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9416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6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淄博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模拟试题Word文档格式.docx

⑥剧:

流畅,痛快。

⑦解舟:

退居江湖。

⑧奉谢:

奉,敬辞。

奉谢,表示谢意。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远离家乡 

B. 

谋官不顺 

C. 

财物受损 

D. 

身体不适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古代汉语词典》“亟”的义项:

①急速,赶快。

②危急。

③通“极”,至。

(4)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

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答案】

(1)D

(2)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

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4)(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5)朋友要相互关心:

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

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

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

朋友要相互信任:

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解析】【分析】

(1)通过“到京师已数月”可以看出他远离家乡,“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可见他谋官不顺;

“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可以看出他财产受损。

故理解有误的是D。

(2)解答此类试题时,结合意思进行断句。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翻译为“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

”故此断句为: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亟往造之”意思是“极速赶往造访少述”,“亟”意思是“极速”写出了王安石急于想见到少述,可见两人感情深厚。

据此作答。

(4)“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句中“遂”意思是“于是”,“置”意思是“备办”,“剧”意思是“痛快”,“抵”意思是“到了”。

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5)两文中都表现了两人的交情深厚,当王安石在逆境中还不忘给少述写信,希望他不要过分担心自己,告诉我们好朋友要互相关心。

当王安石为官时,虽然来往不多,但两人的交情并没有断,告诉我们真正的友情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朋友之间要相互信任。

故答案为:

⑴ 

D。

⑵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⑶“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

⑷(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

⑸朋友要相互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⑵本题考查断句。

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解答即可。

⑷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

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⑸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结合关键语句即可做出回答。

【附参考译文】

 

【甲】少述(孙侔,字少述)先生:

我来到京城已经有几个月字,想要谋个一官半职。

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船也被火烧了,自己生活所用的器物也都被烧了,唯一没有被烧的就是我这个人罢了。

人大多有不如意的时候,难道只是我吗?

但是先生您喜爱我的善良淳厚,大概也想知道我现在的处境是否安好,所以到了这里。

什么时候能够相遇,以此来减轻我愁苦的心情呢?

我估计,过不了多久,也应当能谋个官职,只是不知道去哪里罢了。

其他的就不一一赘述,千万保重。

【乙】孙少述,一字正之,和王安石交情最为深厚,所以王安石《别少述》中有一句诗写到:

”他们的感情大概如此。

等到王安石做了相国,几年不再相见,人们都认为两个人的交情就此背离了。

但是少述并不这样认为。

等到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宰相后回来,经过高沙。

少述恰好闲居在这里。

王安石于是急忙前去拜访,少述出来迎接他,只是相互安慰,两人都忘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显达。

少述于是挽留王安石,设酒宴款待他,两人痛快地谈论文学,直到天黑才散去。

王安石说:

“此次被罢官之后我就将退隐江湖,恐怕没有机会与你再见面了。

”少述说:

“这样的话,那我就更不去与你告别了。

”两人分别是,必然若失,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色。

此后,人们才知道两位先生的君子之交情(情谊)是很难揣测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①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②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④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⑤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

李广苏建传》,有删改)

(注)①旃:

通“毡”,毛织物。

②北海:

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

③羝(dī):

公羊。

④常惠:

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

⑤节旄(má

o):

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单于愈益欲降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绝不饮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乃得归/微斯人,吾谁与归 

卧起操持/操蛇之神闻之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结合选文谈谈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

(1)A.使……投降/下达。

B.吃的/喂养。

C.回来/归依。

D.都是“持”。

(2)根据句意:

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

故句子划分为: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3)理解文章大意,根据“卫律知武终不可胁”“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杖汉节牧羊”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心中有“义”的人。

故答案为:

⑴D;

⑵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⑶苏武在匈奴经受种种生活上的磨难,终不投降,表现出苏武是一个坚贞、顽强,有气节、有民族大义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考生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注意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的理解和议论、抒情的句子。

