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097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docx

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知识整合

教学课件

专题九文言文阅读

《2018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对此知识点的要求是: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⑤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⑥分析、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下面将广东学业水平测试考查的要点归纳如下:

考点设置

实词

虚词

句式、翻译

理解、概括

考查方向

古今异义、活用、解释判断

2017年和2018年均未单独设题

句式放在翻译中考查,采用主观题形式

重点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第一节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指的是在文言文中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二是一词多义,三是词性的活用。

一、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如:

“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示例练习]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

________。

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

答案:

中原地区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

________。

今义:

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答案:

母亲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

________。

今义:

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答案:

父母兄弟等亲属

2.词义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如:

“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示例练习]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

________。

今义:

山东省。

答案:

崤山以东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________。

今义:

妻,与“丈夫”相对

答案:

妻子儿女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

________。

今义:

因果连词,表原因。

答案:

因此写作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________。

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答案:

求学的人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另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如:

“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示例练习]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________。

今义:

出门时带的包裹、箱子等。

答案:

外交使者

②颜色不少变 古义:

________。

今义:

色彩。

答案:

容颜、脸色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

________。

今义:

秋季。

答案:

秋日的天空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古义:

________。

今义:

春天和秋天。

答案:

年岁、年龄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现在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如:

“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

“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示例练习]

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

________。

今义:

限制。

答案:

盟约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

________。

今义:

抬起。

答案:

攻克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古义:

________。

今义:

行走。

答案: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 古义:

________。

今义:

害羞、不好意思。

答案:

羞愧,感到耻辱

5.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现在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

如:

“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现在表示仇恨、怀恨。

“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示例练习]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________,今义:

品德低下。

答案:

地位低,见识短浅

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

________,今义:

为正义牺牲的人。

答案:

刚直仗义之人

③(廉颇)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 古义:

________,今义:

宣告,声明。

答案:

扬言

④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

________,今义:

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答案:

指给人看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________,今义:

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答案:

与外界隔绝之地

6.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

如:

“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

“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

“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示例练习]

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①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古义:

________,今义:

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答案:

可爱之意,褒义词

②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古义:

________,今义:

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答案:

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

③天下云集响应 古义:

________,今义:

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答案:

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

如:

“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示例练习]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①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古义:

________,今义:

臀部、屁股。

答案:

大腿

②愿为市鞍马 古义:

________,今义:

指城镇、集市。

答案: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义:

________,今义:

用于指感谢。

答案:

告诫,告诉

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

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

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

常见的一词多义

(一)

1.爱

楚人爱________其子,虽爱________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________菊,众人爱________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________而不见。

答案:

宠爱 吝惜 喜爱 爱慕 隐藏

2.被

屈原忠而被________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________发被________________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________衣,身被________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答案:

表被动 披散 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覆盖 遭受

3.病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__________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________入内脏,遂死。

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________。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________。

答案:

担心 疾病 缺点 责备

4.朝

邹忌旦日朝________服衣冠,于朝________谏齐王。

齐王纳其谏。

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________,经数年之久。

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________谋臣所景仰。

答案:

早晨 朝廷 朝见 朝代

5.诚

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________,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诚________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________如此。

答案:

诚意 确实 果真

6.从

樊哙从________军,从________刘邦征伐。

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________良计,斥项王。

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________来,欲杀之,樊哙不顾。

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________良坐。

答案:

参加 跟随 听从 由,自 挨着

7.得

临川人张奇游学得________一书,乃安石所著。

曰:

“吾得________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________,以为安石所言得________之。

答案:

获得 应该 心得 得当

8.非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间论陈涉灭秦,老者曰:

陈涉非________有兵家之能而灭秦。

少者非________之,曰:

此言非________也,陈涉胜于民心也。

答案:

没 反对 错误

9.负

赵国得和氏璧,秦王闻之,负________强以城十五求之。

赵国之臣纷议,蔺相如以为必许之。

以负________秦曲。

赵王召相如负________和氏璧往之。

相如临行曰:

“必不负________赵。

”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负________约,令从怀璧归赵。

后人评曰:

秦王有妇人之仁,若执意求之,则胜负________不易量。

答案:

倚仗 使承担 背着 辜负 背弃 失败

10.盖

姚鼐游泰山,路有树,枝枝相覆盖________,其叶如盖________。

登之愈难,忆项羽气盖________世,又登之。

见一古物,其文如新无损,盖________古人遗之。

答案:

遮盖 伞 超过 大概

(二)

11.故

项伯与张良有故________,遇项王欲杀刘邦,故________前往告良。

良初见,问之:

“公何故________至此?

