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谈未来1020年高校生存的分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8386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杂谈未来1020年高校生存的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经济杂谈未来1020年高校生存的分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经济杂谈未来1020年高校生存的分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经济杂谈未来1020年高校生存的分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经济杂谈未来1020年高校生存的分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经济杂谈未来1020年高校生存的分析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经济杂谈未来1020年高校生存的分析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经济杂谈未来1020年高校生存的分析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经济杂谈未来1020年高校生存的分析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经济杂谈未来1020年高校生存的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经济杂谈未来1020年高校生存的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杂谈未来1020年高校生存的分析Word下载.docx

《经济杂谈未来1020年高校生存的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杂谈未来1020年高校生存的分析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杂谈未来1020年高校生存的分析Word下载.docx

招生1946.47万人,比上年减少83.06万人。

  2001年2001年全国共有小学49.13万所,比上年减少6.23万所;

招生1944.21万人,比上年减少2.26万人。

数据显示:

1996-2000五年小学人数急剧下降,之后人数缓慢下降。

小学数量也会逐年下降。

2、中学、大学适龄人口

由于出生人口大幅减少,中小学入学人口下降。

中小学倒闭和合并早已经开始,很快就会传到到高校。

按照上述数据推算一下,假设18岁入大学,那么1996年入小学的学生,12年后报考大学,应该在2018年。

至2018年,大学适龄青年仅为2008年的58%。

之后,会缓慢下降。

随着人口拐点的出现,未来10-15年我国18岁至22岁的大学适龄青年将急剧下降,再缓慢下降。

3、对大学的生存影响

大学适龄人口的下降会直接导致大学之间加剧争夺生源的竞争。

大学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不同的学校面临不同的命运。

分三种情况:

末流院校、中等院校、一流二流。

    

末流的院校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被迫关门。

说明,这里的中等院校是指全国20名-大约400名的高校。

如果平均分配到一个省,大约是前十几名的高校。

这一部分高校不属于末流,一时没有关闭的风险,但是,也不容易上升到一流二流地位,基本上处于努力中生存的状态。

中等的院校会的生源大幅度减少,收入大大减少。

为了维持运转,不得不缩减开支。

可能的选择是:

1、降低一般人员的薪水;

2、裁减员工;

3、卖掉土地、资产等;

4、与其他院校合作办学;

5、提高指标,增加竞争砝码。

下面分别来分析:

首先,会降低一般人员的薪水,开展所谓的工资改革,重新制定薪酬标准,掌握游戏规则的人可以从中收益;

其次,裁减员工,重新制定游戏规则,掌握游戏规则的人可以更加作威作福,横行无忌,潜规则那些早就垂涎欲滴的人;

再次,卖掉土地、资产等,出现新一轮瓜分盛宴;

第四;

合作办学,资源共享;

第五,为了增加吸引力,给自己学校脸上贴金,为了上指标更加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更加盛行,权力寻租空间大大扩展。

总结上述五种情况,中等高校生存环境日益恶劣,普通教师将会苦不堪言,沦落到鱼肉的境地。

   

一流、二流的院校也将面临生源减少的情况,对优秀生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一流二流的院校是指全国大约前20名,国家投入多,社会声誉高,本身有比较突出的学科以及社会资源。

现在,世界发达地区老龄化比较严重,对高校来说意味着适龄入学人数严重不足,导致生源不足成为困扰这些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

例如,日本的老龄化特别严重,著名的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都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需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生存空间。

10-20年之后,我国的一流二流高校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需要扩展国际市场,那么这样对教师产生什么影响呢?

