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80168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docx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

赠别杜牧阅读答案

【篇一:

2014东城区模拟二语文试题答案】

二)

语文2014.5.

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前的孩子认字,全凭记忆。

如今的孩子读书,先学注音符号,这是一大改革。

本来是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我们的文字不是拼音的,虽然其中一部分是形声字,究竟无法看字即.

能读出声音,或是发音即能写出文字。

注音符号(比反切高明多了)是帮助把语言文字合而为.

一的一种工具,对于儿童读书实在是无比的方便。

我们中国的文字不是没有严密的体系,所谓六书即是一套提纲挈领的理论,虽然号称“小学”,小学生谁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说过这样一段话:

北京语实在是一种最可怜的方言,总共只有四百二.

十个音缀;普通的语词不下有四千个,这四千多个的语词,统须支配于四百二十个音缀当中。

同音语词的增进,使听者受了极大的困难,于此也可以想见了……

这是外国人对外国人所说的话,我们中国儿童国语娴熟,四声准确,并不觉得北京语“可怜”。

我们的困难不在语言,在语言与文字之间的不易勾通。

所以读书从注音符号开始,这方法是绝对正确的。

(取材于梁实秋《从开蒙说起》)

1.“反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所使用的两个汉字,前者取其声母,后者取其韵母,声母韵母相碰撞组合,产生出被注音汉字的读音。

文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无分切b.切,千结切c.只,诸氏切d.缀,尺过切

2.形声字是用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合起来构成的字。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全都是形声字的一项是(2分)

a.广袤振聋发聩邂逅缠绵悱恻....

b.尘寰肝肠寸断发酵风声鹤唳....

c.忖度川流不息福祉比比皆是....

d.癖好刨根问底步履甘之如饴....

3.根据语境,文中黑体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合而为一b.提纲挈领c.娴熟d.勾通

4.“所谓六书”中“六书”指的是(2分)

a.风、雅、颂、赋、比、兴

b.《诗》《书》《礼》《易》《乐》《春秋》

c.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d.篆书、隶书、魏书、草书、行书、楷书

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之后的陈独秀又编了一部《小学识字读本》,是文字学方面一部杰出的大作,但是显然不是适合小学识字的读本。

②近代章太炎编了一个《部首歌》,“一、上、三、示;王、玉、珏?

?

”煞费苦心,谁能背得上来?

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五百四十个部首就会使得人晕头转向。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③①d.①③②

6.阅读下列对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文意,画线语句改写后表明“阿夏”实现了“愿望”的一项是(3分)

……第一位女巫叫阿夏,她患了治疗师都无法治愈的疾病。

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阿夏跳入幸运泉,刹那间,阿夏竟然能够站起来了,更神奇的是,她那可怕疾病的所有症状都消失了。

a.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还要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b.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而且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c.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然后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d.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从而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8.下列诗句中,以物喻人的一项是(2分)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b.日岀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c.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元稹《菊花》)

d.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幻为路上行人,备受风雪之苦,然后回想在家,则无论寒燠.晦明,皆有胜人百倍之乐矣。

尝有画雪景山水,人持破伞,或策蹇驴,独行古道之中,经过悬崖之下,石作狰狞之状,.

人有颠蹶之形者。

此等险画,隆冬之月,正宜悬挂中堂。

主人对之,即是御风障雪之屏,暖胃和衷之药。

善行乐者,必先作如是观,而后继之以乐,则一分乐境,可抵二三分,五七分乐境,便可抵十分十二分矣。

然一到乐极忘忧之际,其乐自能渐减,十分乐境,只作得五七分,二三分乐境,又只作得一分矣。

须将一切苦境,又复从头想起,其乐之渐增不减,又复如初。

此善讨便宜之第一法也。

譬之行路之人,计程共有百里,行过七八十里,所剩无多,然无奈望到心坚,急切难待,种种畏难怨苦之心出矣。

但一回头,计其行过之路数,则七八十里之远者可到,况其少而近.

