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2890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docx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

《藤野先生》知识讲解

责编:

薛燕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高清课堂:

回味《朝花夕拾》间那些人和事PPt3】鲁迅(1881—1936),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坟》《热风》《华盖集》等。

    

【高清课堂:

纪念恩师藤野先生PPt26】《藤野先生》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以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了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知识积累

1.上野:

日本东京的一个公园,以樱花著名。

2.烂熳(màn):

即“烂漫”。

3.油光可鉴(jiàn):

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鉴,照。

4.标致:

漂亮。

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5.会馆:

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供同乡或同业的人聚会和住宿。

这里指设立在日本东京供中国留学生活动和居住的场所。

6.兼以:

加以。

7.斗乱:

飞腾杂乱。

斗,通“抖”。

8.精通时事:

这是讽刺的说法。

(他们)“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

9.仙台:

日本城市,在本州岛东北部。

1904至1906年,作者曾在这里学医。

现在的市西青叶山麓建有鲁迅纪念碑。

10.客死:

死在异国他乡。

11.胶菜:

山东出产的白菜。

胶,古胶州,今山东胶州市,此地出产的白菜很有名。

12.芦荟(huì):

又名“油葱”,常绿植物,叶肥厚,大而尖,边缘有尖锐的锯齿,花像穗子,叶汁可入药。

13.讲义:

文中指讲课的内容。

14.掌故: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文中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15.模胡:

即“模糊”,文中指马虎、不讲究。

16.落第:

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

文中指考试不及格。

17.不逊(xùn):

无礼。

逊,谦逊。

18.爱国青年:

指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

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有讽刺的意味。

19.匿(nì)名: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匿,隐藏。

20.犹言:

如同说。

21.诘(jié)责:

质问并责备。

22.托辞:

借口。

23.电影:

文中指幻灯片。

24.影:

文中是动词,放映。

25.喝采:

即“喝彩”。

26.凄然:

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27.照相:

这是当时的叫法,即照片。

28.适值:

正好遇到。

29.小而言之:

就小的方面说。

30.正人君子:

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31.绯(fēi)红:

鲜红。

 

32.抑扬顿挫(cuò):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33.深恶痛疾:

形容厌恶、痛恨到极点。

恶,厌恶;疾,恨。

34.发髻(jì):

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

35.驿(yì)站:

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36.瞥(piē)见:

很快地看一下,一眼看见。

37.畸(jī)形:

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38.教诲(huì):

教训;教导。

      

39.解剖(pōu)

考题例析

 1.(2015•黑龙江绥化中考)走进名著。

(1)“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这首诗的作者一步入文

坛便以宣扬“”著称。

(2)请从下面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项分别填在横线上。

(只填序号)

①,童话色彩只是这部小说的表面特征,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才是其灵魂所在。

②中有篇文章批判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孝道。

A.《鲁滨孙漂流记》B.《童年》C.《格列佛游记》

D.《海底两万里》E.《朝花步拾》

2.(2015•河北中考)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左传》《战国策》《史记》分别是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史书,《水浒传》《西游记》都是章回体长篇小说。

B.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都侧重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美好感受,处处洋溢着对大好春光的欣赏、赞美之情。

C.鲁迅说过,对比是认识事物的好法子。

小说《孔乙己》《故乡》和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让我们领略了对比艺术的高妙。

D.《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这一形象,集干练、智慧、仁爱于一身;斯威夫特通过格列佛的奇遇,描述了英国统治阶层的斑斑劣迹;契诃夫的《变色龙》以辛辣的笔调刻画了奥楚蔑洛夫的奴才嘴脸。

解析:

1.