【附参考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不可能因为威胁而投降,就报告了单于。

单于越发想使苏武投降,便把他囚禁在大窖里,坚决不给(他)吃的喝的。

天下雪,苏武就卧在地上,吞食雪团与毡毛,过了好多天也没饿死,匈奴以为他有神灵保佑,就把他流放到北海边上没有人烟的地方,(匈奴)让(苏武)放牧公羊。

(说是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够让他回来。

(匈奴)把他与属吏常惠等人分开,囚禁在不同的地方。

苏武(被流放)到北海边上之后,匈奴不供给他粮食,(他只好)挖掘野鼠所储藏的草籽充饥。

拄着汉朝旄节牧羊,时时刻刻把汉朝旄节带在身边,连旄节上的旄尾都脱落了。

……苏武被扣留在匈奴一共十九年,出使时正当壮年,等他返回时,胡须和头发都白了。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人鸟声俱绝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③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章开头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和天气状况。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了渲染烘托的写景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写出了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一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看似自然无奇,却又耐人寻味,西湖因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答案】

(1)全,都;

酒杯;

客居

(2)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白茫茫一片。

②不要说相公您痴,(原来)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C

(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白”这里是酒杯的意思,“客”这里做动词用,客居。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雾凇沆砀:

冰花一片弥漫;

一白,全白。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白茫茫一片。

②莫:

不要。

相公:

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

还。

痴似:

痴于,痴过。

不要说相公您痴,(原来)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ABD分析理解正确。

C“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的不是渲染烘托的写景手法,而是白描的手法。

⑴全,都;

⑵①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白茫茫一片。

⑶ 

C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

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句的意思,分析文章写作手法,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蜀侯迎金牛

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

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生多与金日置生后号牛粪,言以遗蜀侯。

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

(选自北齐·

刘昼《刘子·

贪爱》)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秦惠王闻而欲伐之/伐竹取道 

言以遗蜀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不使学 

灭国亡身/河曲之叟亡以应

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3)根据上文,请概括蜀侯“为天下所笑”的原因和启示。

【答案】

(1)B

(2)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3)原因:

蜀侯个性贪婪而又愚蠢,为迎石牛“堑山填谷”,做到了敌人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最终自取灭亡,“为天下所笑”。

启示:

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

(1)A攻打;

砍伐。

B遗(wè

i):

给予。

C派;

让。

D死亡;

通无,没有。

(2)这句话的意思是:

于是,(秦惠王叫人)用石头雕凿成一头牛,每天把许多金子放在石牛的后面,说是(石牛拉的)“牛粪”。

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3)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是蜀国国君性格贪婪,秦惠文王就是利用其贪婪的特点就编造牛会拉金粪的事,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蜀国国君竟然相信,为了得到这头牛,他竟然让人去挖平山路填平谷地(开设道路),结果秦国就走这条路把蜀国灭了,由此看出蜀国国君的愚蠢。

蜀国国君为了自己的贪婪付出了亡国的代价,告诉我们贪婪之心不可有,贪图小利,必然不能顾全大局,可能最终会无所有。

⑴ 

B

⑵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

⑶原因: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及给人启示的能力。

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参考译文】

蜀国的国君性格贪婪,秦惠王听说后准备讨伐他。

蜀国山高水险,军队没有道路可以过去。

于是,(秦惠王叫人)用石头雕凿成一头牛,每天把许多金子放在石牛的后面,说是(石牛拉的)“牛粪”,并说要把它呈送给蜀国的国君。

蜀国国君贪图这个可拉金粪的石牛,于是派人挖平山路填平谷地(开设道路),又派遣五名身强力壮的大汉去迎接石牛。

(道路通达),秦国大将带着大军(跟着石牛)随后就攻到了蜀国,一举灭亡蜀国,杀死了蜀国的国君,(蜀亡国,死了君主这件事,)被天下人耻笑。

5.解释下列句子加下划线的词。

①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________ 

④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答案】日光;

