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3228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docx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修改版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1.

传播:

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传播的类型:

自然传播、动物的传播、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

人的传播分为:

人的内在传播、人对人的传播

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组织传播(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大众传播(传播者用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教育传播(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传播的主要功能:

沟通、协调、教育、娱乐

3.教育传播的概念: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何时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4.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

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严格规定性、受者的特定性、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5.教育传播的构成四要素:

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

6.教育传播的演进:

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

7.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

教育者,由把关人变成引导者。

教育信息,由模拟信息变成数字信息

教育媒体,由单向交流媒体变成双向、多项交流媒体

受教育者(学习者),由被动变成主动

8.教育传播学属于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

它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

教育传播学的性质:

教育传播学是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9.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是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性。

教育传播学就是通过对教育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研究,去解释教育传播规律的一门学科。

10.教育传播学和教育技术学的区别:

教育传播学主要从理论角度,解释教育传播的规律,探讨教育传播的知识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研究中“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探讨把教育传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着重回答教育传播实践中的“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第二章

1.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教育传播过程,是指教育者截住教育媒体向受教者传递与交换教育信息的过程

2.编码与译码P21

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译码过程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

把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叫信宿译码。

3.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1)分析内容,找出知识点

(2)组织内容,安排顺序

4.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1)先行组织者策略:

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一边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组织者”。

由于这种组织者通产实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呈现的,故又称为“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就是将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用适当的语言文字、媒体或两者的结合表述或呈现出来。

(2)五段教学策略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来源于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

(3)九段教学策略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

5.受教育者的特征分析

(1)分析受教育者的一般特征:

年龄特征、个性特征P26

(2)确定受教育者原有知识基础P27

6.教育传播模式的概念内容较多且重要请翻阅P30~36

概念:

经过分析认识到传播的要素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体、受传者等几个,并且知道每个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等等,然后用一定形式表现出来,就构成了传播的模式。

在教育传播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一些非常有效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即具有良好功能的教育传播系统结构,将这种结构用文字或图表等形式表达出来,就成为一种教育传播的模式。

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必须科学的反映教育传播的规律,揭示教育传播各要素的关系。

2现实性模式要来源于现实,对现实的归纳,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反映现实情况。

3简明性模式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形式,要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不是面面俱到。

4操作性构建的模式应思路清晰,符合逻辑,所需的条件应容易实现。

5创见性新的模式要比原有的模式更能反映现实,发现事物的新的联系;好的模式不仅要反映现实,而且要高于现实,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1拉斯韦尔模式

五W模式:

谁,说了什么,通过何种通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这一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广泛应用,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

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1忽视了“反馈”的要素2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

3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2香农—韦弗模式(信息论的发明者)

这一传播模式能解释人类的一般传播过程,成为其他许多传播模式的基础。

它系统考虑了“信号”与“信息”之间的转换关系,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量、信号与通道容量。

还分析了噪音等干扰因素的问题。

具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

七个要素:

信源编码通道译码信宿干扰反馈

3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1、与单向传播划清了界限,即每个人(包括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具有双重行为;

2、它强调在信源与信宿之间,即传者与受者之间,只有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真正进行传播;

3、传受双方在编码、解释、译码和传递、接收信息时,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4、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程是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

第三章

1.信息的含义:

一.信息是指消息、知识和情况

(1)信息是一种可传播的消息,也就是人们在传播时所要告诉对方的内容

(2)信息是可以被运算、加工和处理的

(3)信息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

二.信息是减少或消除某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

三.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它揭示出了信息的本质:

(1)揭示了信息的普遍性(无处不在)

(2)揭示了信息的重要性(信息不对称、信息强权)

(3)解释了信息对物质、能力的依赖性

(4)解释了信息对物质、能力的独立性(能够脱离物质本身而被摄取、传送、加工、利用)

(5)信息收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表达、理解各异)

2.信息的特征(55~56)

1信息是一种可以资源共享的资源信息是现代生产和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具有共享的特性。

2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是用于减少或消除人们认识上的不确定性的东西,这是信息的一个本质特征。

3信息可以被传输和存储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物质载体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并且可以储存。

4信息可以被提取、加工和变换储存在物质载体里的信息可以随时提取出来,并且可以被加工和处理,信息也可以被转换。

信息的形态:

(57~58)

1自然信息信源物作用在信息体上留下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

2机器信息信源物作用在机器信息体上呈现出的痕迹。

3人类感知信息信源物被人类感知,在大脑留下信源物存在方式的痕迹。

4人类思维信息感知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处理加工,转化成为的符号信息。

3.教育信息的概念

从狭义的角度考虑,教育信息主要指教育内容,如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则还包括与传递教育内容有关的其他所有信息,如教育管理信息(上课铃声、学校规章制度等),评价性信息(学习成绩、教学评估等),干扰信息(电视图像抖动、教师与速过快等)。

从教育传播学的研究范畴来看,对教育信息的研究只要侧重于前者。

4.教育信息的来源

一.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1)直接与事物接触获取信息(实践,实验,参观)

