代学制,后来逐渐变成科举制度的附庸,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正常发展。

三、我国近现代学制沿革

(一)壬寅学制

我国的近代学制是从清末开始的。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这个学制,将教育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全学程共二十年。

与高等小学堂平行的有简易实业学堂;与中学堂平行的有中等实业学堂、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平行的有仕学馆、高等实业学堂、师范馆。

这个学制的特点有:

第一,注重国民教育;第二,注重实业教育;第三,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依旧存在;第四,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规定高等小学、中学、师范、高等学堂和大学堂毕业生,分别给以附生、贡生、举人、进士等称号,同时,对于科举出身的人,也可以分别送入高等小学、中学、高等学堂和仕学馆,名义上是沟通学校与科举,实则科举还影响着学校。

这个学制并没有在实际中施行。

(二)癸卯学制

1903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它的宗旨是: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它以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学制为蓝本,同时保留了尊孔读经等封建教育的特点,整个学制分三段六级,包含着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学程长达二十六年,并有实业教育同普通教育相并行。

此学制中女子教育毫无地位,对学生仍仿照科举制度,授予“进士”、“举人”等各项出身,“癸卯学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壬子学制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大转折。

随着政体的变更,学制也相应改变。

民国元年,教育部成立,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改学堂为学校,小学废除读经,取消科名奖励。

同年,在北京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重订学制,称为《壬子学制》,或称《民国学制》。

《壬子学制》不包括蒙养院和通儒院,中等和初等实业学堂改称甲种和乙种实业学校,并增设二年制补习科。

初级师范学堂改称师范学校。

高等教育取消高等学堂和高等实业学堂,增设专门学校与大学平行。

优级师范学堂改称高等师范学校。

(四)壬戌学制

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另一个学制是1922年公布的“壬戌学制”。

该学制将以往的七四制改为六三三制,规定小学教育六年,初级中学三年,与中学平行的还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大学四至六年。

其基本思想注重初等教育的普及和中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取消大学预科,使大学集中精力于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实行选科制和学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该学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新要求,它在国民党统治区内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同“癸卯学制”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这个学制引导我国学校教育向现代教育迈向了第一步,虽然是抄袭美国的,但这一学制基本上沿用到1949年。

(五)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学制

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持教育为革命斗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学校教育制度实行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建立了与旧中国有着本质区别的新学制。

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时的学制还不很完善,但它对争取革命的胜利起了重大的作用,对建国后的学制改革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六)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建国后,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地规定了我国的学校系统,中小学实行“五•三•三制”。

它标志着我国学制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旧学制有着根本的不同,其优越性主要有:

充分保障了全国人民首先是工农劳动人民和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较灵活,把工农速成学校列入学校系统等;明确地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都有受革命的政治教育的机会;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和方法步骤的灵活性的正确结合。

(七)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具体原则,指出要办好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农)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积极进行学制改革的试验。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和妥当地加以改革的。

”1958年学制改革的要点是:

1、制订了发展教育事业“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

即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在具体的办学形式上,各地要采取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这就是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

2、发展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

1958年学制改革的许多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调动了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形式,轻实效,以致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过热,学生参加劳动过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

(八)“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学制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十年动乱中,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受到很大破坏。

“文化大革命”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口号下,把中学学制大大缩短,初高中在文革时期都缩短至二年;大砍特砍业已形成体系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校,盲目发展普通高中,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失调;把高等教育缩短为三年和一个层次,把很多院校、科系、专业取消,使人才培养比例失调。

文革的这十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建设起来的社会主义新学制造成极大的破坏。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中央政府和教育战线的努力,进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着手重建和发展被破坏的学制系统,从而使我国学制逐步向合理和完善的方向发展,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教育制度。

(九)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对“文化大革命”之后的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调整。

《决定》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

其中关于学制的主要内容有:

1、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决定》要求在实施义务教育时,要把我国划分为三类地区,分步骤进行:

经济发达地区到1990年完成普及义务教育;中等发展程度地区到1995年左右完成;经济落后地区要积极展开普及工作。

《决定》还明确了义务教育实施中社会、家庭和学校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并明确了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打破中等教育为单一普通中学的传统结构。

