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4683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

《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docx

马克思出题重点+提纲参考答案

2010-11学年第2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密)

一、题型

1、辨析题(4x6’=24’)

2、简答题(3x8’=24’)

3、评述题(2x5’=10’)

4、文本阐释题(2x6’=12’)

5、课堂反馈题(1x14’=14’)

6、材料分析题(1x16’=16’)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与科学、常识的关系理解

2、哲学的价值理解

3、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4、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理解

5、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劳动、实践的理解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0、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重要性

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3、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与严重缺陷

6、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统一

7、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四、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实质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分析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3、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形态发展上“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观点及其关联

4、马克思的座右铭及其理解

马克思复习资料(整理版)

1、马克思主义狭义与广义的理解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

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

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的合理成分与局限性分析

(1)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

辩证法、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

唯物论、形而上学、不彻底。

(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

(3)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

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

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政治立场: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5、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关系有两个方面:

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派别;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别。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原因:

1、由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不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不可能是哲学。

2、由哲学发展的历史证明的,一部哲学发展史,就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展开斗争的历史。

3、由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了哲学中其他问题。

4、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它必须成为哲学的根本问题。

6、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理解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

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之然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是饥饿的物质活动

①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性

②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④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回答: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

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8、联系的客观性理解;发展的实质的理解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想象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

坚持练习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新事物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是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2、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病添加了就是无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原因: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它们的关键。

③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给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0、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重要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1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②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得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12、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与严重缺陷

合理前提:

它把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作为反映论的基本前提,把认识看成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两个严重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13、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1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客观的。

所以,检验真理不能在纯意识的范围内进行。

唯心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认为真理可以在纯粹意识范围内进行,这是错误的。

旧唯物主义又看不到真理的主观形式,看不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把客观事物本身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错误的,要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只能是一个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它就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实践有能动性,即主观性;实践又有客观性。

所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5、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唯心史观的缺陷:

它仅仅参考了人类活动的思想动机,用思想动机来解释历史事件的成因,而没有进一步考察形成这些动机的物质原因。

它只看到少数人的活动,即英雄人物,帝王将相活动的历史作用,而没有看到广大人民群众活动的历史作用。

1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1.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2.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7、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实质

定义:

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实质:

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18、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抽象劳动反映的则是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又是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

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一般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各种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是无法比较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着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19、价值规律

定义: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引起价格高于价值,获利较多,就会扩大生产,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部门,反之退出这个部门。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20、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分析

历史地位

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22、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的启示

尽管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时代风云不断变幻,但马克思的理论所面对的社会背景依然存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都以最深刻的方式回应了他自身的时代以及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证伪,而只是说明共产主义运动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马克思本人也早就预言了这一点,这其实更让人注意到马克思学说的价值。

当然我们也不能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现状过于盲目乐观。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要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立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那些在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资源凸显出来,以更好地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实践。

 

23、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形态发展上“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观点及其关联

马克思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同时也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24、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互相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有时辩证转化的。

25、哲学与科学、常识的关系理解

哲学告诉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人类探索发现的无限性;同时也告诉我们不要迷信科学,要承认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的局限性。

真理本身可以包含与之完全相反的真理,这是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纯唯物主义和纯唯心主义都能把人引向歧途,这也是辩证法。

哲学属反思性思维,常识和科学属构成性思维;哲学属概念思维,常识属表象思维

哲学与科学,常识代表了人类思维的两种维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哲学作为反思,以人类全部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常识和科学都是它的当然反思对象,并以次达到对世界的间接把握。

因而在它们之间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也不可相互替代

 

26、哲学的价值理解

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的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7、哲学范畴“度”、“扬弃”的理解及其意义

量:

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扬弃:

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运动规律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2)从实践到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9、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

实践创新是无限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理论创新的发展蕴于其中。

因此,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理论创新源于实践创新,不断从群众中来

(2)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不断到群众中去

(3)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检验标准

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知道新的实践.

30、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统一

这是恩格斯对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判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至上性,既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3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

唯物史观认为:

历史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3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和社会存在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其具体表现为: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3、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1)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表现在: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

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赖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4、人类实践活动的主体选择性(合目的性)与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合规律

性)的关系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的历史选择性的内在关系?

必然性和历史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括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和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35、马克思的座右铭及其理解

怀疑一切、思考一切

3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社会理想)仍然是人类憧憬的美好理想。

马克思关于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解放”思想,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解放”、“法权平等”的局限。

只要现实社会存在着种种不公正、不平等、和各种异化,人们就不会忘记马克思。

共产主义实际是人类本性中追求真善美理想的社会形式。

2)马克思对社会异化状态的批判,成为西方现代社会批判理论的先驱。

中国市场经济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指导。

3)共同理想离不开远大理想。

马克思的哲学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能忘记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的出现,是马克思理论中国化的结果。

4)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对自然、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社科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2011-5-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