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856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附答案Word格式.docx

B.8个中子,16个质子

C.24个中子,8个质子

D.8个中子,24个质子

3、某航天器由离地200km的轨道变轨升至362km的轨道.若变轨前后该

航天器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变轨后航天器的()。

A.加速度增大

B.周期变小

C.线速度变小

D.向心力变大

[答案]C

4、如图2所示,粗细均匀的玻璃管A和B由一橡皮管连接,一定质量的空气被水银柱封闭在A管内,初始时两管水银面等高,B管上方与大气相通。

若固定A管,将B管沿竖直方向缓慢下移一小段距离H,A,A管内的水银面相应变化

h,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5、如图3所示,匝数为2:

1的理想变压器、原线圈电阻为零的轨道、可在轨道上滑行的金属杆PQ形成闭合电路。

闭合电路内有磁感应强度为1.0T、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副线圈接l0Ω的电阻,金属杆加长为PQ长为

1.1

m、电阻为0.4Ω。

若金属杆在外力作用下以速率v=3.0m/s沿轨道匀速滑行,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线圈中电流大小I=0.03A

B.原线圈两端电动势大小E=0.15V

C.副线圈中电流大小I=0.01A

D.副线圈电功率大小P=0W

[答案]D

6、如图4所示,长为L的轻绳一端固定于0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将绳水平拉直后释放,让小球从静止开始运动,当运动至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α=30°

时,小球受合力为()。

7、如图5所示,用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绳将水平面上没有动力的小船沿直线拖向岸边。

若拖动绳的电动机功率恒为P,小船质量为m,小船受到的阻力大小恒为f,经过A点时,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小船速度大小为V0。

,绳的质量忽略不计,则此时小船加速度α和绳对船的拉力F的大小为()。

8、如图6所示,一条长L的柔软链条,开始时静止地放在一光滑表面ABC

上,其左端至B的距离为L-α.当链条的左端滑到B点时.链条速度大小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

17、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1)简述光的反射定律。

(4分)

(2)结合图7所示的实验,简述实验在物理规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6分)

[答案]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

“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2)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探究式实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实物,创设情境,依靠学生的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完成对于光的反射定律意义的构建。

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好奇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

利用镜子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将光学中的抽象知识变为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达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目的,减少了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恐惧感。

②创设问题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产生在给定的问题情境中,问题情境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探究式课堂的实现。

例如:

在光的反射教学过程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设定问题“纸面翻折之后还能看到反射光线吗”,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实验解决问题,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③创设想象情境,变“单项思维”为“多项拓展”。

贝弗里奇教授说过“独创性往往在于发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光的反射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另外在对于“纸面翻折之后是否能看到光线”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④创设实验情境,培养物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去解决问题,去探索物理本身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物理规律,发现物理规律,让学生体验物理反射模型建立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8、以串、并联电路为例,简述教学中如何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重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例如,在并联电路课程的导入环节,我们可以设置疑问“为什么教室里一个开关能够同时控制两盏灯,如果其中一盏灯灭了,另外一盏灯还会亮吗?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伊始就带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去学习。

在串并联电路的复习课上,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区分串并联电路,我们可以让学生想一下,“生活中的红绿灯并不是全都亮或全都灭,其中原因是什么?

”“圣诞树上的小彩灯一个灭了,其他小彩灯还亮着,能否用串联和并联的知识解决呢?

”通过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用课上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

第11题20分,第12题30分,

共50分)

19、下面是某老师布置的一道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过程。

问题:

(1)指出这道作业题检测、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哪些知识点?

(2)给出正确解题过程。

(3)针对学生解题过程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

(10分)

(1)考查了初中物理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2)正确解答过程:

生:

使物体升高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即Gh。

师:

那么总功呢?

总功是绳子自由端拉力,所做的功。

没错,那么现在要计算绳子自由端拉力F所做的功,我们就需要知道绳子自由端所移动的距离。

这里我们用的是一个动滑轮,动滑轮有什么特点呢?

省力费距离。

非常好,所以当物体在斜面上移动2ITl时,绳子的自由端移动距离S’=4m,因此。

我们在计算有用功的时候,拉力F对应的位移应该是4m而不是2in。

这正是这道题非常容易出错的地方。

20、下面是初中物理“显微镜和望远镜”一课“望远镜”部分的教学片段。

老师:

同学们,你们用过望远镜观察远处的景物吗?

学生们:

用过!

想知道望远镜为什么能“望远”吗?

学生们:

想!

老师.大家看大屏幕(见图9).这就是两种常见望远镜的结构图。

学生甲:

老师.看不懂。

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

靠近眼睛的叫作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作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同学们.你们每人桌上都有两个放大镜.现在你们可以用这两个放大镜模拟一下望远镜。

学生乙:

老师.怎么模拟呀?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示意图

(图10),大家现在拿起这两个放大镜,一只手握住一个.通过两个放大镜看前面的物体.调整两个放大镜间的距离,直到看得清楚为止。

同学们纷纷动手做了起来。

大家观察远处的景物,有什么发现?

(兴奋地说)老师,我会做望远镜了。

第一个放大镜相当于物镜,第二个放大镜相当于目镜。

很好!

老师,放大镜的作用不是放大的吗?

我用放大镜看物体怎么是缩小的呀?

老师:

让大家用两个放大镜做望远镜,你怎么不按要求做.只用一个放大镜呢?

按我说的做!

要同时用两个放大镜观察。

大家知道为什么用两个放大镜能做成望远镜吗?

下面我们用透镜成像规律来分析望

远镜的成像原理。

(1)对该课堂实录片段的优点和不足给予评述。

(2)用透镜成像规律说明用一个放大镜观察物体为什么会成缩小的像。

(5分)

(3)设计一个用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望远镜成像原理的教学片段。

(15分)

(1)优点:

在导入的过程中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询问学生是否使用过望远镜。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进行探究。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多媒体出示两种望远镜的图片以及模拟望远镜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望远镜,这种教学方有助于于学生的理解。

不足: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性不强,出示了图片之后学生看不懂,缺少必要

的讲解,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提问和对实验的指导,导致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实验。

学生在实验中遇到了问题,提出之后,教师没有耐心地解答,而是灌输式的让学生按照要求来做,缺少对于学生的引导,没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不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设凸透镜的物距为u,像距为v,焦距为^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

物像分布在透镜两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

如图所示:

(3)师:

同学们,为什么借助望远镜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呢?

大家想不想一起来探究下?

大家先拿出一个准备好的放大镜,试着看远处的物体,眼睛离放大镜近一些,能看见怎样的像,大家行动起来吧。

…….

大家都观察到了倒立缩小的实像,而不同于观察近距离物体时的放大的像。

其实这就是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哇!

原来是这样的。

大家再拿起另外一个放大镜,一个可以离眼睛近一些,调整两个放大镜的距离,看能否观察到清晰的像?

像有什么特点?

……

根据同学们的操作和回答,大家基本上能观察到清晰正立的实像,其实这就是望远镜的最简单的原理,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它的原理图:

大家回想我们前面学过的透镜的成像规律,为什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像,两个就是正立的实像?

大家分小组讨论下。

组:

根据前面的学习,当物距u>

2f1,物像分布在透镜两侧,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再加上一个透镜后,若以发f2<

u<

2f2,则之前倒立的实像就可以成为正立的实像。

这组同学的回答很好,这就是望远镜的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