(2)从信息体间接认识事物

二.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

(1)教师

(2)客观事物(3)教学信息体

三.教育信息的特征:

(P64)

1科学性教育信息是已为前人所提取、处理并转化为人的科学认识的一部分的信息,它来自人类长期的实践积累,经历了一定历史阶段的检验,因此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2目的性教育信息具有明显的目的性,他制约于特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服务于特定的教学对象,所选择和利用的教育信息均服从培养人的需要。

3系统性教育信息不是零碎、无序的,而是经过专家精心编制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知识体系。

4共享性教育信息不存在保密性与限制性,可以为人类广泛地共享。

5多样性教育信息蕴藏在各种各样的载体中,具有丰富的呈现方式,可以使用多种传输通道。

5.教育传播符号

(1)符号的定义与分类P68~69

符号的定义(施拉姆):

表达信息的标记,是人类传播活动中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可以脱离参与传播活动的双方而独立存在。

符号的分类(P69图):

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

自然语言、人工语言

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2)符号的本质(70~72)

1符号代表事物符号是一切用以在意义上代替他物的东西,符号并不等于事物,一种符号只是一种事物状态和规律的代表。

2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1人们通过感官接触,随着外界刺激的不断积累,人们寻找这些经验的关联性和相似性,并形成符号的概念。

2符号和意义之间的结合还受到了社会约定俗成的影响。

3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而建立符号的意义。

4符号的意义因人而异。

3符号的意义因环境而异,因时间而异符号常常由于传播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意义,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4符号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符号的意义包括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两个方面,符号的外延意义是它的客观定义,符号的内涵意义是它在人们主观上或感情上的意义。

符号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P72(四)

外延意义:

是表示符号与事物之间的代表关系,是客观性,它是在字典上所标明出来的、能为大家共同认可的意义。

内涵意义:

是指符号与概念之间的评价关系,它常常带有情感上的爱憎与评价上的高低等因素,是主观性的。

6.语义三角形,三要素P75图

三要素:

符号——人(思维)——指示物

7.非语言符号及其教育应用

一.非语言符号类型

非语言符号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其他的非语言符号

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类语言

静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其他声音符号

二.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1)传播态度与情绪

(2)补充与强化语词

(3)代替词语

三、非语言符号的特性(85)

1普遍性非语言符号广泛的存在于人类的传播活动中,传受双方的沟通绝大部分是依靠非语言符号完成的。

2形象性语言符号比较抽象,非语言符号则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与语言符号配合讲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也能通过形象和情境去诱发人们的感情。

3多维性非语言符号能在同一时空中同时激发人的多种感官。

4整体性非语言符号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符号系统,一种非语言符号往往伴随着其他类型的非语言符号整体出现。

8.共同经验与符号互动P90

共同经验原理,提供间接经验,扩大共同经验

9.教育传播的多符号系统的特征

(1)多符号性

(2)整体性(3)互补性

10.多符号教育传播系统的应用

(1)电子教材系统

(2)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系统(3)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4)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

第四章

1.教育传播通道的概念

传播通道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途径。

传播通道的基本三要素:

(1)编码:

吧信息转化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

(2)译码:

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新到译码;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叫新宿译码

(3)信道:

分为空间信道,线路信道P93

2.教育传播通道的特点

(1)通道中传递的是教育信息

(2)信宿端是特定的对象——学生

(3)信源端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此外还有教育传播媒体、社会真实事物、家庭和周围学生等其他发出教育信息的具体对象。

教育传播通道(通道之间可以辅助,但无法替代,每种通道都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1)学生——教师通道学生是教育传播的受传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去接收信号;教师是教育传播中发送教育信息的重要对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口语、板书、体态等向学生传送教育信息,在课堂教学中用媒体辅助传递教育信息,在课堂内外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或通过多种媒体去获取教育信息。

(2)学生——媒体通道教育媒体具有贮存与传递教育信息的功能,越来越多学生通过媒体去获取信息。

(3)学生——实际事物通道学生与现实世界的真实事物接触,通过感觉去获取事物原始的最真实的信息。

(4)学生——家庭通道学生的信息来源与家庭有密切关系。

(5)学生——学生通道有组织的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日常无组织的学生交往,都在相互传送着教育信息。

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96~97)

1来自信源的干扰信源方面可能传送的不是教育信息,或是效果不佳的教育信息。

2来自编码的干扰编码的选择或变换不当,语言不准确也会造成干扰。

3来自信道的干扰构成信道的空间、路线以及发送接收信号的设备,都会造成干扰。

4来自译码的干扰学生的视、听、味、触、嗅等感觉器官在生理上有缺陷,不能接收来自信道的信号,或学生的知识、经验有局限,不能将符号解释为准确的信息意义,都会造成干扰。

4.教育传播媒体

媒体:

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

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载体,二是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媒体是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试题,也可以看作为事先信息从心愿传递到受传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广义的媒体

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

5.教育传播媒体的功能P102~103

麦克鲁汉的媒体观《认识媒体——人体的延伸》(102)

