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3456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

《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阅读答案.docx

赠别二首杜牧《赠别》阅读答案

赠别二首杜牧《赠别》阅读答案

  引导语:

《赠别》是杜牧惜别在扬州认识的名妓所作,第二首重在写惜别,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表现的感情很深沉、很真挚。

  赠别二首(其一)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阅读训练8.本诗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被人赞为无理而情深,结合诗句诗谈谈你的理解。

  (5分)9.请说明本诗最后两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其使用的妙处。

  (6分)答案:

8.答案:

明明多情,却说总无情,视为无理。

  诗人实际表达的是因爱的太深,无论怎样,都难以表现内心的多情,是为情深。

  相关诗句唯觉樽前笑不成。

  诗人想在对情人举樽道别时能强颜欢笑,宽慰情人,却始终挤不出笑容。

  送别时明明内心感伤,却说到笑且笑不成表面,表面好像无情,实际是因为情至深。

  (答出理解,给三分;结合诗句分析,给两分。

  )9.答案:

最后两句把蜡烛拟人化,妙处一:

是将蜡烛的烛芯巧妙说成蜡烛有心;妙处二,是进一步把蜡烛有心解读成替人惜别之心;妙处三,是把蜡烛彻夜流淌的烛泪,说成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漫漫长夜的忧伤惜别也彻夜伤心落泪,妙处四,是借此巧妙而动人的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长夜不寐洒泪伤别。

  (答拟人一分,解读四分,4点说出3点就可得满分。

  )杜牧文学成就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

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

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

  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

  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长安秋望》。

  表现了诗人高蹈绝俗、明净开阔的襟怀。

  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长安秋望①楼倚②霜树③外④,镜天⑤无一毫⑥。

  南山⑦与秋色⑧,气势⑨两相高。

  注释①秋望:

在秋天远望。

  ②倚:

靠着,倚立。

  ③霜树:

指深秋时节的树。

  ④外:

之外。

  指楼比霜树高。

  ⑤镜天:

像镜子一样明亮、洁净的天空。

  ⑥无一毫:

没有一丝云彩。

  ⑦南山:

指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

  ⑧秋色:

晴高气爽的天空。

  ⑨气势:

气概。

  喻终南山有与天宇比高低的气概。

  白话译文楼阁高耸于经霜的树林之上,我登高远望,天宇间不见一丝云彩,宛若明镜。

  终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样高峻,莫不是要与秋色试比气势的大小?

创作背景此诗作年难确定,以大中四年(850)杜牧在长安,且多咏长安景色,故应是诗人晚年居住在长安所作。

  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

  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

  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赏析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

  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

  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楼倚霜树外,是说作者所登上的高楼倚树矗立。

  注意树前的霜字和树后的外字。

  霜给人的意象薄白净洁。

  外含两点意思,一是旁,一是上。

  合而观之,是诗人登楼乌瞰,产生了一种楼高出树顶之外的感受。

  楼立霜树之上,人立高楼之上,创造出一种清高兀立的意境,并暗点题目。

  镜天无一毫,这句写仰首所见,很形象。

  镜子似的天空,明净得连一根极细微的毫毛也没有,看不见一丝云影,看不见一点风尘。

  意境极为高远明净,寥廓清空,令人胸襟开朗,芥蒂一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遥望终南山,在天晴气清的秋日,更显得高峻巍峨,耸立天际,气势高远。

  这气象我们从对终南山的印象以及气势和高等词语中想象得到,问题是秋色高怎样理解。

  色有神态、气色、景象之意,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中的色字就同这里的用法用意相似。

  那么,这两句是说终南山与秋高的神色气象两相较量,试看谁的气势更加高远。

  篇末的高字,点出了诗人心目中所注视欣慕的是万般秋色中的那种高远无极的气象。

  高是这首五言诗的诗眼,全诗各句都在围绕着这个关键性的字眼着笔设景。

  楼高于树,山高于楼,天高于山,诗人采用以实托虚,以意写神的手法,轻笔淡墨地勾勒展示了秋日天空高高在上的神态气色,使人感到高得寥廓无极、深邃明净,虚无空灵,浩渺雄浑,若有若无。