首先,需要教师完成科研指标,提升自身素质。

换句话说,就是教师面临更大的科研压力和教学压力。

如果不能在国际上争得领先地位,那么国际市场的开拓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高校的压力会转移到教师身上。

为了生存,教师需要付出更多健康、休闲以及和家人团聚的代价。

其次,学校为了争夺国际领先地位会不断引进人才,制定更加灵活的薪酬制度以及人事制度。

换句话说,就是普通教师的日子更加难过。

再次,由于学生越来越少,学生的价值不断被发现,教师的价值不断被掩盖,造成学生的某些行为越来越受到制定规则的人的庇护,导致教师地位在权力与叫嚣的双重压力下更加边缘化。

到那时,师道尊严已成耳旁风,斯文扫地不会是偶然现象。

近年来,普通教师不断受到学生威胁甚至人身伤害的新闻,仅仅预示着一个长时期的开始。

总结上述三种情况,不论是末流、中等,还是一流二流院校都将面临一个新的时期,一个不同于以往三十年的时期。

在这个新时期里面,大船要努力渡过,个人恐怕难以置身事外。

本文意在敲响警钟,提醒那些受到习惯思维左右的人,该认真面对这个长时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二、制度因素

这里,制度是指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是教育制度,小环境是校内制度。

与其说制度,不如说规矩,或者潜规则。

因为,纸上的制度不通常不发挥作用,形同虚设。

那么,是什么发挥作用呢?

是一种难以言传的东西发挥作用。

有时候,它叫精神,有时候它叫指示,有时候他叫暂行办法,有时候它叫决定,有时候它叫现场办公,等等。

不管它叫什么名字,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其他人为因素而异。

大环境对一大批学校影响大,小环境对校内的人影响大。

先说大环境,前面谈的人口因素导致生源减少,这个就是大环境的体现。

除此之外,大环境还涉及:

财政投入、评估检查、科研资源、社会资源、就业形势等等。

下面分别来分析。

——财政投入,这是学校收入的重要来源。

211、985、国家重点、部属重点、省市扶持等等项目,把各个学校分成三六九等。

为什么能这样划分呢?

因为,有钱。

学校需要钱,就需要按照节拍跳舞。

跳得不好,就得不到钱,就填不饱肚子。

因此,节拍的制定很重要。

学校的优劣与节拍的内容紧密联系。

让你发展什么就得发展什么,不老实就没有钱。

换句话说,学校首先看的是财政的指挥棒,而非市场的指挥棒。

很多人抱怨学校与市场脱节,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明年高校教师将会有一次加薪,幅度估计和中小学教师一致。

当然高校行政人员的加薪幅度会比教师大。

  

理由:

教育部做为部级官员最多的部门,下属高校为多少官员家属提供了职位,中小学教师加薪,他们怎么会甘心落后于人。

高校普通教师的日子会更难受些,这没办法,中国的高校其实是官场,官场的规则是什么?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绩效的潜台词就是不服不行。

招生会让中等高校遇到困难,可以预见高考录取率会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的发展会遇到瓶颈,公办院校则因为为大量官员家属提供职位,虽然学生数量会相对减少,但国家拨款会相应增加,高校行政工作人员的福利不会受到影响,主要压力会施加在高校普通教师身上。

很好。

但人口数据还不够充分。

可能疑问是:

美国人口三亿,高等学校三千多所;

中国人口十三亿,高等学校两千所。

在我们周围还有香港人口七百万,高等学校近三十所,台湾人口两千三百万,高等学校约一百五所。

而且从目前的形势来看,美国、台湾、香港的高等学校没有减少的迹象。

回答:

因为国情的不同,在别的地方不成问题的事情,到了我们这里就成了问题。

不能简单拿人口比例来分析。

美国的高校、欧洲的高校,乃至香港的,都是竞争力非常强的,生源非常广。

换句话说,本地人不上了,还有全世界的人抢着上。

而我们的很多学校就不是这样,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合理、费用太高、教学质量低下,总之,没有太多吸引力。

