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4856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武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武城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2

一、县域概况2

二、土地利用状况3

三、上轮规划实施评价6

四、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8

五、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8

第二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10

一、指导思想10

二、规划原则10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11

四、规划目标12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15

一、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15

二、优化土地利用布局18

第四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20

一、强化耕地全面管护20

二、切实保护基本农田21

第五章建设用地调控23

一、加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23

二、优化配置城乡建设用地24

三、保障基础设施用地25

四、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26

第六章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29

一、大力加强生态建设29

二、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29

三、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30

第七章土地整治32

一、土地整理复垦开发32

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33

三、土地整治保障措施34

第八章土地用途分区35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35

二、一般农地区36

三、城镇村建设用地区36

四、独立工矿区36

五、风景旅游用地区37

六、林业用地区37

第九章乡镇级土地利用调控39

一、土地利用方向和重点39

二、乡镇级土地利用控制40

第十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42

一、行政措施42

二、经济措施43

三、技术措施44

四、社会措施44

附表46

表1武城县土地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46

表2武城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47

表3武城县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48

表4武城县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49

表5武城县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49

表6武城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表50

表7武城县拟占用基本农田重点建设项目表50

表8武城县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51

表9武城县土地整治重点项目表52

表10武城县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重点项目表53

表11武城县乡镇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2006-2010)55

表12武城县乡镇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2006-2020)56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按照《德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要求,结合本县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进行修编,制定《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全县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各项建设的主要依据。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

规划范围为行政管辖区内的全部土地,面积为751.12平方公里。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县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武城县位于鲁西北边缘、卫运河下游,地理坐标在北纬37°03′10″~37°23′04″,东经115°51′64″~116°16′41″之间。

东连平原县,南与夏津县接壤,西、北两面与河北省故城县隔卫运河相望。

县域总面积751.12平方公里。

全县现辖1个街道4镇3乡,393个行政村。

(二)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武城县属黄泛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地势四周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高度在22.0~30.5米之间,坡降为1/6000。

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变徙流经武城,再加上卫运河冲积,形成岗、坡、洼相间的微地貌类型,成为著名的“恩县洼”。

气候。

武城县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湿交替,热量较为丰富,光照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但旱涝灾害较多,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降雨量年均为579.9毫米,最多年1211毫米,最少年272毫米。

历年平均光照2612小时,光照率为58%。

年太阳总辐射量123.6千焦/厘米2,是全省光照时间最多和热辐射最高的县份之一。

无霜期203天,有利喜温作物生长。

全年平均气温12.7℃,气温有明显的昼夜变化,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

河流。

境内有六五河、旧城河、六六河、利民河、利民河北支等5条河道纵横贯穿,总长度为190.2公里;卫运河流经杨庄、老城、甲马营、鲁权屯等乡镇,长度为62.4公里。

(三)经济社会条件

2005年,全县总人口37.39万,其中城镇人口11.21万人,农村人口26.18万人。

近年来,武城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县实际,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了主导产业明显,个体私营经济突出的县域经济格局,先后获得全国第一个玻璃钢县、中国民族毯业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县、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全国食用菌之乡、中国辣椒之乡、全国棉花百强县等十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4年增长了24.9%,人均GDP达到16771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8亿元,增长12.4%;第二产业增加值34.92亿元,增长28.3%;第三产业增加值18.50亿元,增长26.0%。

三次产业结构为14.5:

55.9:

29.6,结构更趋合理。

地方财政收入1.1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96亿元,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94元。

二、土地利用状况

(一)土地利用现状

2005年,全县土地总面积75112.07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57694.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81%;建设用地面积13669.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20%;其他土地面积3747.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99%。

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50064.53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86.78%,人均0.1339公顷(约2.01亩);耕地中以水浇地为主,面积42440.9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4.77%,旱地面积7623.57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5.23%。

园地面积180.24公顷,数量较少,占农用地面积的0.31%。

林地面积2268.38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3.93%。

其中,有林地面积1408.11公顷,其他林地860.27公顷,分别占林地面积的62.08%和37.92%。

其他农用地面积5181.61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8.98%,其中设施农用地102.34公顷,农村道路面积1722.36公顷,坑塘水面273.76公顷,农田水利用地3083.15公顷,分别占其他农用地面积的1.98%、33.24%、5.28%和59.50%。

在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1315.61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82.78%。

其中城镇1585.38公顷、农村居民点8310.26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773.24公顷和采矿用地646.73公顷,分别占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14.01%、73.44%、6.83%和5.72%。

交通水利用地面积2031.25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4.86%,其中公路用地782.20公顷,水工建筑用地1249.05公顷,分别占交通水利用地的38.51%和61.49%。

其他建设用地面积322.87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2.36%,全部为特殊用地。

在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945.88公顷,自然保留地2801.70公顷,分别占其他土地面积的25.24%和74.76%。

(二)土地利用特点

1、地势平坦,土地适宜性广。

武城县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貌为单一平原,地势平坦,土壤以潮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构型优良,土地适宜性广。