  登楼极目,似与苍穹接轨,清新气流荡涤心胸,悠然脱俗,升腾化外。

  而且由于对实物的描写,没有一笔重彩浓抹,让人只觉得树挺拔、楼矗立、山耸峙,一一立地凌空,直上九霄,竖列眉睫之前,又给人一种高直疏朗的美感。

  胸有正气格自高,秋色的这种高直清明的只可意会的神韵,正是诗人胸襟、性格的外射。

  由此看来,这首写意诗可谓晚唐诗苑的一朵奇葩。

  拓展阅读:

杜牧生平家世背景杜牧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杜牧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这样形容自己家庭: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早期仕途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

  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

  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文宗大和二年(828),杜牧26岁,进土及第。

  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

  京衔是监察御史里行。

  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

  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

  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

  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

  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

  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开成二年(838),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

  开成五年,杜牧升官为膳部员外郎。

  迁官外放会昌元年(841年)杜牧调任比部员外郎,武宗会昌二年(842),外放为黄州刺史。

  杜牧外放的原因史书上并无记载。

  杜牧自己认为是宰相李德裕的排挤。

  而李杜两家为世交,李德裕为何不喜欢杜牧,有人认为是杜牧为人倜傥,不拘小节,与李德裕的理念不合;而且牛李党争,杜牧与牛僧孺私交甚好,可能被李德裕认为是牛党。

  后杜牧任池州、睦州刺史。

  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的帮助,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暮年杜牧任司勋员外郎不到一年,就因为京官俸禄低,而难以养家请求外放杭州刺史,但是没有批准。

  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

  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

  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同年秋天,杜牧到任湖州刺史。

  他在湖州凭吊前贤,结识诗友,作了不少诗。

  一年后,他又被内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到长安第二年,迁中书舍人。

  这段时期,杜牧重新整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并且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

  赠别二首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

  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杜牧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

  杜牧《长安秋望》朝缨初解佐江濆,麋鹿心知自有群。

  汉囿猎稀慵献赋,楚山耕早任移文。

  卧归渔浦月连海,行望凤城花隔云。

  关吏不须迎马笑,去时无意学终军。

  注释①此诗见许浑自书乌丝栏诗真迹,当为许浑作。

  诗大中三年作。

  ②缨:

系冠带。

  解缨:

谓辞官。

  江濆:

江边。

  佐江濆:

指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司马。

  许浑《乌丝栏诗自序》:

大中三年,守监察御史,抱病不任朝谒,坚乞东归。

  又其《梁秀才以早春旅次大梁将归郊扉言怀兼别示亦蒙见赠凡二十韵走笔依韵》诗自注:

某自监察御史谢病归家,蒙除润州司马。

  濆,许浑诗作滨。

  ③糜鹿:

兽名,俗称四不象。

  此用以自比,谓己如糜鹿志在长林丰草。

  ④汉囿:

汉代的囿苑。

  汉成帝大夸胡人以多禽兽,射猎于长杨,扬雄献《长杨赋》以讽。

  见《汉书·扬雄传》。

  ⑤凤城:

指长安。

  ⑥终军:

西汉济南人,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

  步入关,关吏予军繻,作为出关乘传之信物,军弃繻而去,曰:

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后军为谒者,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

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

  事见《汉书》本传。

  赠别二首拓展阅读:

杜牧评价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

  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

  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

  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一点事。

  《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又如《河湟》一诗: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

  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

  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

  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

  他的《华清宫诗》:

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也和这诗后两句具有同样沉痛的心情。

  《早雁》一诗则用比兴的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惊飞四散的哀鸿,象征在回纥侵略蹂躏下逃回祖国的边地人民。

  诗中既表现了对难民的体贴同情,也暗示统治者对他们的漠不关心,仙掌、长门,并非泛泛的修词设色,岂逐春风也不仅仅是写鸿雁秋来春返的自然现象。

  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和现实背景,和白居易《缚戎人》、《西凉伎》是相近的,但他用的是近体,写得更简练浑括。

  他的咏史诗也很著名。

  有的诗是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

  如《过华清宫三绝句》中的两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诗里通过人们所熟知的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王们的荒淫享乐。

  其创作意图和他不满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阿房宫赋》是完全一致的。

  他另一些咏史作品,则带有较为明显的史论特色。

  如《赤壁》诗: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乌江亭》诗: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都是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创的议论。

  他这种论史绝句的形式,后来颇为许多文人所仿效。

  杜牧的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例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这些诗词采清丽,画面鲜明,风调悠扬,可以看出他才气的俊爽与思致的活泼。