以前是人多,为了上学,大家没有更多选择,所以能支撑高校扩张。

以后,不仅人少了,而且选择多了,很多没有吸引力的机构就会淘汰。

所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不能只看人口比例,还应考虑其他情况。

继续说财政投入。

举世皆知,我国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少的惊人。

不但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比例和绝对值,就连发展中国家比例的平均水平都高出我国一大截。

尽管如此,这样少的可怜的钱撒到学校头上,全校的人没有不高兴的,总算能淋到一丝丝甘露了。

甘露到达的地方首先是头发,也就是上面,名字叫头脑或领导。

露水是很容易蒸发的一种东西,公开存在的时间极其短暂。

指望甘露从头渗透到脚的想法是几乎不现实的。

换句话说,除了头发和头皮之外,其他地方原来是干的,还是干的。

通过这个比喻,相信大家知道财政投入的内涵了吧。

财政的大部分都到了两个地方:

一是政绩工程,二是私人空间。

  

所谓政绩工程就是能看的见得工程,摆在那里光鲜亮丽,让头脑升官的砝码加大。

过去十几年里,高校买地、盖楼、装修校门、铺草坪等等造作,即属此类。

听说,有的学校光校门就花上亿元,在同样的学校里,竟然有贫困生得不到足够资助,只好到处打工,维持学习和生活。

更高的制定规则的人看不到贫困生的窘境,而只看到了豪华的校门。

简单说,财政投入的几点露水首先撒到了钢筋水泥上面了。

所谓私人空间就是属于私人知道的地方,无须解释,大家都明白。

有油水的肚子不是普通人有资格挺的。

近年来,不断爆出高校leaders中饱私囊的新闻,只是冰山之一角。

综上,依靠财政振兴高校,或振兴学术文化、振兴研究,无异于雾里看花、水中捞月。

补充:

关于财政投入的数据

总量

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国的教育经费占政府预算在94年降到了2%以下,在世界151个国家中,名列第149位。

全国仍有1/4的县没有普及小学教育,中学升学率只有10%。

全国平均中学升学率只有44%,也就是说,全国有56%的孩子没有读到中学。

2003年9月9日至21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考察了中国的教育状况。

中国的教育经费只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而且政府预算只占教育总经费的53%,剩下的47%则要求家长或其他来源去填补。

随后她公布的材料显示中国的人均教育开支之少,连穷国乌干达都比不上!

据说,日本直到1962年生活水平仍不及中国大陆水平,他们那一代孩子有的人是光着脚丫上学的,现在日本的老一代老是喜欢用那时的艰苦求学来告诫孩子们勤学进取。

其实,正是日本政府这种光着脚丫的孩子也有学可上的努力,日本在经济起飞时才有了人才基础。

国民党时代、北洋军阀时代师范院校都是不收费的。

那时候很多贫困人家的子弟想要读书都只能读师范院校,就是因为师范院校不收费。

台湾在经济起飞之际,GDP的12%到22%都投入了教育,有人可能以为台湾今日在科技上成就源自美国的帮助和昔日从大陆运去的黄金,其实那些都是次因,主因还是教育。

结构

教育经费本来不多,但政府将数百亿教育经费投放到少数名牌大学,而更需要投入的基础教育却资金严重匮乏。

教育产业化以后,广大贫困农民,中下层人民的孩子相当于被卡在教育门槛之外了,因为他们根本交不起学费!

从1994年,中国的高校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叫贫困生群体。

新华社2001年1月8日发布的对北京14所高校的调查,那上面公布说,贫困生占14所高校的25%。

北京青年报发布的一个调查,说高达30%多。

这是中央一级的院校。

贫困生农村来的孩子应该少一些。

大城市的生源多一些。

整齐划一的教材、教案、习题,甚至连考试都是标准化的,仿佛流水线上的剪刀、钳子、砂纸,把每个原材料的棱角都打磨干净是其主要任务,于是另一端出来的是一摸一样的制成品。

这样的制成品的名字叫木材,上面贴着各种标签:

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

靠整齐划一的流水线制造不出有创造性的产品。

所以,每到诺贝尔奖评奖时,国内总有人叹息,要么说人种不行,要么说经济不行,都没有说到点子上。

再说评估检查

评估检查是指上峰对学校的教学成果的评估以及在各个方面的检查。

这一条与财政投入有密切关系。

理论上的关系是这样的:

给了你钱,你得有点效果,评估检查就是看看效果。

至于是什么效果,包括什么内容,那就要看评估者是谁,心里想什么了。

这些不是外界人能揣测的到的。

说起评估检查可以说是东土的一大特色了,颇类似于什么什么汇报表演,其源流直可以上溯到千年之前,从那时起各地诸侯都要献上佳肴美味、珍禽异兽、牺牲美女等,以博得规则制定者一笑。

这一笑不要紧,贡献的人升官的机会大大增加。

千百年来,规则制定者大棒一挥,底下必然翩翩起舞,好一派盛世幻影。

日出日没,乐此不疲。

评估检查原本在小学、中学非常盛行,因为小孩子不懂事,好糊弄,汇报表演可以得点小红花。

不幸的是,近年来其风之盛,吹进大学。

原本清净的大学,在评估检查之下,崇尚独立、自由、思想、恢弘等精神的大学,其魂已没。

换句话说,大学精神已死!

近20年来,先是市场化、产业化浪潮步步裹挟,再是评估检查之亵渎无忌,大学早已经被折磨的面黄肌瘦,奄奄一息,苟延残喘。

从传承人类文明火种的使者,变成承仰鼻息、攀附权贵的太监。

事例太多,不想多说。

前几年的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本科教学评估,弄得众大学鸡飞狗跳、心神不宁,犹如内分泌紊乱,即是一例。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如下:

一、行政干预研究和教学,违背研究和教学本身的规律。

二、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要成果的急迫心情可以理解,不过成果本身有其自然生长规律,譬如庄稼一年一两次成熟,这是规律。

总不能一年一万次成熟吧。

三、清静之地变成交易大厅。

评估检查变成敲诈勒索、权钱色利交易。

四、污染空气,在急功近利的空气下,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污染,都想领先。

都想创新。

连书都不好好读,就想靠贿赂得高分,还想创新,创新不成就造假。

五、崇拜机器、僵化死板、扼杀创新。

听说有的学校为了评估,还要统一讲义,细化教学,一堂课前十分钟讲什么,再十分钟讲什么,再十分钟讲什么,再十分钟讲什么,最后五分钟讲什么。

每堂课都要上的精彩,都要精品。

苍天啊,比流水线还精确、精密。

何必要老师上课呢,做成程序演示不是更好吗?

总结,如果说财政投入时第一条套在头上的绳索,那么第二条铁链就是评估检查。

两条枷锁一上,活力、创造力立刻举手投降。

这样的流水线下的产品,没有指望有创新精神,没有指望能国际领先,没有指望能开拓国际市场,没有指望能赢得世界声誉。

前面讲大环境,讲了前两条套子脖子上的绳子了。

下面说说第三条绳索——科研资源。

科研也是一种资源吗?

本来不是。

天底下没有规定谁不能搞科研的,也没有规定谁不准发表科研成果的。

譬如,世界上很多基金会,你想搞科研去申请就是了,什么没资源不资源,本来没有这一说。

不过,且慢。

我对世界的认识是,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按理说,很多时候本来没事。

可是,现实中就存在。

所谓科研资源,这里指与项目、课题、经费、头衔、认证、评估等有关的一切资源。

按理说,科学知识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属于全人类的。

不过,科研资源不是属于全人类的,有时候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在官本位的社会里,一切都划分级别,对号入座,听说贫困县还分省级、国家级,不知道有没有联合国级的。

那科研资源当然不能例外——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等等,纵向课题、横向课题。

俨然一个衙门等级的衍生品。

既然是衙门等级的衍生品,那就要按照衙门的规矩办事,而不是按照研究自身的规矩办事了。

假如按照研究自身的规律,那事情就好办了,什么领域正处于关键阶段急需资金支持,那就应该优先支持这些领域,那样的话世界就太简单了,对习惯了复杂的一些国人来说,简直没什么意思,也不与天斗,也不与地斗,也不与人斗,这样活着太无聊了。

于是,按照衙门的规矩办事。

衙门的规矩兴哪一套呢?