通“嘱”嘱托;

以……为快乐;

【解析】【分析】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属”属于通假字,“乐”属于词类活用,“景”“更”属于古今异义。

日光;

【点评】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

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6.古诗文阅读。

(一)黄州安国寺记

(宋)苏轼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①,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

其明年二月至黄。

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②所从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③自落,表里翛然④,无所附丽⑤,私窃乐之。

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⑥。

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

连笑曰: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卒谢去。

余是以愧其人。

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

连曰:

“寺未有记。

”具石请记之。

余不得辞。

【注释】①指苏轼在吴兴任太守期间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

②罪垢:

指罪孽。

③染污:

烦恼。

④翛(xiāo)然:

超脱的样子。

⑤附丽:

附着,依附。

⑥赐衣:

指朝廷对佛教高僧的赐衣和赐封号制度。

(二)行香子·

述怀①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②,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注释】①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但是政敌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遂提笔抒怀。

②石中火:

指击石迸出的一闪即灭的火花。

(1)下列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求所以自新之方 

往之汝家,必敬必戒 

间一、二日辄往 

遂于外人间隔

私窃乐之 

宴酣之乐 

具石请记之 

百废具兴用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3)文中写僧人继连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为苏轼词中画线的句子“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设计朗读。

(可从停连、语速、节奏、重音、语调等方面入手,答出一点即可)

(5)上面两篇古诗文中,苏轼的境遇相同、心境相似,请结合《黄州安国寺记》相关内容,品析词中画横线的诗句“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语言上的妙处。

(2)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3)一是交代了作记的缘由;

二是继连于纷扰世事中依然心无牵挂,保持内心的淡泊,让苏轼自愧不如、敬仰佩服;

三是此时苏轼被贬,安国寺成了苏轼排遣内心苦闷的地方,继连在此寺为僧十四年,却不留恋赐衣封号。

苏轼借写继连表达自身的人生追求,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

(4)“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此处要读出悲叹之感。

“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此处感叹时光易逝,应连读,读得缓慢、低沉。

“梦”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悲凉之感尽显于此。

(5)

【示例1】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如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示例2】琴”“酒”“云”与之相伴,意象空灵,与《黄州安国寺记》中“物我相忘,身心皆空”的境界相吻合,表达了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1)A的;

到。

B隔。

C意动用法,以…为乐;

快乐。

D详细;

通“俱”,全、都。

烧香打坐,深深的自我反省审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3) 

结合文章有关内容分析,我(苏轼)将调离吴兴要到汝这个地方去。

结合继连的语言、动作分析,继连在寺院里当了七年僧人,该赐予他法号,但他却打算辞去离开,他的徒弟与父老都挽留他。

继连笑着说:

“知道满足就不会爱到侮辱,懂得停止就不会有危险。

”最后还是辞去离开了。

由此看出继连是一个不求名利,淡泊自守的人,这一点让苏轼非常的佩服,也感到惭愧,苏轼希望自己希望如继连一般用淡泊、豁达的心境去消解被贬谪的苦闷。

由“”继连说:

“本寺还没有文记”,要我写一篇记,我推脱不了。

由此可知文章写继连交代了作记的缘由。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4) 

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其实是感叹人生苦短,人生如梦,稍纵即逝。

据此设计朗读脚本,“叹”字应重读,“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要读出悲叹之感。

“梦”字重读,强调人生如梦,稍纵即逝的感慨。

这样的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结合诗句内容及感情,言之有理即可。

(5)结合语境及写作背景理解这句话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

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

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就像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⑵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

⑶一是交代了作记的缘由;

⑷“叹”字重读,并稍作停顿,此处要读出悲叹之感。

⑸【示例1】用了三字短语,音韵和谐,“一张”“一壶”“一溪”三个量词,简单纯粹,如他在安国寺的生活“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此刻他就是个闲人,清清静静。

【示例2】琴”“酒”“云”与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