”伯具言所闻。

良听之,急以告。

邦故________嫌良告之迟,良细述原委,刘邦颜色少解。

答案:

交情 所以 原因 仍旧

12.国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________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________。

筑堤浚池,于国________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________,亦足尽心耳也矣。

答案:

国都 地方 国家 国事

13.患

古时有师徒二人,师授其徒捕虎之法。

其徒学之,不几日便以为得法,自诩于人前。

其师患________其未得要领。

一日,以其徒上山捕虎,令其以法试之,未得。

归之,训曰:

“人之患________在自诩,此或终为患________也。

答案:

担心 毛病 灾难

14.疾

蔡人有足疾________,不能疾________走。

家人寻医。

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________苦。

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

“乡间有庸医,尝疾________尔术,所幸未听之也。

”医曰:

“吾疾________天下如此者也。

答案:

疾病 快 痛苦 嫉妒 痛恨

15.既

苏轼于七月既望,与友乘舟游赤壁。

既________而,浪生船摇,友欲归之,轼曰:

“既________来之,则安之。

”待波既________平,友方安。

答案:

不久 既然 已经

16.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________牛。

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

王见其技甚高,疑之,甩丁解________其惑也。

文惠君方解________其理,色少解________。

文惠君后以之治国,终解________内忧外患。

答案:

解剖 解释 理解 缓解 免除

17.克

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________,威震天下。

齐兵战后日益骄纵,未能克________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________蒙其泽。

答案:

战胜 约束 能够

18.怜

陌上有丽人,可怜________体无比,而家无亲人怜________之。

逢战火,随众流浪,一路艰辛,众皆怜________之。

祸后归家,可怜________焦土一片。

答案:

可爱 爱惜 怜悯 可惜

19.奇

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________,甚奇________之,叹曰:

“天下奇________才多矣!

答案:

余 引以为奇 奇异的

20.去

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________乡千里,见江水东________去,回首去________日苦难,感慨颇多。

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

为去________晦气,捉小鸟留军营。

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________。

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答案:

距离 向东 过去的 除去 离开

(三)

21.劝

韩愈学识渊博,常劝________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

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________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答案:

勉励 劝说

22.识

苏轼至临安,与黄庭坚相识________,二人同游花山,见一碑石,其上文字犹可识________,览后,苏轼曰:

“吾辈当识________之。

答案:

认识 识别 记住

23.是

敌国入侵,皇上令百姓参战。

是________时,木兰之父年老,不能战。

木兰欲替父从军,故女扮男装赴战场,入战场,方知今是________而昨非。

十年之战,得胜归来,人皆赞。

答案:

指示代词,此 对的

24.书

班固本是一介书生,常购书________于市肆。

逢战事,常以书________适家,书________忆家之念。

答案:

书籍 书信 书写

25.孰

邹忌朝服衣冠,问其妻: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答曰:

“汝之美甚,孰________及君也。

”邹忌孰________视之,自谓其言不实。

答案:

谁通“熟”,仔细 

26.说

柳宗元为官,人常讥其说________。

后贬于永州,见一少年捕蛇,二人互说________心中之事。

少年说________。

柳宗元说________少年弃捕蛇之事,而少年不从。

答案:

说法,主张 陈述 通“悦”,高兴,喜悦劝说

27.私

李白与高力士有隙,唐玄宗之妃杨玉环私________力士,力士请玉环害李白。

李白之友闻之,私________见白于夜并告之以事。

白曰:

“无妨,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________仇也。

答案:

偏爱 私下 私人,个人

28.汤

商汤________时期,滥施酷刑,对犯者施以汤________镬之刑,未死,则家人以汤________药治之。

答案:

专有名词,商朝第一个君王 热水,开水 汤剂

85.亡

楚欲亡________齐,齐王使大夫晏子于楚,楚人欲捕晏子,其从曰:

“楚王无义,汝当亡________去。

”晏子不从,与楚王辩,曰:

“齐亡________于楚无益。

”楚王亡________以应,遂存齐。

答案:

使……灭亡 逃跑灭亡 通“无”,没有

29.王

王________姓大臣进谏曰:

“王________欲王________天下,必以仁治乃可。

答案:

姓氏 大王 称王

30.悉

古有一人,棋艺绝伦。

弈棋未曾输,值赛事悉________获冠军,欲书《棋艺》一书,又患无才,恐书不能悉________意,终弃之。

答案:

全都 完全表达

(四)

31.相

韩愈,少时聪颖,爱助人,乡人相________其貌,以为福禄之相________。

后赴京城赶考,途遇一人叙其无所依靠,愈乃将其所带之财赠之。

其人曰:

“汝好心,定当富贵。

发达之日莫相________忘。

”韩愈赴京考中,以力相________君王。

答案:

观察 形貌,状貌 用在动词前,表动作偏指一方 辅佐,帮助

32.谢

暮春时节,春花谢________。

一日,杜牧游山中,遇山民。

山民邀其至家,牧谢________之。

山民执意邀,牧怪之。

山民述其意,牧方知其好意,遂谢________。

后至其家,山民礼遇之,牧谢________其款待。

旦日牧谢________山民而出,且叹曰:

“多谢________世人,善者多矣。

答案:

凋落 拒绝 道歉 感谢 辞别 告诫

33.兴

刘邦兴________兵伐秦,后刘邦王,大汉兴________。

政通人和,兴________教育,人才兴________焉。

答案:

发动 兴盛 兴办 兴起

34.行

苏武因行________正范高,行________古道,帝令其出使胡地,行前,帝设宴属托。

途中遇强盗随行________,见强盗犹如行________伍之人,魁格有形。

苏武感化之。

答案:

品行 践行 行走 古代军制单位

35.阳

暮,斜阳________横照,大雁长飞,声断衡阳之浦,衡阳以其乃衡水之阳________名之也。

答案:

太阳,阳光 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36.遗

赵国因遗________策,揽人才,闻廉颇虽老而欲效力于国。

赵王则使人问,使者回报一餐间三遗________矢。

赵王厚遗________廉颇以遣之。

廉颇以为赵王小施而大遗________。

答案:

遗留,留下 排泄(大小便) 给予,馈赠 遗弃

37.易

赵得和氏璧,秦王欲以城易________璧,蔺相如曰:

“秦城不予,璧不可易________得。

”秦王怒,左右欲刃相如,然相如面不易________色,应对自如,令秦王不易________相如。

后完璧归赵。

答案:

换,交换 容易,轻易 变,改变 轻视

38.再

两国交恶,其一国击一国再________,然皆败,察其故,士气不振也。

士气决于鼓,一鼓作气,再________而衰,三而竭。

用兵者不知其理,故败。

答案:

两次 第二次

39.知

梁惠王问政于孟子,曰:

“本王处庭院之深,何以知________民生疾苦?

”孟子对曰:

“知________政者,不闻片面之词,当身体力行,方知________明而无过。

答案:

知道 主持,管理 智慧

40.卒

韩信拜大将军,率士卒________与项王战,卒________起不意。

项王难于应付,节节败退后卒________于乌江。

而卒________成万世威名。

答案:

士兵 通“猝”,仓促,突然 死 最终

三、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它的基本用法,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和句子成分,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

一般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一般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表动作的特征状态 赢粮而景从________

②表动作的对待方式 人皆得以隶使之________

③表动作的凭借工具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________

④表动作的时间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________

⑤表动作的处所 卒廷见相如________

答案:

像影子一样 像对待奴隶那样 用船前往 在夜里 在朝廷上

2.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名词+宾语 驴不胜怒,蹄之________

②名词+介宾结构 沛公军(于)霸上________

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

(《史记·秦本纪》)________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________

④“而”“则”前后的名词

客逾庖而宴________

出则车舆,入则扶持________

答案:

踢 驻扎 统一 下大雨 吃饭 乘坐车舆

(二)形容词的一般活用

1.活用为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________

素善留侯张良________

答案:

偏爱 跟…交好

2.活用为名词

积善成德________

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

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

四美具,二难并________

不能容于远近________

答案:

善行 深度 重大作用 美好的事物 远近的人

(三)动词的一般活用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________

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_

答案:

出产的东西 来到这里的人

(四)数词的活用

1.活用为动词作谓语

六王毕,四海一________

答案:

统一

2.活用为形容词作定语或谓语

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

二三其德(主谓倒装)________

答案:

全、满 不专一,不忠诚

3.活用为名词

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

答案:

一只狼

特殊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________

会盟而谋弱秦________

谨拜表以闻________

答案:

使……长肉 使……减弱 使……知道

(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________

成以其小,劣之________

答案:

以……为老师 认为……猥劣

(三)动词的为动用法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________

答案:

自己为自己的诗歌作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