  前两首在写景中还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

  但他的诗中也有一些思想感情很不健康的作品,有的诗带有浓厚的个人潦倒失意的感伤情调,缺乏理想的光彩。

  而《遣怀》、《赠别》、《叹花》等诗,更是专写征歌狎妓的颓放糜烂生活。

  饮酒狎妓是唐代文人中流行的风气,杜牧的这类诗更为后代无行的文人们所称道。

  这些作品无疑是他诗中的糟粕。

  杜牧作诗是比较重视思想内容的。

  他认为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答庄充书》)他很推崇李杜,说李杜泛浩浩,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他的《李贺歌诗集序》一方面肯定李贺歌诗是骚之苗裔,同时也指出他缺乏《离骚》那种言及君臣理乱,有以激发人意的思理。

  他说自己的创作是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

  这些话,可以看出他在诗歌理论上的主张和创作上的积极追求。

  但在创作实践上,他那些以华丽词藻写颓放享乐生活的诗,显然和不务奇丽,不涉习俗的主张是自相矛盾的。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注释1、郭:

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2、山郭:

依山的城镇。

  3、南朝:

东晋灭亡后,先后在南方地区建立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合称。

  4、四百八十寺:

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

  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

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5、楼台:

指寺庙。

  翻译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赏析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使人生观了几个景点,也就更深刻了。

  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

  诗人在这里不说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

  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

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

  这里也体现出了当时修建寺庙是非常劳民伤财的事,联系到作者作此诗时处于晚唐时期,所以也不乏诗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

  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

  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

  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

  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

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

  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

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

  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

  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

  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

  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

  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

  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

  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

  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只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

  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应该作抽象的推论。

  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厌恶。

  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

  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

  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

  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尔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表达了作者的情绪很中性,既无明显的憎,也无明显的恶,仅仅是在单纯地写景、咏春。

  拓展阅读:

杜牧介绍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杜牧《江南春绝句》杜牧的《沈下贤》是追思中唐著名文人沈亚之的诗作,凭吊了沈亚之高洁的诗格和人格。

  以下是全诗,随小编来看一下吧。

  沈下贤1斯人清唱何人和2,草径苔芜不可寻3。

  一夕小敷山下梦4,水如环佩月如襟5。

  注释沈下贤:

沈亚之(781~832),字下贤,吴兴(今浙江吴兴县)人。

  元和间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后贬为南康尉。

  是著名文学家,工诗善文,尤长于传奇小说。

  斯人:

这人,指沈下贤。

  清唱:

指作诗。

  和:

指和诗。

  草径:

杂草丛生的小路。

  苔芜:

青苔遍地。

  不可寻:

找不到,指沈下贤旧居遗迹。

  小敷山:

又叫福山,在湖州乌程县西南二十里,是沈下贤旧居所在地。

  水如环佩:

形容小敷山下河水之声如同妇女所饰环佩一样琤琮作响。

  月如襟:

指月光清明如同沈下贤的襟怀一样高洁。

  白话译文沈下贤所唱的诗,谁能够和得上?

他旧居已是杂草满路青苔遍地形迹难寻了。

  我在他家乡小敷山下一夜的梦境里,听到溪水如佩环琤琮,看到月光如同他襟怀高洁。

  创作背景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作者杜牧任湖州刺史,在经过沈下贤曾居住过的小敷山时有感而作此诗。

  沈亚之善作传奇小说。

  他写的传奇,幽缈顽艳,富于神话色彩和诗的意境,在当时别具一格。

  李贺、杜牧、李商隐对他都很推重。

  故诗人杜牧作此诗以表达他对沈下贤的仰慕。

  赏析首句斯人清唱何人和,以空灵夭矫之笔咏叹而起。

  句中用一清字,使此诗意境的清迥拔俗与文辞的清新秀朗一齐写出。

  全句亦赞亦叹,既盛赞沈下贤诗歌的格清调逸,举世无与比肩;又深慨其不为流俗所重,并世难觅同调。

  沈下贤一生沉沦下僚,落拓不遇。

  其生平事迹,早就不为人知。

  当杜牧来到沈下贤家乡吴兴的时候,其旧日的遗迹已不复存留。

  草径苔芜不可寻,这位吴兴才人的旧居早已青苔遍地,杂草满径,淹没在一片荒凉之中了。

  生前既如此落寞,身后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