(1)爱的哲学

(2)C、E

2.B。

杜甫的《春望》侧重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高清课堂:

回味《朝花夕拾》间那些人和事PPt27】这篇散文叙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理清结构

写作特色

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

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

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2.【高清课堂:

纪念恩师藤野先生PPt9】本文在人物刻画上善于运用白描、细节描写、夸张等表现手法。

文中写藤野先生,用白描手法勾画其特征,“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刻画出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刻画其丑态,暴露其腐朽灵魂,同时这一细节还用夸张手法,揶揄的口吻,对其进行似褒实贬的讽刺。

3.【高清课堂:

纪念恩师藤野先生PPt12】文章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不管是议论还是写人记事,都饱含浓厚的感情。

例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

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等诸多情节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4.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

  文中充满着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但是没有溢美之辞,往往在那三言两语的叙说中,让你感受到出自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

如: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这是看似很平淡的叙述语言,但其中却反映出藤野先生对作者的热情与关怀,说明他是个没有民族偏见的兢兢业业的教师;另外,作者写这件事情,更是为了表明他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与感激。

再如: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这种“不安和感激”是深刻的,但是作者并没有接下去写些赞扬和抒发感情的话,而是平静地实实在在地叙述了“不安和感激”的原因: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

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这段话中,我们注意一下作者刻意选择的几个词,它们可以使我们体味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多么强烈,也可看出他对藤野先生是多么崇敬。

文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把握重点

1.这篇文章在时间上,前后跨越了二十年;地点由国外到国内,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又都有许多变迁;因此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必然很多。

但仔细读来,主要有两个人物:

一是藤野,一是作者。

分析这两个人物的艺术形象。

【高清课堂:

回味《朝花夕拾》间那些人和事PPt16】

  见下表

藤野

作者

(1)衣着简朴

(1)对东京清国留学生腐化生活的反感。

(2)为作者精心添改讲义

(2)途经“日暮里”“水户”勾起作者的忧国之思和对爱国志士朱舜水先生的敬仰。

(3)当面订正解剖图

(3)受到日本所谓“爱国青年”的侮辱、诽谤,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4)为作者勇于解剖尸体而高兴

(4)看到电影里枪毙中国人的情景,痛感必须改变“中国是弱国”的现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之路。

(5)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6)与作者的惜别

  2.【高清课堂:

纪念恩师藤野先生PPt17—23】这篇文章既然重点写藤野先生,从文章内容上看,写清国留学生的所作所为;日本“爱国青年”的所作所为,似乎与藤野先生无大关系,认真思考,这些内容与叙写藤野先生有何关系?

  本文记叙抒情的对象是藤野先生,但在五千字的文章里,正面写藤野先生的不过两千字,其余文字表面看来与藤野没大关系,但实际上“形断意连”,笔笔都是为了衬托藤野先生。

总体来看,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和日本“爱国青年”,是在写与藤野相识、相交、相别的社会背景。

  3.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他为什么离开东京?

他为什么学医?

又为什么弃医从文?

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1)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2)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去往仙台见到藤野的缘由。

  (3)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4)弃医从文是因为鲁迅先生认识到当时国民精神上的病态。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5)这些都表现了青年鲁迅为了寻求解救国家和民族的一剂“药方”,不断思考、不断追求的爱国主义精神。

  4.【高清课堂:

回味《朝花夕拾》间那些人和事PPt43】【高清课堂:

纪念恩师藤野先生PPt4—8】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请分别列举出。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

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

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藤野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

(1)

(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5.谈谈对课文结尾“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句话的理解。

  

(1)“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

强烈地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2)“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3)“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4)“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5)“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

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

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拓展阅读

           《藤野先生》教学难点试析

薛绥之柳尚彭

 一、藤野严九郎其人其事

  藤野严九郎生于日本福井县,世代为医,藤野严九郎是藤野家第六代医生。

他生于1874年7月1日,9岁时父亲亡故,由大哥二哥抚养。

严九郎排行老三。

他在读小学时,同时跟酒井藩校教师野坂先生学习过汉学。

1892年4月,从福井学校中途退学,进入爱知医学校,1896年10月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奈良坂的助手。

1897年5月,得到医生开业证明书。

同年7月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

1901年10月,藤野应聘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其时藤野刚刚满27岁。

他和敷波重次郎教授担任一年级的解剖学理论,他还担任二年级的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一年级的专业课只有解剖学,一年级的正副班主任大体上照例由敷波和藤野担任。

班主任管理的范围很广,据当时仙台医专规定,诸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管理教导、出席情况、考试成绩的统计以及教室的整理和保管,都由正副班主任负责。