其实很简单,一部中国历史记录的清清楚楚,无需多言。

于是,一种有东土特色的现象出现了:

先钻营——就是先混进圈子。

方法就很多了,比如靠喝酒、靠姿色、靠拍马、靠老乡、靠亲戚、靠同学、靠脸熟、靠钞票、靠后门等等,太复杂了。

世界真是非常复杂,鄙人太简单,很多方法没见过。

再得利——项目拿到手,课题弄到手,经费弄到手,头衔混到手、评估权弄到手,等等。

再寻租——雇佣学生来做实验、雇佣写手来写文章、雇佣团队来完成项目。

最后——功成名就,洋房住上,洋车开上,身后一群粉丝,国内国外飞来飞去作报告,太帅了。

终于,一个循环完成。

且慢,下一个循环又开始了。

马太效应逐步放大,强者更强,一个项目接着一个项目,弱者更弱,只好老老实实。

记得当年本科时,老师说,现在社会科学家太少,社会活动家太多。

那时年幼无知,理解不了,现在终于理解了。

社会活动家毕竟还活动一下,有助于锻炼身体。

那些掌握资源的人更牛。

社会活动家对象还是上面规则制定者,前者对后者来说,还是小巫见大巫。

坐在办公室里,把规则一制定,别人就得随着节拍跳舞,是一种多么舒服的享受啊。

评职称、出成果、过检查评估关,没有这些规则制定者的点头是不可能的。

有人美其名曰:

学阀。

既然叫阀,那就有门派、门风、门规、门道,等等了。

资源分配很大程度上按照这些规矩来执行,壁垒森严,闲人莫入啊。

学阀们所要做的,也是最喜欢做的,就是制定或修改规则来决定谁能得到多少资源,其简单程度犹如手中拿着锣和棒子,锣声时大时小,时快时慢。

一开锣,自然有一种身形非常灵活、敏捷的动物,随声而舞。

你情我愿,皆大欢喜。

综上,科研资源是套在头上的第三条绳子,威力巨大,直接影响科研活动全过程。

从申请什么课题、什么项目,到经费资助、成果评估,再到职称评定、头衔颁发、利益分配,整个过程都在其股中,真是一条龙服务啊。

尊敬的各位楼友:

本人的本篇帖子到此为止,不能写了。

本帖子的预测已经在第一节写明,相信大家知道意思。

最想说的是

“不论是末流、中等,还是一流二流院校都将面临一个新的时期,一个不同于以往三十年的时期。

普通教师将会苦不堪言,沦落到鱼肉的境地本文意在敲响警钟,提醒那些受到习惯思维左右的人,该认真面对这个长时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

以上不是针对某一具体年份的,而是关于未来10--20年的。

本人没有预测某一年的功力,但是按照数据、事实和逻辑,可以大致确信未来10---20年的高校情形。

敬请相关行业的楼友思考类似问题,早做安排,那么本帖这一砖也算没有白抛。

祝顺利!

再见

友,你听说过甩包袱这个词吗?

多年前,我看到在一个工厂墙上写着“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后来的历史书上还是客观的记载了亚洲金融危机后一些工厂的境地以及工人的处境。

而这在之前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习惯思维建立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总能束缚人们的对未来的看法,就象在温水里的青蛙,总觉得水总是温暖的,因为受到习惯思维的左右。

放弃习惯思维吧,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需要重新审视数据和事实,以便得出合理的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