者乎?

譬如此际止行二三十里,尚余七八十里,则苦多乐少,其境又当何如?

此种想念,非但可为行乐之方,凡居官者之理繁治剧,学道者之读书穷理,农工商贾之任劳即勤,无一不.

可倚之为法。

噫,人之行乐,何与于我,而我为之嗓敝舌焦,手腕几脱。

是殆有媚人之癖乎?

(取材于李渔《冬季行乐之法》)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无论寒燠晦明燠:

暖,热.

b.人持破伞,或策蹇驴蹇:

跛,瘸.

c.但一回头,计其行过之路数但:

空,白白..

d.凡居官者之理繁治剧凡:

凡是.

10.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独行(于)古道之中

b.正宜悬挂(诸)中堂

c.(其)即是御风障雪之屏

d.然无奈(吾)望到心坚

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一幅风雪行旅图,就是抵挡风雪的屏障,是暖身的良药。

b.作者认为百里行程走了七八十里,若想怎么还不到,就会闷闷不乐。

c.别人行乐与作者无关,但作者依旧喋喋不休,原因在其好谄媚他人。

d.这篇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阐明了“冬季行乐”的有效方法。

1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一哲理的认识。

(不少于150字)(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5分)

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者曰无他以捕萤往晡①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

萤者。

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

(取材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注释:

①晡:

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

14.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

(8分)

映带左右”等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1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③题。

(12分)

独不见

李白

白马谁家子?

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①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②简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

(4分)

③清代学者王琦说:

“杨升庵曰:

太白诗: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又云: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岂是’‘殊非’,变幻二字,愈出愈奇。

”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两个词语使用的妙处。

(5分)

附: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李白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18题。

回观世界艺术发展史,从起源上看,艺术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人类凭借想象力独立创造的,另一类是从对生活某些活动的模仿变异升华而成的。

前者的创造或许受生活中零碎元素的启发,但没有直接的模仿物;后者则有生活的原型,在生活原型基础上作美学提升。

第一类的典型代表可推建筑,第二类的典型代表可推舞蹈。

书法跟舞蹈一样,属于第二类,是某些生活活动的艺术化。

从艺术形态的来源说,舞蹈来源于生活原型,但一旦升华分离后,便不再介入生活原型,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艺术不干预生活。

但是,书法却始终和生活原型“捆绑”在一起——所有的书写场合(不管实用还是审美)都可以用书法。

由于书法艺术与汉字书面语言书写体系同步诞生、同体演进,从艺术特质上,也就秉承了“实用书写”的全部特性。

从中国书法史的发展看,无论在“艺术服务生活”的前期(所有书法作品都直接服务生活,没有为艺术而艺术的书法),还是宋元以后“艺术服务艺术”(无生活功能目的,书法家为表现而创作),审美的书法成为书法艺术主流的时期,书法的“可辨读性”原则一直被奉为一个艺术法则而得到普遍遵守。

实用书写受“记录”或“抄写”的效率原则约束,书写时不能“颠倒”或“打乱”文字顺序随意书写。

书法艺术创作也是如此。

这使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虽同属“写意”一系,但在创作演进的过程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中国画对一个画面内的不同描绘对象,有大体的空间顺序要求,但这个要求是很宽松的,对画家不产生严格约束。

书法家则不同。

“一字乃终篇之准”,书法家一笔下去,就必须顺着笔势往下写,一气呵成。

书法家的多数作品,都是在“单向时空行进”状态下完成的,不像绘画艺术,勾、皴、点、染,都可以逆向“行驶”,来回反复修改、涂改。

【篇二:

杜牧《赠别》赏析】

/p>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

1、多情句:

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2、尊:

酒杯。

这首诗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的留恋惜别之情。

离席别宴上,情人凄然相对无语话别,貌似无情却其实多情,强颜欢笑却又笑不成欢。

这种不忍离别却不得不别的煎熬该是何等痛彻心肺,以至于在诗人看来,眼前那支彻夜燃烧的蜡烛一滴一滴地掉泪,像是在替即将分别的一对情人惋惜伤心呢。

从这种有心垂泪,无意分别的描写可以看出,离别有多艰难,多复杂。

人生也许正是在这种缠绵悱恻的离情别意当中才更显得沉重而宝贵吧。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

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

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

“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

“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

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韵义】

酒宴上凄然相对,像是不认识似的;

只觉得酒筵上难以强颜欢笑。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评析】

?