1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媒体的变化会引起人的感官的变化,引起感觉重心的转移。

2媒体有“冷”、“热”之分冷媒体主要是想象力参与程度大的媒体(如电影);热媒体是指想象力参与程度小的媒体(如报纸、书籍、广播)

3媒体就是信息

4媒体是改变社会的最大动力

戴尔的经验之塔《视听教学法》(103)

1做的经验:

有目的的直接的经验、设计的经验、参与演戏

2观察的经验:

观摩示范、野外旅行、参观展览、电视、电影、广播录音照片幻灯

3抽象的经验:

视觉符号、言语符号

基本观点:

1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上越抽象

2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

3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观念。

4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使得学习更为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

5位于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便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够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直接经验方式的不足。

6.教育传播媒体的特性

(1)呈现力

(2)重现力(3)传送能力(4)可控性(5)参与性

7.教育传播媒体选择利用的一些观点P109~110

克拉克的观点:

教学媒体只是一种手段,内容相同,教学效果也相同,所不同的只有传递方式。

安东尼·贝茨的观点:

(1)媒体是灵活的和可替换的,关键是在特定环境下何种媒体最合适。

(2)每种媒体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即有一套能发挥其功能的固有法则。

(3)并不存在“超级媒体”

第五章

1.教师是教育传播中的“把关人”,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

2.教师的性格特征

(1)理智型教师

(2)意志型教师(3)情感型教师(4)组织型教师

3.教师的传播行为

(1)教育信息的收集:

明确信息收集的目标和内容;选择信息源;考虑信息收集的方法

(2)教育信息的加工:

将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使之成为有用的;将手机的信息进行整理;使之成为有序的;将手机的信息进行编码,使之成为易传的

(3)教育信息的传递:

传递的信息要与针对性;传递的信息应是完备的;要注意信息的时效;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要注意克服信息传递中的干扰

4.影响教师传播行为的因素

(1)政治法律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3)其他因素(如信息价值、组织因素、受传者因素、技术因素)

主观题:

阐释一个合格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

(1)热爱教育传播事业:

对教育传播事业的热爱,是教师搞好教育传播工作的前提。

(2)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

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传播科学知识、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等,具有丰富的知识,教师才能更接近学生,获得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

(3)掌握教育传播技术:

教育传播的效果,主要是由教育传播技术的好坏来决定的,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掌握教育传播技术。

(4)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5.教育传播中的学生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是教育信息的接受者,另一方面,又是反馈信息的传播者。

6.学生的传播行为

(1)接受传播信号:

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认真听取教师的课题讲授;使用多种教育传播媒体;视听大众传播媒体;亲身参与教学实践和社会活动

(2)进行译码:

将信号转换为符号;将符号解释为信息意义

(3)输出与反馈信息

7.影响学生传播行为的因素(126)

1社会文化因素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会影响学生的传播行为。

2知识因素1知识基础学生要接受教师的传播内容,必须具备接受传播内容的必备知识基础2解码能力对教育传播系统所使用的符号,学生如果解码能力不强,就很难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3心理因素学生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传播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4其他因素一些其他因素如学生的身体状况、学生的学习能力等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传播行为。

8.学生的传播心理(130~134)

一选择性心理

1选择性注意受传者的注意是选择性的,选择和注意和自己有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2选择性理解(1需要2态度3情绪4习惯)

3选择性记忆人们容易记住自己愿意记住的事情,而容易忘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二遵从性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的运用这一心理】

1群体因素

2个体因素(1个体的威信2个体的心理特征3个体的性别特征)

第六章

1.教育传播环境:

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2.“地球村”是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迈克鲁汉在1964年初出版的著作《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中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

“全球化”是1969年布热津斯基在《两代人之间的美国》中正式提出来的。

3.教育传播环境的基本功能(146~147)

1扩展功能能扩展教育传播的内容与空间

2激励功能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陶冶功能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发展个性

4益智功能环境因素能提高学生的用脑效率,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5增强功能能增强师—生,生—生,师生—社会之间的交往、接触、联系合作与互相了解。

第七章

一、教育传播效果理论:

1子弹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改变和塑造人们的观点,观念的强大威力。

2有限效果论媒体的运行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的,这些社会中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对其成员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

3强效果论积累性、普遍性和和谐性

二、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

经过一定的传播教育过程之后,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

1特定的教学目标

2特定的教学对象

3采用多种教育传播媒体(最优媒体的选择)

4特殊的效果评价方法

教育传播效果的表征:

1教育传播阶段性效果的表征(1达标程度2教学时间3教学规模)

2教育传播远期效果的表征:

(1毕业生的工作性质2毕业生的工作能力3毕业生的工作成果)

教育传播效果优化原理:

(1)共同经验原理传播媒体可以起到提供间接经验的作用,扩大共同经验

(2)抽象层次原理将抽象与具体结合,既要说出抽象特点,又要用具体实物解释

(3)重复作用原理通过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方式重复呈现一个概念

(4)信息来源原理权威、信源来源的可靠性。

(5)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方便性、显著性、吸引性、需要性、习惯性

第八章

教育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科学性

(2)操作性(3)综合化

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研究法(3)内容分析法(4)实验研究法(5)系统科学研究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