为此,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性质的学校,在小学、初中、高中后进行三级分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逐步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勾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3、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按照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进行分级管理的原则,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制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等权力都交给地方。

具体为基础教育管理权属地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主要由地方负责,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省、中心城市三级管理的体制。

在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并逐步建立和健全校务委员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

4、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十)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指导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纲要》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重大思想,同时又对教育制度提出了一些新的规定。

1、关于中国教育发展总目标:

《纲要》提出:

“到本世纪末,我国要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高等学校和一些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2、关于教育结构,《纲要》确定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要积极发展。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

另外,还要重视和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重视和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

3、关于办学体制,改变以往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4、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变全部由国家统一计划招生的体制,实行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相结合,改革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逐步实施收费制度;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

5、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增加教育经费,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以征收教育税费、收取学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设立教育基金等为辅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制度。

努力实现“三个增长”即“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

(十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建国以来的第一部教育大法,它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学制的改革成果,并列专章专门规定了我国的教育基本制度。

1、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这是关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和划分学校层次的根本规定。

2、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

3、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实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国家实行学业证书制度。

学业证书制度对维护教育活动正常有序的运行、保证教育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国家实行学位制度。

目前我国设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

授予门类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和管理学十一个学科。

学位制度对促进我国科学、技术专门人才成长,促进各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十二)我国现行的学校结构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受教育者数量的增多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学校教育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对于学校教育体系的构成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加以认识,即横向的类别结构和纵向的层次结构。

  从纵向上看,我过目前的教育主要有四个层次。

1、幼儿教育,招收3~6岁的幼儿,主要任务是根据一定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学前幼儿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使儿童身心获得协调发展,为他们接受小学阶段的学校教育作好准备,实施的机构主要是幼儿园、托儿所和学前班等。

2、初等教育,主要任务是为受教育者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做好身心各方面准备。

基础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是未来公民素质的奠基教育。

初等教育实施机构分两类,其中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7岁儿童入学,学制为5、6年,另一类是为接受初等教育的成年公民开办的成人初等学校,主要进行扫盲教育。

3、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各类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普通教育包括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主要担负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任务。

修业年限为5—6年,有三三分段,四二分段,三二分段,二三分段几种。

职业学校有初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校、中等技校,担负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任务。

职业高中2—3年,中等专业学校3—4年,技工学校2—3年。

4、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院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的多重任务。

专科教育一般为2—3年,本科教育除医学院和少数理工科院校为5~6年外,一般为4年,毕业考试合格者,授予学士学位。

业余大学修业年限适当延长,学完规定课程经考核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同类专业水平者,承认学历,享受同等待遇。

5、  条件和设备较好的大学,专门学院和科学研究机关设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2~3年,招收获学士学位和同等学历者,完成学业授予硕士学位。

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3年,招收获硕士学位者和同等学历者,完成学业授予博士学位。

在职研究生修业年限适当延长,完成学业者也可获相应学位。

  从横向上看,我国教育共有以下几类:

1、基础教育体系:

指实施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是提高我国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

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会做人的基础和学会生存的基础等等。

主要由中小学进行。

它的特点是全面性、基础性和普及性。

2、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指向学生或在职人员传授专业或业务知识技能的教育。

包括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专业技术学院。

3、高等教育体系是主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包括综合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等,也包括与成人继续教育相重合的职工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刊授等各种成人高等教育机构。

4、  成人继续教育体系:

是适应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面向在职人员。

由职工大学、干部管理学院、行政干部学院等构成,也包括普通高校中设立的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

这种教育体制通过向成人施以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补偿教育,以适应知识不断更新对职工与干部素质不断提高的时代要求。

5、特殊教育的学校系统:

指用特殊的方法设备和措施对特殊的人类群体进行的教育。

狭义的特殊教育对象是指身心有缺陷的人,广义则兼指智力超常儿童、品质有缺陷的人等。

具体包括:

盲、聋、哑教育;工读教育(指通过工读学校对有违法行为和轻微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进行的教育);超常教育(是对智力超常或有某些特殊才能儿童的教育)。

(十三)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

十大教育改革试点包括:

1、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

建立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有效机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开发特色课程;探索弹性学制等培养方式;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测评结果等。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

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切实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等。