?

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

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篇三:

2014北京市东城区高考语文二模试题(附答案)】

pclass=txt>语文2014.5.

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从前的孩子认字,全凭记忆。

如今的孩子读书,先学注音符号,这是一大改革。

本来是

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我们的文字不是拼音的,虽然其中一部分是形声字,究竟无法看字即.

能读出声音,或是发音即能写出文字。

注音符号(比反切高明多了)是帮助把语言文字合而为.

一的一种工具,对于儿童读书实在是无比的方便。

我们中国的文字不是没有严密的体系,所谓六书即是一套提纲挈领的理论,虽然号称“小学”,小学生谁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说过这样一段话:

北京语实在是一种最可怜的方言,总共只有四百二.

十个音缀;普通的语词不下有四千个,这四千多个的语词,统须支配于四百二十个音缀当中。

同音语词的增进,使听者受了极大的困难,于此也可以想见了?

?

这是外国人对外国人所说的话,我们中国儿童国语娴熟,四声准确,并不觉得北京语“可

怜”。

我们的困难不在语言,在语言与文字之间的不易勾通。

所以读书从注音符号开始,这

方法是绝对正确的。

(取材于梁实秋《从开蒙说起》)

1.“反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所使用的两个汉字,前者取其声母,后者取其韵母,声母韵母相碰撞组合,产生出

被注音汉字的读音。

文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无分切b.切,千结切c.只,诸氏切d.缀,尺过切

2.形声字是用表义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合起来构成的字。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全都是形声字

的一项是(2分)

a.广袤振聋发聩邂逅缠绵悱恻....

b.尘寰肝肠寸断发酵风声鹤唳....

c.忖度川流不息福祉比比皆是....

d.癖好刨根问底步履甘之如饴....

3.根据语境,文中黑体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合而为一b.提纲挈领c.娴熟d.勾通

4.“所谓六书”中“六书”指的是(2分)

a.风、雅、颂、赋、比、兴

b.《诗》《书》《礼》《易》《乐》《春秋》

c.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d.篆书、隶书、魏书、草书、行书、楷书

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之后的陈独秀又编了一部《小学识字读本》,是文字学方面一部杰出的大作,但是显然不是适合小学识字的读本。

②近代章太炎编了一个《部首歌》,“一、上、三、示;王、玉、珏?

?

”煞费苦心,谁能背得上来?

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五百四十个部首就会使得人晕头转向。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③①d.①③②

6.阅读下列对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文意,画线语句改写后表明“阿夏”实现了“愿望”的一项是(3分)

?

?

第一位女巫叫阿夏,她患了治疗师都无法治愈的疾病。

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

?

阿夏跳入幸运泉,刹那间,阿夏竟然能够站起来了,更神奇的是,她那可怕疾病的所有症状都消失了。

a.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还要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b.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而且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c.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然后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d.她希望幸运泉能治好她的疾病,从而让她过着长寿、快乐的生活。

8.下列诗句中,以物喻人的一项是(2分)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b.日岀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c.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元稹《菊花》)

d.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幻为路上行人,备受风雪之苦,然后回想在家,则无论寒燠.晦明,皆有胜人百倍之乐矣。

尝有画雪景山水,人持破伞,或策蹇驴,独行古道之中,经过悬崖之下,石作狰狞之状,.