2、农用地尤其是耕地所占比重大。

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6.81%。

农用地中,耕地占绝对优势,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6.77%,园地、林地所占比例均较小。

3、土地利用率较高。

2005年,土地利用率达到95.01%,与德州市平均水平持平,较山东省平均水平高6个百分点。

4、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较高。

2005年,农村居民点面积8310.2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06%,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317.43平方米,比《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中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高167.43平方米。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耕地后备资源少,补充耕地难度不断加大。

2005年,全县其他土地3747.58公顷,其中荒草地、盐碱地分别是2042.89公顷和758.81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54.51%和20.25%,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宜农开发面积较小。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占用耕地逐年增多,而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补充耕地的难度不断加大。

2、城乡居民点用地增长过快,利用方式相对粗放。

在城镇建设中,盲目“铺摊子”的现象依然存在。

1996-2005年,城镇用地由726.79公顷增加到1585.38公顷,年均增加95.40公顷。

农村居民点用地由1996年的7679.31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8310.26公顷,个别地方存在“空心村”和一户多宅现象。

三、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一)主要规划目标实现程度

1、耕地保有量:

上轮规划到2010年末,全县耕地面积保持在47996.01公顷以上。

2005年,我县实有耕地面积50064.53公顷,超出规划目标2068.52公顷,耕地保有量目标得到实现。

2、基本农田保护:

上轮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40680.16公顷。

1997-2005年规划实施期间实有基本农田面积40680.86公顷,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

3、建设用地控制:

上轮规划到2010年全县非农建设新增建设用地2823.09公顷,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930.00公顷以下,农村居民点控制在4679.31公顷以下。

1997-2005年,全县新增建设用地2342.20公顷,规划指标执行率为82.97%。

2005年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1620.57公顷,为规划控制指标的83.97%;农村居民点8202.55公顷,为规划控制指标的175.29%。

4、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规划到2010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耕地指标为779.66公顷。

1997-2005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1775.37公顷,为规划控制指标的228%。

(二)取得的成效

《武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经省政府批复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了政府领导目标责任制,强化规划的控制和引导,妥善处理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土地利用和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1、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全县强化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基础工作扎实,保障措施有力。

各乡镇均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保护责任明确到人、任务落实到地块;基本农田档案齐全,达标率为100%。

对重点建设项目占用的基本农田进行了补划,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2、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1997~2005年,建设占用耕地520.94公顷,补充耕地1775.36公顷,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余,较好地执行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3、各业用地得到基本保障。

在土地供给约束日益加大的形势下,保障了全县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用地,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4、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规划实施期间,通过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治理盐渍化面积150公顷,林木覆盖率由2006年的18.0%提高到2005年25.7%,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上轮规划的实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全县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土地利用和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

1、土地供需矛盾较大。

随着全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的需求逐年增加,土地供需矛盾逐渐加剧。

上轮规划确定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823.09公顷,至2005年实际新增用地2342.20公顷,相当于规划控制指标的82.97%,超过年均用地量,土地供需矛盾较大。

2、规划缺乏弹性。

上一轮规划方案缺乏应有的弹性,规划用地布局位置限制过于严格死板。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建设用地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用地位置不确定性加大,规划难以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

3、规划期限太长,修编不及时。

国民经济发展五年一个计划,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已经14年,时限太长,中间缺乏修订。

过长的规划与经济发展的多变性不相适应,造成一些项目用地难以落实的现象,修编规划迫在眉睫。

四、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

从全省看,省委省政府提出《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德州市作为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六个城市之一,随着济南省会城市经济圈的建设和发展,必将有力推动武城县“南融北接”战略部署的落实,给全县经济社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全市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扩大区域合作、打造两大基地,加快中心城区发展等重大决策。

武城县临近德州市中心城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中心城区的加快发展,将会极大地辐射和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从全县看,随着德商高速公路、武临高速公路和省道318线、省道254线等国家级、省级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全县的发展条件将更加优越。

近年来,民营经济、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投资保持高位增长,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将更加强劲。

五、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

今后十五年,既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要充分认识全县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的挑战。

1、耕地保护形势更加严峻。

为保障全县生态安全,需要加强对具有生态功能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

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的占用部分耕地,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也将需要调整占用一些耕地。

但是,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保持耕地占补平衡难度加大。

2、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全县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到2010年、202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将分别达到41%和55%,城镇工矿用地需求量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推进城乡统筹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拉动基础设施用地的进一步增长。

但是随着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全县可用作新增建设用地空间受到限制,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3、统筹各业土地利用任务更加艰巨。

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丰富,将形成各行业、各区域土地利用目标的多元化,调整和优化行业间、城乡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难度加大,任务更加繁重。

第二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区域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加强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切实保护耕地的要求,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优先布设自然生态屏障空间用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土地生态环境质量。

2、保障发展原则。

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科学安排各类用地,重点保障中心城区、重点镇和基础设施用地,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3、节约集约原则。