3.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

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推进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培养新型农民的试点。

4、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

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统筹开发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

5、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有条件的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6、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

完善初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实行高水平大学联考;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自主考试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入学;探索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具体方式;探索缩小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区域差距的举措等。

7、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

研究制定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

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探索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探索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建立多种形式的专职科研队伍,推进管理人员职员制;完善校务公开制度等。

8、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

探索公办学校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改革试验;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探索独立学院管理和发展的有效方式等。

9、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

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长效机制;制定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支持教育的办法;建立教育投入分项分担机制;依法制定鼓励教育投入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等。

10、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

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合理部署区域内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制定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推进县(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加强教育督导制度建设,探索督导机构独立履行职责的机制;探索省际教育协作改革试点,建立跨地区教育协作机制等。

纲要还明确提出,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

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咨询论证,提高重大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建立和完善国家教育基本标准。

整合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及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

加强教育监督检查,完善教育问责机制。

四、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原则

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学制,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和我国的教育传统,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借鉴当代世界各国学制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教训,建立社会主义学制的原则可以概括为:

1.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统一性即指教育目的、教育体系,发展规划要统一,以保证各级各类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并能有计划、按比例地使教育事业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多样性即具体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等应有多样性。

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对人才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

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普及教育这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所有适龄儿童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提高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有一部分学校主要担负提高的任务,培养高水平的专门人才,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质量和起点要不断提高。

普及和提高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没有提高指导下的普及都是不完善的。

3.同经济发展相适应

包括教育结构要同经济结构相适应,教育发展规划要与经济发展规划同步考虑,既不能超越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又要超前为经济发展准备人才,把当前同长远结合起来。

4.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学制的制定是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就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制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学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而且由于我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区的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都不平衡,所以学制的制定还应考虑各地不同的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因而,学制应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前提下,同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五、中国现代学制发展进程中的主要表现的问题

1、单轨制和双轨制

回眸20世纪中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大多时期实行的都是倾向于单轨制的中间型学制,不过因时期是不同略有修正而已。

1904年的学制就是近乎单轨制的中间型学制,众所周知,其直接学日本,间接学德国。

而当时正是德国双轨制的稳固时期,日本则改完全双轨制为倾向双轨的中间制,中国学习后则变化更大,几成单轨制。

究其原因,一方面它既反映了中国古老的单轨制教育传统,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术”合一的教育价值观。

2.长与短

假设其它条件一定,学习年限延长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年限缩短则便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

于是,学制中修业年限的长短又构成一对矛盾关系,即质量与数量的矛盾。

它既表现为整个学制的修业年限问题,也表现为学制中各级各类学校的修业年限问题。

3.统一性与灵活性

学制是现代教育组织日益制度化的产物,统一性是其天然特征。

各级各类学校的规格越统一,衔接越顺利,管理越简便。

统一的标准和程序,流水线式做业,是获得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的前提条件之一。

可是在许多国家的许多时期,又存在着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受教育者需求的差异,学制不可能实行单重标准,完全统一,而是必须具备必要的灵活性。

因此,统一性与灵活性便构成学制中的另一对矛盾关系。

就一般而言,灵活性不过是权宜之计,统一性才是其根本的追求。

六、我国的学制改革

(一)回顾我国学制沿革的启示

回顾、总结和反思我国学制现代化的历程,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1、学制的发展既要保持相对稳定又要适时变革

学制是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在客观上是对一个人整个人生的正规教育作出整体的规划和设计。

不同学制体系培养出来的人在文化素质、知识结构、专业领域都有不同的体现;而且学制指导思想的不同,其规定培养人才的目标也不同。

由于教育自身的周期比较长,学制一般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只有稳定的学制才能保证受教育者所受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因为在新制与旧制转换的过程中,必定有一些关系在短时间内无法理顺,学制如果频繁更迭,其结果就会造成一定的混乱。

学制必须适应一定的社会状况和教育的现实要求。

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政治经济有了重大变革、新思潮风起云涌,而旧的教育与之不相适应、在制度上成为发展的障碍,学制的改革就成为发展的必然。

中国现代几部学制的产生背景尽管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是社会变革、政治经济发展和一定社会思潮下的产物。

因此,当社会变革对教育提出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