  1904年7月6日,即大约鲁迅到仙台前两个月,藤野由讲师升为教授。

  藤野生活朴素,当时教授上课,来回都坐人力车,而藤野则是步行,他住在空堀町,离仙台医专有步行三五分钟的距离。

鲁迅离开仙台前曾到他家去过,他送给鲁迅一张照片,背面写上:

“惜别藤野谨呈周君。

”鲁迅为了安慰藤野,曾故意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

”据说后来藤野跟侄子藤野恒三郎说过:

“周君是个好学生……但不是当医生的人。

看来是为研究生物学才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

”恒三郎说,听藤野先生的口气,他是相信了鲁迅分别时为安慰他而说的想学生物学的话。

  1911年,东北帝国大学成立,1912年仙台医专并入,成为东北帝大医学部,所有校舍、教职员、学生原班未动。

1915年决定成立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迫于6月底提出“请求免职”,7月1日降为临时讲师,8月9日被解除讲师职务。

藤野因生活关系,认为可以搞一搞耳鼻喉的工作,到东京三井公司的慈善医院就业。

1919年回故乡自立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二、《藤野先生》的主题

 《藤野先生》的主题是什么,这两年争论颇多,大体有四种意见:

  第一种:

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种:

主要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次也赞扬了藤野先生。

  第三种:

怀念歌颂藤野先生。

  第四种:

主要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其次也写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分歧点主要是:

《藤野先生》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还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主张《藤野先生》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理由如下:

第一,《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

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

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信念。

第二,全文按地点转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痛斥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腐败状况,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可贵精神。

第三部分,写鲁迅怀念藤野,藤野不仅没有民族偏见,给了鲁迅无限的温暖和极大鼓舞,而且藤野的思想与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相通的。

第三,鲁迅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高潮中回头总结自己20年前弃医从文,走上革命道路的战斗历程,本身就是对洋务派、改良派、复古派“科学救国”滥调的批判。

如果说写作者的爱国精神是次要的,既不符合作品的内容,也降低了写作此文的战斗意义。

  主张《藤野先生》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的,理由如下:

第一,这篇散文的标题是“藤野先生”,一般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

这篇散文抒写的中心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而不可能抒写的中心是藤野先生,要表达的主题却是“我”的某种思想。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鲁迅写《藤野先生》,正是为了寄托自己对具有“伟大的”性格的藤野先生深沉的怀念。

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

开首写作者对一些专事享乐的“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是这种不满,促使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因而有机会结识藤野先生。

接下去写仙台生活,写藤野先生,写泄漏试题的流言,当然与藤野先生有关。

写看幻灯片后终止学医,是交代离开仙台的原委。

后面几段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离及分离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总之,这篇文章不是“以鲁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也很难说是“作者回忆藤野先生,只是为了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20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明确自己是如何生活、战斗过来的。

  我们是主张《藤野先生》的主题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的。

从作品的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

鲁迅所以建议增田涉把《藤野先生》译出编入《鲁迅选集》,也是因为这篇散文怀念歌颂了藤野先生,而不是因为它写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鲁迅在仙台的生活和学习

  仙台在本州东北部,宫城县首府,临太平洋仙台湾。

1889年设市,1905年鲁迅在仙台读书时,仙台市有10万人口。

当时市区还遗留着树木葱郁的武士宅第,又没有工厂的煤烟,因此,被称为绿树成荫的城市。

鲁迅初到仙台,正如他在《藤野先生》中所说,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离仙台医专约有10分钟的路程。

鲁迅住的客店围有矮矮的扁柏篱笆,是木板屋顶的两层楼房,楼上是公寓和旅店,鲁迅就住在楼上。

楼下一部分租给别人“包办囚人的饭食”。

鲁迅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到:

“此地颇冷,晌午较温,其风景尚佳,而下宿则大劣。

……人哗于前,日射于后。

日日食我者,则例为鱼耳。

”大约在1904年11月,鲁迅又“搬到别一家”,《藤野先生》一文中讲:

是受一位先生好意的劝告。

据《鲁迅在仙台的记录》一书引用鲁迅的班级代表铃木逸太推测,这位先生很可能就是藤野先生。

第一,藤野先生是鲁迅这个班级的副级主任,管理学生的生活及学习。

藤野1937年2月25日写给鲁迅当年同班生小林茂雄的回信中曾谈到他对鲁迅的照顾:

“与同学之交际,公寓生活之处理……等,皆尽可能设法为之提供了方便。

”第二,在新公寓里,有几个仙台医专学生与鲁迅同住,其中有两个都是藤野先生作保证人,可以看出,藤野和公寓的经营者宫川信哉有联系。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到:

“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鲁迅所以在这里只提一位先生,而不提藤野之名,从全文布局看,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藤野先生,如果这里提到藤野之名,下边那一段对藤野先生的描写,给人的印象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鲜明突出。

两个“几次三番”,写出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生活的殷切关怀。

  仙台医专1904年规定,采用三学期制(一年里有三学期)。

1906年9月以后采用两学期制,鲁迅在仙台医专读书期间,正是学校采用三学期制的时候。

  1904年9月12日,鲁迅入仙台医专学习。

敷波重次郎是鲁迅这个年级的年级长,即班主任。

第一学年敷波教解剖学理论,第一学期每周五节,第二三学期每周各四节。

另一位教解剖学理论的是藤野,第一学年第三学期中每周授课四节。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说,“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指的就是敷波重次郎和藤野严九郎。

  一年级的重点是基础课和理论课,第一二学期的基础课化学、物理学、独逸学、伦理学、体操等,占全课程的三分之二。

解剖学理论,每周有八至九小时,占有很大比重。

  《藤野先生》提到: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这件事在《呐喊·自序》中也提到。

  这里提到的电影,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幻灯,日本的鲁迅研究者,把这一事件称为幻灯事件。

  日俄战争爆发后,各地兴起观看战争幻灯的风气。

当时当地报纸经常报导仙台市及宫城县所属各地举办幻灯会的事,当时学校放映幻灯,受到文部省的奖励。

  中川教授给鲁迅这一年级讲细菌学,从1906年1月开始,其时日俄战争已经结束。

据鲁迅同班同学铃木谈:

“幻灯的解说由中川教授亲自进行,也许有中国人被日本军杀死的场面,学生大体却是静静地看着。

后来才听说这件事成了周树人退学的理由,当时周树人却没有说过这件事。

”  

四、难句试析

  ①“使我很为难”

  鲁迅在谈到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的时候,曾说: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

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关于“使我很为难”,目前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是鲁迅因中国有这种落后野蛮的习俗被外国人知道而感到难为情,由此表现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鲁迅1925年写的《灯下漫笔》中明确表示:

“凡有来到中国的,倘能疾首蹙额而憎恶中国,我敢诚意地奉献我的感谢,因为他一定是不愿意吃中国人的肉的!

”可见鲁迅绝不会因为藤野先生问到裹足一事而感到难为情。

  第二种,认为主要是由于没有见过到底“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所以说不具体和清楚而感到“为难”,以自己的“为难”衬托了藤野先生尊重科学、重视调查的可贵精神。

  第三种,认为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旧中国弊病的深恶痛绝。

许寿裳曾回忆,鲁迅学医,还有一个愿望,就是:

“救济中国女子的小脚,要想解放那些所谓‘三寸金莲’,使恢复到天足的模样。

后来,实地经过了人体解剖,悟到已断的筋骨没有法子可想。

这样由热望而苦心研究,终至于断念绝望,使他对于缠足女子的同情特别来得大,更由绝望而愤怒,痛恨起宋以后历代摧残女子者的无心肝,所以他的著作里写到小脚都是字中含泪的。

”从这一点出发,鲁迅回答藤野先生的问题,不是因不具体不清楚而“为难”,而是以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具体回答了藤野先生提出的问题。

藤野的叹息,表示他对中国缠足女子的深切关注和无限同情。

  我们以为第二种和第三种意见都可以“言之成理”,第三种意见似更符合原文含义,不过要作一点补充,即“为难”似可解释为“难过”,鲁迅因藤野问及此事,又已经知道对已缠足的女子无能为力,因而有难过的感觉。

  ②“呜呼,无法可想”

  鲁迅写到日本同学看到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