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24183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一、教材简析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的吹响,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着“走进西部”这一专题进行编写的。

这一组教材共选编了4篇课文,其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西部的神奇,西部的开发与建设,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比如老舍的《草原》就描绘了内蒙古的草原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

《丝绸之路》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那一幕,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中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白杨》则通过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与子两代人的交谈,借助白杨,讴歌了一代又一代献身边疆的建设者们。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了在艰苦的条件下,西部建设者们攻克难关创造奇迹的经过。

本单元以走进西部作为专题进行研究,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有关西部的资料,了解西部,培养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走进西部》,课后安排了阅读连接,此外教材还安排了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与习作的训练项目,再回顾与拓展中设置了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为同学们的知识拓展搭制了平台。

学习整组教材,学生既要把具体的景、人、事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还要借助一些课外资料认识西部,了解西部,加深对西部的自然风光及建设者热爱之情。

所以在整组的教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多方位、多渠道的了解西部,还要联系上下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句式及语言的优美,提高理解语言及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和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4、学习课文文中的生字词。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2、体会作者观察、联想和想象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安排

1、草原3课时

2、丝绸之路1课时

3、白杨2课时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4课时

回顾.拓展2课时

1、草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去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草原吗?

通过所学知识,说说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我们跟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看看草原,看看他在那里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二)走进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自学要求:

    大声的读课文,读准文中生字的读音,请将你不熟悉的字词注上拼音;

○2把不好读的词语和句子多度几遍,直到读通顺,把你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我们在学习课文时注意结合课文。

  2、自学检查:

    大屏幕出示本课的生字,点名读生字。

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对学生多次出错的地方作强化训练。

   大屏幕出示本课词语,点名读词语,相机指导学生读错的部分。

针对本地学生对平翘舌音以及“h”和“f”分不清的情况对“柔美”、“回味”、“洒脱”、“疾驰”、“拘束”、“羞涩”、“翠色欲流”这几个词作重点指导。

    小组间比赛读新词

  3、初步感受草原的魅力: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课文。

然后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的映像。

(广阔、碧绿、草原人民好客等)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些内容。

    (3)交流、展示: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根据作者的行踪所写)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二) 最近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的魅力。

师:

上次课,我们初步感受了草原的美景,这节课我们跟着老舍先生具体的去感受一下草原的魅力。

1、请你们结成小组,一起去草原旅游。

注意不要走马观花,要用心,用情感细细的去品味。

然后选择一种你认为好的方式来回报你们的学习。

(比如:

朗诵、画画、吟诗、唱歌、跳舞等)

2、小组学习。

3、 学习结果汇报,交流。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结合多学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理解“茫茫”的意思。

并且体会“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原因。

体会“羊群无论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的妙处。

(大屏幕提示:

体会句子的妙处的方法有:

修辞手法;重点字词,尤其是动词的妙用;句子表现的意境美)

小丘的美:

请学生朗读有关描写小丘的部分;

反复朗读,读出小丘的美妙之处。

重点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翠色欲流”意境美。

用“渲染”法根据课文描写画画你心中的草原。

(请学生快速作画,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品)

“这种境界••••••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作者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你有没有想到关于草原的一首小诗或者即兴将你的感受用几句诗一样的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呢?

草原风光组图欣赏,多媒体展示根据课文描写展示组图,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和图片提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小结过渡:

是呀,多美的草原呀。

那里会居住着什么样的人们呢?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访问陈巴尔虎旗

    师:

陈巴尔虎旗是作者和朋友们访问的地方,那里的人民和我们土家族苗族聚居区的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区别呢?

你们想知道吗?

(生答)

1、我来当草原旅游小导游:

假如你是一位导游,现在要带着大家去草原游玩,你需要给大家介绍有关草原的哪些内容呢?

根据课文第2、3、4、5自然段的描写,以小组学习的形式,结合你们预习课文时准备的资料,为你的导游工作做准备

2、小组合作学习

3、展示、交流。

每一小组选一位发言人,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去草原游玩,介绍那里的风土民情。

班上其他同学作文游客可在导游介绍时随时提问,当导游有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可以帮忙回答。

若有大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老师将把它记录下来。

等待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

(三)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升华主题。

  师小结过渡:

好一个能干的小导游呀,给我们展示了蒙古草原的美,让我们体会到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那我们再来体会一下“梦汉情深”四个字,你们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找出来,好好读读。

1、根据提示自学。

2、汇报,朗读。

师小结:

是呀,多美的草原,多热情的蒙古人民,多么与众不同的待客方式。

关于西部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呢?

(根据预习时在图书室查找的资料,向老师、家长了解的资料介绍祖国美丽辽阔的西部)

(四让我们再来一起探索课文写作方面的一些特点吧!

    师:

课文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是什么?

(生:

对草原的喜欢,对蒙古族人民的赞美)

    师:

是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情感的呢?

请你们先自己思考,然后再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感受

    生1:

直抒胸臆,课文中很多地方都在直接描写草原的美,从中很容易感受出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生2:

细致的描写,课文中作者细致的描写了草原的美景,如果不喜欢怎么能看得这么仔细,写得这么细致呢?

  生3:

对事情的记叙,很自然,不做作,让读者在其中感受到蒙古人民的好客、热情、大方,蒙汉情深。

  师:

是呀,归纳得很好。

让我们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五)结束

请大家跟着《美丽草原我的家》和一段有关草原的视频一起去欣赏草原的美丽和与众不同吧!

2.丝绸之路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   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

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 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

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 

1、 自读课文。

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 读后交流:

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 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

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体会到什么?

 

2、 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 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所付出的艰辛,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

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

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

”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

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

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

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

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

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

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   师生总结 ,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

它是中国的骄傲。

 

五  品读文章,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3.白杨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x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

”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

“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

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

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

看!

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

(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1)提出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

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

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2)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

哥哥最后一个问话:

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①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②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

(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

 

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

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

(板书:

画上一颗心的图案。

)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

”)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x疆工作,妈妈也在x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x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x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x疆去工作。

你们知道吗?

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2)老师引读:

“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x疆去,你们知道吗?

 

(3)老师引读:

“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x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4)小结:

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接着往下学。

 

(二)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2.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3.学生交流讨论。

 

4.理解爸爸的心。

 

(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

①指心脏。

②指思想、感情等。

 

(2)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

心情、心思、心愿。

 

(3)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4)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

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指板书回答,并擦掉心中的“?

”号。

)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

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

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x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

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

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学习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学习难点 

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教学准备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x藏风光短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师:

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

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

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

(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

这就是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