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通过内涵挖潜,积极盘活存量用地,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统筹安排存量和增量用地,不断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4、因地制宜原则。

从区域发展定位和长远目标出发,根据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明确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方向,合理配置土地,优化用地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改善环境原则。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用地和生态用地,保护自然生态空间,构建城乡生态文明的宜居环境。

三、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一)功能定位

依托济南都市圈,确立与周边城市互补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立足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促进区域内城乡协调发展。

推动工业化进程向一般原料加工组装阶段发展,优化提升工业经济结构,壮大主导产业,培植新兴产业,不断开拓发展空间,扩大总体规模;重视扶持本地企业的成长壮大,将民营经济发展作为经济战略的重要前提,促进民营中小企业的网络化、集群化发展,培育玻璃钢、橡塑、地毯等具有地方特色中小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的逐步升级,增强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武城县交通、资源优势,依托各交通干线,大力发展贸易市场(辣椒、棉花等)、仓储运输等产业,形成集订货、批发、零售、娱乐、饮食、住宿于一体的大型商贸中心,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60亿元,年均增长3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

55.6:

35.4。

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左右,三产比例调整为6:

54:

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

2、社会发展目标。

城镇化水平达到55%,城乡二元结构有较大转变,社会事业有较快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3、可持续发展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2%以上;节约型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四、规划目标

(一)土地利用战略

围绕建设经济繁荣富强、社会和谐安定、民主法制健全、人民富裕安康、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态花园式现代化城市的战略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利用全局,以严格保护耕地为核心、以保障发展为重点,不断优化各类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环境用地的布局,形成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战略格局。

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土地开发整理,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积极推进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提高粮棉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2、优化整合城镇用地。

以县城驻地为中心,搞好城区建设,增强聚集与辐射功能。

加快以老城、鲁权屯和郝王庄为中心镇的建设步伐,集约高效利用土地,拉动城区周边迅速发展。

3、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着力抓好“一大龙头”、“三大基地”,重点建设运河经济开发区,突出建设玻璃钢加工业基地、汽车零部件加工基地、棉花深加工基地和辣椒经营加工基地,使之成为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隆起带和桥头堡。

4、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借助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政策平台,迁村并居,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共同繁荣的土地利用新格局。

5、以生态保育为前提,保持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适宜居住、文化底蕴深厚的生态文明城市。

(二)土地规划目标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优化配置增量,重点保障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促进城乡用地结构不断优化。

加强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防治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污染,实现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良性循环。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布局,形成资源节约、持续利用、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1、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到2010年和2020年,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0035.02公顷和49866.17公顷。

规划期内,确保41280.00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2、强化建设用地控制。

到2010年和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分别控制在14023.72公顷和14291.56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分别控制在570.00公顷和1291.00公顷以内,其中占用农用地面积分别控制在500.00公顷和992.00公顷以内,占用耕地面积分别控制在475.00公顷和920.00公顷以内。

3、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到2010年和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分别控制在11235.61公顷和11290.45公顷以内,其中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分别为3332.49公顷和3373.49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不断缩小,分别控制在7903.12公顷和7916.96公顷以内。

4、优先保障基础设施用地。

优先保障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到2010年和2020年,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分别为2788.11公顷和3001.11公顷。

5、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断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到2010年和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分别控制在197平方米和174平方米。

6、积极推进土地整治。

积极推进农用地整治,强化建设用地整治,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后宜农后备资源。

到2010年和2020年,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面积分别不低于375.00公顷和1227.76公顷,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城乡用地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挖潜规模不低于179.00公顷和598.00公顷。

主要控制指标见附表1。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

一、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稳定农用地面积。

到2010年,农用地面积调整到57570.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6.65%,比基期年净减少124.33公顷;到2020年,农用地面积调整到58084.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33%,比基期年净增加390.05公顷。

1、耕地。

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面积稳定;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应充分利用非耕地。

到2010年耕地面积调整到50035.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61%,比2005年减少29.51公顷;到2020年,耕地面积调整到49866.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39%,期内减少198.36公顷。

耕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结构调整,由盐碱化程度稍高的耕地调整为园地和设施农用地。

2、园地。

到2010年,园地面积调整到91.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2%,比2005年减少88.48公顷;到2020年,园地面积调整到599.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0%,期内增加419.04公顷。

园地增加的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将盐碱化稍高的耕地调整为园地,另外土地开发整理也增加一部分园地。

3、林地。

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占用林地,充分利用宜林其他土地造林,扩大有林地面积。

到2010年林地面积调整到2297.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6%,比2005年增加29.00公顷;到2020年,林地面积调整到2341.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2%,期内增加73.25公顷。

林地增加的原因是土地开发整理补充林地。

4、其他农用地。

到201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调整到5146.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6.85%,比2005年减少34.34公顷;到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调整到5277.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03%,期内增加96.12公顷。

其他农用地增加的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形成多个规模型畜禽饲养基地。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科学配置城镇工矿用地,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保障基础设施用地;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益。

到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调整到1402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