人有颠蹶之形者。

此等险画,隆冬之月,正宜悬挂中堂。

主人对之,即是御风障雪之屏,暖胃和衷之药。

善行乐者,必先作如是观,而后继之以乐,则一分乐境,可抵二三分,五七分乐境,便可抵十分十二分矣。

然一到乐极忘忧之际,其乐自能渐减,十分乐境,只作得五七分,二三分乐境,又只作得一分矣。

须将一切苦境,又复从头想起,其乐之渐增不减,又复如初。

此善讨便宜之第一法也。

譬之行路之人,计程共有百里,行过七八十里,所剩无多,然无奈望到心坚,急切难待,种种畏难怨苦之心出矣。

但一回头,计其行过之路数,则七八十里之远者可到,况其少而近.

者乎?

譬如此际止行二三十里,尚余七八十里,则苦多乐少,其境又当何如?

此种想念,非但可为行乐之方,凡居官者之理繁治剧,学道者之读书穷理,农工商贾之任劳即勤,无一不.

可倚之为法。

噫,人之行乐,何与于我,而我为之嗓敝舌焦,手腕几脱。

是殆有媚人之癖乎?

(取材于李渔《冬季行乐之法》)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无论寒燠晦明燠:

暖,热.

b.人持破伞,或策蹇驴蹇:

跛,瘸.

c.但一回头,计其行过之路数但:

空,白白..

d.凡居官者之理繁治剧凡:

凡是.

10.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独行(于)古道之中

b.正宜悬挂(诸)中堂

c.(其)即是御风障雪之屏

d.然无奈(吾)望到心坚

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一幅风雪行旅图,就是抵挡风雪的屏障,是暖身的良药。

b.作者认为百里行程走了七八十里,若想怎么还不到,就会闷闷不乐。

c.别人行乐与作者无关,但作者依旧喋喋不休,原因在其好谄媚他人。

d.这篇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阐明了“冬季行乐”的有效方法。

1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一哲理的认识。

(不少于150字)(12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5分)

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者曰无他以捕萤往晡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

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

(取材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

注释:

①晡:

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

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者曰/无他/以捕萤往/晡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

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

14.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

(8分)

①李密在《陈情表》中所陈之情,包括对祖母刘氏的孝情: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

映带左右”等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③《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把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

宗旨。

④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苏轼却在《定风波》开篇中用平静的口气道:

“,”,营造出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

①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②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⑤你不分好歹何为地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1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③题。

(12分)

独不见

李白

白马谁家子?

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

风催寒梭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①下列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写白马子(边塞儿)远戍边塞,闺中人忆之而流泪,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写出了从春天到秋天,闺中人孤独难耐,承受着思念的苦痛。

c.“忆与君别年”两句写当年离别时种下的桃树十分矮小,表达了岁月易逝的悲痛。

d.“终然独不见”两句点明题意,使用一个“空”字,饱含了闺中人思夫绝望之感。

②简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数词使用的艺术效果。

(4分)

“百馀尺”运用夸张手法与“种桃齐蛾眉”形成对比,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写出桃树之高,时间的流逝,表达了闺中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

(言之有理即可)

③清代学者王琦说:

“杨升庵曰:

太白诗: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又云: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岂是’‘殊非’,变幻二字,愈出愈奇。

”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两个词语使用的妙处。

(5分)

附: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李白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意思是天山雪深三丈,难道是远行的时候吗。

“岂是”一词使用反问语气,借女子对丈夫在如此艰苦恶劣的情况下仍要戍守边塞的不解,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情绪。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是说在水乡秋夜风月的美好时光,本非远别的时候。

“殊非”一词使用否定口气,加深了诗人不愿离别的感情程度。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18题。

回观世界艺术发展史,从起源上看,艺术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人类凭借想象力独立创造的,另一类是从对生活某些活动的模仿变异升华而成的。

前者的创造或许受生活中零碎元素的启发,但没有直接的模仿物;后者则有生活的原型,在生活原型基础上作美学提升。

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